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文本聚焦及叙述的再认识 刘伟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在以往的叙述学研究中“聚焦”与“叙述”是非常混乱的两个概念, 本文试图对“聚焦”和“叙述”进行重新的考察,认为“聚焦”与“叙述”是 性质类似又有区别的,同时我们对叙述文本的层次进行划分,得到一个“双漏 斗”的叙事模型,而我们根据这一分层对文本叙述方式重新作出划分,同时讨 论了隐含作者聚焦,叙述人称和读者参与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聚焦;叙述;人称;读者参与 The Recognition of Focalization and Narration in The Text LIU-Wei (School of Literature ,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Focalization and narration are mixed-up conceptions in Narratology befo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o the re-exploration of focalization and narration. We think they are similar and different in nature. Meanwhile we are to classify the level of the narrative text, and we get a double-leakage narrative model. On the basis of it, we try to re- classify the narrative mode of the text, and we also analyse implied author-focalization, person in the narration and reader-particip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focalization; narration ; person; reader-participation 一 所谓“聚焦”和“叙述”是叙事作品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以往的一些叙说 学家将它们解释成“谁在看” (who sees?)与“谁在讲” (who speaks?)的关系 (如热奈特 Frgures,里蒙凯南 1989:129) ,通过对“语言的表达”和“非 语言的聚焦”的区别来强调叙述文本中的这两个过程。但我们发现其实这种区 别不但没有给对叙述文的研究带来多大的清晰度,反而加重了文本中概念本身 (分节 articulation)与术语的混乱,如在要强调二者的区别时对二者概念混淆 (如以往对聚焦类型的分类中,如 Friedman,Lubbock1,将叙述的区别成分 也纳入到聚焦的范畴)而在要强调二者的联系(如探讨二者本质)的时候又忽 略了而这之间的联系。 而所谓的“聚焦” (类似的术语还包括:意识中心 center of conscionsness, 视点 point of view,视野 vision 等,关于聚焦名称的变迁问题可参看赵毅衡苦 恼的叙述者P848) , 以往的叙说学家认为是 “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 (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focalization) 。这 样,聚焦就是视觉与被看见被感知的东西之间的关系。 ”9(P168 )而还 有不少叙说学家将“聚焦”看作是“谁在看?” (Who sees)(如里蒙 凯南10 2 对象 (Focalizees) 焦点(Focus) 象(Imagn) (图 1) P128-129)而我们认为聚焦并不仅仅是对视觉的表述(当然主要是视觉)还应包 括“the whole spectrum of perception :hearing, tasting, smelling ,and so on” 2 (整个知觉的范围:听觉,味觉,嗅觉等。Seymour Chatman,1986:189- 204)聚焦应包括“认识、情感、意识等各个方面” (“To include cognitive, emotive and idelological orientation”3 Rimmon-Kenan :1983:71 故我们认为 “聚焦”是对客体进行知觉(perceive)的过程。 我们认为聚焦的实质是一种对对象(素材 fabula)的过滤和选择(知觉) , 其实具有双重的性质,首先是主动的选择(to choose) ,即聚焦对素材层面的过 滤,可以表现也可以不表现, “熟视无睹”则是聚焦的主动性的体现。另外聚焦 还包括被动的选择(被选择 be choosed)即由于聚焦者个体(实体)属性的局 限,使一些素材层的要素被自动过滤掉了(但如是假定的全知聚焦则不存在这 一问题) ,受知觉本身的局限。而这种选择这种知觉的对象则为叙述提供对象与 可能。而这种只觉活动“显然是话语层面而不是故事层面的现象”4(O Neil,1994: 95)而正如 Patrick ONeil 所说: Focalization, indeed , can be read a logically prior to the act of narration :before the narrative voice speaks.(聚焦在逻辑上是先于叙述活动即叙述声音的行为) (1994:96) 巴尔(Bal)也说道: 不言自明的是,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 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的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 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事件。 (2003:167) 而所谓的“叙述”我们认为是对聚焦对象的聚焦,这里前一个“聚焦”是指文 本行为中的聚焦(狭义) ,而后一个“聚焦”是指对通过焦点(Focus)对对象 的投射的行为(广义) 。而对于聚焦于叙述之间的关系,远非里蒙凯南所说的 可同一(主体一致)可区别(主题不一致)这么简单在狭义 上讲,叙述是同聚焦同构的行为(要素为对象焦点 象,如图 1) ,而在广义上讲,叙述是聚焦的一种。聚焦 与叙述是知觉与思维(理智)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聚焦 与叙述实质上的相似性是与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相符和的。 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 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低级的 感觉之中(割裂的) ,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 本身已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致的)所谓的“认识活动”是“积极的探索、选择、对本质的把握、简化、 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解决问题,还有结合、分离、再在某种 背景或上下文之间作出识别等。 ”11(鲁道夫阿恩海姆 1987:56)这就体现 了二者的相似性,互渗性。另外聚焦是叙述的一个性质,叙述必须通过聚焦来 表现,而叙述是聚焦的一种存在方式,聚焦可以通过叙来表达(但也可以只作 为一种潜在状态存在而不显现)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聚焦(p) 与叙述(q)的相 3 对关系为: pq qp 聚焦是将实体或观念物转化为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虚化) ,而叙述则是将 虚化的状态转化还原为实体或观念物。 二 这样我们可以文本的叙述形成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素材层(the level of fibula) ,知觉层 (the level of perception)与叙述层(the level of narration)。而以往对 其划分(后文将谈到)聚焦并得不到体现(将 聚焦与叙述统一在话语层上) ,它的直接结果是 导致了建立在它基础上对聚焦的分类混淆了聚 焦与叙述的区别(如 Friedman 的八分法) 。这样 我们将三个层次与之间的两个焦点(聚焦者 叙述者) ,就可以得到如图 2 的文本叙述“素材 层聚焦者知觉层叙述者叙述层”的“ 双漏斗”模型。同理,通过相似结构的叠加,我 们还可以得加入“隐含作者” (implied author, W C布斯 12)的“三漏斗”模型。而“隐含作者” 对文本的控制同样具有“聚焦”的性质。正如 ONeil 所言: Everythingprimarilyfocalized by the implied author ,through the interposed lens of the narrator(s),and possibly also through the further lens of one or more characters.(1994 :97) 而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隐含作者聚焦者” ,是就广义的“聚焦”而言, 而 ONeil 将“隐蔽的外聚焦 ”(covert external focalization)看作狭义的“隐含 作者聚焦者” (ONeil, 1994:99)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超聚焦( super- focalization,SF,后文将详细讨论)的两个部分 SF(纯超聚焦)和 SOF(超他 聚焦)分别可以看成是:隐含作者聚焦(IAF)和叙述者聚焦(NF) ,两者是基 本一致的,只是分类的出发点不同,将 SF 分为 IAF 和 NF 是从“隐含作者”与 “叙述文” (narration) , “叙述者”与“本文” (text)之间的包含关系上,从上 到下,从外层到内层的推导。而分为 SF 与 SOF 是从叙述形成过程中,自内向 外推导出来的。 另外,在叙述文(narration)中除去本文(text)的剩余部分的控制权只有可能掌 握在隐含作者的手里。而这些剩余部分包括:书名,回目和超文本信息(“in titles, chapter heading, and like paratextual information”ONeil,1994:97)第三 素材层(FL) 聚焦者(F) 知觉层(PL) 叙述层(N) 叙述层(NL) (图 2) 4 种,显然的在自传式小说(如卢梭的忏悔录 )中,FN IA ,三者的外延 相同即实体同一,这样根据传递性,可将文本看作隐含作者聚焦(同样也可以 看作是叙述者聚焦) ,但在这种意义上, “隐含作者聚焦”并不是很严密,因为 隐含作者与聚焦者的职能仍是分开的,就内涵而言,隐含作者并没有对行动层 进行聚焦。最后,隐含作者聚焦还可能出现在“元小说” (metafiction)之中, 由于在“元小说”中“小说成了关于自身的表意行为,成了关于小说的小说。 ” 13(赵毅衡 1998:263)成了“小说表现生活 ”(1998:262) ,从而元小 说的叙述模式为: (AF NIA)FNIA 即(AFNIA)作为整体被 IA 构拟的 F 聚焦和 N 叙述,即隐含作者 及其统摄的文本行为成为人物和行为在文本中出现,从而使隐含作者聚焦( 人物聚焦)成为可能。如在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 记 (The Adventag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 你要是没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本书,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过那也不 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他基本上说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胡扯的, 可是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那本书大都靠得住,不过我刚才才说过,有些地方 是胡扯的那本书的结局是这样的:汤姆和我找到那些强盗在山洞里藏着的钱, 我们就发了财(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311P1) 在文本中,对汤姆 索亚历险记 的记述(由于两书是连续的可看作一本) ,文本的叙述模式如下: (A 费恩 F 索亚 N 索亚 IA 马克吐温 )F 费恩 N 费恩 IA 马克吐温 又华莱士马丁在 当代叙事学 中说:“如果我谈论陈述本身或它的框架, 我就在语言游戏中升了一级,从而把这个陈述的正常意义悬置起来。 ”14 (1990:229) 又如毛姆的刀锋: 我以往写小说,在动笔之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疑虑。我所以把这本书叫做小 说,只是因为我给它起不来别的名称。许多年以前,我写过一本小说,书名叫 月亮与六便士 ,我那本书写的是一位名画家保罗高更的故事。关于这位法国艺 术家的生平,我所掌握的材料非常不足,我创造这个人物所根据的就是这点微不足 道的材料的启示,我就是利用小说家的特权,靠编造一些情节来描绘这位人物的。 英WS 毛姆刀锋 秭佩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6P1 叙述者(隐含作者)在这里谈论的是自身的叙述技巧,而不指向叙述内 容的意义本身,使隐含作者和人物并置在一个层面上。而这种元小说的特质, 在西方文学中可以追溯很远, “自觉小说在欧洲小说史上已有很长的传统, 但在 20 世纪以前一直没有气候。艾尔特斯的片面的魔术是研究这一传统的 名著,但他承认这是相对于西方小说大传统的一种次要传统 。 ”(赵毅衡, 1998:263)如陶东风在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义15中就举过唐吉诃德 和狄更斯、萨克雷等人作品的例子(1994:193) 。但这种技巧还经历了一个从 强调接近真实的技巧(如上例,毛姆) ,到强调虚构技巧(如卡尔维诺的寒冬 夜行人) 的转变。 5 三 在文本叙述中所谓的“素材层”即是所有素材(相对于被表现的称呼,无 表现也就无所谓素材)的集合,它的外延与整个宇宙相等,且具有被表现的潜 在性质。换句话说,就是是一切能被知觉的事物的集合。虽然以往的叙述学家 对叙述的层次划分分歧较大,但对于这一层次,概念还是基本相似的。不管是 什克洛夫斯基(Sheklovsky)和艾亨鲍姆(BErchenbaum)的“故事(素材) ”16 (申丹, 2001:13)托多罗夫(T Todorov)的“故事” (story)( 申丹, 2001:14),热奈特三分(+recit+narration)中的“故事” (histoire) 还有凯南(Kenan )三分(+text+narration)的“故事” (story)抑 或巴尔(Bal) (+story+text )的“素材” (fabula ) (Toolan,1988:11)根本上它 如 Toolan 所言: Story is the basic unshaped story material,and(with qualification)comprises events,characters and settings.” (素材是还未赋形的材料,由事件、人物和背景 组成) (1988:12) 而我们是在对聚焦与叙述考察的基础上去对过程进行分节,为了考察的方 便,我们将素材层划分为行动层(the level of action,AL)和环境(包括其它相 关因素) , AL 由行动者( actor, A)和行动(activity, a)组成,这样划分并不 改变素材层的外延(A:人物,a:事件,环境:背景) ,但从中分节出的 Aa 概 念将在后文对叙事模式的划分中使公式更为简洁和直观。特别是 A 由于聚焦者 和叙述者(个体)可以统摄知觉层与叙述层,故只要个体情况就可以对文本的 叙述进行把握,而在 AL 中提出 A 则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和实现叙事模式公式表 达上的整齐。 而我们根据行动层被感知的程度和性质(行动者性质) ,将 AL 分为: (1) 主行动(chief activity, Ca):以主人公身份出现的行动者(chief actor, CA)所统摄的行动; (2) 次行动(minor activity, Ma):以次要人物身份出现的行动者(minor actor, MA)所统摄的行动; (3) 超行动(super activity,Sa):以广义聚焦者身份出现的行动者( super actor, SA)所统摄的行动。 在此我们应说明的(3)与(1) 、 (2)是有区别的,但虽然在表面上(3) 与(1) 、 (2)是异层的,但由于 AL(FL)是对所有可能被表现的世界的集合, 广义的聚焦者(聚焦者、叙述者、隐含作者等)当然也能被直接感知。如在元 小说中,隐含作者的写作过程被直接展示。 (3)又可以分为两种,由于(3)可以说是行动层与知觉层互渗的产物, 它的要素更重要的身份还在于聚焦,故我们将对它的区分放到聚焦中去谈。 而一般的文本中,只是 Ca 和 Ma 交替被聚焦和叙述。 对于文本叙述层次的“聚焦” (狭义)行为,由于聚焦是一个行为(to focalize)或一个抽象物( point of view) ,它不是对一个状态的陈述,故聚焦 6 与行动层并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聚焦的结果:知觉层才是与行动层并列的。 但知觉层完全可以由聚焦来把握,如同行动层可以由行动者来把握一样,故我 们只要对聚焦/叙述进行考察就可以了。 对于行动层的聚焦,聚焦者的角色投入在行动层上可以是:CA、MA 和 SA 中的任何一个。而聚焦的类别可以为: (1) CACA,MA MA :即聚焦者对自身行为进行聚焦,我们称它为“自 聚焦” ;(homo-focalization, HF) (2) CAMA,MA CA :即聚焦者对他人行为进行聚焦,我们称它为“他 聚焦” ;(other-focalization, OF) (3) CASA ,MASA:即行动外的个体对行动内个体的行动进行聚焦,我 们称它为“超聚焦” 。(super-focalization, SF) 这种划分与热奈特的对聚焦三分法(内聚焦、外聚焦和零聚焦17)基本 上是一致的,但热奈特在对聚焦性质进行概括的时候, (采用 Todorov 的叙说人 与人物关系的公式)又混淆了聚焦与叙述的独立过程(自聚焦与他聚焦作为有 限视角在叙述中也可以具有全知的形态,后文将谈到) 。 而在 CACA 中后者的内涵是聚焦者,前者是被聚焦者,为了突出内涵上 的差别(外延上同一) ,我们将后者写成:CF、MF 、SF,但在此处 C、M、S 并不是强调主次的意义,而仅表示聚焦者与被聚焦者的实体关系(同一、相异 或包含) 。 在这里,我们还对 SA(SF )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它可以分为:(1)超出主 次行动的四维时空,不具有时空形式的超聚焦者(上帝) ,我们称之为纯超聚 焦(仍用 SF 表示) ;(2)超出主次行动的四维时空,但在另一个四维时空中 的超聚焦者,他由于仍具有实体形式,接近于“他聚焦” ,我们称之为“超他聚 焦” (用 SOF 表示) 。它相当于“隐蔽的外聚焦”(covert external focalization)与 “公开的外聚焦” (overt external focalization) 。者两者如果进一步在叙述中得到 体现,则为“外在无实体叙述者” (SN,如菲尔丁汤姆琼斯的叙述者)和 “外在实体叙述者” (SON,如荷马史诗的叙述者荷马) 。 而对于聚焦(双层聚焦即叙述)的效果:全知(我们用来表示)与限知 (我们用来表示)的问题,就聚焦而言,全知包括的情况有:CA(F ) CF ( N) ,CA(F)SF (N) ,MA(F )MF(N ) ,MA (F )SF(SN ) , 而限知包括:CA(F ) JF(N) ,JF(N)CA(F )两种情况。在对文本叙 述的效果描述(在 FN 两个聚合的选择组合) ,我们发现它的文本效果与逻辑 上的合取式的真值形式(如图 3,其中 A、B 表示代表命题的公式, T 表示真值 为真,F 表示真值为假)相类似(这种组合本来就是一种合取) ,文本的叙述效 果如图 4 所示: A B AB F N FN T T T T F F F T F F F F (图 3) (图 4) 另外我们应注意的是所谓的“全知”只是理论上的存在,在实际中虽然 “全知”的叙述不受实体性质的制约,但它仍然受到文本实体有限性的制约。 7 即任何一个实体文本均不能涵盖理论上的叙述(开放的) 。J希利斯米勒就在 解读叙事18 中解构了亚里士多德19 对情节结构有限性的定义(亚里士 多德 1962:25) ,从而强调了叙述的开放型和无限性无法被有限的实体文本所 把握,所谓的“全知”也就同样被解构了。 而对于文本叙述层面上的“叙述”行为,我们认为在聚焦产生的知觉层上 再进行的选择活动就是叙述。由于叙述的实体化,它受到实体属性的制约。正 如 Spranger 所注意的“an author can know his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may know themselves ”6(1981:11)虽然行动层可能是虚构的,但叙述仍然遵循一定 的实体规则,因为这要考虑到读者参与时读者的经验要与叙述相接近时(即真 实性)才能更好地完成读者参与,实现阅读价值(后文将谈到) 。这样以 Ca(CA)为例,它被知觉后 PL(CA)在理论上只有被 CA(自身)和 SA(全 知)叙述的可能,从而转化到 CN(N: narrator)和 SN。虽然在文本中我们也 能看见 PL( CA)被 MA(即 CACF MN)叙述的例子,非全知叙事文本中 的引语就属此类。如福克纳两个士兵中:“我会跟人打听上那儿去参军。 ” 彼得说 , “现在睡吧。 ”威廉福克纳两个士兵陶洁译,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译林出版 社 20019P28 叙述模式为: CA 彼得 CF 彼得 MN 我 而这种引语性质的叙述(还包括叙述者对行动者信件、日记等的转述,这 在小说中是屡见不鲜的)实质是对一种叙述的叙述(但不同于元小说中对叙述 意义的悬置,他仍是指向原叙述的本来意义的,而不在于强调叙述本身) ,它有 一个潜在的叙述过程,它的叙述展开的完整序列应为: CACF(CNMF)MN NL1 NL2 即 NL1(CA 的自叙自聚焦)作为整体被 MA 聚焦和叙述,形成 NL2。这 里就体现了上文所说的素材的任意性,从而形成叙述与 叙述的包含关系。正如 ONeil 所说: The narrator, as we already know, may well focalize his narrative through the eyes of one(or several)of the characters rather than his own, for example, thus relativizing both his own voice and their vision in a polyvocal act of narration, while characters themselves can also be narrators(and focalizers) within the story and address their narratives to other characters who then serve as narrates, and so on, in a potentially infinite regress of stories within stories(ONeil 1 994: 112) (叙述者,如我们所知,可能会通过一个或多个作品中的人物而不是自身的眼光来 聚焦他的作品。如在多声部叙述中叙述者声音和人物眼光的集合,而人物本身又作 为叙述者和聚焦者向故事中另一位人物叙述,这样是存在故事套故事的无限可能性 的) 8 四 在上文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文本叙述的“双漏斗”模型: ALF PL NNL,在文投入本中对其进行角色的,即在 F 和 N 聚合中选择 后组合,便得到关于叙述的各种类别。 另外,在这之前,我们将引入叙述中“人称”的概念。由于我们到现在为 止的分析都是从本体性事物(素材)出发,通过自内向外的逻辑的文本叙述的 展开,来考察文本叙述的性质,它是认识论上的,而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我 们要使分析获得方法论上的意义,就必须追寻能够给予聚焦者和叙述者定位的 文本上的特定的标记。而文本中的“人称”就是这样的一种标记。 而对于“我” 、 “你” 、 “他”三种人称形式, “我、你、他是一个固定的三 角说着为我 ,听者为你 ,被谈论者为他 。 ”20(董小英 1994:116)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第一,说者(叙述者)是定位 的关键,他的人称恒指向第一人称“我” ,另两个人称的指涉则是以叙述者为出 发点,按照距离的远(“他” )近(“你” )来确定的。这样我们就发现传统所 谓的“第一人称小说” 、 “第三人称小说”概念是不科学的,因为不论“第一人 称”还是“第三人称”都存在一个自称为“我”的叙述者,即使叙述者是外在 的隐藏的,仍然占据了“我”的位置,有叙述则有叙述者,有叙述者则必然用 第一人称来指涉。故第三人称(包括第二人称)叙述“不过是叙述者尽量避免 称呼自己的叙述而已。 ”(赵毅衡 1998:6)这一问题以往的叙说学家已有讨论, 此不赘述,可参看赵毅衡(1998:56) ,米克巴尔(2003:2335)。 第二, “我”“他”体现的是主客体的关系,它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人 称,因为仅就人称而言,被谈论者的指称可以是“我” 、 “你” 、 “他”中的任何 一个。 (如“我对你说我” , “我对你说你” , “我对你说他” 。 )但它 们的性质不过是“客体之我” , “客体之你”和“客体之他” 。在对第三人称“他” 的分析时我们还应注意,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它是一个集合 的概念, “他”不止可以指第三者,还可以指涉第四者或更多。如“他们给他讲 的历史故事没有是么战争” 英 伊夫琳沃旧地重游赵隆勷译,译林出版社, 19991,P7 中“他们”与“他” (胡珀作者)显然是不同一的,这样我们用他 3,他 4,他 5的形式给予区别。 这样,我们根据从叙述者定位的人称关系,给定了一个指称“我” (叙述 者)则能根据实体同一(是在宽泛意义上谈的,其实即使实体同一了,在严格 意义上指称也不同,因为其中增加了主客的关系)的关系,和主客体的关系推 导出整个文本叙述的人称形式。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由于人称的相对性,从而就存在人称之间的可对 调性(转换) ,而“这种人称的转换是对人在生活中处于对话关系的旋转中,处 于人称关系变换的言语交流中的状态的一种浓缩。 ”(董小英,1994:129)海然 热(Claude Hagege)就把这种“每个参加者都可以自称为我 ,称呼彼方为 你 ”(1999:328)的这种人称对调关系称为“本我的表达系统(systme de lgophore) ”21(1999:328)与这种对调关系相关的是文本中读者参与的问 题(这个词费伦 James Phelon 在叙事和抒情诗中的人物判断:理解中 的读者参与22中使用过,我们在这里用的这个词与其意义不完全重合)我 9 们认为读者参与是从接受角度将各种聚焦内化为读者聚焦,将读者的身份投入 到聚焦角色之中,从而参与叙述之中。这里的能够参与叙述的读者为“叙事读 者”或“作者读者” 。23(李战子,2002:139)这种参与就是“由于我们 (读者注)并没有把这些言语读作相互反应,所以,我们就倾向于采纳每 一个说话者的视角即是说,作者让我们通过说话者的眼睛看世界,而对那 种透视不作判断, ”(詹姆斯费伦,2002:11) 。巴尔(Bal)也说过: The reader watches with the characters eyes and will ,in principle ,be inclined to accept the vision presented by that character.(读者通过人物的眼光观 看,原则上,也就倾向于接受人物所呈现的视野。) 在读者参与中读者(叙事读者,自称为“我” )可能与文本中“我” (叙 述者聚焦者人物) , “你” (人物)和“他” (人物)任一者对调,但在可对 调性程度上,我们认为:“你”“我”“他” 。这样读者参与就可以在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 (1)文本中有明确的第二人称“你”的标记: “对于这个你的描写越完整,实际读者就越强烈的意识到他们与那个 你的差异,因此就越圆满地担当起观察者的角色这个角色就越不可能 与受述者的位置相重合。换言之,对那个你的刻画越多, 你就越有可能 成为一个标准的主人公。 ”(费伦,2002:109)我们认为读者的参与在于将自身 的眼光与参与角色的眼光相重合,通过视觉的内容来确定自身的存在,完成审 美。而如果对参与角色描述信息量越大,它与读者的差异就可能越大,读者就 越难进入文本(因为没有先在的经验,缺乏“前理解” )这样就只能作为叙述外 的观察者,而不能作为叙述内的观察者(人物)去体验文本内容(参与) 。如在 存在第二人称的小说中,第二人称指涉的角色作为次要人物(如康德拉吉姆 老爷P1 中通过“你”的眼光去描述主人公吉姆)就比作为主人公的小说(如 米歇尔布托尔变和度24)的读者参与更容易一些。 (2)文本中无“你”标记的第一人称小说中: 在这里,读者参与一般在于投入第一人称“我”所指称的角色。即将”你 “(读者)与“我” (说者叙说者聚焦者)对调。读者参与投入的角色不一 定是主角,它只与人称形式有关。如旁观式小说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 集中读者的参与在于华生医生,而不在于主角福尔摩斯。在自叙自聚焦的小 说中,读者的体验当然在于主角,但它所凭借的实质上只是主角作为聚焦者和 叙述者的性质。而在这里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由于 CACF CN,读者在参与 时意义就变成读者自己讲述读者自己的故事,这样读者成为了文本的全知者, 这基本上是悖理的(但如果人物的原型在阅读描写他的作品时,具有一部分此 种性质,但仍不全面)如果这样阅读的审美与快感也无法体现。我们认为这种 情况在于聚焦与叙述之间的距离,它是文本全知与限知问题的另一个侧面由于 文本有限性的局限,如果叙述“叙述聚焦” (相当于热奈特所说的“赘述” ) 如巴尔扎克和萨克雷等人文本中大量的议论。如果是“叙述聚焦” (相当于热 奈特所说的“省叙” ) ,则能解释上面所说的在第一人称自聚焦中读者参与产生 的悖理。如在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 罗杰 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中第一人称指涉 的泼留德医生作为自聚焦的对象显然是全知的,他对自己的行为(杀死艾克罗 10 伊德)应该了如指掌,但在末尾之前他的叙述中我们没有得出任何相关的信息, 从而产生悬念,这就是“叙述聚焦”的省叙。这样的例子还比如横沟正史的 侦探小说梦游横沟正史梦游叶特灵译珠海出版社20034,与上例类似叙述者 (聚焦者)即为凶手,但在他的叙述中并没有看出来,从而产生很强的悬念与 戏剧化。 (3)在无“你”标记的外聚焦(CASFSN)中: 一般来说,读者参与在于将自身投入到 SF 角色之中,即作为纯粹的观察 者(聚焦者) ,不投入叙述内容的层面。正如 ONeil 说: Likewise , whem the focalization is external, the reader tends to accept it as a purely objective vision of the narrative world presented, in that it is not present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any one of the characters. (当外在聚焦的情况 时,读者倾向于接受描述的叙述世界的纯客观眼光,而不存在接受文本中人物的眼 光。 ) (ONeil , 1994: 97) 这其实不太严密,因为在一些外聚焦的小说中或小说的某一局部,我们也 会采用人物的眼光来观察,这与文本人物的性质(如如果是英雄人物读者则易 于体验他的眼光,反之少体验)和人物与读者距离(如果两者的距离小,即有 众多相似性则易于产生读者参与,反之不易于产生,这里类似于布斯所谈的的 “叙述者 着重号为原文所加可以或多或少地远离读者自己地准则”(布斯 1987:176) 。 五 对文本叙述方式的分类如下:我们以对主行动者 CA 的表现为例,因为 Ca 与 Ma 是相对的,可以互换的,故 Ca 就可以表示整个行动层 AL,又通过 Ca 由 CA 统摄, CA 可以把握主行动 Ca,故 CA 就可以反映整个 AL 的情况。且 用 CA 来表现,由于与 F、N 均为个体存在,故对人称的持有一目了然。 (1) CACFCN; 它的人称分布为:我我我; 它的叙述情况为:自叙自聚焦。如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海明威的 永别了,武器等大量的传统上所谓的“第一人称小说” 。 在这里,A、F、N 三者实体同一,王阳“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叙述者与人物的 关系变为人物自身同自身的关系。 ”25(王阳 2002:48)所指的“自身与自 身的关系”只是指实体同一的关系,而实质上是上文谈到的与“第三人称”一 样的主客关系。而“我”“我”与“我”“他”叙述(聚焦)的联系和区 别在于: “我”“我” “我”“他” 异时间异空间 异时间同空间 同时间异空间 同时间同空间 11 而这种“我”“我”型在回顾性叙述中一些叙说学家区分了“经验自我” 与“叙述自我”的概念(可参看申丹,2001:222237) ,而王阳在小说艺术 形式分析中指出了其概念上的失误(王阳,2002:4654)他引用利科的话: 如果叙述行为不在自身内包含绵延特性,叙述与被叙述事件的距离变化随着 故事结局的到来,主角的故事时间将回到自己的本源即叙述者的时间故事将以 人物变为作家结束。 来说明如果存在“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 ,那么在一些以动物(白痴等)聚 焦的小说中,在最后无法将其与叙述者的形象重合起来。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因为在文本的各个层面上只有作者与隐含作者必须是实体存在,而叙述者只是 “作品中的讲话人,他只是隐含作者传造出的多种元素之一。 ”26(程锡麟、 王晓路,2001:26)叙述者完全可以以拟人的姿态出现,即使我们抛下这个问 题不去讨论,王阳在文中指出的所谓“白痴叙述者” (2002:51)的例子也很成 问题。在我是猫 、 动物庄园等以动物聚焦的小说中,它的形式完全可以 是:CACFSN,或 CACFSON ,即通过自身聚焦,通过超聚焦者叙述。 比如上面两个例子(CACF SN) ,又如伊索所讲的动物寓言: CA 动物 CF 动物 SON 伊索 。 但王阳指出的“两个自我”的问题的确存在,只是王阳并没有将其矛盾正 确的指出。 “两个自我”的划分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作为存在并不 是都在聚焦的层面上,而是分别属于聚焦和叙述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从而不是 一维时间上的相继关系,即“经验自我”运行到“此时”则转化为“叙述自我” 。 而是由于时空的流动,我们不可能以后来的眼光去知觉以往的行动,而只能是 以当时当地的眼光知觉,在意识中保存下来,并且不断变弱,而此时的叙述不 过是以当下的意识对保留的意识的回忆,从而形成一种“持存” (Retention) 。 27同时我们应看到的是聚焦是对行动层组合的选择,而叙述则是对知觉层组 合的和聚合的选择(具有修饰的功能,将摹状词转化为专名或将专名转化为摹 状词)这就能解释我们放弃“两个自我”区分的所遗弃在那里的与时间相关的 特殊的文本现象。如我们以乔伊斯的阿拉伯 (Araby)为例: 除了随便打两句招呼,我从未跟她讲过话,但一听到她的名字,我浑身上下愚蠢 的血液就会沸腾起来。 里蒙凯南通过 “愚蠢”得出的 “叙述自我”聚焦(1989:151) ,其实完全 可以以“经验自我”聚焦, “叙述自我”回忆和修饰来解释。 而其实查特曼早已指出过这一问题,如他在术语解说中说道: 虽然第一人称叙述者目睹过故事层中的事件与事物,但由于他的叙述在事件之后, 是属于记忆范畴的叙述者表达的是对自身在故事中视觉和观念的回忆,而非是 对故事本身视觉和观念的回忆。7(Chatman,1990:144 145) (2)CACFMN ; 12 它的人称分布为:他他我; 它的叙述情况为自叙他聚焦,如前文所述。 (3)CACFSN; 它的它的人称分布为:他他 我 ;其中表示 我 是无实体形式的人称指称 情况。在古典小说大都存在这种形式,即可以对人物内部进行透视。相当于弗 里德曼所说的“多重选择性全知” (Multiple Selective Omniscience) “the story comes directly through the minds of the characters as it leaves its mark there”(故事 直接在以有标记的人物的思想中表达)6而“从里面观察,尤其是由一个外部 聚焦者从里面观察被聚焦者时,作品文本中常出现这样的标记:他想 , 他 感到 , 在他看来 , 他知道 , 他认识到等等” (里蒙凯南,1989:146) 如: 他(指马弟雅思)发觉自己走得太接近防波堤的边沿了,而这一边又是没有栏杆 的。法 阿兰罗伯葛里叶 窥视者郑永慧译译林出版社1999 6P24 (4)CACFSON; 它的它的人称分布为:他他我,比如在荷马史诗等具有外在实体 叙述者的小说。 (5)CAMA CN; 它的它的人称分布为:我他 我; _ 它的叙述情况为自叙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的 五号屠场 中: “没什么”他(奥黑尔注)说, “你别烦心,这跟你毫无关系。 ” 美 库尔特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云彩、紫芹译译林出版社19988P13 (6)CAMFMN ; 它的它的人称分布为:他我我; 它的叙述情况为自叙眼中的他人。即所谓的“第一人称见证人”或“旁观 者” 。如古典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阿加莎的黑斯廷斯对波洛的叙述,柯南道尔 的华生对福尔摩斯的叙述等,又如麦尔维尔的白鲸 ,康德拉的吉姆老爷 等。 (7)CAMFSN; 它的它的人称分布为:他 4他 3 我 ; 它的叙述情况为全知无实体叙述者通过人物的眼光来表现另一人物。如戴 维洛奇(David Lodge)的美好的工作中: 13 因为车间的喧闹,她(罗宾彭罗斯注)几乎听不见他(威尔科克斯注) 说话,有些词和短语她也听不懂“公差到五千” “十字镗 ”“CNC 机器” “指数周 期”对她来说它们毫无意义。那些机器又难看又肮脏,从外表看样式惊人地陈 旧。典型的操作程序似乎就是工人从一个箱子里拿出一块金属,扔进机器,关上某 种安全罩,推动一个杠杆。然后他打开安全罩,取出零件(现在它看起来稍微变了 样)扔进另一个箱子。他做这一切时尽可能地弄出最大声响。英 戴维洛奇美好的工 作罗贻荣译作家出版社19982P113 这里, “她” (罗宾 彭罗斯)作为英国文学地讲师对机械方面一窍不通,在威尔 科克斯带她参观工厂时,她看见一些在她经验认识范围之外地机器,故上面的 叙述(摹状词)显然是罗宾的聚焦。它的叙述为:CA 工人 MF 罗宾 SN。 (8)CAMFSON; 它的它的人称分布为:他 4他 3我; 它的叙述情况为全知实体叙述者通过人物的眼光来表现另一人物。 (9)CASFCN; 它的它的人称分布为:我 我; 它的叙述情况为实体人物叙述但持全知眼光,由于 CACF 与 CASF 的聚焦效果都是全知,这种叙述模式在效果上与(1)CACF CN 并无多大 的区别。只是它的外延上与(1)CACF CN 不同, (1)可以是整个文本的 叙述模式,但 CASF CN 只能是针对文本的局部而言(当然如果整个文本全 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则二者是等同的)因为,一般的文本故事中不可能只有 CA 与 Ca,而没有 MA 与 Ma,因为 CA(Ca)与 MA(Ma)的命名本身就是 相对的,这样在文本的其它部分(Ca 序列中) ,在原则上叙述者 CA 是不可能 获得全知的聚焦效果的。因为实体人物持有全知视角(SFCA)是不符合实体 规则的。在这时叙述方式就相当于 CASFJN(根据 CA 与 JA 的相对性,将 二者互换) ,对它的具体分析下文将谈到。 (10)CASFJN; 它的它的人称分布为:他 我; 上文已分析了,这种叙述方式其实是悖理的。在以往的叙说学家将其视为 视角的越界现象,如申丹分析的安德森的鸡蛋的例子(2001:252): 我已经忘了我母亲对父亲讲了些什么以及她是如何劝服父亲说我在楼下发生的事 的。我也忘了父亲所作的解释至于在楼下发生了什么事,出于无法解释的原因, 我居然像当时在场目睹了父亲的窘况一样了如指掌。一个人早晚会知道很多莫名其 妙的事情。 这里显然“鸡蛋的叙述者超越了内视角的边界,侵入了全知视角(或 第三人称外视角)的领域。 ”(申丹 2001:252)另外,由于 SOFSF,故还存 在 AC SOFAN 的情况,如毛姆( Maugham)的刀锋: 1919 年,我在去远东的路上,曾到过芝加哥,并且由于一些与本书内容无关的原 14 因,我在那里住了两三个星期。 (P5) 还有一些小说中具有与这类似的例子,如阿兰罗伯葛里叶 (ARobbeGrillet )的 嫉妒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66P193264 中: (A) “她(阿注)翻动着抽屉右侧的纸张,为了看清里面的东西,俯下身, 把信箧拉到自己面前。 ” (B) “她(同上)这会儿转身冲着亮处,为的是不费眼睛地接着看字。 ” (C) “她(同上)凑得太近了,两个人的头差点碰到一块。弗兰克咕噜了一句:无 疑是在道谢。 ” (D) “他(弗兰克注)今天穿了一双皮鞋,一套整齐的白色西装,只是由于旅 途奔波变得皱巴巴的。 ”(李清安译) 这里的貌似全知的叙述,其实是建立在叙述者经验的基础上的,由于被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餐饮操作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大连海洋大学招聘高层次人才44人(第二批)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势与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中国裁断机配套软件系统开发趋势与市场价值评估报告
- 2025中国裁断机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报告
- 2025中国裁断机行业供需状况与渠道布局战略分析报告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珠宝城老凤祥招聘26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6昆明市教育体育系统校园招聘(325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学习铁路劳动安全培训教案
- 乳酸是使肌肉酸痛的原因吗教案
- 小产权房子赠予合同协议
- 2025年低压电工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附答案)
- 运动素质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术中急性大出血应急演练方案
- 垫片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脑卒中与高血压关联分析》课件
- GB/T 45022-2024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变流设备充电机
-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构件深化设计50课件讲解
- 手术麻醉科简介宣传
-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逻辑推理》检测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