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波场论基础_第1页
弹性波场论基础_第2页
弹性波场论基础_第3页
弹性波场论基础_第4页
弹性波场论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波方程模拟 姓名_ 专业_ 年级_ 学号_ 任课教师_ 小模型 大模型 程序 分析 拓展 总分 小模型 整个区域的速度值设为常数,即只有一种介质,将震源点放在模型中间,分别记录两 个时刻的波前快照(即该时刻区域内所有网格点的波场值)。第一时刻为地震波还未 传播到边界上的某时刻,第二时刻为地震波已经传播到边界上的某时刻, (1)地震波未传播到边界的某时刻 时间采样间隔t 为 0.001 秒, 空间间隔长度h 为 5.0 中心频率 f=25 频带宽参数 r=4 波速 V=2000 满足稳定性条件即 Vt/ h=0.4 22 (时间二阶,空间二阶); 满足减少频散经验公式hV/(G* ),其中 G=8(时间二阶,空间二阶)。 此即为时间 t=t*300=0.3 时刻的波前快照,震源在中心位置(150,150)激发, 传播 0.3 秒后的波前,由图可以看出,波前达到了(150,270)的位置,即地震波传播 了 112*h=560 的距离,即 V*t=600。 震源函数为 ,模拟图如图所示,为一衰减周期函数,模拟爆(2/) 22cos2 炸后震源附近的介质的 振动情况。 在震源处,当炸药 在介质内部爆炸时,产 生强烈冲击波,是周围 的岩石破碎。随着远离 爆炸中心,作用力急剧 衰减,引起岩石塑性应 变,当进一步远离震源, 作用力继续衰减时,岩 石表现出弹性性质,发 生弹性应变。从而形 成一瞬时膨胀点震源, 产生的波动向四周传播, 由于介质是各向同性的, 可以把爆炸中心周围的破碎带、塑性应变带与弹性应变带的分界面看成球面由于球对 称,质点只能发生径向位移,波动沿径向传播,波阵面位球面,所以可用纵波模拟地 震波。 区域大小为 300*300,网格点间隔为 5m,时间采样间隔为 t=0.001s ,即在地质 剖面上,宽度为 1500m,深度为 1500m,假设介质均匀各向同性,所以在介质中速度 v 为一常数,设为 2000m/s,震源在中心(150,150)激发,地震波是球对称的,波阵 面为球面,在空间二维上显示为深度,宽度的圆形波阵面。在时间 t=t*300=0.3s 内, 波传播了 s=v*t=600m,此时波前为一半径为 600m 的圆形波阵面,如图所示。 附:生成波场数据文件的程序: /波前快照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26 #define Xn 300 #define Zn 300 #define Tn 400 double*er_wei(int x,int y);/建立动态数组 double*san_wei(int x,int y,int z); int main() FILE* fp; int i,j,k; double loc,dt,dh,r,f; double *u,*v,*w; /动态数组 u=san_wei(Xn,Zn,Tn); v=er_wei(Xn,Zn); w = (double*)malloc(Tn*sizeof(double); /边界条件 dt=0.001;dh=5.0; loc=0; r=2.50;/*滤波主频*/ f=25.0;/*频带宽参数*/ /*速度初赋值* for(i=0;i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26 #define Xn 600 /探测区域宽度 #define Zn 250 /探测区域深度 #define Tn 500 /记录时间长度 double*array_2(int x,int y);/建立动态数组函数 double*array_3(int x,int y,int z);/建立动态数组函数 int main() FILE* fp;/文件指针 int i,j,k; double loc,dt,dh,r,f; double *u,*v,*w; u=array_3(Xn,Zn,Tn); v=array_2(Xn,Zn); w = (double*)malloc(Tn*sizeof(double); /边界条件 dt=0.001;dh=5.0;/时间离散化 ,时间采样间隔为 0.001s;空间网格化,网格 间隔为 5m loc=0; r=3;/*滤波主频*/ f=25.0;/*频带宽参数*/ /*速度初赋值* for(i=0;i=100 else /第三层介质,深度为 150-250,波速为 v=4000 uijk+1=2*uijk-uijk- 1+(dt*dt/(dh*dh)*(2*vij)*(vij)*(ui+1jk-2*uijk+ui- 1jk+uij+1k-2*uijk+uij-1k)+wk*loc; /创建数据文件,导出 t=400 时刻的波场值* if(fp=fopen(“wavefront3.dat“,“w+“)!=NULL) fprintf(fp,“%dn“,Xn); fprintf(fp,“%dn“,Zn); for(i=0;iXn;i+) for(j=0;jZn;j+) fprintf(fp,“%fn“,uij400); fclose(fp); return 0; 其地质模型如图所示: 地震波的透射与反射与两层介质的性质有关,当地震波从波速较快的介质入射到 波速较慢的介质中时,反射波的能量要大于透射波的能量,反之,则反射波的能量要 小于透射波的能量。此模型为地震波从波速较慢的介质入射到波速较快的介质,透射 波的能量要大于反射波的能量。 地震波从波速较快的介质入射到波速较慢的介质 此模型为地震波从波速较快的介质入射到波速较快的介质,由图中可以看出,反 射波的能量要大于透射波的能量。 地震波 V 反射波 =2000m/s12 透射波 =3000m/s11 反射波 =3000m/s22 透射波 21 二、 合成地震记录 无边界吸收 此为一模拟合成地震记录,震源在深度为 70*h=350m 激发,检波器与震源在 同一深度,检波器接收到的不同深度的地震记录包括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等。 此地质模型为三层介质,第一层介质深度为 100*h=500m,第二层介质深度为 100-150,即 500m-750m,第三层介质深度为 150-200,即 750m-1000m。 地质模型为: 第一层介质 深度为 100,波速 V=2000m/s 第二层介质 深度为 100-150,波速 V=3000m/s 第三层介质 深度为 150200,波速 V=4000m/s = 其原理如图所示: 同相轴为 直线和双曲线,其中直线为直达波,双曲线为反射波,反射波 的同一相轴可带来一个地层信息。在此地震记录中: 呈直线为直达波,其时距方程为:x=vt,其中 v 为在介质中的波速, v=2000m/s, x 为检波器距震源的距离,t 为地震波传播的时间。 第一条双曲线为在第一层介质与第二层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波,其时距方程为: ,其中 v 为第一层介质中的波速, v=2000m/s,x 为检波器距震源的距离, 22424=2 h 为震源距第一层介质的深度,t 为地震波传播的时间。 第二条双曲线为地震波传播到自由界面时的反射波,由于没有透射波,即没有能 量损失,所以在地震记录中比较清晰。其时距方程为: ,其中 v 为第一 22424=2 层介质中的波速,x 为检波器距震源的距离,h 为震源的深度, t 为地震波传播的时间。 第三条双曲线为地震波透过第一层介质,透射波传播到第二层介质与第三层介质 分界面时的反射波, 其时距方程为: 21214214=21 t x 22224224=22 其中 为第一层介质中的波速, , 为第二层介质中的波速,1 1=2000/2 , 为震源距第一层介质的深度, 为第二层介质的深度, 为地震波2=3000/1 2 1 沿 x 轴方向传播的距离, 为地震波沿 x 轴方向传播的距离, 为地震波在第一层介质2 1 中传播的时间, 为地震波在第二层介质中传播的时间。2 第四条双曲线为二次反射波,即地震波在第一层介质与第二层介质分界面反射后 又在自由界面二次反射。 其时距方程为: 2214214=21 2224224=22 其中 v 为第一层介质中的波速,v=2000m/s , 为震源据第一层介质的深度, 为震1 2 源深度,x 为检波器距震源的距离,t 为地震波传播的时间。 由于地质模型的有限性,当地震波传播到地质边界时会产生因边界内外速度的巨 大反差( 边界外的速度为零),从而产生了不是由日标体界面产生的反射,这就是虚假 反射,即边界反射。 由此可见,在地震勘探中,边界反射的存在会形成干扰,影响成像效果,所以在 模拟时应去掉边界反射,即有边界吸收,生成无边界反射的地震记录。 边界吸收的效果: =5.0; =0.001; 此模型为 200 200,网格点间隔 5.0m,时间采样间隔 0.001s,震源在中心激发, 波速为 v=2000m/s,此为 t= *320=0.32s 时的波前快照。显然,在时间 t= 0.25s 时, 地震波已传播到边界,但是由于边界吸收,并没有反射波,边界吸收效果比较好,是 模拟更加接近真实地震记录。 边界吸收的方程为: P(0, j, k + 1)=(2 一 2A 一 )P(0, j,k)+2A(1+A)P(1, j, k)2 一 A2P(2, j, k) + (2A 一 1)P(0, j, k 一 1)一 2AP(1, j, k 一 1); P(M , j, k + 1)=(2 一 2A 一 A2)P(M, j, k)+2A(1+A)P(M 一 1, j, k) 一 A2P(M 一 2, j, k)+(2A 一 1)P(M, j, k 一 1)一 2AP(M 一 1, j, k 一 1); P(i, 0, k+1)=(2 一 2A 一 A2 )P(i, 0, k)+2A(1+A)P(i, 1, k) 一 A2P(i, 2, k)+(2A 一 1)P(i, 0, k 一 1)一 2AP(i, 1, k 一 1); P(i, N, k+1)=(2 一 2A 一 A2 )P( i, N, k)+2A(1+A)P(i, N 一 1, k) 一 A2P(i, N 一 2, k )+(2A 一 1)P(i, N, k 一 1)一 2AP(i, N 一 1, k 一 1); 其中 M,N 分别为区域的边界,A=V*dt/dh ,P( i , j , k )为 k 时刻的波场值。 绕射波(无人工边界反射): 当地震波传播时,遇到地层中的伏潜山等地下突起物时,将在地下突起物为震源 处发生绕射,使之成为一个“震源”,反映在波前快照上,将有两个波阵面如图所示: 在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的绕射波: =5.0; =0.001; 此区域为 300*300,震源在中心(150,150)处激发,波速为 v=2000m/s,地下 突起物在(150,100)处,大小为 5*5 一块区域。当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地下突起物 时,将形成第二个震源,只是能量要比中心震源小很多,此图为 t=t*350=0.35s 时 的波前快照,此时地震波传播到(150,10)点处,在 t=t*125=0.125s 时,地震波 传播到地下突起物处,在此形成震源,到 t=0.35s 时刻,地震波又传播了 0.225s,到 达(150,190)点处,从而显示在波前快照中为两个相切的圆,从中可以看出,绕射波 的能量要比地震波的能量小很多。 在分层介质中的绕射波: 当地震波传播时,遇到地层中的古潜山等地下突起物时,将在地下突起物为震源 处发生绕射,使之成为一个“震源”,反映在地震记录上,将有两个震源如图所示: 此区域为 300*250,震源在(5,60)处激发,介质分为三层,第一层深度为 120,波速为 v=2400m/s,第二层介质的深度为 120-160,波速为 1200m/s,第三层 介质的深度为 160-250,波速为 2400m/s,地下突起物在点(150,100)处,大小为 5*5 一块区域,在第一层介质中。当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地下突起物时,此处将成 为第二个震源,产生的绕射波被检波器接受,但绕射波有可能和发射波混迭,形成的 地震记录如图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绕射波和反射波很接近,近乎重合。地震波在多 层介质中经过反射和透射、绕射后,能量已经衰减。 其地质模型为: 第一层介质 深度为 120,波速 V=2400m/s 第二层介质 深度为 120-160,波速 V=1200m/s 第三层介质 深度为 160250,波速 V=2400m/s = 地下突起物 同相轴为直线和双曲线,其中直线为直达波,双曲线为反射波,反射波的同一相 轴可带来一个地层信息。在此地震记录中: 呈直线为直达波,其时距方程为:x=vt,其中 v 为在介质中的波速, v=2400m/s, x 为检波器距震源的距离,t 为地震波传播的时间。 第一条双曲线为在第一层介质与第二层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波,其时距方程为: ,其中 v 为第一层介质中的波速, v=2000m/s,x 为检波器距震源的距离, 22424=2 h 为震源距第一层介质的深度,t 为地震波传播的时间。 第二条双曲线为地震波透过第一层介质,透射波传播到第二层介质与第三层介质 分界面时的反射波, 其时距方程为: 21214214=21 22224224=22 其中 为第一层介质中的波速, , 为第二层介质中的波速,1 1=2400/2 , 为震源距第一层介质的深度, 为第二层介质的深度, 为地震波2=1200/1 2 1 沿 x 轴方向传播的距离, 为地震波沿 x 轴方向传播的距离, 为地震波在第一层介质2 1 中传播的时间, 为地震波在第二层介质中传播的时间。2 在中间的为绕射波,由于地下突起物在(150,100 )处,位于中心,所以绕射波将 成对称出现在地震记录中,其时距方程为: 2242=2 其中 v 为第一层介质中的波速,v=2400m/s ,x 为检波器距地下突起物的距离,h 为地 下突起物与检波器的垂直距离,h=40。 折射波: 当地震波以非零任意角度入射到界面时,情况比较复杂,这是有转换波产生,各 二次波的能量分配关系完全由做普利兹方程决定,也是 AVO 分析的理论基础。 当波由稀疏介质向密介质入射时,入射角 增大到一定角度,透射波的能量迅速 下降,表明能量发生再分配,会产生一种新的波动-折射波,该角度称为临界角, 在临界角附近反射能量很强,这叫广角反射。 其地震记录如图所示: 模拟原理 地震波场模拟即地震正演,是指已知模型结构,通过物理或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 该地质结构下的地震波的传播,最终合成地震记录,也可以认为其是野外数据采集过 程的室内再现。物理模拟花费昂贵,人们一般采用比较经济的数值模拟技术。地震波 场数值模拟是在给定数学模型(如弹性波方程,声波方程等)、震源和地下几何界面、 物性参数(岩层密度、速度等)情况下,研究弹性波或声波的传播规律。 在室内模拟时,常采用声波方程,弹性波方程模拟地震波。 声波方程: S(t)zpxvtp(222 能够描述且只能描述纵波的传播规律,包括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 但不能描述转换波传播规律。 应用声波方程需已知的条件为: 1)震源函数 2)地层速度 3)边界条件 弹性波方程: 能够描述纵、横波的传播规律,包括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以及转换 波等。其中 为纵波波速, 为横波波速。 为拉梅常数。= +2 = , 进一步比较 和 ,求的纵波与横波速度比: =+2 =2(1)12 由于一般的材料的泊松比 1/4 1/3,故 。地下岩石的泊松比一般 32 为 1/4, ,由此可见,地层中纵波的速度要比横波的波速大,故在地震勘探=3 中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震勘探长期使用纵波,但目前横波日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 是转换横波。横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对尖灭、小幅度构造、小断层、礁体、古 潜山等准确定位。对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真假亮点的识别、气筒内部成像、裂缝发育 分析、流体识别等十分有效,因为横波不受流体影响。 需要的已知条件包括: 1) 震源函数 2)地层速度或根据方程的类型需要提供的地层的其它弹性参数 3)边界条件 )()(222222zwxvtwtSutusp 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传播的实际介质是十分复杂的。在一定条件下,即震源作 用时间短,作用力微小,地球介质可以看作完全弹性模型,但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 展,勘探精度要求提高,面临复杂地质目标时,要求地震勘探采用更加符合实际的介 质模型进行研究。粘弹性介质模型更符合实际。 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地震资料反演处理中应用最多的还是声波方程,弹性波以及 粘弹性波方程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模拟层次上。 地震波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克希霍夫积分法、傅里叶变换法、有限元 法和有限差分法等。 相对于上述几种方法,有限差分法是一种更为快速有效的方法。虽然其精度比不 上有限元法,但因其具有计算速度快,占用内存较小的优点,在地震学界受到广泛的 重视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