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县域经济 加入时间:2010-4-13 10:55:19 lhkqyw 点击:983 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 责任编辑:县域处 发布时间: 2010-04-02 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 (鄂办发200945号)的要求和分工, 省经信委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全省80个县(市、区)2009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评 价。具体报告如下: 一、考核评价范围与指标体系 (一)考核范围。2009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范围的单位有80个,增加了随县和 汉南区,神农架林区不参加考核。 (二)考核指标。2009年度采用新的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包括总量、人均、速度、结构、 后劲和环境等6大类27项指标。新的考核体系增加了4项指标,调整了3项指标,取消了2项指 标。具体是: 增加4项指标。即, “城镇化率”、 “万元 GDP 能耗降低率”、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 GDP 比 重”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 。 调整3项指标。即,将“实际利用外资”调整为“ 招商引资 ”、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指标调整 为“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 “各类安全事故损失额占 GDP 比重”调整为 “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 ”。 取消了2项指标。即,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 指数”。 (三)考核指标权重。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分值为100分。其中,总量指标4项占 21%,人均指标3项占14%,结构指标5项占21%,速度指标7项占21%,后劲指标3项占 10%,社会与环境指标6项占 13%。 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吸取了2005年以来考核工作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国际 金融危机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突出规模、结构、质量 和社会发展。主要是适当下调了速度类指标权重,相应上调总量、后劲、人均和结构指标权 重,即速度类指标权重由29%下调至21% ,总量指标权重由 19%上调至21%,后劲指标权重 由8%上调至10%;结构指标(新增两项)权重由16%上调至21%;人均指标权重由12% 上调 至14%。 (四)数据来源。考核评价中有关统计数据由省统计局审核把关与提供,其它有关数据 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信用专项 治理办公室等单位分别审核把关。省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省直部门按照考核办 法和指标体系要求组织考核。 二、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全省80个县(市、区)行政区域总面积1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95.2%;常住人 口4608.7万人,占全省的80.7%;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7208.6亿元,占全省的56.2% ;地方一 般预算收入239.5亿元,占全省的2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53.04亿元,占全省的 5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426.6亿元,占全省的53.9%。 县(市、区)平均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2009年,被考核的80个县(市、区)平均生产 总值90.1亿元,同比增长15%;平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9亿元,增长27% ;人均生产总值 14424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 4997.6元,增长8.1%;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519.04 元,增长27%。 生产总值过50亿元的县(市、区)54个,比上年增加4个;过100亿元的29个,比上年增 加8个;过200亿元的4个,比上年增加1个;30亿元以下的11个,比上年减少3个。其中最高 的是仙桃市,达261.93亿元,最低的是鹤峰县,为21.54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2亿元的县(市、区)50个,比上年增加10个;过5亿元的9个,比 上年增加3个;不足1亿元的8个,比上年减少1个。其中最高的是武汉市江夏区,达12.87亿 元,最低的是随县,为4386万元。 三、考核评价综合排名情况 (一)综合排名变化情况。80个被考核单位中,有30个县(市、区)进位,38个退位, 10个不变。具体情况见附件2。 (二)前20名县(市、区)情况。前20名县(市、区)依次是:江夏区、宜都市、黄陂 区、夷陵区、仙桃市、新洲区、当阳市、蔡甸区、东宝区、枝江市、大冶市、鄂城区、京山 县、荆州区、赤壁市、曾都区、钟祥市、潜江市、襄阳区、汉川市。新进的是大冶市、荆州 区、襄阳区和汉川市。退出的是黄州区、远安县、天门市和武穴市。 (三)进位和退位幅度较大的县(市、区) 。进位幅度前10位的县(市、区) :恩施市 (进30位) 、红安县(进25位) 、郧县(进22位) 、兴山县(进19位) 、宜城市、崇阳县(二县 市并列,进14位) 、丹江口市、洪湖市、秭归县(三县市并列,进12位) 、汉川市、黄梅县、 沙洋县(三县市并列,进11位) 。 退位幅度前10位的县(市、区):巴东县(退29位) 、石首市(退21位) 、团风县(退18 位) 、黄州区(退16位) 、麻城市(退15位) 、孝昌县(退15位) 、英山县(退15位) 、通山县 (退14位) 、大悟县(退14位) ;竹溪县(退14位) 。 四、分类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考核评价结果,将全省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居 前20名的县(市、区)(以下简称为类县市区) ;二是第21 名至60名的40个县(市、区) (以 下简称为类县市区) ;三是第61名至80名的20个县(市、区) (以下简称为类县市区,名 单详见附件2) 。 3类县(市、区)在区域分布、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差 异性。 (一)地域分布 类20个县(市、区)大多聚集在我省经济最为活跃的武汉城市圈,以及宜昌、荆门、 襄樊、随州等城市的周边,分布在汉宜、汉十、襄荆、随岳等高速和铁路沿线,交通便利,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较为发达,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22%,常住人口不到全省县域的 30%,2009年创造了全省县域经济 44.8%的生产总值和45.6%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类40个县(市、区)分布在全省13个市州和直管市,半数以上的县(市、区)是我省 粮棉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47.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 52.7%,2009年创造了全省县域经济 45.2%的生产总值和43.1%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类20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鄂西、鄂西北山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30%,常 住人口仅占全省县域的17.5%,2009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省县域的 十分之一。 表:三类县(市、区)分布情况 单位:个 市州 下辖 其中: 市州 下辖 其中: 县市 区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 (市区) 数 县市 区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 (市区) 数 武汉 市 5 4 1 鄂州 市 3 1 1 1 黄石 市 2 1 1 荆门 市 4 3 1 襄樊 市 7 1 6 黄冈 市 10 8 2 荆州 市 7 1 5 1 咸宁 市 6 1 4 1 宜昌 市 9 4 3 2 随州 市 3 1 1 1 十堰 市 6 3 3 恩施 州 8 1 7 孝感 市 7 1 4 2 直管 市 3 2 1 (二)经济规模 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228.5亿元,对全省县域 GDP 增长的贡献 率达到4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222.1亿元,占全省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1.7% ,对全 省县域规模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3亿元,对全省县域地 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3%。前20强县(市、区) ,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县均规模分别为161.4亿元、61.1亿元和5.16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 的1.79倍、2.07倍和1.73倍。前20强县(市、区)中,生产总值居前10位的有仙桃市、潜江 市、鄂城区、大冶市、江夏区、黄陂区、襄阳区、新洲区、汉川市等9个单位,其中居前3位 的仙桃市、潜江市和鄂城区的生产总值过200亿元,分别为261.9亿元、232.1亿元、211.1亿 元。潜江市、仙桃市、鄂城区、大冶市、江夏区、汉川市、宜都市、夷陵区、钟祥市等9个 单位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全省县域前10位,其中最高的潜江市达到116.94亿元。江夏区、黄 陂区、新洲区、大冶市、宜都市、蔡甸区、夷陵区、仙桃市、汉川市和潜江市的一般预算收 入居全省前10位,其中最高的江夏区突破10亿元,达到13.87亿元。 类4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256.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008.4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3亿元。上述指标县均规模分别为81.4亿元、25.2亿元和2.58亿元,相 当于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90.4%、85.3% 和86.3%。 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为723.5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33.24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03亿元。其生产总值县均为36.2亿元,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 40%;规模工业增加值县均6.67 亿元,相当于县域平均水平的22.6%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县 均1.35亿元,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45%。 (三)发展速度 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15.6%,增幅高出全省县域0.6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9%,高出县域 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2% ,低于县 域3.9个百分点。 类40个县(市、区) 。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15%,增幅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持平;地 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7%,低于县域 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3% ,高出 县域0.2个百分点,23个县(市、区)投资增幅在50%以上,其中竹山、郧县投资分别增长 111.8%和107.5%,居前两位。 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12.5%,增幅低于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幅 2.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6%,低于全省县域3.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39.9%,低于全省县域 10.2个百分点。 (四)经济结构 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17.1:49.5:33.4;第二、三产业比重达 到82.9%,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5.9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规模工业增加值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9%,高出全省县域5.1个百分点。 类4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26:40.3:33.7,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 7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 ,低 于全省县域1.8个百分点。 类2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35.6:30:34.4;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 第二、三产业占比仅为64.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偏低, 规模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8.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 (五)人均占有量 类20个县(市、区) 。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为23474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3.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32.2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1.63倍、1.66倍和1.23倍。有17 个县(市、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过20000元,最高的宜都市为37245元;5个县(市、区)的 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1000元,最高的江夏区为2015.3元;12个县(市、区)农民人均纯 收入过6000元。 类40个县(市、区)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3415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 42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65.4元,分别相当于县域平均水平的93%、88.8% 和97.4%。 类20个县(市)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为8978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5.4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3459.8元,仅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62.2%、70% 和69.2%。有13个县(市、 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不到10000元,最低的郧西县为5881元;5个县的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不到300元,最低的随县为54.1元;10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最低的巴东县为 2790元。 表:三类县(市、区)人均占有量对比 单位:元 人均生产总值 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 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14424 479.2 4997.6 类县( 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