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蔬菜产业简介_第1页
和县蔬菜产业简介_第2页
和县蔬菜产业简介_第3页
和县蔬菜产业简介_第4页
和县蔬菜产业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一、农业概况 和县地处皖东,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芜湖、合 肥四座大中城市,总面积 1412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79 万亩,山场 22.3 万亩,水面 15.3 万亩。现辖 15 个乡镇,270 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 65.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5.7 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县。 和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业生产条件 优越。全境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15.6,无霜期 232 天,日照时数 2126 小时,降雨量 1006 毫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 南倾斜,西北多为山丘、岗地,东南多为平原、圩区,俗称“ 三山七圩”。 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河 7 条 内河,另有裕溪河、滁河二条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江岸线长 65 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广大干群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农业生产取得 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禽畜、水产、 优质粮油、经果林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 棚养鸭和精养鱼塘为特色的“三塘加一棚 ”农业经济新格局。尤以蔬菜 产业更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4 年全县蔬菜(含瓜类)总播面积达 42.5 万亩,其中大棚蔬菜 20 万亩,全年总产量超 79 万吨,产值约 8.1 亿元, 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全县农民 人均种菜纯收入 1100 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0%以上。 二、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经过近 20 年的发 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 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上 了一个新台阶。二十年间种菜大户由城南乡的 12 户发展至全县 15 个 乡镇、150 多个村庄、7 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十 六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 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县蔬菜产业具有以 下特色: (一)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 八大特色生产区域。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 80%集中在沿江、沿公 路干线, 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 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以城南乡、姥桥镇、历阳镇、雍镇乡为 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面积约 13 万亩;以乌江镇、历阳镇为核心 的拱棚甜瓜种植区,面积约 5 万亩;以乌江镇、姥桥镇为核心的豆类种 植区,面积约 8 万亩;以乌江镇、香泉镇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面 积约 2 万亩;以善厚镇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面积约 1.5 万亩;以 沈巷镇为核心的大棚莴笋、韭菜种植区,面积约 1.0.万亩;以西埠镇为 核心的黄瓜种植区,面积约 1.5 万亩;以石杨镇、绰庙乡为核心的水生 蔬菜种植区,面积约 1.0 万亩。核心产区的主栽品种多种栽培模式并 存,大部分能周年供应,且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品 多乡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 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 老三篇”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 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 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 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 80 多个品种进行 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 20 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 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 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 技术、新 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 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 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 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 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 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 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已初具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 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 头,以 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 路沿线建立的 24 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 构筑了“大生 产、大市 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 3200 万元建成 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 200 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 “三绿(绿色市 场、 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 ”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 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 友好 市场” 的同 时,又与 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 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 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 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4 年,市场蔬菜成交量 43 万吨,交易额 4.3 亿元。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 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 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在农资供应上,全 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 300 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 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 (四)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 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 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 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 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皖江营销 公司、 绿叶公司等无公害蔬菜营销“龙头” ,通过订单农业 ,由各地的蔬菜生 产协会组织生产,带动基地 3 万亩,公司组织收购,产品经精选、分级、 包装,以“皖江”牌无公害品牌 产品进行配送, 现已在南京 6 个大型农 贸市场、合肥苏果超市以及杭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和县无公害精品蔬 菜销售店和专柜,产品深爱市民青睐。县嘉谊、绿缘源两家外贸企业主 营出口创汇蔬菜,目前正在进行绿色食品申报,2004 年前三季度共创 产值 6000 万元,出口创汇 600 多万美元,带动基 2 万亩。金东海酱菜 制品加工厂、善厚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 “土” 、“特”和品牌上下功夫,生产加工能力持 续攀升。目前全 县已有民 营蔬菜加工企业 19 个,年加工量 5 万余吨,年实现产值 2 亿元,带动 生产基地 5 万亩。 五、品牌意识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我县加大了品牌 实施战略,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 18 个(其中蔬菜 14 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 牌番茄、 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 2005 年再申请认证 10 个左右无公 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三、和县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2001 年 5 月,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 基地县, 县委、县政府决心以此为契机,实现和县蔬菜二次创业。几年 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公害蔬 菜创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 年、2003 年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国家 农业部的检查验收,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先进 县。和 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行政推动。建立 了县、 乡(部门)、村、组四级组织体系。县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领 导组。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组织 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 并将生产基地农户以 10 户左右为单位组成无公害蔬菜生产联保小组, 由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记录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全县共组建 联保小组 5800 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为 了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管理轨道,2001 年 8 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施意见, 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和县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以及关 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服料 的管理规定、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等规范性文 件。几年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动员大会,把无公害蔬 菜生产工作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2003 年 5 月,我县又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决定。通过强化行政推动, 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二是广泛开展宣 传培训,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宣 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知识竞赛、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 传手册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县 65 万人口对无公害蔬菜的知晓 率达 80%以上。 县举办了多次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主任、农技员、 种菜大户参加的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现都已成 为各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骨干。2004 年县级农技干部直接进村入 户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 45 场次,直接受训人数 9000 多人 次,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 31 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 42000 余份, 基地农户培训到户率已达 100%。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超过 48 小时,户 均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三是大力整治农业生态环 境,优化基地生产条件。各生产基地在生产中,积极采取开挖田头窖, 实行秸秆发酵还田,对废弃物集中存放、统一处理等办法,减少人为污 染,同时各地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水系,清 洁田园,极大地改善了产地农业生态环境。2002 年,全县蔬菜生产区 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为了强化对蔬菜生产投入物的管理, 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及和县无 公害蔬菜使用肥料的管理规定,禁止在县域内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 留农药及未经登记的劣质肥料、劣质农药。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县各 经销点进行清理,并与县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不定期检 查。目前和县市场违禁农药、化肥基本上已销声匿迹。四是建立技术标 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 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我县 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 15 个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并经县质量技 术监督局审定批准,正式作为县级地方标准公布实施,从而使我县无 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更趋完善,更具法律效力。质量检测是无公 害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皖江大市场、历阳、姥桥、雍镇等重点市场和 蔬菜生产基地先后建立起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定期进行蔬菜质量检 测。2004 年,全县共抽检蔬菜样品 4500 余份,抽检合格率达 97.7%。 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筹建县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构建和县无公害 蔬菜质量检测网。五是加强品牌培育和产品认证,促进无公害产品销 售。品牌是产品的市场通行证,和县自创建工作开始就着力打造无公 害蔬菜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注册了“和州绿” 、“皖江” 、“皖蔬”等 无公害商标。为提升和县无公害蔬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去年 县政府对几大蔬菜品牌进行了整合,统一打造“皖江” 品牌,并加以严 格管理,同时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 认证的农产品达 18 个(其中蔬菜 14 个),拥有“ 皖江“、“皖蔬“ 、“和州绿 “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 获皖优名牌农产品。 计划 2005 年再申请认证 10 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 认证上有所突破。 四、首届“蔬博会”奏响新 乐章 2004 年 4 月 18 日和 19 日两天,我县成功举办了安徽和县首届蔬 菜博览会。博览会两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