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经济(产业)结构研究 1.云南省概况 1.1 位置与范围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省简称“滇”或“云” ,是人类文 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生活在距今 170 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 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 ,另一说法是因位于“ 云岭之南” 而得名。总面积约 39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 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 8。总人口 4596 万(2010 年) ,占全 国人口 3.35%,人口排名为第 12 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 西藏,云南省的 3 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1.2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2.1 自然条件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 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 博峰海拔 6740 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 76.4 米。整个云南 西北高、东南低,有 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 10%,仅有不到 6%是 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 98%。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 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 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 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个气候类型。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从纬度看,其位置只 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的地理纬度,但由于地 势北高南低, 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 6663.6m,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 差。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 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 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 524左右,南北 气温相差达 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 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因境 内多山,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形成山高谷深,由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 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般高原每上升 100m,温度即降低 0.6左右。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 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 68以上。年温差一般为 1015, 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 差可达 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 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 1600mm 以上。但 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 是极不均匀的。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 稀少。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降水充沛。降水量最多是 68 三个月,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60%。11 月至次年 4 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 的 1020%,甚至更少。不仅如此,在小范围内,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降水 的分布也不均匀。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 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 300330 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 250 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 210220 天。云南光照条件也好,每年每平方 厘米为 90150 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1.2.2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号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 。已发现矿产 142 种,有 92 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 1274 处。有 54 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 10 位。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铜,镍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在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中,铟、铊、镉 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 1 位,银、锗、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 2 位;其它矿产 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能源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 9 位;在化工原料矿 产中,磷、盐、芒硝、砷、钾盐、硫铁矿、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等 8 种 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 10 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具有一定 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 生物资源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 的美誉。几乎集中了从 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 省有 274 科,2076 属,1.7 万种。在众多的植物种类中,热带、亚热带的高等 植物约 1 万种,中草药 2000 多种,香料植物 69 科,约 400 种。有 2100 多种观 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 1500 种以上,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 云南云南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供养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形成了寒温热带动 物交汇的奇特现象。云南拥有脊椎动物 1737 种;昆虫 1 万多种。脊椎动物中兽 类有 300 种,鸟类有 793 种,爬行类 143 种,两栖类 102 种,淡水鱼类 366 种。 鱼类中有 5 科 40 属 249 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 46 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54 种为二级保护动物。 云南在云南,各种珍贵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对生 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正在进行,烟草、橡胶、茶叶、药材、热带水果具有了相当 的规模,花卉、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兴起。 能源资源 云南的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前景最为广阔。全省地 跨 6 大水系,有 600 多条大小河流,正常年水资源总量 2222 亿立方米,水能资 源理论蕴藏量为 10364 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 9000 多万千瓦,年发电量 为 3944.5 亿度。云南江河水能资源在开发上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一是可开发的 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的比例高;二是水能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开发目标单一, 开发选择性强;三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工程量相对较小,水库淹没损失小,技 术经济指标优越。对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有计划地展开。位于 澜沧江上、装机 125 万千瓦的漫湾电站 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135 万千瓦的 大朝山电站 正在建设。 云南此外云南的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的利用前景 都十分可观。由于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 9 位,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煤炭基地 。 1.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3.1GDP 及其增长 云南省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总体运行情况。根据初步核算,2013 年上半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 )完成 4640.59 亿元,同比增长 12.4%,增速继 续领跑全国,居全国第二位,西部第二位,比去年同期提高 0.7 个百分点,高 于全国 4.8 个百分点。 1.3.2 人口发展 2011 年年全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 4596.6 万人。相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4287.9 万人, 10 年共增加 308.7 万人,年平均增加 30.9 万人。普查数据显示, 云南省人口总量居全国第 12 位、西部第 3 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 3.43%。 我省人口增长平稳地度过了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 头,开始步入人口低增长,逐步进入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但与全国人口增长 率 5.84%和年平均增长 0.57%相比,云南省总人口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1.3.3 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 25 个,各民 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 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 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全省总人口约 4596.62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 1300 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在 25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 400 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 族,仅 5500 人。 2.云南省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2.1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具体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经济总体的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则稳步上升,但是趋势是逐渐缓慢,第三产业虽然有波动,但是基本 上保持上升趋势。三产业之间,无论是产业产值还是就业结构都是从低附加值 的第一产业向高附加值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 以下的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低度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越小,产业结构水平越 高,反之次之。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变现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 产业结构的产值结构表现为“二、三、一” ,与全国的产业结构一致。但是在具 体的比重上,仍就有一定的差距。此外,云南省的就业结构仍就停留在产业结 构发展的较低阶段,即“一、三、二”阶段。 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共同构成了 产业结构,二者的变化应该大致保持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 比重应该逐渐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应该上升。 云南省的产值结构进入“二、三、一”阶段,但是就业结构停留在“一、 三、二”阶段。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 43.97%,第二产业 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差了 28.96%,第三产业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相 差了 15.01%。这种偏离不仅低于全国水平,甚至在全国来看也实属罕见,由此 可知云南省产业结构内部已经严重失衡。 第三,产业结构素质偏低。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素质的整体评估上,通 过具体的指标,也可以发现这一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素质不仅使得云南省的 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且使得云南省的产业竞争力偏低。 因此需要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当前云南省的产业结构 的变化速度变缓的情况,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 2.2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2.2.1 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20042008 年 ,GDP 的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占 GDP 的比重 稳中有降,5 年间下降了近 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下降了 2 个百分 点, 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上升了近 7 个百分点。20042008 年, 三次产业就业结 构的变化情况如下。三次产业总就业人数从 2401 万人增长到 2638 万人,净增 237 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了 33 万人,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净增 80 万人、 190 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逐年缓慢下降, 2008 年比 2004 年下降了 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到 2008 年占就业总人数的 1/4,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 2 倍多。 2.3 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952 年,云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7127、1182 和 2169 亿元 ,三次产业之比为 6117B1514B2219,呈一、三、二结构, 二、三产业严重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 1978 年,全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29146、27158 和 12101 亿元 ,三次产业之比为 4217B3919B1714,呈一、二、三结 构, 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GDP 从 69105 亿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2077147 亿元, 首次登上 2000 亿元的台阶。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大力发展生产 ,使全省产业结构发生了重 大变化,正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迈进。1987 年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 ,工业化进 程进一步加快, 其中 1990 年第二产业落后于第一产业一年 , 1991 年后, 第二产业 逐年与第一产业拉开差距,全省三次产业的发展渐趋协调 ,经过发展,至 1992 年,第 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 186.80、219.03 和 212.86 亿元,三次产业之比已调整为 30.19:35.40:34.41,呈二、 三、一结构,全省三次产业的发展渐趋合理。至 2001 年, 第一、二、三产业的国 内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 450.54、880.54 和 746.39 元, 三次产业之比已调整为 21.7:42.4:35.9,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拉开了差距, 但从横向比较看, 云南省经济 总量仍然较低, 如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 18 位, 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 别居全国第 15、16、19 位 ,产业结构的差距明显存在, 云南省经济结构的发展不 仅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四川、广西等省区。 3.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特征 3.1 第一产业的发展及其内部结构变化 农、牧业是云南农林牧渔业的主体。2004 年和 2008 年农牧两业总产值占 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 91%和 85%,林渔两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 11% 和 14%。农牧业呈增长趋势, 但不是很稳定。云南的农作物主要有粮食、蔬菜、 烤烟、甘蔗。20042008 年,这 5 种主要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平均比重分 别为 71%、8%、6%、5%。其中,粮食作物比重下降了 5.6 个百分点;蔬菜比重上 升了 4.8 个百分点;烤烟比重稳中有升 ;甘蔗比重基本不变。畜牧产品主要为猪肉 和奶类,云南猪牛羊肉总产量由 257 万吨增加为 257 万吨, 增加幅度不大。牛羊肉 的产量均在不断增加,而猪肉的产量近 3 年开始有所下降。 3.2 云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及其内部结构变化 工业增长速度近 5 年来有所加快,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缓慢。由于增长速度 的不同,来自建筑业和工业的增加值比值则不同。由于缺云南建筑业的增加值数 据, 此处就只分析一下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20032008 年,重工业比重高于轻 工业, 增长速度也在急剧上升。相对而言,轻工业增长速度极不稳定,但整体来说 在不断下降。20042008 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63%上升为 72%, 上升了 9 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37%下降为 28%。 3.3 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内部结构变化 20042008 年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了 2.7 万人,金融业、保险业和 房地产业增加了 2.4 万人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增加了 0.8 万人,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了 5.1 万人。其中,就业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人数, 占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下降了 1.5 个百分点;文、教、卫体、社保福利业 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下降了 2.9 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 业的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下降了 0.2 个百分点;从事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 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从整体来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人员 数在增加,但是其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4.支柱产业及其发展 云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烟草、生物资源、旅游、矿产、电力五大支柱产业 群。支柱产业已经在云南省 GDP 中占有了较大份额,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 支柱产业在云南省 GDP 中占有较大份额,为财政上交了大量的利税。云南 省支柱产业已经在资源配置、技术装备、社会需求等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也具有了产业集群和商业聚集的优势,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云南 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矿产、电力五大产业构 成的支柱产业群。云南省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就是要改变云南省支柱产业单一(烟 草产业)的状况,形成一个支柱产业群。具体发展目标如下:继续巩固提高烟草 产业;加快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全面提高以磷化 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 由于宏观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烟草产业不太可能维持以前那样的快 速增长.“十五”期间,烟草在云南省 GDP 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2004 年,云南省 烟草产业工业增加值 4. 87%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慢于云南省 GDP11. 5%的增长 速度,烟草产业 GDP 的增长速度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其与总体 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日益扩大.同年, 矿产业和电力产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它 们在云南省 GDP 中所占的份额上升 ,矿产业所占份额更大些.从总体看, 电力产业 和矿产业 GDP 的增长速度均高于云南省总体 GDP 的增长速度, 并有上升的趋势.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尚缺少相应的资料来对生物资源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分析 .不 过云南省的旅游业总收入在“十五”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从 2001 年的 257 亿元增长到 2004 年的 369. 27 亿元。 云南支柱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不均衡特性,要创造条件 ,进行制度创新,挖掘新 的亮点,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云南省具有 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加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 使游客不仅能被吸引来,而且还留得住. 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发展速度快、最能反映 云南特色的一个新兴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最有效手段 之一。 5.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5.1 存在的问题 5.1.1 产业层次比例不协调 从三次产业的整体构成来看,与全国相比,2008 年云南省第一产业产值所占 比重比全国的高出近 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比全国低 5 个百分点还 要多, 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未高于全国的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因此, 虽然第二产业在云南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高比重, 但是整体素质不高。第三产 业发展迅速,但是劳动力吸纳能力仍然不高,并没有有效平衡三者关系。 5.1.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的产业内部结构还是比较合理,比较协调的。但是内在结构素质不高 , 比例不够协调合理。其中,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渔等产 业比重逐年上升, 其中牧业发展较快。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云南的种植业占农 业产值比重仍然偏高。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急速下降 ,重工业比重持续上 升。轻、重产业比值由 1999 年的 37:63 转变为 2008 年的 25:75。重工业的发展 并没有在轻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样会带来许多后遗症。从第三产 业内部来看,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多样化日益明显。但与东部省份相比,第三产业 发展水平还很低, 内部结构不合理,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 5.1.3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与 2004 年相比, 云南经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差异由 104%缩小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田径裁判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6 届初三中考动员校长讲话:居安思危找差距奋发图强启新程
- 湖南卷高考试题及答案
- 衡阳施工路段管理办法
- 西藏居民餐馆管理办法
- 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
- 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办法
- 融资j奖励管理办法
- 规范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 中介房屋房源管理办法
- 北京世纪瑞尔动环监控应知应会培训资料
- GB/T 4857.17-2017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17部分:编制性能试验大纲的通用规则
- GB/T 34400-2017消费品召回生产者指南
- GB/T 23469-2009坠落防护连接器
- “两区三厂”专项施工方案
- 用户画像标签的体系流程介绍课件
- 二级医院评审自评自查表
- 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描红
-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完整版PPT
- 鲁科版三年级上册英语 Unit 1 Lesson 1课件
- 印染废水回用工程设计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