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专题1 第1-3单元学案(打包10套)苏教版选修4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16010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2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7-04-24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 关 键 词:
-
步步高
学年
高中化学
专题
单元学
打包
10
苏教版
选修
- 资源描述:
-
【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专题1 第1-3单元学案(打包10套)苏教版选修4,步步高,学年,高中化学,专题,单元学,打包,10,苏教版,选修
- 内容简介:
-
1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第 1 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 学习目标定位 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本质。 1化学反应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 能量变化 。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多种形式, 释放 或 吸收 热量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化学反应分为两类: 放热 反应和 吸热 反应。下列图中,图 1表示 放热 反应,图 2表示 吸热 反应 。 3有下列反应: 氧化钙与水反应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燃烧煤炭取暖 钠与水反应 胆矾受热失去结晶水,其中为吸热反应的是 ,放热反应的是 。 探究点一 化学反应的焓变 1 N2(g) O2(g)=2NO(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 1 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 946_ 1 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 498_ 2 2 264_ 则 N2(g) O2(g)=2NO(g)的反应吸收的热量为 180_ 2反应热、焓变的概念 (1)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 吸收 或 放出 的热量。 (2)在 恒温 、 恒压 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 焓变 (即: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所具有的焓与反应物所具有的焓之差 )。符号是 H,单位是 kJ 1。 3 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 (1)放热反应是反应完成时,反应物的总能量 大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 (释放给环境 )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 降低 ,故 H” ,下同 )。 (2)吸热反应是反应完成时,反应物的总能量 小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由于反应时吸收环境能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 升高 ,故 H0。 归纳总结 活学活用 1由右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B C A 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 A B C 和 D A B B C A 必然是放热反应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由图可知, B C 的能量高于 A 的能量,则反应 B C A 一定是放热反应;反之, A B C 则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的反应热在数值上相等,符号相反。 2已知反应 X Y=M 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B C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 的总能量 D因为是放热反应,故 不必加热就可以发生 答案 C 解析 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决定于所有反应物的总能量之和与所有生成物的总能 3 量之和的相对大小,前者大的为放热反应,后者大的为吸热反应。所以,放热反应中每种反应物的能量不一定比每种生成物的能量都高。放热反应也往往需要加热才能进行,如炭的燃烧;吸热反应不一定都需要加热,如 H)28H 2O 与 反应是吸热反应,不用加热就能发生。 探究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 1氢气与碘蒸气化合反应的能量 (或热量 )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H2(g) I2(g) =200 101 g) H 14.9 kJ 1,它与化学方程式 2特点为 (1)指明了反应时的 温度 和 压强 :若在 25 、 101 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2)用括号注明了各物质反应时的状态: s(固体 )、 l(液体 )、 g(气体 )或 液 )。 (3)在方程式的右边注明了 值 、 正负号 (正号常省略 )及 单位 。 2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意义 (1)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 参加反应 物质的量 和 反应热 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物质 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能量变化,还说明了物质的 “ 量 ” 与 “ 能量 ” 之间的数量关系。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要求 (1)遵循一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一般不写反应条件 )。 (2)在右端注明热量的变化:吸热反应, H0;放热反应, H” 或 “0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放热 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 (如常温、加热等 )下也能发生 答案 C 解析 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 A 正确; H0 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正确;有些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或点燃才能引发, C 错误;有些吸热反应如 H)28H 2常温下就能反应, 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 A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B中和反应 C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 7 D H)28H 2答案 D 解析 物质燃烧、酸碱中和、金属与水或酸的置换反应都为放热反应。 3下列变化一定为放热的化学反应是 ( ) A g)=l)放出 44 B H0的化学反应 C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 862 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答案 D 解析 化学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 H(生成物 )与 H(反应物 )的相对大小。若 H(生成物 )H(反应物 ),则反应吸热,反之放热。 2O(g)=l)为物理变化; H0,即H(生成物 )H(反应物 ),反应吸收热量; C 项无法确 定反应放热还是吸热; D 项,由图可知H(生成物 )0;反应吸热时,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不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焓;焓变是指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过 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仅是指 1 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5在相同条件下,下列两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分别用 2H2(g) O2(g)=2g) H2(g) O2(g)=2l) ( ) A B D 无法确定 答案 B 解析 气态水液化时释放能量,放热越少, 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 (如图所示 ),与白磷分子相似。已知断裂 1 93 裂 1 N 键吸收 941 ( ) 8 A 4高 B 1 4气体转化为 24 C 2的同系物 D 1 4气体转化为 24 答案 D 解析 构相似,均为分子晶体,由于 4,故其分子间作用力弱于 熔点低于 2互为同素异形体,而不是同系物,则 C 错;从结构图中可看出,一个 个 N 据 N4(g)=2N2(g) H,有 H 6193 kJ 1 2941 kJ 1 724 kJ 1,故 7下列有关焓变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热和焓变的单位都是 如果反应是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与焓变相等 C如果反应是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与焓变相等 D任何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均可通过实验直接测定 答案 B 解析 反应热和焓变的单位都是 kJ 1, A 错误;恒温恒压时的反应热与焓变相等, C 错误;有些反 应的反应热不能通过实验直接测定,如 C 不完全燃烧生成 三、热化学方程式 8已知: H2(g) F2(g)=2HF(g) H 270 kJ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2 70 B 1 70 在相同条件下, 1 D 1个氢气分子与 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 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 270 答案 C 解析 A 项中用 为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 g) HF(l) 会放热,所以放出热量应大于 270 项正确。 9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 1 41.8 热量, 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H2(g) 12O2(g)=l) H 285.9 kJ 1 B H2(g) 12O2(g)=l) 9 H 241.8 kJ 1 C H2(g) 12O2(g)=l) H 285.9 kJ 1 D H2(g) 12O2(g)=g) H 241.8 kJ 1 答案 A 解析 放热反应 H 0, C、 D 错; 1 蒸气转化为相同条件下的 1 态水时要放出 44.1 求出 285.9 kJ 1, 选 10根据热化学方程式: S(s) O2(g)=g) H a kJ 1(a 分析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S(s)在 O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S(g) O2(g)=g) H b kJ 1,则 ab C 1 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 1 (s)与 1 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D 16 吸收 148.6 热量 答案 D 解析 由题中条件可知:反应的热效应 H a kJ 1 297.2 kJ 1,可知该反应的正向反应为放热反应,故 11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 12O2(g)=g) H a kJ 1 H2(g) 12O2(g)=l) H b kJ 1 2H2(g) O2(g)=2l) H c kJ 1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 a、 b和 C a b D 2b c 答案 D 解析 H 应为负 值,故 A、 B 均错;根据相同物质的反应,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可知 a b,故 据相同的反应,反应热与可燃物的量成正比可知:2b c。 能力提升 12白磷与氧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5=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 10 a kJ 1、 P O: b kJ 1、 P=O: c kJ 1、 O=O: d kJ 1。 根据下图所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 H,其中正确的是 ( ) A (6a 5d 4c 12b) kJ 1 B (4c 12b 6a 5d) kJ 1 C (4c 12b 4a 5d) kJ 1 D (4a 5d 4c 12b) kJ 1 答案 A 解析 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为 (6a 5d)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为 (12b 4c) 13已知断裂 1 36 裂 1 91 据化学方程式: N2(g) 3(g) H 92.4 1,则断裂 1 ) A 431 B 945.6 649 D 869 案 B 解析 化学反应中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所以 92.4 kJ 1 436 kJ 13 E(NN) 2391 kJ 13 ,故 E(NN) 945.6 kJ 1。 14化学反应 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 A N2(g) 3H2(g) 2l) H 2(a b c)kJ 1 B N2(g) 3H2(g) 2g) H 2(b a)kJ 1 g) 32H2(g) l) H (b c a)kJ 1 11 g) 32H2(g) g) H (a b)kJ 1 答案 A 解析 12 2(g)与 32 2(g)完全反应生成 1 H3(g)时放热 (b a)生成 1 H3(l)时放热 (b c a)故 15根据下图所示,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回答问题 (题中 Q 0, 0): (1)反应过程 的热化学方程式: _; (2)反应过程 的热化学方程式: _; (3)1的关系: “ ” 、 “ ” 或 “ ”) 。 答案 (1)A2(g) B2(g)=C(g) H Q kJ 1 (2)C(g)=A2(g) B2(g) H Q1 kJ 1 (3) 解析 图中已清楚指明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不难写,但两个反应互为逆反应,因此两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拓展探究 16化学键 的键能是原子间形成 1 或断裂 )时释放 (或吸收 )的能量。以下是部分共价键键能的数据: H S: 364 kJ 1、 S S: 266 kJ 1、 S=O: 522 kJ 1、H O: 464 kJ 1。 (1)试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下面这个反应的反应热: 2g) g)=3S(s) 2l) H Q kJ 1,反应产物中的 S 实为 际分子是一个 8 元环状分子 (即),则 Q _。 (2)标准状况下,将 a L b L a2应放热 _kJ2 1;当 计算,当 a22 (3)1 4 2 8 由第 (1)问可知生成 g)时共放热 (154 88)66 1 第 2 课时 反应热的测量 学习目标定位 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1已知 1 和 1 2O(g)反应生成 1 2,需吸收 131.5 热量,则该反应的反应热 H 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C(s) g)=CO(g) H2(g) H 131.5 kJ 1。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g) O2(g)=N2(g) 2g) H 534 kJ 1 (1)该反应是 放热 (填 “ 放热 ” 或 “ 吸热 ”) 反应,判断的依据是 (2)当反应的热量变化为 2 136 加反应的 28_g。 3 丙烷 (一种气体燃料。标准状况下, 丙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 2 220.0 (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g) 5O2(g)=3g) 4l) H 2 220.0 kJ 1。 (2)1.1 4中和反应的概念是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实质是 酸电离产生的 H 与碱电离产生的 结合成 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H = 探究点一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中和热 )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将 1盐酸与 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 : =2O。 (2)将 1硫酸与 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 2=2 2上述两反应,若从物质类别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 中和反应 ;若从能量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 放热反应 。 3上述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H =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相同 (填 “ 相同 ”或 “ 不同 ”) ,你判断的依据是 参加两反应的 H 、 的数目都相同 。 归纳总结 (1)中和热的概念是酸和碱在 稀溶液 中发生中和反应 生成 1_l)时的反应热。 2 (2)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 1 和 1 H 反应生成 1 态 出 57.3 示为 H ( (=l) H 57.3 kJ 1。 活学活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 B 1 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2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D测定中和热时 可用稀硫酸和稀 H)2溶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和热的概念,关键是记清楚有关中和热的问题。中和热是指稀酸、稀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2O(l)时所放出的热量,故 a(反应时,除生成水外,还有 以其反应热不是中和热, 2已知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 ( (=l) H 57.3 kJ 1,又知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向 1 L 0.5 1的 稀醋酸; 浓硫酸; 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其焓变 ) A B 2 D 案 D 解析 因为稀醋酸是弱酸,难电离,电离时吸热,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故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 Q(浓硫酸 )Q(稀硝酸 )Q(稀醋酸 ),又因放热反应中, H Q,故 57.3 kJ 1 B 2O(=l) H 57.3 kJ 1 答案 D 解析 H 57.3 kJ 1, B、 2O、 离时需吸收热量,分别与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小于 57.3 H 57.3 kJ 1, B、 4已知 应的 H 12.1 kJ 1; 应的 H 55.6 kJ 1。则 ) A 67.7 kJ 1 B 43.5 kJ 1 C 43.5 kJ 1 D 67.7 kJ 1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 (=l) ( H 12.1 kJ 1; H ( (=l) H 55.6 kJ1。对比 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 比反应 放热少的原因是 离过程吸热。 1 3.5 热量,故 3.5 kJ1,所以选 C。 5已知 H ( (=l) H 57.3 kJ 1,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含 20 g _ (2)用含 2 2反应的中和热 _。 (3)如果将 (1)反应中的稀盐酸换成稀醋酸,反应放出的热量 _(填 “ 大于 ” 、 “ 小于 ”或 “ 等于 ”)(1) 中反 应放出的热量。 答案 (1)2) 57.3 kJ 1 (3)小于 解析 (1) 20 g 1 0.5 以 0.5 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0.5 7.3 kJ 1 (2)据中和热的定义可知,中和热与强酸、强碱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中和热 H 为 57.3 kJ 1。 (3)因醋酸为弱酸,用 和时,需不断地电离出 H ,而电离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故反应放出的热量会减小。 基础过关 7 一、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1已知 H = 27.3 列反应中能放出 57.3 ) A 1 2B稀盐酸与氨水反应生成 1 2O C稀盐酸与稀 H)2溶液反应生成 1 D稀 5%浓硫酸反应生成 1 答案 C 解析 7.3 kJ 1; 7.3 弱酸、弱碱在水中电离要吸收一部分热量,故多数强酸与弱碱、弱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热数值小于57.3 与碱的浓度不能太大,否则中和热数值会偏大,故 2含有 11.2 g 稀溶液与 1 L 0.1 1的 出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A 12=12 l) H kJ 1 B 2 = 2l) H kJ 1 C 2 = 2l) H 114.6 kJ 1 D 12=12 l) H 57.3 kJ 1 答案 D 解析 中和热是以生成 1 2O(l)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故书写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生成 1 2O(l)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故答案为 D。 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3实验室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除需要量热计外,所用的其他仪器和试剂均正确的一组是 ( ) A 1盐酸, 1 100 筒 1个 B 1盐酸, 1 100 筒 2个 C 1盐酸, 1 50 筒 1个 D 1盐酸, 1 50 筒 2个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中为了保证 1的盐酸完全被中和,采用 1 8 使碱稍过量,故 需酸、碱量均为 50 、碱分别用不同的量筒量取,故 4用 50 1盐酸和 50 1 液反应,实验中测得起始温度为 ,终止温度为 ,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为 g 1 1,盐酸和密度都近似认为是 1 g 3,则中和反应生成 1 ) A 55.2 B 391 336 D 案 A 解析 代入 H kJ 1计算即可。 5将 V1 1 液和 V2 知浓度的 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中始终保持 5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 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 1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温度为 22 时, 5 时已经开始发生反应,所以 22 一定不是室温, 线随 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0 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 c( 30 120 1.5 1, C 错;该实验不能证明有水生成的其他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三、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6已知 25 、 101 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 s) O2(g)=g) H kJ 1 C(金刚石, s) O2(g)=g) H kJ 1 9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答案 A 解析 有两种方法可判断。方法一: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方法二:由 得 C(石墨, s)=C(金刚石, s) H 1.9 kJ 1,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能量低,故选 A。 7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已知 2g) (g)为放 热反应,则 B已知 C(s,石墨 )=C(s,金刚石 ) 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已知 H ( (=l) H 57.3 kJ 1,则任何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均为 57.3 已知 2C(s) 2O2(g)=2g) 2C(s) O2(g)=2CO(g) 为 2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生成物总能量小于反应物总能量, 成 1 12, 1 Br(g) 10 变为 1 Br(l)要放出热量,所以, 1 Br(g)具有的能量大于 1 Br(l)具有的能量, 能力提升 9某实验小组用 1 1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 配制 1 (1)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 245 少需要称量 _g。 名称 托盘天平(带砝码 ) 小烧杯 坩埚钳 玻璃棒 药匙 量筒 仪器 序号 a b c d e f (2)从上图中选择称量 体所需要的仪器: _(填字母 )。 . 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中和热为 57.3 kJ 1): _。 (2)取 50 0 验数据如下表。 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温度差平均值 (t2 均值 1 2 3 4 近似认为 1 液和 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 1 g 3,中和 后 生 成 溶 液 的 比 热 容 c g 1 1 。 则 中 和 热 H _ (取小数点后一位 )。 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 57.3 kJ 1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_(填字母 )。 11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 c分多次把 d用温度计测定 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 答案 .(1)(2).(1)H 2 2= 2l) H 114.6 kJ 1 (2) 53.5 kJ 1 10下表中的数据是断裂 1 物质 2 I 能 /kJm 243 193 151 436 431 298 366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 (1) (4)题。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_(填字母,下同 ) A B C D 2)下列氢化物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_ A B D 3)=2代表 I)的反应是 _反应 (填 “ 吸热 ” 或 “ 放热 ”) 。 (4)相同条件下, 代表 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 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的是 _。 答案 (1)A (2)D (3)放热 (4)析 (1)破坏物质中的化学键消耗能量越多,说明原物质越稳定,本身能量越少,由表知 (2)物质越不活泼,与 身能量越高,故选 D。 (3)由表可知,反应物 倍的能量,故均为放热反应。 (4)由表可知,反应物 2所具有的能量,与 2倍 放热最多。 11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6 g g) 与适量 O2(g) 反 应 生 成 g) 和 l) , 放 出 890.3 量_。 (2)1 L 1 1 液中和 1 L 1 1 液,放出 57.3 量_。 (3)已知拆开 1 1 1 N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 436 391 946 N2(g)与 H2(g)反应生成 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2 _。 答案 (1)g) 2O2(g)=g) 2l) H 890.3 kJ 1 (2) = l) H 57.3 kJ 1 (3)N2(g) 3H2(g) 2g) H 92 kJ 1 解析 (1)16 g 6 g 1 1 1 90.3 (2)参加反应的 出的热量为 57.3 (3)由 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及 N2(g)3(g)得: H 3436 kJ 1 946 kJ 1 6391 kJ 1 92 kJ 1。 12红磷 P(s)和 g)发生反应生成 g)和 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 。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_。 (2)_。 (3)P 和 _, P 和 3(填 “ 大于 ” 、 “ 小于 ” 或 “ 等于 ”) 。 答案 (1)32g) P(s)=g) H 306 kJ 1 (2)g)=g) g) H 93 kJ 1 (3) 399 kJ 1 等于 解析 (1)生成物的总能量减 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就等于反应热,结合图像可知, 反应物 06 此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13 P(s) 32g)=g) H 306 kJ 1。 (2)根据图像可知 3 此 g)=g) g) H 93 kJ 1。 (3) 306 kJ 1 93 kJ 1 399 kJ 1。该反应与途径无关,只与起始状态、最终状态有关。 14 拓展探究 13 0.3 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的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 649.5 热化学方程式为 _。 已知 l)=g) H 44 kJ 1。则 (标准状况 )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_ 答案 g) 3O2(g)=s) 3l) H 2 165 kJ 1 1 析 1 249.5 2 165 0.5 21.5 出热量为 122 165 1.5 2O(l)变为 1.5 2O(g)需吸收热量为 66 所以0.5 222 165 4 1 016.5 1 第 3 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目标定位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一步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1 (1)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直接测量,其测量的仪器叫做 量热计 。 (2)下列 (填序号 )。 2H 2(g) O2(g)=2l) C(s) 12O2(g)=CO(g) (g) 2O2(g)=g) 2g) C 6s) 6O2(g)=6g) 6l) = l) 2 = 2l) 已知在 101 273 K 时 , 15 g 乙烷完全燃烧生成 放出 a 热量 ,表示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g) 72O2(g)=2g) 3l) H 2 1。 3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放出的热量为 161.9 成的 1 100 燃烧 1 探究点一 盖斯定律 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的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较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 “ 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 观点来计算反应热。已知 磷, s) 5O2(g)=s) H 2 983.2 kJ 1 P(红磷, s) 54O2(g)=14s) H 738.5 kJ 1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 相同状况下,能量状态较低的是 _;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 _(填 “ 高 ” 或 2 “ 低 ”) 。 答案 磷, s)=4P(红磷, s) H 29.2 kJ 1 红磷 低 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虚拟如下过程: 根据盖斯定律 H ( 4 2 983.2 kJ 1 738.5 kJ 14 29.2 kJ 1 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 (即同素异形体 )具有不同的能量,因此涉及书写此类单质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注明单质的聚集状态,而且应注明同素异形体的名称。 所以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磷, s)=4P(红磷, s) H 29.2 kJ 1 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的反应中,若正反应放热,则生成物稳定;若正反应吸热,则反应物稳定。即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越高越活泼,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红磷能量较低,白磷能量较高,稳定性较低。 2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 相同的 。或者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 始态和终态 有关,而与反应的 途径 无关。 3盖斯定律的应用方法 (1)“ 虚拟路径 ” 法 若反应物 ,可以有两个途径 由 ,反应热为 H; 由 变成 C,再由 , 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 如图所示: 则有 H (2)加合法 运用所给热化学方程式通过 加减乘除 的方法得到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 归纳总结 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1)热化学方程式同乘以某一个数时,反应热数值也必须乘上该数。 (2)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同种物质之间可相加减,反应热也随之相加减。 (3)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左右颠倒时, 活学活用 3 1已知 C(s) 12O2(g)=CO(g) H 上述反应在 燃烧生成 可生成 同时还部分生成 此该反应的 H 无法直接测得。但是下述两个反应的 (1)C(s) O2(g)=g) 393.5 kJ 1 (2)CO(g) 12O2(g)=g) 283.0 kJ 1 根据盖斯定律,就可以计算出欲求反应的 H。 分析上述两个反应的关系,即知: H _。 则 C(s)与 O2(g)生成 CO(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 答案 (s) 12O2(g)=CO(g) H 110.5 kJ 1 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虚拟如下过程: 由盖斯定律可知 H 110.5 kJ 1, 热化学方程式是 C(s) 12O2(g)=CO(g) H 110.5 kJ 1。 2在 298 K、 101 ,已知: 2g)=O2(g) 2H2(g) l2(g) H2(g)=2g) g) 2g)=4g) O2(g) ) A 2 2 案 A 解析 第三个方程式可由第二个方程式乘以 2 与第一个方程式相加得到,由盖斯 定律可知 2 探究点二 反应热的计算 4 1 100 g 炭粉燃烧所得气体中, 13体积、 3体积,且 C(s) 12O2(g)=CO(g) H kJ 1 CO(g) 12O2(g)=g) H kJ 1 C(s) O2(g)=g) H kJ 1 与这些炭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_。 答案 析 炭粉完全燃烧可分两步,先生成 热, 生成 热量即为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因此不完全燃烧与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就是生成的 烧放出的热量。 CO(g) 12O2(g)=g) H kJ 1 1 100/12)1/3 Q Q 2 已知 : (1)Zn(s) 12O2(g)=s) H 348.3 kJ 1 (2)2Ag(s) 12O2(g)=s) H 31.0 kJ 1 则 Zn(s) s)=s) 2Ag(s)的 _。 答案 317.3 kJ 1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 , 将方程式 (1) (2)得 , H 348.3 kJ 1 ( 31.0 kJ1) 317.3 kJ 1。 归纳总结 有关反应热计算的依据 (1)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相似,可以移项同时改变正负号;各项的化学计量数包括 (2)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 H 相加或相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 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 活学活用 5 3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g) 12O2(g)=l) H 285.8 kJ 1 CO(g) 12O2(g)=g) H 283.0 kJ 1 l) 252O2(g)=8g) 9l) H 5 518 kJ 1 g) 2O2(g)=g) 2l) H 890.3 kJ 1。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 , 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 ) A B C D 案 B 解析 题中各 它们的 g 可燃物燃烧的热量 (即 H/M)即可比较。 4键能是指在 25 、 0 5 1 和 知键能: H 36 kJ 1; 43 kJ 1; H 31 kJ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1 2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 436 B 2 62 C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2(g) g)=2g) H 183 kJ 1 D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2H2(g) 12g)=g) H 91.5 kJ 1 答案 C 解析 由键能可知,每摩尔 36 能量,每摩尔 断开需要吸收 243 量,每摩尔 31 能量,由此可知 A、 时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 1 2和 1 36 kJ 1243 kJ 1 431 kJ 12 183 kJ 1,则 12 2和 12 183 kJ12 91.5 kJ1, H 为负,故 D 项的说法正确。 6 反应热的计算依据 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依据盖斯定律 “ 虚拟路径 ” 法 加合法 依据一定物质的量 或质量 的物质的反应热 H 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差 H Q 吸 Q 放1下列关于盖斯定律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仅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也与反应的途径有关 B盖斯定律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C利用盖斯定律可间接计算通过实验 难测定的反应的反应热 D利用盖斯定律可以计算有副反应发生的反应的反应热 答案 A 解析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C(金刚石, s) O2(g)=g) C(石墨, s) O2(g)=g) C(石墨, s)=C(金刚石, s) 1.9 kJ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案 A 解析 由方程式 中 1.9 kJ 10 得出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 墨具有的能量低于金刚石,故都生成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 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答案 D 解析 由 知 )转化为 )是吸热的,当温度低于 时 )自动转化为 ),所以 A、 B、 C 都错,只能选 D。 二、盖斯定律的应用 4已知: 2C(s) O2(g)=2CO(g) H 221.0 kJ 1; 2H 2(g) O2(g)=2g) H 483.6 kJ 1。 则制备水煤气的反应 C(s) g)=CO(g) H2(g)的 ) A 262.6 kJ 1 B 131.3 kJ 1 C 352.3 kJ 1 D 131.3 kJ 1 答案 D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由题意知: 1/2 1/2 得: H ( 221.0 kJ 1)1/2 ( 483.6 kJ 1)1/2 131.3 kJ 1。 5能源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 大课题, g)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 1 85.8 282.5 726.7 知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甲醇 CO(g) 2H2(g)=l)。则 ) A CO(g) 2H2(g)=l) H 127.4 kJ 1 B CO(g) 2H2(g)=l) H 127.4 kJ 1 C CO(g) 2H2(g)=g) H 127.4 kJ 1 10 D CO(g) 2H2(g)=g) H 127.4 kJ 1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给 1 种物质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可以写出: H2(g) 12O2(g)=l) 285.8 kJ 1 CO(g) 12O2(g)=g) 282.5 kJ 1 l) 32O2(g)=g) 2l) 726.7 kJ 1 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 即 2 可得 : CO(g) 2H2(g)=l) H 2 2( 285.8 kJ 1) ( 282.5 kJ 1) ( 726.7 kJ 1)127.4 kJ 1。 6 已知 : g)=l) H Q1 kJ 1 g)=l) H Q2 kJ 1 g) 3O2(g)=2g) 3g) H Q3 kJ 1 若使 46 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 A ( 1 ( (3案 D 解析 由盖斯定律和题意可得,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l) 3O2(g)=2g)3l) H (3kJ 1。 7已知: s) 32C(s)=32g) 2Fe(s) 234.1 kJ 1 C(s) O2(g)=g) 393.5 kJ 1 则 2Fe(s) 32O2(g)=s)的 ) 11 A 824.4 kJ 1 B 627.6 kJ 1 C 744.7 kJ 1 D 169.4 kJ 1 答案 A 解析 由盖斯定律可知: 32 得 2Fe(s) 32O2(g)=s),所以 H 32( 393.5 kJ 1) 234.1 kJ 1 kJ 1 824.4 kJ 1。 三、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 8 已知 : H2(g) 12O2(g)=l) H kJ 1 CO(g) 12O2(g)=g) H 282.9 kJ 1 若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可生成 5.4 g l), 并放出 114.3 量 , 则混合气体中 物质的量为 ( ) A B C 0.1 D 案 C 解析 设当生成 5.4 g x,则 H2(g) 12O2(g)=l) H kJ 1 18 g .4 g x 解得 x由 14.3 设 y,则 CO(g) 12O2(g)=g) H 282.9 kJ 1 1 282.9 kJ y 得 : y0.1 9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C(s) O2(g)=g) H 393.5 kJ 1 2H2(g) O2(g)=2g) H 483.6 kJ 1 现有 0.2 混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共放出 量, 12 则炭粉与氢气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 11 B 12 C 23 D 32 答案 A 解析 设炭粉的物质的量为 x, y,由题意知 x y 0.2 kJ 1x 483.6 kJ12 y x 0.1 y 0.1 x y 11 。 10已知: (g) 2O2(g)=g) 2l) 2H 2(g) O2(g)=2g) 2H 2(g) O2(g)=2l) 温下取体积比为 41 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标准状况 ),经完全燃烧恢复至室温,放出的热量为 ( ) A (0.4 B (0.4 C (0.4 0.1 D (0.4 0.1 答案 A 解析 物质的量为 mo l 1 45 0.4 物质的量为 1 150.1 合气体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0.4 11人体内葡萄糖的消耗可用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表示: s) 6O2(g)=6g) 6l) H 2 800.6 kJ 1,如果某人每天消耗 12 540 他每天至少需摄入葡萄糖的质量为 ( ) A 806 g B 1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