2012年优质课实录_第1页
2012年优质课实录_第2页
2012年优质课实录_第3页
2012年优质课实录_第4页
2012年优质课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 课 课堂实录 第十六节 氓 授课时间:2012 年 11月 8日下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诗经的两首诗,一首是蒹葭,一首是 关雎,今天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去认识一位卫国的女子,去聆听 她的故事,去赴一个千年之约。 出示教学目标:1.诵读体味,了解诗歌特点。 2.感知形象,把握人物情感。 从以前学过的蒹葭关雎直接导入本课。快速导入。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二、积累(5 分钟) 基本的诗经常识回顾,回答学生的两个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共 305篇,也 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合称 “诗经六义”。 “风”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 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借其他事物引起所咏的事物。 昨天晚上,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非常好,在 下面的时间内我们将选择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 1、诗经一共多少篇?都是与爱情有关吗?(金奇东) 学生集体回答。他的问题提醒我们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为什么题目叫“氓”,而文中却主要写的是女子?(赵鹤) 点拨:想一想蒹葭的开头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的 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明确:一般是用开头两个字来命名。 我们下面来读文章。 三、初读 10分钟 1、找三个学生来读,每人两章,然后订正错误。 2、学生齐读一遍。 3、检查一下词义 第一章: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第二章:不见复关 体无咎言 第三章: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第四章: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第五章: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第六章: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 每个学生读两行,解释红色的字。 如果回答得好: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保留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回答得不好:字词比较难,我们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再加强记忆。 (这些字确实有难度,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加强记忆吧。) 四、品读(25 分钟) 1.找出每一章中女子对男子的不同称呼 这个一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 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 【请 1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Ppt出示: 氓 子 复关 尔 士 尔 士 尔 其 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请分析这位 女子的情感变化。 2、参照下列词语的基本义,分析每一种称呼背后的感情。(析情感,小组 讨论交流,边读) Ppt出示: 氓:民。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复关:地点,代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 尔:你 士:男子的统称。 其:第三人称代词。 【这个过程老师共请:8 位同学回答】 生 1: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 师: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 2: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 师: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电视剧中常听到:我第一次遇见他时 生 3: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师: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 3读 生 4: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生 5:士男子统称,伤心、倾诉、指责 师:3、4 节都用了“士”,仔细体会一下感情一样吗?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3 节“耽”后悔。对应的是交往的哪一阶段? 4节出现危机了,抱怨、指责。大家齐读一下感悟感悟。 生齐读 3、4 节 生 6:第 5节中没有对男子的称呼,说明女子死心了。第 6节彻底绝望了,决定 放弃这段感情,不愿再提此人了。 生 7:第 5节是对男子恶行的小结,为下文铺垫。 生 8:第 5节还是对男子的诉苦 师:读一读,全是诉苦吗?还有抱怨。请大家齐读 5-6小节,第 6节还有 一个字:其 生:以前还有怨气,现在已形同陌路。 师小结: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用哪些词语概括?原文 有哪些依据? 生 1:善良、勤劳 生 2:用情专一、痴情 生 3:对未来生活有美好憧憬 生 4:勇敢 五、研读(5 分钟) 探究: 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是哪些因素共同造成的?(张健、方涛、牛佳欣、朱 海雯等课前提问的问题) 5个学生回答 1、男子的二三其德 2、女子温顺的性格 3、当时的社会环境 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 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只是丈 夫的附庸。 乐记中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卫国国风反映了当时卫国 的社会道德风气。这种整体不好的道德风气必然会对个人的选择产生重 要影响。 师:在那样的年代遇到了那样一个人,这是个案吗? 生回答,师总结:这是一个当时的社会现实。 Ppt出示时代背景 六、作业: 女子后来的命运如何?(韩乐乐等七位同学) 【评述】 这堂课有三大看点: 一、重视教学预设。 如,教学设计以人称变化切入,根据称呼背后代表的不同情感来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 变化。这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充分表现出讲课教师的匠心独运,也表现出老师对文本理 解的深刻。 二、以学生为本 本堂课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一些质疑环 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有基础知识方面的,有理解方面的,数量不是太多,但 有深度, 质疑问难中,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由教师一人直接作答, 而是引导学生或者鼓励学生去分析。 三、重视诵读 本文是一首古代诗歌,这个体裁就决定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 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 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 第十七节 蜀道难 授课时间:2012 年 11月 8日下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李白的很多诗句,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蜀道难。 师:课文大家已经课前预习了,预习之后,不懂的字音字义交流一下。(生没 有出声交流) 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老师检测一下 二、预习检测(10 分钟) 预习检测一 读准字音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生齐读 Ppt出示: 1、不与秦塞通人烟 2、猿猱欲度愁攀援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飞湍瀑流争喧 豗 5、胡为乎来哉?6、但见悲鸟号古木 7、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8、侧身西望长咨 嗟 预习检测二 解释词语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 师提示积累方法:借助注释,圈点法。师生齐读 Ppt出示: 1、危乎高哉 2、畏途巉岩不可攀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三、出示教学目标:1、借助诵读,明确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借助诵读,涵咏语言,体悟文本丰富的意蕴。 生齐读目标 四、诵读(20 分钟)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师评:字音准,语速稍快。蜀道难本为乐府旧题,应用“咏叹调”,读时 要“咏叹”。 Ppt出示:大声诵读全文,试着圈画出本诗的主旨句和能够表现蜀道之难的关 键词。 生 1读,师指导读:危乎高哉 上青天 生齐读,师打手势再次指导“上青天”的诵读。 师:哪句是表现“高”的诗句? 生 2读 师:非读不能明其志。有两种读书方法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现在我们用 这两种方法,借助想象,再次诵读。 Ppt出示:把书读厚大声诵读,找出具体表现蜀道其“高”和“险”的语 句,然后选出你喜欢的一处,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欢的理由。 师提示:我喜欢: 喜欢的理由是: 共 5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师指导诵读。(10 分钟) Ppt出示:把书读薄请结合原文语句思考:作者反复吟咏蜀道之难,其写 作目的是什么? 生 1:对朋友的嘱托 生齐读“问君西游何时还”句 师:咏叹调该如何读? 生再读(师读上句,生齐读下句) 五、探究(5 分钟) 师:是人反复强调蜀道之难,目的何在? 生:不如早还家。 师:整首诗 348字,经过大家的梳理,变成简简单单 2个字还家。 Ppt出示: 观点之一: 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公元 742年至 744年。当时李白身在长安,为送友 人王炎入蜀而作。 观点之二: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 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 久,得罪权贵,而被 谗言毁谤,排挤出京。作者在写这首诗时融入了身世之感, 故此诗是为自身而作。 师:为什么为自身而作?交流讨论一下。 生短暂交流讨论 生 1:政治仕途凶险,想早日回家 师:蜀道之难,比不上政治凶险,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他怎么说? 生:安能 师做结:他要回到他的浪漫中去,回到他浪漫的山水中区。从大家的交流中, 我感受到大家正逐步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李白是豪放的,李白也是孤独的。 既是送友人而作,也是借助诗文抒胸中块垒。 师生齐读全诗,再读“剑阁”几句。 【评述】 一、整体设计不错。 老师以“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为主线,串起整节课堂,在诵读中感悟 诗歌中体现的感情和诗歌主旨,做到了“读思结合”,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发 展规律。 二、诵读环节 这堂课,老师同样重视了对文本的诵读,有齐读,单个读,还有师生互读, 形式多样,而且,老师的指导也非常好,尤其是关于“上青天”处的重音指导 非常出彩。 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不太好,不如单个读然 后纠错,老师明确强调诵读重点后再齐读,效果可能更好。学生在后面的诵读 中有误读的字音证明 上来就齐读确实不太好。 第十八节 登高 授课时间:2012 年 11月 8日下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 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 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 1:3、4 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 2:1、2 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 1、2 句,思考一 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 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 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 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 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 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 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 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 ”的时候, , 。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评述】 整体设计美玉含瑕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 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 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 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 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 个字跟老 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 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 之处。 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 求学生齐背课文。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 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 第十九节 京口北固亭怀古 授课时间:2012 年 11月 9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由一首词导入(ppt 出示)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 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师:这首词写的是谁? 生齐答:辛弃疾。 师:词中,辛弃疾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概括,今天我们就走近 辛弃疾,走近辛词。 【板书课题】 二、诵读 1.生齐诵全词,师评(气势稍微不足) 师强调字音:有几个字词的读音大家必须注意仲、榭、佛 师强调句读:封/狼居胥 2.自由朗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诵整首词,要求结合注释能够翻译整首词。 生自由朗诵 师:请大家和同桌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讨论一下。 3.生互相交流讨论 生 1:“气吞万里如虎”的“吞”如何理解? 师:吞没 生 2:“风流”什么意思呢? 生 3:英雄业绩 师:你能不能翻译一下整句? 生 3:英雄业绩总是被风吹雨打去 生 4:“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望”什么意思? 师:遥望时还记得扬州行省战争混乱的场面。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无人回答)老师也想问问大家这几个词怎么解。 4.Ppt出示: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凭谁问 尚能饭否 三、分析 1.师: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词牌是什么?题目是什么? 生回答 师: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 旨? 生:怀 Ppt出示: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2.师: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中写了哪些古人古事。 生默读 生 5: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师:谁还能补充? 生 6:还有霍去病 师:这是个典故,但霍去病是这个典故的主角吗? 生 6:配角 3.师: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讨论 生 7: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 7:孙权赤壁之战打了以少胜多的战役,气吞万里如虎。 师:还有其他的情感吗? 生没回答 师:老师觉得这里还应有批判南宋的态度,大家看是不是?孙权东吴势力那么 弱都敢于斗争,南宋呢?一味苟合偷安,所以还应有批判南宋的情感。 师:大家再看看寄奴呢?这个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生没回答 师补充有关刘裕的生平常识:出身平民。 师:在这里,词人通过刘裕想到了自己,有仰慕,也有对朝廷的批判。 4.师:下面我们一起把上片齐读一下。 师生齐读 师范读 一生读 5.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下片。哪位同学分析一下作者写刘义隆是为了什么人呢? 生 8:为了批判当权。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师引导:注意课下注释 生 8:元嘉草草。“草草”说明当权对北伐的不慎重。所以批判当权 6.师:写拓跋焘的那几句是为了表现什么? 无人回答 师:大家看看,这里的“可堪回首”“神鸦社鼓”是怎么描写的? 生答: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 师:“可堪回首”的意思就是“不堪回首”,就是“怎能忍受”。作者为什么 说“怎能忍受一片安宁”?老百姓安宁不好吗?为何可以忍受?看不得别人好 吗?敌占区的百姓安宁生活,隐蔽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 9:人民麻木,诗人愤怒 师再强调:战争不仅摧毁了家园,更有人们的精神。想当初北伐,振臂一呼, 应者云集,而现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深沉忧虑。 7.师: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 生 10:为了衬托自己 师:廉颇的遭遇还算好的,廉颇比他强。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 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 Ppt出示: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生活了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 20年的时间 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 20多年间又有 37次频繁调动。尽管他一 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 师: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怎 么读一读? 生 11:让人流泪的感觉,“谁”应突出出来。 生 11读 师评: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 生 11再读 再找一生读 8.师:大家必须穿越一次,当辛弃疾 66岁时,现在应该退休了,他在你眼里应 该是什么样子? 生 12站,无语 师:梁衡曾说辛弃疾心中常有“悲愤”之情。“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种无人理解的悲愤,的确时时萦绕作者心头。 师要求生齐读 生齐读下片 9.师:下片还有一句没有分析。“43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43 年如何 来的? 生回答 师:设想一下,你们加上 43年会怎样?会把一个少年变成老者,会把壮志消磨 殆尽。但辛弃疾“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当时大部分人安于 享乐,而被闲置的辛弃疾 43年了,却将战火连年的场景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这 处于什么原因? 生没回答 师:扬州路的烽火真的像火一样烧灼得他日日夜夜不得安宁,多少次梦回吹角 连营,多少次醉里挑灯看剑,若不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又为何满眼泪水?所 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爱国,这是一颗炽热的心! 10.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体会一下。 师配乐范读 11.师:很多人都说朗诵的好需要技巧。掰开了,揉碎了,设身处地地走近作者, 朗诵时就顾不得什么技巧了。现在,请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辛弃疾,重新回到文 本,自由朗诵一遍。 生自由朗诵 生 13再读 师小结:辛弃疾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我喜欢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我应如是”时的柔情,我喜欢他“醉里挑灯看剑”时的豪情,我更喜欢他“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情 【评述】 一、整体设计不错,从描写辛弃疾的一首词导入,入情入境,学生比较容易进 入情境。然后老师又以“古人古事”引出词的典故,直接切中这首词的重点内 容。 二、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问题争取 让学生回答。这点也比较可取。但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不够,有 些问题老师抛出来了,但是学生没有任何回答,往往是老师自己回答自己。 三、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斟酌,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不够严肃。 四、朗诵环节应该贯穿全文,最好不要前面分析后面朗诵,最好是边读边品、 边品边读。 五、老师还是讲得太多。 第二十节 赤壁赋 授课时间:2012 年 11月 9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苦难面前,多数人选择逃避,而苏轼是如何面对的?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 ,一起来了解一下他面对苦难的态度。 二、解题 师:这是一篇赋。 Ppt出示:刘勰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一段话 师:赋还有另一个特点,不过我们稍后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 2.体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1.Ppt出示:字音正读 2生读(错误比较多,预习效果较差) 师:记住意思,字音就好记了。 生齐读 2.Ppt出示:理解词语的意义 美人、舞、侣、友 生 1解释 3.Ppt出示:理解语句的意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生翻译 师强调:翻译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比如单独一个“红”,你敢翻译吗? 师强调:“且夫”什么意思?况且 4.师:请大家速读文章,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语句。 Ppt出示: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 理清感情脉络 生 2:第一段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欢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师板书:愉快 师:这句是外在表现还是情感词语的句子? 生没回答(其他老师也一头雾水,不知他问的是什么问题)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 2:“桂棹兮兰桨天一方”这句表现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失落。 师板书:悲凉 生 3:“客有吹洞箫者嫠妇”这句借客人箫声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暗含 作者心情由乐转悲。 生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里比较失落 生 5:“肴核既尽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后又愉快了 师板书:喜 5.师:“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 生 6读第一段 他生评价 Ppt出示:文本探究 读第一段 体味人物情感 生 7再读第一段 师评价:“飘”了吗?让它飘起来 师范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你看,飘起来了吧。 生 8再读喜欢的句子:我也喜欢“飘飘乎”(大家笑) 生 8再读“飘飘乎” 师: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读一下 生 8读第一段(好几处错误) 生齐正音纠错:兴、 斗牛 生 9读“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指导:应该读出高兴,就像唱歌一样。音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 生 9再读“徘徊”句 师范读此句 生 10再读“徘徊”句 师强调:诵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读了 5分钟) 6.师:在高兴的场景里面,苏子歌,客人和,客人吹起洞箫,但箫声悲凉,以 至于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请大家诵读一下第 2、3 段,找一下客 悲的原因。 生自由小声读 生 11: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想而不见,表示自己离君王太远了,壮志未酬。 诗人其实是借客人说自己。 生 12:想到曹操一世枭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赋形式上的特点 主客问答 主客一体 Ppt出示:文本探究 研读第四段 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读第四段 短暂思考 师:苏子的内心有悲凉,他如何将悲转化为喜呢?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思考这 个问题 生自由朗读思考 3生回答 师小结:希望大家都能像苏轼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用达观的心态去面 对。 【评述】 一、教师的指令比较模糊,导致有的问题学生难于回答。 二、诵读环节,一个“徘徊”就“徘徊”了 5分钟,感觉老师在指导诵读上应该再下点功 夫。 三、Ppt 中出示“主客一体 主客问答”是“赋”形式上的特点。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四、老师讲的过多,导致拖堂。 中语会阚老师评课 导向性评价 授课教师的优点: 一、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自己体悟文本。 教师只需恰当引导即可,让学生自己悟。让学生充分展示,遇到新的课堂生成,先存 疑,后解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评价,而不是老师做评价。 二、重视诵读 重视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老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文本。初读要有,深读也要有。诵读有利于培 养语感,可以看出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程度。 三、言文并重 学生应该接受的是对语言的学习,对文学的鉴赏和人文熏陶。 语言方面的学习,有注音、释义、句式句子的理解,还有炼字、炼句等 鉴赏方面的学习,要把握意象情感,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重视教学预设(对教学的整体设计) 设计环节有层次,逐步推进,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存疑能提前考 虑,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