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诗意_第1页
废墟上的诗意_第2页
废墟上的诗意_第3页
废墟上的诗意_第4页
废墟上的诗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废墟上的诗意 人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历史的阵 痛与抽搐,人类有理由为了自己创造的 灿烂文明而骄傲地自诩为万物灵长,但 历史前进的脚步下无时无刻不徘徊着残 暴的幽灵。启蒙主义者相信理性和科学 会开启新时代的荣耀,洗涤文明程度不 高的过去曾经犯下的罪恶,可鲜血并未 减少。战争、暴政、种族灭绝,混乱和 邪恶似乎从来没有离开人类历史黑暗的 渊薮。一边建造,一边毁灭,这是历史 进程中令人困惑的二律背反。不仅人为 的残忍摧残着无辜的生命,还有意想不 到的天灾如地震、海啸,也加剧了生命 的伤痛。有了灾难,就需要救赎。救赎, 就是人在追寻生命意义的一个问号:面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对生命的磨难、极端环境中的生存威胁, 人们该如何寻找救赎的道路,救赎在外 部还是在自我,如何在善恶之间抉择, 如何确认生存的意义?向灾难索要意义, 是人的本质生命冲动。电影艺术将灾难 以及对灾难的询问集中体现在画面上, 它引导观众去思考,去询问,这是灾难 片的价值所在。与以往的类型片相比, 好莱坞模式一般借助英雄人物挽狂澜于 即倒,而中国电影传统则倚重集体的力 量。电影一九四二则提供了与之不 同的思考方式,它并不指明一条看得见 的救赎之路,而是运用细腻的电影语言, 潜在地展现了不同向度的救赎维度,总 体说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宗教救赎、 道德救赎、女性救赎。这些多维度的救 赎伦理,散落在故事的喧嚣之中,交织 成几条超越具体历史语境的意义线索, 多层次地展现出导演对救赎问题的关注, 也正是因为有了对救赎问题多面的叩问 指向,电影一九四二才多了一些有 待回味的“诗意 ”。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中国论文网 /5/view-4055474.htm 一、宗教救赎 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超越日常生活 神秘力量的崇拜。早期社会,宗教帮助 人们解释世界存在的缘由,提供一系列 道德规范,并且承担制度审判功能,人 们依靠宗教建立社会联系,形成社会文 化。宗教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文化现象, 面对生命状态中的种种残缺、恐惧以及 人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宗教带来了 心灵慰藉和俗世行为指导。以宗教国家 为例,基督教继希腊罗马文化之后,对 西方思想文化的统治长达千年之久,它 以“上帝”为本体,以原罪与救赎为基本 命题,以爱、仁慈、忍让为精神要义, 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化的社会组织、 伦理规范。不可否认,每种宗教的存在 都为生存难题提供了解救的方法,但中 西方因信仰不同而各异,前者的信仰主 要以日常生活的伦理纲常为依托,后者 则信奉上帝的恩宠,因为人先天存有罪 恶、缺陷,所以人无法救赎自身。与中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国文化宗教相比较,中国儒道互补型的 文化传统都否定人身上原有的罪孽,儒 教的修身成仁、格物致知,是以自我人 性完备为基础的,它以主体的自我意识 来调节道德标杆,而不需要外在力量的 参照。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道教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和佛教的解 脱涅槃虽然承认人自身与历史上的恶, 但却是通过消除主体执念,消解主体意 志的方式达到超越的境地,这种虚无主 义式的心理调节运动实际上也削减了人 面对灾难时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剖问的紧 张感和强度。传统文化这种求诸于己的 内省模式,拒绝了领受超验世界的启示, 面对荒谬和无辜受难,它有的是个人主 义俗世生活的生存哲学, “穷则兼济天下, 达则独善其身” ,在儒释道三教之间进 行微妙而合理的心理调适,而非基督教 式地,将灾害看成是上帝对于人类本性 罪恶的惩罚,从而具有普遍的、超越个 体的意义。由于将历史受难看作与终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意义无关的“ 事件” ,中国传统看待灾难 的方式是天灾人祸、乱治交替的历史循 环,而不是将伤痛纳入到自身的生命哲 学中来,但对每个基督教信徒来说,灾 难是与整个民族的民族创伤记忆融合在 一起的:那些无以言说的恐怖、令人战 栗的痛楚、无辜的牺牲与受苦不仅仅是 一桩历史事件,而是形而上人的生存意 义的起点。 一九四二里有浓郁的基督教 宗教气氛,不仅设置了小安牧师这个小 说中并不存在的人物,而且在影片中还 有几段委员长在教堂祷告的片段,甚至 在未删减版里还有传教士施粥救灾的场 景。加入基督教因素,不仅因为这是历 史资料的真实背景,而且也伴随着导演 对灾难和自我的深入认识。中国传统的 宗教观拒绝了超验的追寻,基督教却提 供了一种别样看待灾难的眼光,这种别 样的眼光,意味着在另一种层面上思考 生命与苦难的关系。然而,在巨大的灾 难面前,基督教的救赎失效了。影片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过反讽的修辞方式表达了宗教在极端灾 难下的无力、空洞:小安神父在安葬逃 荒路上死去而不肯闭眼的乡亲时请了瞎 鹿拉弦子,赞歌唱完之后,死人仍无法 闭上眼睛。这双无法合拢的中国老人的 眼睛,她的无辜受难,正是对人祸天灾 最无言最有力的控诉。传统弦乐器呜呜 奏鸣如泣如诉,它象征着古老中华民族 的深重苦难,在基督的弥撒仪式中显得 怪异而不和谐。小安笃信基督教,但在 令人无可忍视的残酷面前,他开始怀疑 上帝的存在。超出任何理智和信仰所能 承受的灾难,其惨烈强度几乎让人沉默。 小安最后的出场镜头就是在十字架下和 神父一起沉默祷告。 信仰危机后的出路何在?西方基 督教在经过科学理性和人本主义思想发 展成熟阶段后,面临着全所未有的信仰 危机,现代启蒙家尼采喊出上帝之死的 口号,抨击基督教精神是一种以怨恨为 心理动机的“ 奴隶道德” 。他指出: “奴 隶在道德上反抗伊始,怨恨本身变得具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有创造性和价值:这种怨恨发自一些人, 他们不能通过直接发出行动作出反应, 而只能以一种想象性的报复得到补偿。 所有高贵的道德都产生一种高贵的自我 肯定,而奴隶道德则起始于对外界、对 他人、对非我的否定。这种从反方向寻 求价值的行动就是一种怨恨,这种行动 从本质上说是对外界的反应。 ”尼采在 对基督教和资产阶级文明批判中发展出 唯意志论的超人哲学,从神本世界转向 人本世界。其仰仗的意志力,虽具有非 理性的特点,却是神位的另一种替代, 不过在这种意志神力下,人的主观精神 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生都在宗教有无的纠缠折磨中度过, 最后他让他笔下的基里洛夫用自己的意 志开枪向上帝的意志提出对抗。现实中 极度的黑暗与残酷将信仰的火烛撼动, 也在文明的废墟中将意义的追寻推至亟 需回答的地步。它将面对灾难时背向灾 难的目光扭转到灾难和个人的联系上来, 显示出灾难的意义与个人存在的意义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不可分割的。小安这个角色并未回答如 何得到救赎或上帝是否可以依赖这样的 问题,但至少他大声喊出了魔鬼钻入内 心的疑问和痛楚,他尝试着将历史中的 灾难化为内在性悲剧的痛苦,这是影片 对基督救赎这一命题作出的探寻。 二、道德救赎 在灾难面前,道德的效用到底有 多大?不同的道德观念决定着怎样不同 的救赎姿态?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 会行为规范内含在普遍统一的信仰或宗 教规范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道德 的重要作用,在儒教文化的影响下,逐 渐形成了注重血缘和宗族关系的整体道 德观念,要求个人服从家族、整体、国 家,在道德应用上,又强调道德与政治 的融合,君子自成其身, “修身、齐家、 治天下”,君臣父子忠孝节悌等三纲五 常道德规范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整合政 治文化秩序的基本纲领。在一个统一稳 定的社会结构里,政治与道德是合二为 一的,政治品格的形成需要道德君子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出现,道德的实现必须依赖政治的强力 庇护。 “君子道德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内涵, 无论政治问题还是自然世界问题,都由 君子道德来解决,公正的社会秩序赖君 子人格来确立。 ”好的个人道德不一定 会有好的政治,但好的政治下必然会有 好的个人道德在支撑,这种建立在君子 个人德性完满基础上的道德标准具有较 强的主观性。在政治和个人道德目标一 致的历史语境下,二者的合力稳固了社 会秩序,但当二者出现不一致的时候, 也就是政治秩序无法保障君子道德实现 时,个体该如何得到救赎?圣人教导应 该怀揣道德,避开坏的政治。 “天下有道 则见,无道则隐” , “邦有道,则仕,邦 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无论入仕还是 避世,个人道德的圆满自足始终是被认 可与尊崇的。总体言之,传统的道德观 建立在君子道德自足的基础上,并以君 子主观的圆满道德为标准,道德与政治 之间的距离很小,两者之间缺乏张力机 制,一旦遇到政治灾难,道德要么臣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政治要么远离政治,而无法与政治开展 有效的抗争与互动。 相比较而言,西方道德观念并非 建立在个人道德圆满的基础之上,而是 基于人本身具有的理性思辨能力。西方 道德思想发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共和城邦, 政权由自由民选取的公职人员掌握,道 德的内容主要围绕个人和城邦的关系展 开。西方道德传统一方面来自于基督教 义的道德内容,一方面来自古希腊罗马 以来的对人自身理性的认知。从苏格拉 底的“美德就是知识 ”到亚里士多德的 “我爱我师,更爱真理 ”再到康德的 “自 律的纯粹道德形式” ,西方道德观里始 终充满了对人性本身所具有的理智认知 能力与判断力的确信。正是基于这种理 性的判断能力,灵魂才能够不倦地保持 对美好情操的渴望与对真理的热爱。所 以即使有被判死刑的可能,苏格拉底仍 坚持真理,因为真理是超越政治的永恒 事物,即使有宗教法庭,也不能退却布 鲁诺捍卫真理、捍卫人的德性的决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因为这种道德观的判断标准是客观的, 它不以个人意志或个人政治际遇的沉浮 而转移。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道德救赎 思想主要体现在外国记者白修德和中国 官员李培基这两个角色上。李培基入身 仕途,为灾情请命可谓殚精竭虑席不暇 暖,但官场斗争、党派倾轧、政治利益 各种纷扰,致使这位儒士最后发出应该 及早卸甲归田的悲叹。白修德出于职业 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悲悯,甘愿冒着生命 危险深入逃荒前线进行实录采访,并且 竭尽所能将真相公之于众,让委员长在 各方压力下不得不下达救灾命令。如果 不是白修德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孜孜不 倦追求真相的勇气,灾情也许还会加重。 作为观众,能够理解李培基放弃道德理 想时的无奈与苍凉,但更会欣赏白修德 身上不断求证事实真相的正义和德性。 然而,每种道德救赎都是有限度的,白 修德也不是力挽狂澜的历史英雄,他个 人的努力虽然促成了救灾的实施,但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局的混乱、非法勾当的猖獗、私心的泛 滥、政治资本的较量等各种复杂社会因 素致使救灾工作并没能有效地展开。 “在 群体的政策违背个人意愿的时候,社会 生活中的强制因素才会显露出来。人的 善良意志与理性只能部分地去调和这些 不同的社会哲学和政治态度,而不能将 其完全消除。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可 以看到中西文化下道德救赎的不同方式, 以及各自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限度。 三、女性救赎 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和对女性文 化的深入研究,女性渐渐凸显了其在现 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女性文化从男权 社会中解放出来,从被压抑的边缘文化 身份中摆脱出来,展现了其独特的性别 魅力。女性主义批判男性主义中心文化, 尤其重视女性性别经验的特殊价值,开 拓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建立起区别 于男性的女性诗学,追求在平等基础上 差异视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女性主义 为现代社会批判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与整个人类追寻平等自由的步伐一致。 回顾人类文明史,不论中西方,女性确 实经历了被压抑被排斥被劣等化自知或 不自知的痛苦,从女性视角考察人类文 明的缺陷与蒙蔽是根本性的,它具有强 大的阐释力和批判力。 中国两千年来深远悠久的封建传 统文化对女性主体的掩埋和毁灭是残酷 的,儒家文化所制定的男尊女卑思想严 重地扭曲抹杀了女性生命意识,女性的 文学形象要么是经过男系文化渲染过滤 后的文化标签如孝女贞妇,要么就是怪 奢淫逸的祸水荡妇,在中国传统思想背 景下,女性群体背负着文化痼疾的重荷, 在男性文化的指挥棒下跳着玩偶舞蹈。 压迫越是深重反抗越是剧烈。二十世纪 在中国社会进入文化政治的大变革时期, 现代女性观念的渗入使人们意识到掩盖 了两千多年之久的麻痹、痛苦,女性意 识开始苏醒,启蒙者们以极大的热用借 助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和 社会实践。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冯小刚近年来的电影特别重视女 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女性话题的 关注,而且这些女性形象多跃出了男性 思维的框架,增添了更多属于女性自身 气质的言说方式与内容,如唐山大地 震中的充满意味的母亲女儿之间的情 感纠葛。 一九四二同样也在灾难中 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人物,最为突出的是 名为花枝的中年农村妇女。 一九四二 是关于战争、政治的宏大叙事,而这位 花枝,犹如一朵野雏菊绽开在逃荒路上 车轮碾压过的泥路旁。它是脆弱的,然 而它自我保有生命价值的确信,并且以 自我独有的性别意识进行生存与思考, 花枝的生存意味是来自女性本身的。 表现女性意识最突出的一个主题 是母性。母性是女性意识的源泉,对孩 子的爱, “是对他者的爱,是并非对自身 的爱,而是在专注、温柔、忘我之中的 缓慢、艰难、快乐的尝试”,这种忘 却自身的爱,是对整体制度化社会文化 的遗忘与背反,它包容、柔和、圆满,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充满温情,并以无私心排斥了功利与斗 争,它的道德行为不依赖战胜与之相反 的动机,而是来源于没有对立冲突的内 部的自由闲适。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 女性的自足和自治性来源于女性的母性 特征,这种母性包含在自身之中,因此 女性具有比男性更为深刻的内在统一性。 按照舍勒的比喻,女人是更契合大地, 更为植物性的生物,像娴静的大树,男 人就像树上乱嚷嚷的麻雀。西美尔在论 述女性文化困境时把现有文化分为客观 文化和主观文化,客观文化指的是科学、 艺术、法律、习俗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规 范,主观文化指的是对灵魂财富的分享, 个体灵魂可以通过外在的文化形式教化 自己,外在形式却不依赖灵魂,虽然在 文化创造初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