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余凤龙,黄震方,曹芳 摘要:论文在从理论上剖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 用人口城镇化指数、旅游经济发展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了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全国层面,1993 年到 2011 年,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 关系,旅游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但城镇化对旅游经 济的直接推动作用并不明显;从区域层面,2000 年到 2011 年,物质资本、劳 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都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通过作用 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间接地对旅游经济增 长产生正的影响,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各省年均城镇化与旅游经济水平的拟合 效果较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经济越发达。研究还发现,物质资本 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而劳动力、市场化、产业结构等要素对 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依靠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能更好地释放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城镇化;旅游经济;经济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从 1978 年的 17.92%提升到 2011 年的 51.27%,国家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发展,中国旅游业也从无到有,从小 到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在经济增速放缓的今天,政 府和主流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化是未来 10a 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和内在动力, 而被国家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业, 具有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及对宏 观环境敏感的中国旅游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 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结构重构以及衍生的消费、投资和结构效应将直接或 者间接引导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升级,提升旅游消费水平,加速旅游产业投资,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也推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旅游业发展 将是城镇化释放潜力的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标志,研究中国城镇 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 1、文献评述与理论分析 1.1 文献评述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的重要 问题。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为探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 基础。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投入是经济增长的 直接原因,研究将相关变量内生化以及这些变量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基于城乡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快速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城乡人口迁移理论建立经 济增长模型,分析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关系问题。重构发展经济学框架的“新结 构经济学”指出结构变迁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城镇化加速了人口、就业和 产业结构转型,劳动生产率获得了很大提高。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与经 济增长关系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国内外早期代表性研究成果 是钱纳里和周一星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 关性得到国内外较多学者的认可,显示城镇化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些成果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研究提供 了理论指导和启发。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旅游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旅游城镇化 (城市化)角度展开研究,Mullins 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 Hannigan、Gladstone 和 Chang 等分析了旅游城镇化的类型、特征与模式,陆 林等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种模式,黄震方等研究了旅游城市化及其形 成的动力机制。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与旅游业 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日趋增多,麻学锋、高楠等认为城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 良性的互动关系,但徐洁等认为城镇化与旅游业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余凤 龙等研究显示城镇化是刺激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内外从旅游城镇化的角度研究相对较多,而随着国家对城镇化和旅 游产业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关于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明显 滞后于现实的需求,不多的研究成果存在多定性、少定量,多规范、少实证, 零散研究多而系统研究不足等问题,表现如下:将城镇化作为影响旅游经济发 展的宏观转型背景进行探讨,侧重从定性角度探讨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 系,系统深入研究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相对较少;定量研究中主 要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测度城镇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将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结合起来,从时空角度分 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差异较少。 1.2 理论分析 城镇化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同时城市生活方式向 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扩大、消费行为 变迁及其诱发的相关产业投资等产生系列连锁影响。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 影响可以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消费效应。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 的贡献效应日趋增加,城镇化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衍发了消费观念的转 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推动了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模式变迁与升级,扩大了旅游 消费规模,提升了旅游消费水平。2012 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名义城镇化率为 52.57%,而户籍城镇化率只有 35.29%,粗略估计仍有 2 亿多农民工尚未真正融 入城市,据测算,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是农村居民的 1.86 倍,如果大部分农 民工达到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我国旅游消费规模将大幅度增加。投资 效应。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对餐饮、住宿、游览和娱乐等消费 需要的增加,以及因人口集聚效应引发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的 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居民对旅游与休闲度假的需求,这都加大了对旅游业基础 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了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中国旅游产业规模最 大的饭店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超前和引领中国城镇化发展,1998 年以后,随着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饭店业进入了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吸引了大量 的投资,直接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是城镇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城镇化有利 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是一个国家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 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结构的转型升级直接或间接促进了旅游经 济增长。上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旅游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不仅来源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还来源于结构变迁因素,通过这些要 素传导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以释放城镇化的消费和投资效应。因而, 城镇化通过人口迁移和产业集聚,在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的作用下,促进了物 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反之也 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及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较通用的城镇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表征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首先利用计 量经济学方法,从全国层面分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然后, 在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 生产函数)的基础上,从区域层面剖析城 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论文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国家层面探析城镇化与 旅游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选取国家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 析,为避免由于数据非平稳性所致的伪回归现象:首先,利用 ADF 单位根检验 确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其次,利用 E-G 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考察时间序列 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最后,若存在长期均衡,采用格兰杰(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考察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上述检验均运用 Eviews6.0 计量软件分析。 第二部分从区域层面剖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构建旅游 经济增长模型,根据上述的增长理论分析,城镇化可以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 本的要素积累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而在经典而广泛应 用的 C-D 生产函数式(1)的基础上,将产业结构因素也作为独立的增长要素纳 入模型,构建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模型,由于该模型包含参数非线性,对 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即式(2):Y=AKL(1) lnY=lnA+lnK+lnL+STR(2)式中:Y 表示总产出,K、L 和 STR 分别表示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 和 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和产业结构的弹性系数,A 表示全要素生产率,涵盖制度、技术、文化等其他 影响因素。 在卢卡斯(R.E.Lucas)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定义了一个包括人力资本贡献 的生产函数,但在初步研究中,对城镇化与以旅游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表征 的人力资本两个变量进行分步滞后模型分析发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 由于表征变量选择不科学,但旅游企业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本文主 要揭示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暂且不考虑企业生产技术和人力资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本的溢出效应。制度经济学尤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产生重 要的作用,面向市场化的制度变迁是推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把城 镇化与改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能更好地释放城镇化潜力。因此,基于 相关理论基础,参考樊纲等学者研究成果,将模型(2)改进为计量回归模型 (3): lnYit=0+1lnKit+2lnLit+3STRSit+4STRTit+5MARit+it(3)式 中:Yit 表示第 i 省第 t 年的产出,Kit、Lit 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劳动力, STRSit、STRTit 分别表示第二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以下简称二产比重)、第 三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以下简称三产比重),MARit 表示市场化指数;0 是 常数项,1、2、3、4、5 分别表示 lnK、lnL、STRS、STRT、MAR 的 变化对旅游收入增长贡献程度;it 是随机干扰项,表示受随机因素影响而未 能观察到的其它因素。 其次,构建城镇化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模型。城镇化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物 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市场化等因素,即通过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 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推进,传导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而为 了深入考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城镇化与模型(3)中各投入要 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以研究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相关模型 如下:lnKit=b0+b1lnURit+1t(4)lnLit=c0+c1lnURit+2t(5) STRSit=d0+d1lnURit+3t(6)STRTit=e0+e1lnURit+4t(7) MARit=f0+f1lnURit+5t(8)it=g0+g1lnURit+6t(9)式中:URit 表示 第 i 省第 t 年的城镇化指数,模型(9)中的被解释变量 为模型(3)中的残 差项,用来解释城镇化是否会通过文化、技术等非显著因素对旅游经济产生影 响31。 2.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1)城镇化指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虽然单一的人口城镇 化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城镇化的丰富内涵,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一定 程度上也意味着农村居民职业的非农化过程以及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由乡村转 向城市的过程,因而,仍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城镇化水平。中国 城镇化水平从 1993 年的 27.99%分别提升到 2000 年的 36.22%和 2011 年的 51.27%,年均分别提升了 3.42 和 3.21 个百分点。 (2)旅游总收入数据。1992 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真正进入有特色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旅游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且 1993 年国家旅游局 改变了旅游业统计口径,因而,选取从 1993 年到 2011 年的旅游总收入数据考 察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旅游总收入从 1134108 元增加到 22500108 元,年均增加 18%,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高于城镇化进程。 “旅游高等院校”指旅游高等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和成 人高等院校。 (3)旅游企业数据。本文选取纳入全面统计报表的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企业 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2000 年以前,饭店企业的 统计口径是旅游涉外饭店,之后调整为星级饭店,且之前各省的城镇化数据相 对缺乏。考虑到旅游企业数据的完整性和比较性,以 20002011 年为研究时段, 以代表性的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类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之和 作为产出衡量指标,固定资产原值之和、从业人员之和分别作为物质资本与劳 动力投入指标。由于西藏旅游数据的不完整,以及其旅游发展的特殊性,研究 区域是中国内地除西藏之外的 30 个省(市、区)。20002011 年,我国 30 个 省份的旅游企业营业总收入从 1072.36108 元增加到 5178.52108 元,年均 增长 15.39%;总固定资产从 2075.57108 元增加到 5377.35108 元,年均增 长 9.04%;总从业人员从 101.12104 人增加到 183.65104 人,年均增长 5.57%。 (4)市场化数据。樊纲课题组借鉴了国际上的经济自由度指数,结合我国 国情构造并计算了中国市场化指数,也是目前使用较为权威且得到学术界普遍 认可的市场化指数,但由于到目前为止,市场化指数的时间跨度只涵盖了从 1997 到 2009 年共 13a,本文根据 19972009 年的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 回归模型,补充 2010 年和 2011 年的数据,虽然这可能有一定误差,但总体上 能反映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持续提升。20002011 年,市场化指数从 4.42 提高 到 8.32,年均提升 5.92%。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5)产业结构数据。从 2000 年到 2011 年,全国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从 45.9%、39.02%提升到 46.6%、43.35%,变化幅度不大,但不同省份产业结构差 异明显,如 2011 年第二产业比重最高、最低的分别是山西(59.0%)、北京 (23.1%),第三产业比重最高、最低的分别是北京(76.1%)、河南(29.7%), 简单比较而言,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第一产业比重越低,而第三产业比重 越高的省份,旅游经济水平越发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关系 从 1993 到 2011 年期间,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旅游总收入取得 了相应的增长。利用 SPSS16.0 的 Pearson 相关分析,城镇化与旅游总收入的相 关系数为 0.913,且通过了 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城镇化与旅游收入存在 显著的正相关性。借鉴有关研究成果,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拟合: lnUR=+lnINC,用 19932011 年的城镇化进程对数(lnUR)对旅游总收入 对数(lnINC)进行回归,考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间的时间序列关系, 城镇化与旅游总收入具有明显的对数关系。下面通过计量检验,进一步探析城 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1)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是决定回归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标,因而首 先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检验数据是城镇化(UR)和旅游总收入(INC),所 有变量取自然对数。选择 ADF 单位根检验法,采用 AIC 法则确定滞后阶数,检 验结果显示,变量 lnUR 和 lnINC 在 1%的显著水平上不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 序列分别在 5%和 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 I(1)序 列。据此初步推断城镇化和旅游总收入之间可进行数据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 关系分析。 (2)E-G 协整检验。根据 E-G 两步法做协整检验,首先建立回归方程: lnINC=0+1lnUR+。因为变量 lnINC 和 lnUR 都是同阶平稳的,利用普通最 小二乘法(OLS)对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估计,结果如下:lnINC=- 5.763+3.935lnUR,R2=0.9660,F=483.3034(10)(-8.8183)(21.9841)然后对方 程的回归残差序列做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的 ADF 统计值是- 2.649,并通过了 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残差是平稳的,且方程拟合度较高, 解释力较强,回归方程的设立比较合理,城镇化与旅游总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 系,模型不存在谬误回归,进而理论上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上述分析反映了城镇化和旅游总收入增长存在 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 关系验证。按照 AIC 和 SC 最小准则,通过计量软件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确定城镇化与旅游总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最佳滞后期为 2,检验结果 显示,在 5%显著性水平下,旅游经济发展(lnINC)是城镇化(lnUR)的格兰 杰原因,而城镇化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目前中国城镇化对 旅游经济增长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旅游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存在单向的格兰杰 因果作用关系。 3.2 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分析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分别将变量 lnK、lnL、STRS、STRT、MAR 与 lnY 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选取变量的合理性, 由于都是面板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的影响,采用面板广义最 小二乘法(GLS)进行检验。回归模型显示,选取变量都与旅游收入间呈现很高 的相关性,且通过了 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反映了变量指标选取较为合理。在 5 个模型中,市场化指数与旅游收入的 R2(0.9643)最高,而两个产业结构指 数与旅游收入的 R2 相对较低。 然后,分析各因素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时空差异。利用 Eviews6.0 对模 型(3)进行回归检验,由于本文面板数据的截面数远大于时期数,因此模型估 计采用截面固定效应模型。为了比较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时空差异, 将研究期间分为 20002005 和 20062011 年两个平均的时间段,以及东部、 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回归。是回归结果,各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总体良好, 尤其是反映时间段的模型(1)、(2)和(3)以及其全部要素变量都通过了不 同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拟合系数分别达 0.9844、0.9912 和 0.9974,DW 值 分别为 1.4936、1.9794 和 1.8984,3 个模型的解释力较好。 由第 1 列的估计系数可知,物质资本、市场化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 0.4804、0.1921 和 0.0962,初步说明了在 20002011 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 对旅游经济增长仍然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和劳动力投入次之。第二、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 0.0425、0.0373,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也较为显 著地推进了旅游经济增长。第 2 列、3 列是两个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物质资 本的影响效应减弱,而劳动力、市场化和产业结构要素的影响效应都呈现增强 趋势。其中,市场化的弹性系数从 0.1216 提升到 0.2027,反映了市场化对旅 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表明面向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持续变 迁是推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市场化改革能更好地释放新型城 镇化的潜力。 最后,分析城镇化与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等增长要素间 的相互关系,研究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根据 20002011 年城镇 化指数和相关指标数据,仍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的面板数据方法对方程(4) 至(9)进行估计。由于模型中只考虑了城镇化对各要素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参 数方差出现偏差,DW 值也都小于 1,存在自回归问题,影响了分析结果,因此 对方程都做了自相关纠正,转型后的 DW 值都介于 1.5 与 2.5 之间,检验效果有 了明显的改善,且方程的拟合系数都较高。表 4 是自相关纠正后的回归结果, 显示城镇化与经过纠正后的资本、劳动力、二产比重和市场化都呈现为正相关, 且系数均在 5%以上水平上显著,说明物质资本、劳动力、二产比重和市场化是 城镇化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城镇化促进了旅游企业的固定资本积累, 人口的集聚缓解了旅游从业人员紧缺问题,城镇化战略也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 升级和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但 三产比重经过校正后,与城镇化的作用系数不显著,然而在上述分析旅游经济 增长的决定因素时,三产比重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反映了目 前未能有效发挥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第三产业发展,从而间接对旅游经济产生影 响。研究显示残差项 值与城镇化二者的相关程度较小,且系数没有通过显著 性检验,说明当前中国城镇化主要通过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对旅 游经济产生影响,而通过其它因素传导城镇化的影响效应较弱。 3.3 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区域比较 各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然而东部地区模型的 DW 值(1.2134)较小,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问题,以及中西部地区模型的劳动力 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回归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误。为此,进一步对 各省份的城镇化与旅游企业收入进行回归,以比较其拟合程度,回归方程全部 通过 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将拟合系数与各省在 20002011 年间的年均城 镇化水平、年均旅游企业收入进行直观比较。 各省城镇化与旅游企业收入的拟合效果较好,按照 5 等分分类法,导致区 域差异的主要是两端的 6 个省份:其一,回归系数、城镇化水平和旅游收入的 最高 6 个省份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二,最低的 6 个省份中,回归系数除了江西 省外,城镇化除了河南省外,旅游收入除了吉林省外,这三个省都位于中部地 区,其余都是西部省份。从三大地域看,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 (58.956%),旅游企业收入也最高(181.813108 元),城镇化与旅游经济 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最大(46.638);城镇化水平最低的西部地区 (37.060%),旅游收入也最低(37.274108 元),回归系数(3.816)也最 小。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具 有区域的一致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产业越发达。但少部分区域 也呈现特殊情况,如我国老工业基地东三省的城镇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 黑龙江和吉林分别排名第 5、第 7 和第 8 位,但除了辽宁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 好外,黑龙江和吉林的年均旅游收入分别排名第 24 和 25 位,反映了东三省城 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不明显,进 一步研究显示,东三省在 2000 年的城镇化水平已经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和 广东,而 20002011 年的 11a 间,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其对旅游经济增长的 影响效应较弱,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读了中国政府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战略,以望通过城镇化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发展举措,激活东北老工业 基地的活力,促进包括旅游经济在内的东北经济发展。 城镇化进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相对一致性,反映了两者之间具有 内在的联系性,各地区望通过提升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化在强投资和扩 内需中的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但同时也说明了,虽然东部沿 海发达省份旅游经济的发展初步获取并验证了城镇化和市场化改革的“红利”, 但目前我国还仍然处于传统城镇化阶段,城镇化质量较低,物质资本等传统增 长要素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结构转型和全要素生产率 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我们必须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城镇化扩张向重质量的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内涵式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通过市场化改革,增强技术、制度 和结构转型等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释放城镇化红利,这也是我 国尤其是中西部相对落后省份旅游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新型城镇化对旅游经 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和未来改革的重要红利,城镇化水平的持续 提升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城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的现 实意义,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 从全国层面看,19932011 年,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对数函数 关系,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二者 之间呈现一定的协调性,旅游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旅游城镇化是 城镇化的一种模式,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从 区域层面看,20002011 年,模型回归显示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 场化都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 的积累、产业结构变革和市场化进程,间接地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 促进旅游经济增长,但研究也显示城镇化有助于推进第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但对三次产业结构的作用并不显著。总之,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 场化是有效发挥城镇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此外,研究也显示各省 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拟合效果较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 经济越发达,两者之间具有区域的一致性。研究还显示,物质资本等传统要 素积累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市场化、结构转型等要 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因而需要将市场化改革与城镇化推进相互 融合,通过户籍、土地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解决农民市民化的 “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而更好地释 放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潜力。 4.2 讨论 由于城镇化问题、旅游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及数据等方面原因,本文的研究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1)数据质量对于实证分析是重要的,本文选取旅游企业中有代表性的星 级饭店和旅行社数据以及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数据作为分析城镇化对 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指标,数据主要取自官方的统计年鉴,我国旅游统计数据 的准确性一直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在研究中也发现个别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 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推敲,这使得我们对研究结论必须保持一定审慎,但官方 数据对于当前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外汇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资质审核及贷款审批流程
- 2025橙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合同范本
- 2025房地产与学校绿色校园项目共建合同模板
- 2025版家居用品生产外包合同模板
- 2025版网络安全三方协议担保合作合同
- 2025年办公楼安防系统设备采购与施工监理合同
- 2025年企业员工食堂运营管理承包合同
- 诵读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说课的课件教学课件
- 说明文要点课件
- 铁路专项病害课件
- 开学安全教育课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日本设备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大学生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经营者身份证明书
- 高中英语3500词汇表
- 《绣球》课件
- 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
- 轧制原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