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辛苦不寻常(下·后记——顾绍柏)_第1页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后记——顾绍柏)_第2页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后记——顾绍柏)_第3页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后记——顾绍柏)_第4页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后记——顾绍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辛苦不寻常(下) 通镇往事后记 作者:顾绍柏 回忆录通镇往事 (以下简称本书)很快就要与家乡父老和广 大读者见面了,我的激动心情难以抑制。趁本书付印之前,对书前 弁言未尽之意,再做一些延展或补充。 本书从议事起步到最终完成,竟用了八年时间,恰与我国全面 抗日战争时间相等,二者似乎都用得着李长吉的一句诗:“天若有 情天亦老” 。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幸运,因为我们正好赶上了 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伟大节日;本书重点之一敌忾篇所收 十篇文章,就是直接或间接反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似可作为一 份薄礼献上,聊表我辈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本书收正式文章 80 篇、插图 400 多幅,分为寻踪、州河、思乡、 敌忾、风云、商海、悬壶、演艺、化雨、平民、水灾、幺锣等 12 大 类,大致囊括了政治、军事、史地、经贸、工农、交通、医疗、教 育、文艺、风土、民情诸方面内容,是否称得上是一部带有文学性 的通海 小百科全书,只能交给乡亲们去评判了。 我在本书的一些文章中适当加了按语,这大致有三种情况,一 是对所写人物、故事作适当增补,或对个别撰稿人作简单介绍;二 是对某些史实作必要考订;三是对某些方言或习俗进行解释。下面 仅就二、三两点略作说明。 本书要求写真人真事,不容许有虚构,这一点所有来稿都基本 做到了。但由于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一些文章提到同一件事,难 免有互相抵牾之处,我往往会花一些精力进行考证、咨询,以便澄 清更正,这也许是因为自己长期从事研究工作而形成的一种“职业 2 病” ,但我觉得作为总纂,确有义务这样做,不然以讹传讹,贻误后 人,我会抱憾终生的。例如我是亲眼见过日寇祸害家乡、制造白色 恐怖的,但通海口何时沦陷,我原来也不清楚,后来查了县志、镇 志以及其他历史资料,才弄清楚日寇两次轰炸通海口在先(1939 年, 1940 年) ,而进攻、侵占通海口则在后(1941 年,19431945 年) 。 又如通海口解放,我也经历过,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解放大 军的一部正准备渡江作战,路过通海口,亲见他们纪律严明,秋毫 无犯,给老百姓留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深刻印象。大军 过后便再也见不到国民党部队和地方政权的影子,这应该是通海口 正式解放的时间1949 年春夏之交。而有几篇文章则说法不大一 致,有说是 1948 年的,甚至还有说是 1947 年的,镇志对此也未作 明确交代。至于 1948 年有南下干部赵志成等在沔西建立区级民主政 权,按照我的理解,那只能说明国民党政权已明显处于劣势,并未 完全倒台,国共双方还在展开拉锯战,张道才的中秋节的枪声 以及我在其文后所附的按语,能多少说明这一问题。县志大事记说, 1949 年 5 月 19 日“沔阳全境解放” ,我想是有道理的。 为了体现地域特点,本书适当运用了一些通海口方言,这些方 言仍有生命力。如把事情办砸或发生意外叫“错(了)拐” ,形容人 很坏叫“蛮拐” ,瘌痢头叫“热包” ,称女孩为“坛子” ,称腐竹为 “豆筋” ,称经过发酵产生霉变的卷筒豆制品为霉千张、霉张子或霉 筒子,称喜鹊为鸦鹊子,称哄骗为“呼” ,称占便宜为“赚相应” , 称游泳为“打鼓泅” ,称打耳光为“刷嘴巴”或“刳(k)嘴巴” 当然,有些方言可能会造成外地读者的理解障碍,为此我采取 了随文注释、图片说明或加脚注的办法。有一件事说来有趣,我收 到的稿子中有好几篇提到“蒿草” “蒿把” “蒿菜”这类名称,外地 人一定会把“蒿”念成 ho(薅),字典也是这么注音的,然而家乡 人却把它读成 go(高) 。我知道他们所指的是同一种水生植物,我 小时候在家乡不仅见过我家老潭边就长有这种东西,而且还吃 过,它就是古书上所说的菰,也就是现在人们在菜市场能经常买到 3 的茭白。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蒿”不能读 go,更不能指代那种植物,几篇文章何以如此不谋而合?我曾以为 此物既然是生长在水中或水边,也许应该写作“皋” 。有一次改稿突 然碰到“跶跤子” “板跤子” “参跤子”之类的方言词汇(它们都是 摔倒、跌跤的意思) , “跤”本读 jio,而在通海口却发生了音变, 读 go(高) ,由此即生顿悟茭白的“茭” ,在家乡方言中也是 念“高”的,与粤方言读音相近。依此类推,所谓“蒿把”就是茭 白,所谓“蒿草” “蒿菜”就应该写作“茭草” “茭菜” 。普通话的茭 白既指菰的整个植株,也指一种蔬菜,据科学解释,菰的花茎经菰 黑粉菌侵入后,不能正常抽苔开花,而刺激其细胞增生,基部形成 肥大的嫩茎,这就是人们用来做菜的茭白。而我们家乡对菰则分得 较细,除了茭白,还有茭草和茭菜,普通话中没有这两个专有名词。 茭草泛指整个植株(冬天枯黄后通常用作牛的饲料) 。茭菜则很特殊, 它是呈条状的嫩茎(我猜想它应该是尚未受到菰黑粉菌侵入的花茎) , 用来炒肉丝,鲜美无比,是我们家乡的一道名菜。 本书还有几个专有名词也要顺便说明一下:一、曾被叫做母亲 河的州河(又叫通州河) ,有些文章写成“洲河”或“通洲河” ,今 以“州河”为正(参见镇志) 。有一种解释是,此河横贯沔阳州,故 名,可采信。二、过去通海口人把日本侵略军称“老东” (其实湖北 大部分地方都曾这样称呼) ,这同早已进入普通话词汇的“日本鬼子” 一样,都是贬义词,在本书中“老东” “日本鬼子” “日寇”混用, 不加统一,目的是唤起各方人等的记忆,不忘国耻。拙文我的童 年是在老东(日寇)铁蹄下度过的引言对此有说明,可参看。三、 日寇把他们所占领的通海口州河南岸称为“日华区” ,而有文章却写 作“日化区” ,我已查过资料,以“日华区”为是,意思大概是指由 日本人管辖的原华人地区吧。四、汉奸部队称为“皇卫军” (也有称 “皇协军”的) ,是日寇和汉奸自定的称呼,日寇自称“皇军” ,自 然属于对天皇效忠的御用军, “皇卫军”虽也是保卫天皇的,但受 “皇军”统辖,协助“皇军”作战,毫无疑问要比“皇军”低一等。 4 有文章把“皇卫军”写成“皇伪军” ,则是错的。 平心而论,我虽花了几年时间对本书修改润色,但如果没有一 大批热心快肠之人的襄助与援手,我也是一筹莫展的,下面将分而 述之。 我首先要提到撰稿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 家乡老人们提供的题材多样、事件真实、形象鲜活的文章,我即使 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配合,踊跃供稿,我 才得偿夙愿。如果本书真能立于世间,有助于读者温故知新,那首 先应该归功于他们。正因如此,我在征得几位老乡和出版社的同意 后,有意打破常规,只列出编写组名单,并将撰稿人置于优先位置, 而不设立编委会,也不聘请社会贤达和重要领导人担任编委会主任 或顾问之类。 本书之所以能大功告成,除了撰稿人的共同努力,还与一大批 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也分不开,故在名单中又设了“工作人员”部分, 就是想以此对大家的劳作予以充分肯定。 “工作人员”部分首设“总监”一栏,这是有意仿照影视剧的 做法,大概在图书出版方面罕有先例。考虑到本书涉及面很广,而 我对发生在通海口街上的事情并非都很了解,所以需要有人在内容 上特别是史实方面帮助把关,雷万春、王恒璧、刘祖荣、刘声才、 熊镜川等五位乡友在通海口生活的时间较长,自是责无旁贷;事实 上我在编纂过程中,也确曾多次向他们请益问难,他们通常能给我 比较满意的答复。其中刘声才先生是撰稿人和工作人员中已年过八 旬的少数老人之一,他笔下的日寇罪行、一二八师功过、苏振东劣 迹等,真实而又生动,能道他人之所未道。他算得上是通海口的活 字典,为人又极谦和,我常就某些史实疑点通过电话向他讨教。 刘祖荣、李佑垓、张定福、张道才、陈志学、莫茂修、黄天亮、 韩训政等先生承担了组稿、联络工作及其他杂务,我同其中的不少 人有过多次电话联系,托他们办过很多事情,他们都是有求必应, 5 毫无怨言。特别是祖荣君,他实际上是本书的义务总管,因而我同 他的联系也最多,我手头的上百篇稿件、好几十幅珍贵照片,大多 是通过他征集到以后再找人输入电脑传送过来的。听说他前几年不 慎摔折了腿,然未等痊愈便积极奔走于通海口和仙桃两地之间。黾 勉从事,一至于斯,着实令我感动!顺便指出,刘、李、二张、韩 都承担着繁重的写作任务,他们所提供的稿件都有相当分量,填补 了很多空白。 因为稿件太多,我一人顾不过来,不得不借重熊镜川、张礼成 二位的力量,请他们帮忙修改了一二十篇稿件。二人尽管不是科班 出身,但有较好的文字功底,此次能为本书提供多篇颇耐咀嚼的好 稿子,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里特别要提到本书开明人士朱乾清 一文,它是张礼成采访朱振邦先生之后整理的。朱乾清是朱振邦之 父,是通海口的开明商家,多有善举,一向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尊 重,很多文章都提到他。我这里也曾收到过一篇写乾清老人的稿件, 但不是很理想,我希望得到更充实的材料,于是把这一任务交给了 礼成君。朱振邦先生是镇上颇有资望的文化人,也是通海口的活字 典之一,几十年来坚持写日记,只是不大愿意接受别人采访。礼成 君似乎并不善于交际,他究竟通过什么办法让朱先生敞开心扉,我 不得而知,但从整理的这篇文章来看,他不负所托,令我满意。黄 文今女士也是我特聘的协编之一。她是内子的得意门生,有很好的 文学修养,现就职于广西法制日报社,是一位资深编辑,这次请她 初审全稿,在文字和体例规范方面把关,其认真细致作风给我留下 了深刻印象。 图文并茂这是我一开始就在追求的理想图书,为达此目的, 我决定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请撰稿人或其亲属提供照片,二是从旧 书报特别是网上搜索图片,三是请人作画。 当稿件收集并开始加工的时候,征集照片(包括文物照片)便 提到了议事日程,为此我专门给刘祖荣他们发去一函,要求大家尽 量搜寻箧笥,找出老旧照片,甚至提出“照片越老越珍贵” ;对于撰 6 稿人自己,我也强调尽量提供年轻时的照片,以增强本书的时代感。 大家积极响应,抖搂家底,倾其所有,给予支持。但从结果看,老 照片少而近照、彩照多。最老的照片当数夏氏兄妹提供的那张沔阳 县医联会第八区分会 1952 年成立时的合影,它几乎囊括了当年通海 口医学界的精英,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医联会主任夏愚诚,以及中 医王翠亭、石华亭,西医钱相如、钱又新等,真称得上是文物级的 照片了,弥足珍贵。其实老照片不易征集也很正常,在旧中国,一 般人谋生尚且不易,哪有闲钱照相;解放初人们生活虽有所改善, 但照相仍属“高消费” ,何况那时通海口尚未出现照相馆。我也一样, 现在手头保存的最早照片只是 1957 年的初中毕业照,而且仅此一张。 至于文物,我在征集照片时也顺便提过,然而更难寻觅,只有 镜川君手头藏有一件传家宝“八仙过海”木雕,是解放前福兴 永商家神龛上供奉之物,当我从他的一篇文章中得此线索,便立即 发短信请他找人帮拍照后传送过来,他很配合,立即照办。这件文 物也称得上是吉光片羽了。另外,本书在校对过程中,突然收到庞 刚从通海口电传过来的,其伯父庞生桂 1950 年中南军政大学毕业证 书照片,证书钤有四野总司令兼校长林彪和政委罗荣桓、邓子恢的 手书体印章,弥足珍贵,现已插补到庞生桂的文章中。 说到网上搜索,也颇费周折。网上虽有千千万万的图片,令人 眼花缭乱;但真正切合本书文章内容、有时代感、有地域特色的并 不多, 本书采用的如日寇奸掳烧杀、慰安妇、革命先烈胡幼松、辛未年水 淹汉口、民国 20 年沔阳县政府发给灾民逃荒的“护票” 、解放初的 荆江分洪工程等经典老照片,虽然宝贵,然而毕竟有限,而大部分 则需通过软件进行处理加工方能使用,费工费时。 光有照片和网图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得不再请人根据文章 内容作画。 说起绘画,首先得提到夏甸清先生,他对本书贡献尤钜,那精 7 彩封面和 20 多幅有时代感、有地方特色的插图,均出自他手。我与 夏君素无一面之雅,同他打交道纯属偶然。其外甥女熊莺现任教于 广西大学,曾从网上下载了夏君散文住蒋家老屋的日子 ,以为不 错,特地向我推荐,我拜读后也觉得好,想进一步了解他。当我从 网上查到他的生平,知道他是科班出身的画家后,真是喜出望外, 他不就是我一直要找的既是老乡又精通绘画的人吗?这更增强了我 要把本书做成一部图文并茂出版物的信心,于是给他发了一封电函, 说明了我的编书意图,并希望他能助一臂之力,夏君果然爽快,欣 然操觚,佳作频传,甚合我意。夏君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曾师从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后任湖北省包装协会设计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武昌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等职,工艺美术设计、水墨 画、速写、素描等均所擅长,他是从通海口走出去的难得艺术家! 鉴于配文插图还有缺口,而夏先生为本书付出已多,实不便多加叨 扰加码,只好外聘两位画家分担,一位是陈庆珠先生,另一位是苗 小江先生。陈君是广西大学美术教授、著名油画家,40 年前我们曾 经共过事,且时间不短,后来虽然单位分开,但联系依然较密切, 并几次得到他的宝贵画作。他 1965 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专攻西 洋油画,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创作由人物画逐渐转向以风景油画 为主,作品呈井喷式出现,至今已创作八九百幅,先后在海内外举 办个人画展 20 多次,有多幅作品获奖或被全国著名艺术馆收藏,还 出版画集多部。他此次在百忙中为本书作插图十多幅,这对他来说 虽是小菜一碟,可为了更切合文章内容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我曾 请他反复修改,他竟不惮烦劳,直画到我认可为止。苗小江先生也 帮画了近十幅插图,我要求的是线描画,他完全予以满足,并同样 根据我的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我与苗君素昧平生,我原是请友人、 南国早报社长刘军先生替我在他们报社物色一位资深美术编辑帮忙, 他满口答应,我这才有幸与苗君结缘。苗君所绘插图有自己的特色, 既不同于夏君的国画传统,也迥异于陈君的素描风格,从而使本书 插图有了多样性品格,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效果。老乡夏志高先生也 8 主动贡献了一幅街景水彩画,只是本书仅限黑白色调,难以还原其 本真,但仍能看出夏君有绘画基本功。我原想请夏君多画几幅插图, 但打听到先生不会使用电脑,甚至不喜用手机,这样一来,彼此便 无法用文字联系沟通,此事只得作罢,憾甚!至于我所画的瞄罾子 图、纠把子图、自家草屋图等,难免稚拙,权当示意吧。我虽一生 喜画,但从未进过专门学校,更未受名师指点,之所以要勉为其难 画这么几幅,那纯粹是为了还原自己或自家生活的原貌,并非要刻 意表现。 当然,本书之所以能够编成并出版,除了以上提到的撰稿人和 工作人员(包括外聘人员)的贡献,我还要特别提到: 历届市镇两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很多直属单位的领导,还有在通 海口本地以及在北京、武汉、广西、海南等外地工作的乡人,他们 同样对本书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尽管我对他们不熟悉,但我会 永远记住这份宝贵的乡情! 我也没有忘记广西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广西日报社社长、仙桃 老乡李启瑞和当代广西杂志社社长李庭华二位先生,正是由于他们 的指点和推荐,我才选中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家在全国有影响、 有实力、以出版高品位图书著称的单位。该社编辑人员对本书的编 辑、设计我很满意。此外,民族印刷厂的区涛、黄品玲、覃玉、蔡 英等先生或女士在电脑技术方面的积极配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 象。 在本书编纂过程中,有一段插曲似不可不提,它牵涉到本书一 位重量级人物史玉樵生平事迹的完整性。 恕我孤陋寡闻,我原本不认识史玉樵,过去也没听说过他的大 名,直到这次编纂本书,读了庞生桂兄写的文章,我才对他有所了 解:抗战时期,他竟敢在日寇占领通海口实行白色恐怖的形势下, 公开在小学向学生灌输反日思想,教学生唱义勇军进行曲 大刀 歌 八路军军歌等爱国歌曲,巧妙与日寇周旋。仅此一点,足让 我辈尊崇、世代景仰。可惜庞文对他解放后的生平事迹交待得少。 9 我查了 1989 年所修通海口镇志 ,上面有史玉樵小传,说他 1950 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戏剧系,在湖北省文联工作,写有几部剧本, 1986 年“离休” (注意“离休”二字,只有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前 参加革命工作的人才能享有这一光荣称呼) ,仅此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