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_第1页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_第2页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_第3页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_第4页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摘要】 提起庄子,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从而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庄 子所主张的逍遥无为的人生观完全体现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但如果再深 入了解一下庄子及其思想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庄子思想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以往传统的无情批判和对生死 的淡然态度,以及由此展开的他对世间万物的普遍看法。本文仅以此为线索, 从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对他思想本质的把握来探究庄子人生观中所 包含的积极因素以及他对现实人生的启发。 【关键词】庄子、无为、积极意义、生命 一、庄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要了解庄子思想,必须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背景,只有从他思想产生的背 景入手,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的正真内涵。 关于庄子的出生,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大多数学者考证,庄子大概生 活在战国中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节点,尤其在中国文化史 上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天下大乱, 社会动荡不安,兼并与称霸战争不断,伴随着礼崩乐坏的动荡不安,社会阶级 形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学术文化的下移,井田制的崩溃,导致社会出现了一 个新的阶层,即游士阶层。由于这一阶层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各诸侯之间的 争霸也需要一批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这双向作用力的发挥下,游士阶层逐渐 膨胀。他们纷纷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诸侯们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于是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 就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时代, “那时中国人把 人生大群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确定下来了,这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方针,即中国 文化之终极目标所在” 。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建构,主要就是诸子百 家,而道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间到了战国中期,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达到了极致,战 争带给人的恐惧以及生死的无常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厚的阴影。当时的诸子 百家都在以各自对社会的认识来解释和应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或积极应对,或 消极避世。而身处其中的庄子,同样会面临这样的抉择,他必须做出反应,而 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处就是理解当时的社会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从这个背景 来认识,就可以理解为何庄子的思想总离不开生与死的较量,总是在探讨一些 十分虚幻的东西,这似乎与当时中国文化的传统有抵触,但实际上是对那个时 代最深切的反应。 二、庄子无为思想的本质内涵 庄子思想在本质上是积极入世的还是消极遁世的?好多人提起庄子,便自 然和消极避世联系在一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想一个问题:庄子为什么面对现实,会有那么多 的痛苦? 渔夫里有这么一个对话:“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 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 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 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其实,庄子完全可以选择“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 ,完全可以“淈其泥 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酾” ,随波逐流,以求得保全之策。但事实是他并没 有这么做。 如果说庄子面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 贤士无名”的乱世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的话,他尽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 “难得糊涂”一回也无妨。但我们读庄子的著作,却无时无刻体现着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 为死。 ”的生死无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的人生短暂, 以及“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物我两忘,这么沉重的话 题,自然也就无法出自庄子之口。相反这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抱有极大期望的人 面对无比黑暗的社会以及人性之堕落的社会现实的一种积极的反抗。如果没有 积极入世的心态,他就没有“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 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的社会理想,尽管他的主张走向 了极端,但无可否认,这是他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努力。如果失却了对美好 社会的期许,他也就没有如此之强的批判精神,他完全可以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要知道反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付出代价,更需要一种勇气,一个消极悲 观的人是没有这个勇气的,他也承受不了这个代价。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对庄子及其思想重新审视,如果还停留在他消极悲观 3 / 5 的消极出世态度上,我们就无法从他的思想中挖掘其现实意义。 公木先生一首读庄诗:“一腔悲愤火,满纸荒唐言。终是人间世,得 鱼没忘筌。 ”恰如其分的道出了庄子的入世精神与批判精神。从人性的角度上 说,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注定要积极入世或消极出世的,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他需要在于社会大群的互动中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因此,人是更多的表现在 积极入世方面的,陶渊明的本性不是一直喜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 隐士生活;他骨子里更多的还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的进取之心; “竹林七贤”也并不单纯是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而选择消极避世,正如鲁 迅先生所说:“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似乎看来很不错,而是在毁坏礼教,不 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的,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庄子也是 如此,正因为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抱有极大的期许,而现实的困境使他不得不将 这种抱负或者是理想用非正常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方式极容易让人产生 误解,这是研究庄子及其思想值得注意的一点。而我们借鉴庄子思想的现实意 义,必须从这一点出发,并且,这种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与批判精神恰是庄子 思想中最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的。 三、庄子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前面已经说过,庄子思想在本质上是积极入世的,他的方式又是极具批判 精神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他不得不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对社会、对自我、 对人生进行无情的解剖与否定,以期在极不正常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尽管庄子 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今的时代以不可同日而语,但处在孤独与落寞中的人是最 能够接近人的灵魂,最能够对人性以及社会百态进行深入解剖的,而人性古今 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得以借鉴和吸收两千年前古人智慧的前提。 1.庄子思想体系中的批判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而农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极强的依 赖心理,对权威的绝对忠诚使得中国人十分缺乏批判心理,有人甚至认为中国 文化是一种“奴性”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庄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 是中国思想家中少有的,而这也正好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 庄子对人性的批判是无情的。 庄子生活在“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以身 殉天下”的时代,人们对名利的追求蜕变扭曲为虚伪和贪婪。人性已被物化, 失去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身处其中的庄子并没有与世沉浮,而是在对人 性无情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至人、圣人、神人”等理想人格,使人们达到 忘我的状态,引导人们摆脱世俗的羁绊,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发挥人的本性。而当今社会“为学日益,为 道日损” ,在利益与名利的驱使下,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一 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不绝于耳,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被淹没,丑恶的一 面被无限地放大,人性以失去了他本来的面目,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像庄子一 样,尝试对我们自身来一个深入的剖析、无情地批判,重新找回我们失却的自 然本性。 2.庄子的生死观 对于死亡,恐怕没有人不恐惧的,然而庄子却与常人不同,他对生死的看 法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知北游 )人的生死不过是气的聚与散而已,是很自然的事情。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 以善吾死也。 ”(大宗师 )大自然给我以生命,是要我劳作一生,只有到年 老体衰时才得安逸,最后又以死亡使我安息。因此,生与死都是自然的造化, 不应厚此薄彼。唯有正确地对待死,才能真正体悟出生命的真谛。 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以其特有的豁达口吻,解释道:“吾以天地 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 此!”与天地万物为伴、慷慨赴死,是多么彻底的浪漫主义精神!当弟子们又 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厚地回答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 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是何等坦然无余的自然主义!死生,命也,其有夜 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大宗师 ) 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要走向死亡,生与死本是生命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 而我们之所以对死亡那么的恐惧,就是没有对生死看得像庄子一样的深刻。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欲望,我们被各种外在的东西所迷惑,终其一生, 面对死亡,除了一身的财富,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回忆的,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很 悲凉? 庄子在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中,既不提倡悦生恶死,也不赞成悦死恶生,而 主张“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 “生而不说,死而不祸” (大宗师 ) ,始 终持守着自然的中道。只要是人,就必须面临死亡,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实是 告诉我们,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死亡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珍惜生命,在有生之年积极顺随生命的本性,与其采用各种手段延长生命 的存在,还不如真正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真实的生命体所存在的价值,只有这样, 当死亡真正来临时,就能坦然面对。 3.庄子逍遥无为的生存之道 关于如何生存的问题,主要解决的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在社会 中生存,必然要依赖社会所提供的一系列维持生存所需的资源,也必须处理与 此相关的各种人事关系,现实是我们常常被这些东西所羁绊,不能正确处理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 5 / 5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 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通达命运真相的人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 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社会的刺激会使我们的欲望无限的扩大,而实际上能 够维持我们基本生存所需的外界条件是很有限的,在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 我们更应该把握生命的真相,努力追求在我们生命中有价值的一部分,用此生 的光阴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达到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 界”和“天地境界” 。 “忘乎物,忘乎夭,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只有彻底 地忘,才能彻底地摆脱物性世界的束缚,进入豁然开朗的精神天地, “精神四 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庄子深信,这样的神游是人生的极境。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至真至美的境界,所达到的是“与 天和者,谓之天乐”的至高无上的审美意境,所获得的则是同于大通的审美大 愉悦。 庄子所说的“忘物、忘天、忘己” ,不是说要忘掉一切,更不是一种消极 无为,而是告诉我们要把握生命的本真,发挥人的本性,不要被物性世界所束 缚,在“乘云气,御飞龙,而遨乎四海之外” (逍遥游中渴望摆脱一切有 形的外物的束缚,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获得生命的乐趣。 我们一直在追求自由,但自由往往越追越远,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混淆了 什么是我们所真正要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把目光永远局限在“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心灵世界的追求,结果是越 来越被外物羁绊,自由越来越远,而失去了自由的人生是极为痛苦的。 除此之外,庄子思想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