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关于票据行为无因性讨论的评述_第1页
对我国关于票据行为无因性讨论的评述_第2页
对我国关于票据行为无因性讨论的评述_第3页
对我国关于票据行为无因性讨论的评述_第4页
对我国关于票据行为无因性讨论的评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旦大学法学院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核 课程名称:_ 票据法 课程代码:_LAWS130033.01 开课院系:_法学院_ 考核形式:课程论文 姓 名: 贾轩 学 号: 09300270080 院 系: 法学 成绩: 课程论文题目:对我国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的评述 课程论文要求: 1、 尽量做到思路清楚、结构严谨、文字通畅。论文格式符合 学术论文规范的基本要求。 2、 本页为封面,以下空白。论文从次页开始。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2 对我国票据行为无因性研究的评述 一 票据行为无因性的含义 票据无因性理论是以民法上的无因性理论为基础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无因性原则应当 是指法律行为外在无因性和内在无因性的统称。它不仅仅是指法律行为的有效性,独立于产 生该法律行为的原因的有效性,其发生及存续皆不受后者的影响(外在无因性);也是指产 生法律行为的原因从该法律行为中抽离,不构成该法律行为的内容。当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时, 原则上,债务人不得以原因关系所产生的抗辩事由对抗债权人应当行使的权利(内在无因性) 。因此,票据无因性应是外在无因性与内在无因性的统一。所谓票据行为的外在无因性是指 票据行为的效力独立存在,持票人不负给付原因之举证责任,其只要能够证明票据债权债务 的真实成立与存续,而无须证明自己及前手取得票据的原因,即可对票据债务人行使票据权 利。所谓票据行为的内在无因性是指产生票据关系、引起票据行为的实质原因从票据行为中 抽离,其不构成票据行为的自身内容,当形成票据债权债务关系时,原则上,票据债务人不 得以基础关系所产生的抗辩事由对抗票据债权的行使。 二 票据法立法过程中无因性到有因性的演变 从1990 年票据法立法工作开始,有因论和无因论的争论同样一直伴随其间。1993 年12 月,中国人民银行草拟的票据法送审稿中,就已去掉了银行结算办法关于商品交易关系的规定。 1994 年12 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的票据法草案,也没有规定票据原因关系的 内容。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周正庆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票据法草案的说明”中,特别对票据的无因性作了以下说明。首先强调票据是无因证券, 为维护票据的无因性,票据法草案没有沿袭银行结算办法第14 条中关于“签发商业汇票必须 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的立场,商品交易的存在不作为票据出票的条件。包括这前后的 讨论过程,金融界一直认为票据关系成立后,即与其原因关系相分离。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是 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应由不同的法律调整和规范。签发票据是否有商品交易关系或者交易 是否合法,不属于票据法规定的内容,应由其他的法律加以规范。遗憾的是,部分民法学者坚 持,我国的票据制度开始时间不长,实务中,利用票据的金钱诈骗案件频繁发生,必须对其加以 限制。票据行为人为票据行为时,既然要遵守公平和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有必要附加商品交 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一条件。这种意见最终被立法者采纳,写入票据法第10 条中,并且 与银行结算办法相比,票据法把“商品交易关系”,扩展为“商品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 种基础关系所针对的也不仅是“商业汇票的签发”,而是包括所有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 让”。并且在第21 条第1 款、第83 条第3 款、第88 条第1 款、第90 条第2 款,把汇票和 支票的资金关系也拉扯进来,有因性的规定又大大增加了。 3 三 我国票据法颁布之后,围绕第10 条的争论 我国票据法颁布实施后,由于票据有因性的规定集中规定在该法第10 条(具体指该条第1 款) ,该条又是处于票据法总则中的地位,所以,关于我国票据法有因无因性的争论主要是围 绕着第10 条展开的。如前所述,如果依第10 条的文字意思,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当然 可以成为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其有因性质甚为明确。但事实上,几乎没有学者公开主张票据 行为有因性,只不过是从实用主义立场或解释学的方法来说明第10 条应该存在或可以存在。 因此,关于第10 条存废的讨论,表现出来的仍是有因性和无因性之争。 (一) 支持第10 条存在的学说 1部分学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中国的票据制度历史 尚短,还处于初级阶段,使用票据的人素质也没那么高,利用票据进行的各种各样的金融犯罪 和金融违法活动频频发生。金融经济在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秩序产生任 何混乱,损害都会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整体。所以,对各种有害金融秩序的犯罪除了总是用刑 罚的手段强化制裁外,为了充分防止票据欺诈案件的发生,多少还希望通过票据法来维护正常 的金融秩序。基于这样的现实,票据法有必要规定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作为授 受票据的条件 【1】 。应该说,这是支持第10 条存在的最大理由。 2也有学者从解释学的角度指出,我国票据法第10 条等条文,在签发、取得和转让票据 上,十分强调原因关系,这似乎否定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实际上,这是票据法在追求票 据使用的方便、高效的同时,对票据运作安全所投入的关注。至于这种情况下的票据行为的 效力如何,我们需要审查票据法要求的形式要件。如果票据法要求的形式要件具备,票据行为 当然有效。票据行为人不能因为违法签发或转让票据而主张自己所为的票据行为无效 【2】 。 还有学者认为,票据法第10 条的规定确有不合理之处,但并未否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 这是因为: 第一,票据的无因性并不是说票据的产生没有原因,相反,票据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票据法第10 条要求“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具有真实的交 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并无错误。第二,票据行为的无因性重在票据关系的效力不受原因 关系的影响,即是说,在票据的流通过程中,作为第三人接受票据时,无需过问和注重票据产生 的原因。由于票据法第10 条并未从正面规定,没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 签发、取得和转让无效,因此,当然就不能推断这一规定就是否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 【3】 。 (二) 反对第10 条存在的学说 反对我国票据法第10 条存在的学者基本都是从该条反映的有因论的角度提出反驳。我 国票据法颁布后,对为什么票据立法时,不依据各国通行的无因性原则制定票据法的疑问声越 来越大。票据法的国际性极高,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制定统 一国际法已是各国都在努力的工作。伴随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就 我国票据立法而言,在世界一般法律规则之外存在显然是困难的。所以, 应该修改票据法, 导入票据法的无因性理念 【4】 。 4 1.从票据法理上,我国票据法第10 条实际上是为票据行为的效力规定了一种要件。该条 款所规定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只能理解为票据基础关系。但这种规定实质上形成 了“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是票据行为有效要件这样的结论,而这一结论在理论上是难 以成立的。首先,如此规定增加了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有两类:实质要 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为票据行为能力和意思表示;形式要件为书面形式、记载事项、签 章。这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票据法所公认的,而按我国票据法第10 条,则是在上述票据行为 的有效要件之外,又增加了票据基础关系这一有效要件。这一要件的规定,实质上是使票据行 为附属于票据基础关系 【5】 。 其次,如果把该第10 条所规定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作为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就 会发生这样的理论矛盾,即使某个人基于正常的判断力在自愿追求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支配 下,在票据上签署了真实的姓名或者名称,若没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其票 据行为无效。但中国票据法同样存在“不签章者不负票据责任”的原则(第4 条) , 因此,只 要在票据上签章就要负票据责任,一方面,没有原因关系的票据行为是无效的,另一方面,贯彻 票据签章原则,签章者的票据责任是不能免除的,于是在无效的票据上又存在票据责任,这样 的结论在理论上不通畅。对此,票据行为因票据要件具备,即使签章也无效,如果因此作票据 的签章人免除票据责任的解释,这恐怕正是行为人所希望的后果。特别是在中国,利用票据进 行诈骗的案件频繁发生,如此解释,恰恰对不正当利用票据者有利,但这又违背了票据签章人 应负票据责任的原则 【6】 。 再次,票据基础关系包括原因关系、资金关系等。调整这些关系的法律有其自己的法律 部门。如果票据基础关系对于票据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票据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则只能由 调整票据基础关系的法律规范,而不可能有独立的票据法律制度自己的有关无效票据行为后 果的法律规范 【7】 。而且,原因关系和票据关系是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应该适用与其各自对 应的不同的法律。也就是,原因关系适用关于债权债务关系以及交易关系的民法, 票据行为 (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 适用票据法。有因性把原因关系掺杂进票据行为中,明显不当 【8】 。 2从实务上,我国票据法第10 条的规定,在实施时不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票据基础关系作为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仅仅是从该条款在票据法中规定的意义加 以推定的,而实际上,该条并无法律后果的规定。票据行为人违反该条规定是否票据行为无效,该 条并无规定,适用中也就难以操作。并且,由于该第10 条的规定违反了票据法通行的无因性 理论,就使得它与其他条款不易衔接,且有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抵消了票据法应起到 的票据流通作用的发挥 【9】 。 其次,赋予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对交易的真实背景实质审查义务欠妥。其理由:一是要 求商业银行对交易的真实背景进行实质审查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二是如此要求加大了商业 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成本;三是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商业银行在很多情况 下无法审查合同和增值税的复印件,常面临没有合同或增值税发票可供审查的情形;四是审 查交易的真实背景与商业银行的职能不相关;五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有 交易背景的监管及处罚与其监管职能不相适应 【15】 。 3从审判机关的态度上,前述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和两个判例,已经从无因性的立场,排 5 除了原因关系和票据关系混杂在一起的银行结算办法的不合理规定。这两个判决对票据无因 性的性质的正确理解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谢怀栻先生也说:“我国法院的这种作法完 全正确,值得赞佩。” 【16】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票据法实施后近5 年,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 年11 月15 日颁布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 条中“票据债务人以票据 法第10 条、第21 条的规定为由,对业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 持。”应该说,无论票据法公布前后,审判机关的票据无因性立场一直是鲜明的、一贯的 12。 四 结语 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是现代票据法的灵魂,是世界票据法的立法原则。为了保证票据强 大的流通功能,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至关重要。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乃是票据 的本质属性,无因性理论已为各国票据立法所普遍承认和采用,是国际票据争议裁决所遵循 的一项共同准则。 我国采用的是一种相对无因性,立法中存在不少票据抗辩的情况,有对人抗辩与对事抗 辩。但我国票据法对无因性的规定总体上显得有些模糊(尽管也有肯定的一面) , 票据法 第 10条、第 21条、第 83条、第 88条及第 90条的规定,对票据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发展形 成了阻碍,有削弱无因性之嫌。这对于票据流通功能的发挥是极其不利的。为了保证票据的 流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的无因性思想,我国票据法应在立法中明确规定 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以无因性为基础,相对性为例外,对相关条文做相应的调整,改变模糊 不定的状态,坚持无因性理念,以使我国票据法更加适应其特性要求。 五 注释 1 张旭娟. 也谈对票据法第10 条的一点意见J.中国法学,1997 , (116) 2 王小能. 主编.票据法教程(第2 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6) 3 汪世虎. 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 (341) 4 郑孟状. 票据法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 5 林 毅. 对票据法第10 条的一点意见J. 中国法学,1996 , (55) 6 日李伟群. 中国手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