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月兰: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回眸课程改革的“战斗” 历程,以下十句话很值得各位同仁细细 琢磨、体会。 1.“把语文的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学要革故鼎新,要打开窗子,吸进新风,但断不能掀掉屋顶,更不能毁 弃整个屋子。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 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 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 暨蒙学书目和树影) “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继承、发展、创新” (崔峦 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 会上的发言)。我们要“扬弃传统,发扬传统 ”,反对与传统 “一刀两断,彻底决裂”。 诚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很有必要,我们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 教学方法。例如布鲁姆的及时反馈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等等,对于推进中 国语文教学改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教育的优 良传统传统的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例如:诵读、背诵、讲授等等都是语文的“ 根”, 外来的任何“水分”和“养料”都要通过“根” 来吸收,“根” 深才能叶茂,“ 根”固才能枝壮。 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把根留住 ”,而且要使根系更加发达健壮,才能使 “中国语文教 学”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因为“ 愈是民族的东西才愈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曾 言:“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倘若我们连根都留不住,消亡都岌岌在眼, 还奢望什么“花果”! 2.“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本色语文”是一个高频词,毋庸置疑,拂去语文表面的浮光,再现语文本色,是落 实“本色语文”的根本前提。那么,怎样的语文是本色语文?开宗明义,指导学生 “正确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就是本色语文,辩证地处理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是本色 语文。语文教学要摈弃功利,褪尽修饰,删繁就简,回归常态。崔峦在高年级阅读 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专题发言中针对课改过程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旗帜鲜 明地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 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就是真正做 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走在语文路上,我们将视界对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 彰显语文的价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个性学生开辟展示的舞台;关注教 学内容,研读文本,吸收、运用好文本,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那么,语文连同我们 小学语文教师就会变得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又丰富。 3.“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学。” 建国近六十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小语界 “刀光剑影”中,一场“语言文字是笔墨技巧还是灵魂” 的纷争 要么选择“笔墨技巧”, 要么是“灵魂”开始了。其实第一线的老师都十分清楚二者的关系。如“文以载道” (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总之,离开了“ 文”,“道” 就无以承载;离开了“道” ,就无所谓“文”。在此,“文” 与“道” 统一于一篇篇课文中,只是“文”是显性的、外在的, 而“道” 是隐性的、内在的罢了。语言文字既是“笔墨技巧”,又是“灵魂” 。我们进行语文 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坚守语言文字教学这条底线,以此为构建语文教学“金字塔” 的基 础。 4.“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 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如何将此落实于课堂,我们遇到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改变了“以本为本” 的一贯做法,将文本(课本)与读者(学生) 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对话,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又要考虑文本对等 性的阅读观。于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前阅读” 基础的差异性,加上文本存在的客观模 糊性和多义性,使学生的多元感悟显得异彩纷呈。课堂出现“放羊式”“随大流式”等等多 种感悟模式,有点“像雾像雨又像风 ”,这样开放的课堂如何调控?一句话:教师需对 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去发现蕴含其内的隐匿知识和实践智慧,引领学生去正确感悟 体会。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发言,并保护学生的话语权。其次,精心呵护学生在感悟 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即使与课文相悖,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努力寻找“沟通点” , 巧妙“嫁接”,积极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佳境。其三,要善待学生答出来的“横跑” , 积极利用学生的“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组织教学,生成教学过程。 5.“唱好八字经,并不是半斤对八两。” “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 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 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就语文的基本能力而言,应坚持这八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这“识、 书、读、记、说、写、法、习”八个方面的权重并不相等,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该是 “书、 读、写”。道理很简单,第一,从语言文字现象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看,语言在先, 文字在后;学习现象在先,总结方法在后。属于语言范畴或行为习惯的“识、记、说、 法、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入小学前已经有相当长的准备训练,家长、幼儿园教师在 有意识或潜移默化中都给孩子以多多少少的影响。而文字此前孩子几乎一片空白。第 二,语言的“自然的训练场”要比文字的“自然的训练场”容易得多,大得多。第三,文字 训练的专门性、学术性和艰难性要比语言的训练麻烦的多,难得多。所以小学语文教 学理所应当视“阅读、作文”为主,把阅读、作文视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考试也以 “读写” 的方式进行,即使周全地考虑到“说、方法、习惯” 等,也只能渗透其间 6.“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本真语文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 渗透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语文 正本清源,引火归元,还其本色便是“一半是语言,一半是文字。 ”“一半是语言”,我们 务必要正视“听说”,“一半是文字” ,我们务必要正视“读写” ,“听说读写”这四个字对我 们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是“耳熟能详 ”“心领神会” 才好。有人提出,课改一直提倡的“人文” 因素呢?“情感”因素呢?这实是对语文的性质根本没有理解。小学语文以文选式教学 为主,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我们只 要顺着“语言文字”这条溪流“沿波溯源”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挖掘其中的情感因 素,就会离“人文”“情感”这个源头越来越近。教师说语文难教,学生说语文难学,其原 因是语文,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多东西,还语文本色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正儿八经地教 “语文” ,叫“ 听说读写 ”,别无选择。因为“语言文字” 是“人文”“情感”等思想的外壳,是 交际工具。所有读物都离不开“语言文字” 。二者的不同在于: “非语文”的终极目的是通 过语言文字了解读物内容。而“语文”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凭借一篇灵魂闪烁、血肉丰满 的课文来把握语言文字学习理解运用母语,语文课文本身则成了例子。若疏忽或 怠慢了“听说读写”,则与一般文字读物有何区别,那还叫语文吗?所以无论如何,我 们都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色,留住语文学科的原汁原味,语文连着各个学科,是百科 之母,但语文知识只是百科之一,不是百科,决不能弱化、泛化语文。 7.“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做一棵大树,那么课内与课外就恰如大树上的“枝叶” 和“树根”, “根深” 才能“ 叶茂 ”,“ 叶落”总会 “归根” 。摆正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教学才会相生 相长。学生课外的读写天地是“大海” ,是“天空” ,是“群山”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 跃”。教师一般不予干预,但对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却不能听之任之,放之不管,因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开卷” 必“有益” ,教师是要多加关注,给予指导,小学 生毕竟不可能“无师自通”,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将有限的时间安排得如此合理。推荐 文章:(昆明人流价格:/jihuashengyu/1120_5191.html) 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课余时间忙碌 “吃小灶”,学特长语文的任务又 如此繁重,改革的使命又如此艰巨,教师须紧抓 35 分钟不放,分秒必争,分秒必得, 不管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怎样的教学风格、教学手段,都万万不可以忘记,课 堂对语文来说,就是“圣坛”,就是发源地,就是长江、就是黄河的源头,就是飞瀑, 一定要有力度、厚度与深度,波涛汹涌也罢,风平浪静也罢,都要有自己的景观,书 声琅琅,用心以读,深思感悟最忌讳语文课无备临堂,还美其名为“大放手”,实为 大撒手的“放羊式”。它和“满堂灌” 同样不可取。只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内外真正联盟、联手,语文教学才会引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8.“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例子观 ”人人皆知,他非常精辟而又恰如其分地还教材以应有的 位置与作用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是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 情况:教师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多,随意地抓住一两 个语言训练点组织教学,甚至随心所欲处置、贬损了教材的实际地位、分量和作用。 而学生更是教哪课读哪课,教过不读,有的甚至学完整本书还不会读,学生不愿上复 习课,以为课已学过,大概意思已经懂了,再学没意思。无论从爱惜财力、物力的角 度,还是从持续学习的角度,教材都不应该像“餐巾纸 ”,用一次就扔,要把它看做一 口井,一眼泉。在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这一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当然,要使用好教材,教师必须要细致、正确地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9.“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 ,有时需要咬文嚼字 。”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两个流派,一为“感悟”“体验”为主。似乎这才能体现语文 教学改革新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 。另 一派为抓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方法。于是,课前课后教师众说 纷纭,有人道:“二期课改就是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不求甚解,再说,古 人不是自己读之背之,出了很多文学家、数学家”也有人担忧地说:“文字是语文的 根,阅读教学少不了咬文嚼字,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才能提高能力,只是粗略地感悟感 悟,就像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课文能读懂吗?”教育的天空似乎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 谈起自读自悟,一脸春风,舞之蹈之。提起“咬文嚼字 ”,一脸无奈,迂腐老朽,不识 时务。那边的世界真这么精彩?这边的世界真这般逊色?我们静心细想,小学语文课 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些教师精于分析,教得很碎,学生反倒难于接受,有些词 语受某些限制,也不宜“以词解词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 “不求甚解”,让其暂且搁置。 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讲,还是要贯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理解第一” 的原则,在 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渠道,让学生能将自己“意会” 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予以 “言传” 提倡、呵护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有时甚至需要“ 咬文嚼字”。朱熹对此也有过精 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 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 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 10.“最好的读写结合应当是互补益彰,而又各有其主。” 前面已讲过,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文字” ,尤其在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功夫须下 在“读写”结合上,但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这往往是“两重皮”“ 两口井” ,或是“一锅煮”。 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读写结合 ”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中读 写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进行设计,并使阅读、写作各成独立的体系,又互补益彰, 相辅相成。阅读不只是为了作文,作文也不止是依赖阅读,这两个体系教师应当“了然 于胸”,互相渗透,即阅读不忌渗透作文,作文中不忘阅读。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两者形影不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