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三个向度 2013 年 06 月 19 日 11:18 来源:求是理论网 传统廉政文化的道德性 我国传统社会注重道德教化,历代统治者都希望通过道德 教化增强统治合法性,并借此约束官吏慎重行使权力,减少权 力行使中的腐败现象。传统社会始终强调“为政在人”的施政 理念,但凡较有作为的皇帝和政治家都将“得人”视为为政的 第一要务,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促使 官员慎重行使权力。 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认为 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的授命。天命属于谁,要看谁有使人 民归顺的德。这一观念的产生,标志着开始重视人民的作用。 君主行使权力时从“无法无天”到“敬天保民”,奠定了传统 廉政文化中重民、重德、仁政的思想基础,客观上有利于促使 官员谨慎行使权力。 到汉朝,统治者实现了法律儒家化,提倡仁政,提倡统治 者通过道德教化达到治国理政的目的,反对不教而诛。儒家思 想成为了全社会都必须遵守的“礼”,也要求官员“正确地” 行使权力,即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 “四书五经在过去无宪法观念时代,严格说来就是一种宪法思 想,也就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 论语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强调的是为官之人应该有德行,只有官吏自身具备高尚 德行,才能获得同僚、下属和民众的支持。而要成为一个有德 之人,首要条件之一就是为官清正廉洁。“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民众 用政令治理,用刑罚来约束,民众固然不敢犯罪,但并无羞耻 之心;而以道德教化,礼仪约束,则不仅有羞耻之心,还能知道 改过。这都无不体现出统治者要求权力谦抑,避免滥施刑罚, 提倡道德教化。 传统中国社会还注重通过官箴提出为官的戒规,规劝官吏 清正为民,慎权慎独。不少广为流传的官箴成为为官的格言。 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 曰慎、曰勤然世之仁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 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 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这样一段官箴,即 提出做官的基本法则清、慎、勤,要求官员消除侥幸心理,从 起心动念之时就勤勉为政。 颜希深在清朝乾隆年间任山东泰安府知府时,从旧科房的 残壁中发现三十六字箴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 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颜希深读后,深受启示,便将它移到署内西边走廊,并在碑 文后面写了跋文,以鞭策自己和教戒属僚及子孙后代,成为颜 氏三代从政为官的座右铭。 无论是统治者提倡的儒家道德观念,还是流传甚广的官箴 文化,其实质都是通过道德作用对官吏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 进行引导,要求官员慎重、勤勉的行使权力。与强制性法律规 范相比,道德观念的作用范围更广,作用效果也更为深刻。强 调道德观念的作用,体现了统治者希望从源头治理腐败问题的 愿望和决心。 传统廉政文化的制度性 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对官吏职权严格立法,对权力界限作出 明确划分,使权力之间产生制衡。此外,传统社会还建立了细 密的监察和严格的考课制度,这在中外法制史上都是少见的。 我国传统社会通过立法对官吏的失职、犯罪等行为作出了 明确规定。唐律疏议对官吏违法、失职、犯罪都做出了细 密的规定。唐律中正式确立“六脏”罪名,除常人盗、窃盗为 一般性财产犯罪外,其余枉法脏、不枉法脏、受所监临脏和坐 脏等“四脏”都与官吏犯罪有关。唐律还规定官吏应约束其家 人,不得接受被监临人的财物,若家人有犯,比照官吏本人减 等治罪。在量刑上,对于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行为,唐 律中都规定了较之于常人犯财产罪更重的刑罚。唐律还要求各 级官吏恪守礼法,严惩有悖礼法,违反礼制,欺诈和弄虚作假 的行为。明律将吏律放在首章,以示国家治民必先治吏之 意。对官吏脏至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清朝惩治 官吏贪污的法律可谓是中国古代惩贪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加重 了对脏罪的处刑,并规定了二十余条“附则”。可见我国古代 对于惩治贪污之法规定细密翔实,刑罚严苛。 我国古代的监察机关,其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活动原则 都是相对独立的,直接对君主负责,由皇帝最终驾驭。秦设置 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御史成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吏, 在地方负责监察的官员称监御史,察举各地的违法事宜。唐代 监察制度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日趋完备,监察官员的职责也更加 明确。在中央,设有独立的监察机关御史台,是国家司法机关 “三司”之一,专门代表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各 级官员是否存在违法、腐败的行为,是皇帝的“耳目之司”。 清朝设置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负责对全国官员的监察和监 督。为确保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清朝实行“台谏合一”制度, 将针对六部对口监察的六科并入都察院。 传统中国社会,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思想被封建统治 者奉为圭臬。唐朝考课,对于官员的政绩,按照功过分为九等。 明朝考课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后者按照贪、酷、浮躁、 不及、老、病、罢、不谨等八个方面考察内外官吏。清康熙以 后,形成了“京察”、“大计”两种比较规范而且具有清朝特 色的职官考课制度。据哈佛大学孔飞力教授考证,乾隆皇帝在 召见官员时,曾亲笔对官员作出简短评语,如“人似忠厚,还 可用,然器质只可胜道台而已”、“似可用”、“伶俐,当可 造就,再看”等。皇帝依照品格、才具对官吏做出评判,虽难 免因个人经验而略有偏颇,但对任职官员进行考察可谓用心良 苦。 传统廉政文化的局限性 梁启超对“人治主义”下过一定义:“儒家此种政治,自 然是希望有圣君贤相在上,方能实行。故吾侪可以名之曰人 治主义。”这种人治主义要求“圣贤在上位,可以移易天下” ,而“政治命脉,殆专系君主一人”。以人治主义为基础建立 起来的廉政文化,决定了廉政道德、廉政制度的效果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自身的素质、能力、利益、愿望甚至手段。 这是人治社会中权力行使无法克服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为防 止大权旁落,废除宰相,并亲自接管六部。权力高度集中客观 上又使皇帝力所不能及,故复设内阁,入阁成拜相,最终导致 政出多门。明朝还出现了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的“厂”、“卫” 机关,得宠于皇帝,被赋予各种司法特权,最终非但不能解决 腐败问题,反而滋生出更为严重的权力滥用,也给吏治带来了 极大的危害。 在家族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忠孝是廉政文化特色之一。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 礼,臣事君以忠。”传统中国社会中官员和皇帝之间存在双重 关系。一方面,官员受到各项法律法规和行政处分则例的制约; 另一方面,官员和皇帝之间存在通过礼仪形成的忠孝关系,玩 忽职守被看作是对皇帝本人的冒犯,皇帝对官员的不信任也可 能是由于官员的忘恩负义。天下是皇帝的,官员贪污腐败,滥 用权力损害的是皇帝的利益,甚至可能造成皇帝的天下被颠覆 这是对皇帝的不忠,也是人治社会确保权力廉洁运行的行 政伦理基础。不难发现,依靠君主的喜好厌恶及与下属关系的 亲疏远近建立起来的忠孝关系,使廉政制度的效果始终处于不 确定状态之中。 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司法权、监察权均与行政权合 为一体。地方权力由皇帝逐级配置,官吏对上负责,无需对民 众负责。从法律制度上对“权力范围”做出界定是简单明确、 一次性完成的;但现实“权力行使”却并非如此,它是经常、反 复的行为。要杜绝腐败,就必须对权力行使进行全程监督。而 专制体制下权力运行的基本特点是单向运转,即自上而下运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商银行2025西宁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医疗
- 2025年3D打印的医疗植入物研发
- 工商银行2025天津市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交通银行2025宜春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2025行业品牌建设成功案例
- 交通银行2025阜新市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白山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建设银行2025太原市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中国银行2025巴中市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机械动力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年产2.03万吨高端精细化学品及5G新材料项目环评报告书
- 群众文化副高答辩问题及答案
- 弱电维护保养合同
- GB/T 41972-2022铸铁件铸造缺陷分类及命名
- 主编-孙晓岭组织行为学-课件
-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素养课件
- 中医刮痧法诊疗操作评分标准
- 《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样式及说明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 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解读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