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_第1页
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_第2页
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_第3页
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_第4页
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熟农村公路改造设计规定 二八年十一月 2 目录 第一篇 总则 第二篇 技术标准 第三篇 设计 3.1 原则 3.2 中分带设计 3.3 侧分带设计 3.4 排水设计 3.5 防护设计 3.6 桥涵设计 3.7 路线交叉设计 3.8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 3.9 公交站台设计 第四篇 标准化、美化的要求汇总 3 第一篇 总则 1.1 制订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在我市农村公路设计工作中统一指导思想,统一设计内容, 使农村公路建设更加规范和标准化。本规定侧重农村公路外观和功能的一致性。 1.2 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 重安全”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充分体现绿色环保、自然和谐、 节约资源、控制造价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使农村公路成为我市公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 1.3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设计的服务水平应按照公路等级进行 划分,一级公路的服务水平应采用二级,二级公路的服务水平应采用三级,三级公路的服 务水平应采用三级,当农村公路改造受到资金、地形、地物限制时可采用低一级的服务水 平。 1.4 农村公路改造由于原道路情况复杂,且受资金、地形、地物限制较多,在设计中应 当灵活的采用技术标准,对工程量影响较大的建议采用接近或等于极限值的技术标准;对 突破极限值的技术标准应多方案论证,慎重采用,如采用应设置必要的安全措施。 1.5 农村公路的建设应与常熟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农村公路设计中, 应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求,考虑公交站点的布设,以及必要的照明系统。因地制宜采用城 市道路中的一些设施。 1.6 本规定主要针对农村公路标准化提出的,未涉及的设计内容按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 执行。 第二篇 技术标准 2.1 技术标准采用应符合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有关等级公路的规定,应充 分吸收国内外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标准的具体选用结合项目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力求 科学合理。 2.2 设计应严格执行国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的有关规定。 2.3 农村公路的设计时速,应根据交通量、交通组成、公路等级及沿线城镇化程度等实 际情况,依据工可结论合理确定,一般路段选择 80km/h、60km/h、40km/h,城镇段根据实 际条件可折减 2040Km/h。 4 2.4 农村公路横断面的规定,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行车道外侧设置混行车道,混行 车道宽度不小于 3m,可以与硬路肩合并设置 2.5 城镇段机非隔离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可参照表执行。 城镇段新增断面要素参考值(单位:m) 表 项目 机非隔离带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备注 宽度 1.5 3.0 2.0 备注:1.机非隔离带不采用侧分带时,其宽度标准应根据实际条件灵活确定,但不小于 0.5m。 2.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应根据地方规划情况结合项目特点采用,但一般不小于参考值。 2.6 桥涵设计荷载:一级公路采用公路I 级汽车荷载,二级公路采用公路II 级汽车荷载; 对于重交通较多的二级公路宜采用公路I 级汽车荷载。对利用老桥改造的桥梁,应视老 桥的具体改造情况,选择采用公路I、II 级汽车荷载,或维持老桥原有的荷载等级(汽- 超 20、挂-120 和汽-20、挂-100) 。桥梁宽度:桥梁全宽原则上与路基同宽,根据路基标准 横断面采用上、下行双幅桥或整幅桥布置;对利用老桥改造的桥梁,可视具体改造情况合 理确定改建后的桥梁宽度。 图 1.2.6-3 二级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5 第三篇 设计 3.1 公路改建遵循以下原则: 利用为主的原则;项目各路段技术标准的灵活运用;设计指标灵活运用;道路、桥 梁构造物改造统筹考虑;施工期交通组织及安全保障。 3.2 中分带的设计 对中分带形式及各部分尺寸进行规定,并规定使用范围 3.3 侧分带设计 对侧分带形式及各部分尺寸进行规定,并规定使用范围 3.4 路基路面排水 1 一般路段路基排水 边沟的形式、尺寸及使用范围 2 城镇段路基排水 边沟的形式、尺寸及使用范围 3 一般路段路面排水 一般路段路面排水在没有中分带、侧分带时,利用路面横坡排水,在有侧分带时应在 侧分带设置泄水槽,路面水通过侧分带泄水槽排至路面以外,泄水槽的间距根据道路等级 和路面宽度平确定,一般为 5-15 米;有中分带的超高路段在中分带设置泄水槽,路面水通 过中分带泄水槽、经另一侧路面排至路面以外,泄水槽的间距根据道路等级和路面宽度平 确定,一般为 5-15 米。 4 城镇段路面排水 城镇段路基排水为盖板边沟时,路面水直接经盖板流入盖板边沟;城镇段路基排水为 管道排水时设置集水井,路面水排入集水井,然后排入路基管道。 3.5 路基防护 1 一般路段路基防护 一般路段路基填高2.5m 时采用植草防护, 2.5m 以上时采用预制水泥砼骨架+植草防 护 2 桥头路段路基防护 结合原桥头的防护形式进行防护,一般采用预制砼空心六角块+植草防护。 3 渔塘路段路基防护 采用浆砌片石防护 3.6 桥梁涵洞 首先应对老桥进行综合评价,分别对不同情况的桥梁采取重建、修复利用的措施(老 桥的技术标准掌握,具体情况和具体修复内容) 桥梁的栏杆、伸缩缝、搭板的规定 3.7 路线交叉 针对不同等级公路的交叉口采用何种交叉形式,是否加宽车道,转角半径的设置,设 置哪些标志标线,设置的位置,改造的范围 6 3.8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包括标志、标线的设置和路灯的设置 3.9 公交站台设计 公交站台的设置原则;公交站点的几何设计尺寸 第四篇 标准化、美化的要求汇总 7 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 (2004 年 7 月 12 日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372 号印发)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保证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结合农 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县道、乡道和村道的新建和改建工程。 第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土地、保护环 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逐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条 农村公路通过村镇的路段应考虑村镇的特殊需求,应与小城镇建 设相结合。 第五条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及技术指标的选择,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 定。对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的路段,可按照农村公路 建设暂行技术要求(附后)执行,也可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适 用当地的农村公路技术标准。 第六条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出行需要,一条农村公路可视情 况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但不同技术等级或不同设计速度变更点应选择在驾 驶员容易判断路况变化的地形变化处或路线交叉地点,并设置警示标志。 第七条 路线选线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有地的原则,注意与沿线环境和 景观的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方便农牧民出行,服务城镇化。 第八条 选线时应注意尽量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尽量利用老 路、原有桥梁和隧道,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尽 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断层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 土等特殊地区,必须穿越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第九条 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根据使用功能、 工程投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平、 纵、横要素,合理选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满足行车安全需要。 第十条 路基路面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和交通量情况,结合沿线地 8 形、地质、路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进行结合设计,重视排水、防护及取(弃)土 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和堵塞河道。 第十一条 路基填筑宜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控制路基压实,满足强 度和稳定性要求。路基强度、稳定性和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的路段不得铺筑沥青 或水泥路面。 第十二条 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的高边坡、易受冲刷的沿河路段等工点, 采用设置挡土墙、护坡、护岸等工程防护或与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 合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第十三条 农村公路应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并与沿线桥涵形成通畅的排 水系统。边沟尺寸应根据当地降雨量和地形特点确定,边沟型式应结合当地材 料情况确定。一般路段可设置土边沟,冲刷严重的路段应设置硬化边沟。 第十四条 通过村镇路段的边沟可采用暗排型式,或采用干砌片(卵)石、 浆砌片(卵)石、钢筋混凝土预制槽(块)等明排型式。 第十五条 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路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专 项设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第十六条 通客运班车的村镇公路,应按照“路站运一体化”要求,适当 加宽站点位置路基路面,并设置固定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 第十七条 桥涵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通行能力和行洪要求,按照“就地 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指导思想,遵循“安全、实用”的原则进行。 第十八条 新建和改建桥涵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容易施工、经济 适用的桥涵型式。季节性的宽浅河流或泥石流流通区可修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 第十九条 新建和改建桥梁应根据安全要求设置防护设施,大中桥应设置 墙式护栏,小桥可设置安全带(或栏杆、缘石)。 第二十条 农村公路改建时,原有桥梁荷载等级达不到现有规定的,应本 着安全、经济的原则,采用限载通行、加固等方式加以利用。 第二十一条 对窄桥加宽应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型式和跨 径,以使新老桥受力均匀;对于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条件暂不加宽的桥梁, 其两端应设置路基过渡段和窄桥标志及其它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9 第二十二条 涵洞设置应充分考虑农田排灌,便于养护。涵洞宜采用圆管 涵、板涵和拱涵等经济实用的形式。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 第二十三条 新建隧道应根据公路功能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遵照安全、经 济、环保的原则,结合地形、地质、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路基中心开挖深度大于 30m 时,应进行明挖与隧道技术、经济和环保论证,择 优选定。 第二十四条 新建隧道应重视防排水设计。条件具备的,可以采用全断面 防排水措施;条件不具备的,应对基岩裂隙水采取洞内疏导和洞外拦截等综合 措施,保证隧道结构和行车安全。 第二十五条 原有隧道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对其进行技术鉴定和专项设计,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主体结构的强度、稳定和耐久性。 第二十六条 新建隧道洞内不应采用砂石路面。原有隧道采用砂石路面的 应硬化。 第二十七条 交通安全设施应根据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级、交通量,结合 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按有关规定进行设置,做到醒目、实 用。 第二十八条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宜低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03)中的 D 级水平,并注意: (一)交通安全设施应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二)在高路堤、陡坡、急弯、临水沿江、傍山险路、悬崖凌空等危险路段, 应在路侧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路侧护栏等安全设施;在漫水桥、过水 路面等路段宜设置警示标志和标杆。 (三)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限速、反 光镜等标志。 (四)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有条件的可设置避险车 道。 (五)在主要交叉路口、村镇、学校等路段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指示 标志(方向、地名、距离等)、减速带和限速标志。 第二十九条 通过村镇的路段应加强公路用地建筑红线控制,严格控制非 10 法建筑,不得占用公路作为集贸市场,以保证公路畅通和行车(人)安全。 第三十条 农村公路交叉设计应考虑地形、通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因素, 确保行车(人)安全。有路面公路与无路面公路交叉时,无路面公路距交叉口一 定范围内应铺路面,以保持路面整洁。 第三十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提倡沿线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改善行车 环境。绿化应满足行车视距要求,保证行车安全。 附件: 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第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当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技术 指标无法完全达到等级公路标准的路段(以下简称受限路段),可按照本暂行技 术要求执行。 第二条 受限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 15km/h,回头曲线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 10km/h;不同设计速度相邻路段,设计速度差不应大于 20km/h。 第三条 受限路段净高不应低于 3.5m。 第四条 受限路段停车视距不应小于 15m,会车视距不应小于 30m,超车视 距不应小于 80m。 第五条 设计速度采用 15km/h 时,圆曲线最小半径不应小于 15m。当采用 最小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 5%,超高不应大于 6%。 第六条 回头曲线设计速度采用 10km/h 时,最小半径不应小于 10m,超高 和加宽缓和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 15m,单车道路面加宽最小值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 5.5%,超高不大于 6%。 第七条 新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 10%;改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 12%,特殊情况下可视当地条件确定;海拔 2000m 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 不应大于 8%。 第八条 新建公路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 11 纵坡坡度(%) 5 6 7 8 9 10 最大坡长(m) 1100 900 700 500 350 200 当新建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下坡)路段平均纵坡大于 6%时,应在不长于 2km 处,设较平缓的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 3%,长度不小于 40m。 第九条 新建公路路基宽度,单车道不应小于 4.5m,双车道不应小于 6.5m;改建公路路基宽度无法满足上述规定时,可保持原路基宽度不变。 第十条 单车道路基应设置错车道,其路基宽度不应小于 6.5m,间距可结 合地形、交通量大小、视距等条件确定,有效长度不应小于 10m。 第十一条 农村公路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的,其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 2 的 要求;路基压实度达到到表 2 要求的路段,宜采用砂石等其它路面结构类型。 表 2 压实度最小值 填挖类别 零填及挖方 填 方 路床顶面 以下深度(m) 00.3 00.8 0.81.5 1.5 压实度(%) 94 94 93 90 第十二条 单车道路面宽度不应小于 3.0m,双车道路面宽度不应小于 5.5m。 第十三条 路面类型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产材料和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