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ppt

【步步高】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文 课件(打包9套)人教大纲版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5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6836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73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6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关 键 词:
步步高 高考 数学 一轮 复习 温习 第九 直线 平面 简单 几何体 课件 打包 大纲
资源描述:
【步步高】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文 课件(打包9套)人教大纲版,步步高,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温习,第九,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课件,打包,大纲
内容简介: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要点梳理 (1)定义 :已知两条异面直线 a、 b,经过空间任意 一点 O,作 a a, b b,我们把 a 与 b 所成 的 叫做异面直线 a与 (或夹角) . ( 2)范围: 锐角(或直角) ( 1)定义: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和它在平 面内的 所成的角 直 线和平面成 角 直线 和平面成 角 . ( 2)范围: . ( 1)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 的图形叫做 ,这条直线叫做 , 这两个半平面叫做 . 射影 0 90 二面角 二面角的棱 二面角的面 )2,0(( 2)二面角的平面角 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 ,在两个面内分别 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 . (3)求作二面角的方法 二面角的大小是用它的 来度量的 作) 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且求出其大小,主要有以下 几种方法: 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 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中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 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 . 端点 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角 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另一 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其逆定理作出平面角 .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 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 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 棱垂直 . 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 ,其中 原斜面面积, 射影面积, 为平面角的 大小,此方法不必在图中画出平面角来 . ( 4)范围: 0, . S原 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夹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 的长度 . ( 1)求距离的常用方法 直接法:即寻找或作出与该距离相对应的垂线 段,此法的关键是确定垂足的位置,然后借助于 直角三角形求解 . 等体积法:把所求的距离转化为三棱锥的高, 再通过变换三棱锥的顶点,由同一棱锥的体积是 不变的,求出相应的距离 . 公垂线段 ( 2)求距离的一般步骤 “一作”:即先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要符合作图 规则,避免随意性); “二证”:即证明所作的线段符合题目的要求为所 求线段(证明要符合逻辑且推理正确); “三计算”:即将所求线段放置在三角形中,解三 角形求取或利用等积法求取 . 基础自测 1.( 2008 福建) 如图所示,在长 方体 C=2, ,则 1正弦值为 ( ) 解析 如图所示,连结 平面 1 D C=5, , 平面 ,则 ( ) A. 析 取 ,连结 由 E 到 D 5 5 5 E、 别是棱 直线 直线 ( ) 解析 如图所示, 直线 10 . B 4.( 2009 湖北) 如图,在三棱柱 0 , 60 , 5 ,侧棱 , 则该三棱柱的高等于 ( ) 解析 如图,过点 1O 平面 结 ,设 , 由最小角定理知 , 0 . o o o o s.c o o 0c o s (,c o o sc o A ,两个端点 A、 角的两个面上, 5 和 30 ,那么点 A、 C、 ( ) 解析 如图, , , , 0 , 5 . , . ()3( 2222 型分类 深度剖析 题型一 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例 1】 如图所示,已知 内, 的斜线,且 60 , B=OC=a, a, 求 所成的角 . 首先应确定 内射影的位 置 ,这样就可得到 所成的角 ,进而求之 . 解 B=OC=a, 0 , C=a. 思维启迪 2 a, 同理 过 于 H, 连结 B= H= 所成的角 . 即 所成的角为 45 . 245,22s i n,22, 中在探究提高 ( 1)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射影的位置,是 解题的关键,因为只有确定了射影的位置,才能找 到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才能将空间的问题转化为 平面的问题来解 . ( 2)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步骤: 寻找过直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 连结垂足和斜足得出射影,确定出所求角; 把该角放入三角形中计算 . ( 3)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也应考虑到直线和平面 垂直、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诸情况,也就是 直线和平面成 90 角和 0 角的情况,所以求线面所 成角时,应想到以上两种特例 . 知能迁移 1 如图所示, 平面 30 ,且 C. 求 解 平面 0 . 三垂线定理得 , 平面 设 C=a,则 a, a,a. 在 5 ,即 5 . 2 3,2 22 2c o s a 求二面角的大小 【 例 2】 如图所示,在底面为直角梯 形的四棱锥 P 0 ,平面 , , , . ( 1)求证: 平面 ( 2)求二面角 P 对于问题( 2),由( 1)知棱 平 面 可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 ( 1) 证明 平面 面 思维启迪 ,3t a n,3 3t a n 0 , 0 , 0 , 即 , 平面 ( 2) 解 如图所示,连结 平面 在 B , 0 , 二面角 P 0 . 利用垂面法找出平面角再转化到直角三 角形中求解 . ,3t 3知能迁移 2 如右图,在直三棱柱 0 , C=a, a,点,且 ( 1)求证: 平面 ( 2)求二面角 B ( 1) 证明 由 C, 从而 平面 又 面 以 由已知 0 ,C=a,得 a, 2在 于是 , 0 , 则 又 ,故 平面 ,4221t 222t a n,在( 2) 解 如右图,过点 F , 连结 由( 1)及三垂线定理可知 角 B 在 在 G 所以在 故二面角 B 2 得,3 5s 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 【 例 3】 在直三棱柱 B=a,BC=b. ( 1)设 E, 求证: 平面 ( 2)求证: ( 3)求 ( 1)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 线面平 行; ( 2)线面垂直 线线垂直; ( 3)求垂线段长或用等积法 . 思维启迪 ( 1) 证明 分别取 , N,连结 从而 四边形 而 面 N 平面 平面 ( 2) 证明 连结 又 从而 平面 而 平面 又 面 ( 3) 解 平面 于是 1到平面 离,过 1H . 由( 2)知, 平面 是 平面 在 C1=a, ,222211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 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 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 “ 三棱锥体积法 ” 直接求距离 . 如本题( 3)的如下解法即用等积法 即 将各数据代入可得 .,)(221122111112222211的距离为到平面探究提高 ,21312131 1111 ,11 11 如右图,已知四边形 正方形, 平面 AB=a, PD=a,求: ( 1) ( 2) ( 3) 解 ( 1) A、 平面 PD=a, AB=a,四边形 a, a, a, PD=a. 2 23( 2)由图形易知 D、 D=a. C,即为 a, A,即为 a. ( 3) 又 平面 面 故 到对角线 而 PD=a. 故 a,到 )2 2( 22 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例 4】 ( 12分)设 0 , 设过 B、 l. ( 1)判断直线 加以证明; ( 2)求点 ( 3)求点 1 ( 4)作 足为 H,求异面直线 H 之间的距离 . ( 1)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 l; ( 2)点 ( 3)关键是找出点 1意运用 图形中垂直关系,特别是面面垂直的关系; ( 4)关键是找出异面直线 思维启迪 解题示范 解 ( 1) l. 1分 证明如下: 平面 面 平面 平面 l, l. 3分 ( 2)如右图所示,作 l,垂足为 D, 连结 平面 l, 4分 又 l 在 5125 43 点 6分 (3)由 (2)知 l 平面 l 平面 面 平面 足为 G. 平面 7分 点 1 9分 12(1 221 ) 又 H. 10分 12分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以下几种方法: ( 1)定义法:一般应先找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段,再通过解三角形求解 . ( 2)转化法:若不能直接找出公垂线,则可考虑用 线面平行法或面面平行法转化成求直线和平面的距 离或平行平面的距离 . ( 3)函数极值法:依据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 在两条异面直线上的两点距离中的最小值 . 求空间的距离时,都是通过作辅助线、辅助面等方 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的 辅助面 点 到面 转化为求 知能迁移 4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 O、 中点 . ( 1)求证: 公垂线; ( 2)求异面直线 ( 3)若正方体的棱长为 a,求异面直线 距离 . ( 1) 证明 连结 所以 所以 又 即 故 结 则可得 同理由 O 即 ( 2) 解 由于 所以 在 设 ,则 , , 2 ,3 3c o s 11 所求角的余弦值等于所以 3) 解 由( 1)知,所求距离即为线段 2,2,2321111思想方法 感悟提高 方法与技巧 选取一特殊点将两异面直线 移成一夹角 ,构造三角形 ,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但需 要注意 ,所成角可能是所求角的补角 键在于找出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而射影的构成 , 有时可以直接作垂线 ,有时必须借助垂面来作 . (1)作平面角法 . (2)射影面积公式法 . 重在转化方法的运用上 ,基本问 题是点到面的距离 种方法 : (1)作垂线 ,求垂线段的长 ;(2)等体积法 ;(3)相关 点距离转移法 ;(4)向量法 (求法向量 ). 失误与防范 计算题同样需要严格合理的推理论证过程 “度”的把握上,既不能一字未证,又不能过于繁 琐,因此,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经验 . 定时检测 一、选择题 1.( 2009 北京) 若正四棱柱 1面边长为 1, 0 角,则 底面 ( ) 解析 如图所示,直线 成的角为 距离为 在 B0 = , 所以 . .( 2008 四川) 直线 l 平面 ,经过 外 一点 A与 l、 都成 30 角的直线有且只有( ) 解析 设过点 成 30 角 ,由定理“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斜 线和平面内所有过斜足的直线所成角中 最小的角”知,要使直线 、 直线 0 角,则 内的射影 (或与射影平行),结合对称性可知,满足题意 的直线有两条 . B 方体 棱长为 1, 1点 面 ( ) 解析 离即为点 ,直线 m ,则 所在平 面内直线与直线 ( ) 解析 直线 所成的角是 ,所以 内 所有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 653,6.D2,3.C)2,0.(B2,6.2,3C 中心, C=2,则异面直线 大小为 ( ) 解析 取 ,连结 连结 在 所以 同理 所以 0 角,即 0 角 . 不相邻的侧棱确定 的平面)与一个侧面的面积之比为 2,则其侧 面与底面的夹角为 ( ) 解析 如图,由 |2|21|21,233|,26 以即得D 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二、填空题 0 ,C =1,,则直线 值为 . 解析 如图,连结 1面 在 a 在平面 内, A, 的同侧, 所成的角分别是 30 和 45 ,若 3, , ,则 所成的角为 . 解析 如图,分别作 , ,垂足分别 为 F, ,则 所成的角 . 在 , 5 , . 在 , 0 , 1,4235, 30 A , 0 , 成 45 和 30 角, ,则 C 的距离是 ,点 . 解析 作 , 平面 易得 , , , D,则 D= . 3 373 7三、解答题 平面 内有 平面 外有点 S,斜线 A、 所成 的角相等,点 的距离为 4 求点 解 如图,过 D 平面 于 连结 别为 所成的角 . t B. B 0 . 又 C, t C. 取 ,连结 由 B,可得 从而 到直线 , 上的射影 . 又 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可得 同理, C= 四边形 连结 在 D=3 即点 m ,522 知在四棱锥 P 底面 平面 D=1, , E、 B、 ( 1)求证: 平面 ( 2)求 ( 3)求二面角 P ( 1) 证明 如图,取 ,连结 则 又 C, E. 四边形 又 面 面 平面 ,21 ( 2) 解 如图,连结 平面 在 即直线 ( 3) 解 如图,作 结 三垂线定理得 在 , 5 ,可得 二面角 P . ,5 551t a n 2 2009 江西) 如图,在四棱锥 P 面 平 面 D=4, . ( 1)求证:平面 平面 ( 2)求直线 ( 3)求点 方法一 ( 1) 证明 依题设, 面上,则 因为 底面 面 又 ,所以 平面 则 . 因此有 平面 面 所以平面 平面 ( 2) 解 设平面 ,因为 面 面 B 平面 则 ( 1)知, 平面 所以 且 故所求角为 . 2,223) 解 因为 距离等于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步步高】2011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文 课件(打包9套)人教大纲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16836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