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_第1页
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_第2页
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_第3页
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_第4页
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西学院 学位论文 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院 系 教 育 系 姓 名 马 中 才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班 级 03 级 1 班 指导老师 张海钟教授 完成时间 2007 年 5 月 - 2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过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的材料。为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最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马中才 日期 2007 年 5 月 关于论文使用的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西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的 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此外,本研究所用参考资料均来源于正规刊物及 CNKI 数 据库,真实可靠。 签名: 马中才 导师签名: 日期: 2007 年 5 月 - 3 - 目录 1. 开题报告 4 1.1 问题的缘起 4 1.1.1 心理学的现实 4 1.1.2 关于意志 4 1.2 研究的意义 4 1.2.1 理论意义 4 1.2.2 实践意义 5 1.3 研究的构思 5 1.3.1 研究内容 5 1.3.2 研究预设 5 2. 正文 6 2.1 在哲学和心理学之间 6 2.1.1 意志及其范畴 6 2.1.2 人性及其范畴 7 2.1.3 人性及意志 7 2.2 心理学视域下的意志 8 2.2.1 理论心理学的重新审视 8 2.2.2 心理学实践下的意志 8 2.3 现代心理学的困境 9 2.3.1 科学主义取向 9 2.3.2 人文主义取向 9 2.3.3 后现代心理学 10 2.3.4 本土化研究 10 2.4 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10 2.4.1 作为心理学的基础 10 2.4.2 构建新心理学的切入点 11 2.4.3 人性的回归 11 2.4.4 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11 2.5 参考文献 13 2.6 Abstract 14 3. 后记 15 4. 附录 1-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16 附录 2-毕业论文任务书 17 附录 3-毕业论文登记表 20 - 4 - 河西学院心理学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马中才 1.问题的缘起 1.1 心理学的现实 传统心理学处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争论中,相互间的对立 一方面使得心理学面临自我分裂危险,一方面又使得心理学在矛盾中自我完善。科学主 义严格地遵循范式要求和客观原则,唯实证的量化为信奉,漠视人作为一个类所固有的 独特性,避开人的本质(社会、历史、文化性)倾力于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人文主义 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将人绝对物化地加以研究,他们主张从人的精神领域去发现 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属于人的人,心理学更重要的是如何对现实的人有所帮助; 渐兴的后现代心理学与本土化研究试图从两者的缺陷中找到新出路,以弥补传统心理学 的不足,但显得力不从心。显然,心理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麻烦:科学主义是如此固 执却始终不能得偿所原,人文主义执著理想化的人却始终不肯承认人之物性,后现代心 理学的极端化在把心理学推向深渊,本土化研究毕竟过于狭隘而难以具有普遍性效力。 综观心理学,笔者发现心理学在竭力描述人性的同时,忽略了作为人性存在的意志,至 少是关于意志的表达不合情理,还不可以成全一个人。 1.2 关于意志 意志向来是属于哲学之域的,尤其十九世纪中叶意志主义的暴发, 产生了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和有关意志的学说,这直接影响了后起的心理学。康德有善良 意志(自由意志) ,黑格尔有绝对意志(绝对精神) ,叔本华有生殖意志(生命意志) ,尼 采有强力意志(权力意志) 。自心理学诞生后,心理学家们又将其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上 来,原因是他们认为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一门学科、而意志又是人的属性,那么心理学 就不应该放弃对意志的关注;但事实上,意志也只有在人文主义心理学视域下才得到了 较为充分的重视,相对于主流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则对其视而不见或因其无法量化而被证 伪,于是长期徘徊在心理学的边缘。心理学的现实、意志的发展史以及心理学呼唤人性 的回归使得我们确信,如果在心理学视域下借助哲学重新描写人性的意志,使其范畴性 回归,这无疑对心理学及人的理解和发展都是有利的。 2.研究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所谓理论意义是指心理学 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作为心理学基础的普遍性概念做出贡献。 考察普通心理学的体系,几乎全部地将心理学化为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两大块,而心理 活动又有二分法-知、情和三分法-知、情、意之别,两种分法都有意的成分,却仅此 - 5 - 而已;其他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重要的心理学基础 理论领域关于意志的描述也显得苍白,更毋庸说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这样注重客观 性的领域了。我们强调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就是希望其能够填补心理学理 论的空白。 2.2 实践意义 与心理学理论相对应,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验以及应用心 理学方面存在和其同样的缺陷。不言而喻,心理学研究人的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都是为 了人,因此,它的实践意义至关重要。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心理问题是最复杂、最 普遍的,也是最难以解决的,当然还是须要相当慎重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人需要心理 学来跳离苦痛,这仅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还要使心理 学的实践活动得到改善,从而心理学可以更好、更全面地为人服务,却不是人为心理学 服务。 3.研究的构思 3.1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如下: 在哲学和心 理学之间 意志及其范 畴 人性及其范 畴 人性及意志 心理学 的困境 科学主 义取向 人文主 义取向 后现代 心理学 本土化 研究 (1) (3) 心理学视域下 的意志 理论心理学的 重新审视 心理学实践下 的意志 意志的范 畴性回归 作为心理 学的基础 新心理学 的切入点 人性的回 归 意志的范 畴性回归 (2) (4) 3.2 研究预设 事实上,研究假设往往对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更为有效,此类研究只 有在预设的前提下,通过实验、观察、统计等方法获得量化的结果,然后依靠现有理论成 果进行论证,并最终达到研究假设的目的;而对于纯理论化的研究,只有借助某些逻辑 推断和理论辨析来求的结论。本论根据构思的内容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预设:向来属于 哲学之域的人性及意志应该为心理学更多的关注;意志在心理学视域下需要被合理地 表达;人性及意志不仅可以作为心理学的基础而且也可以是构建新心理学的切入点; 心理学呼唤人性的回归;基于以上假设,意志被重新改写,意志的回归只能是范畴 - 6 - 性的回归。 这些假设都将得到合理的解决。 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马中才 ( 河西学院教育系 甘肃张掖 734000 ) 摘要:心理学自脱胎于哲学以来,便一直笼罩在受实证主义影响的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之下,尽 管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们竭力呼吁心理学的本质性回归,但不同的追求最终还是导致了分歧,那么,是 否可以重新寻找或选择一个逻辑起点。由此,在考察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高度关联-人性及意志,传 统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学实践以及现代心理学不同取向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与缺陷后,可以发现在心理学 等待人性回归的同时,以重新描写的意志为支撑、以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作为新的切入点, 将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更为合理的诠释。 关键词: 意志 人性 心理学视域 心理学取向 范畴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很久已来,心理学一直以不完整的姿态存世。1879 年冯特创建实验心理学,企望其 脱胎于哲学而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甚至是科学,随后的百数十年中,有大批心理 学家为此信念奋斗不息。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心理学依然如同诞生之初于夹缝中 丛生,也许我们应该庆幸、也许我们应该惋惜,毕竟现代心理学已然呈现出像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本土化等取向的面貌,在追求统一化过程中显示了其他学科或科学少有的既 令人不安又让人欣慰的“分裂性繁荣”来。心理学的发展也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问题 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 一起发生” 。 1 显然,心理学在其理论框架上还缺少什么东西,企图走向整合的心理学, 其逻辑起点或切入点尚不稳定、不健全、不合理,于是我们重新探索,发现在心理学视 域下以意志的范畴性回归作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对长期弥漫的实证研究提出挑战,还可 以对合乎人性的人文追求和渐兴的本土化研究给予支持,同时也是对构建心理学统一范 式的响应。 1.在哲学和心理学之间 1.1 意志及其范畴 意志向来是属于哲学之域的。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由于认识论的 匮乏,人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的许多现象因为不解,从而抱有某种幻想、迷恋甚至恐惧, - 7 - 因此产生了大量神话传说以及各种迷信,人们借此来保护自己免于不幸,可以说是人对 于意志的最初描写,尽管他们并不知到这一切如何发生。事实上,此后的哲学家们由于 各自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不同,最终导致了哲学的不合理分野,即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却又向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与强调客观精神却又推崇个人中心的西方哲学,但两者都 同样忽略了人的意志这个重要问题。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意志主义的兴起,意志才真正在 哲学之域里被受青睐,其范畴和内涵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康德主张自由意志,他在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中这样说“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 你始终把人当目的,总不把他只当做工具。 ”2其意是指人的意志具有终极性,人的意志 本身即是最高的价值尺度,那么意志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而且也必须成为哲学的一项主题; 黑格尔则将自由意志极端化,他宣称的客观实在的最高形式即绝对精神,其实就是绝对 意志;稍后的叔本华把目光转向了更加贴近于人的现实与类本质,藉此他提出生命意志 (或生殖意志)是主宰人的最深处的本因;最后,尼采则从现实生活出发,在宣告上帝 死亡的同时极力宣扬权力意志(或强力意志) ;不幸的是,意志主义却随着上帝一同消失 了,之后,哲学转向符号论、现象学、解释学,意志的哲学位置发生了深刻的动摇。 1.2 人性及其范畴 人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范畴长期以来显得较为混乱,关于人 性观自然也众说不一;人性在受到哲学关怀的前提下,同样受到了心理学的重视(相对 于意志而言,人性的外延更广、内涵更丰富) ,有人就这样认为 “人性意味着人的存在依 据和人对终极的关怀,这是与心理学直接对应的两方面的问题” 。 3作为哲学与心理学联 照下的人性,应该是超越动物性、实践社会性的能够体现本质特征的类的特性。首先, 人性具有整体性、多元性,任何分割的、独一的部分都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人性;其次, 人性具有文化传承性,人性的东西主要靠后天习得所来,而不是遗传;再者,人性不同 于物性,人是可以表达情感、践行意志的高级智慧动物;最后,人性是随着不同时代、 不同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当且仅当形成 了三种主要的人性观:其一是性善论,以孟子为代表,其二是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 其三是中性论,以告子为代表。在西方,一部圣经 则于矛盾之中彰现了几乎全部的 人性,上帝即是人性的化身,他具有万能的善也具有万能的恶,他创造了人、惩罚了人、 毁灭了人又拯救了人。与此相应,人性还存在着文化论与本能论之争,文化论强调后天 性,本能论强调先天性,总之三性两论相互交织,人性蕴于其中。在人性概念的基础上, 人性观的不同并不影响人性的范畴,依人的类特性而言,人性不仅包括意志、情感因素, 也包括人作为自己主体的主观精神、意识因素,还包括人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践等诸 多因素。 1.3 人性及意志 心理学的主题是人,一切心理学的研究都围绕着人来展开,我国老 - 8 - 一辈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门主要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要从人出 发而又归结到人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又是要科学地阐明人是什么,以求得对人的实质有 充分的正确理解,所以人的实质问题对心理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4 心理学强调 对人的实质的理解其根本就是如何把握和理解人性,同时费尔巴哈说到“一切与将人作 为有意识有意志的,通常单独被称为的人性的行为和活动的东西,都不是来自九霄云 外,而是来自自然深处的。 ”5显然,费尔巴哈看得太远,他舍弃了人自身所具有的,而 不顾一切地把人推向物性的境地,人性并不在那自然深处,人性其实就在身边。恩格斯 及时纠正了这个错误, “如果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地发生的, 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来 愈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6在这里,恩 格斯不仅认为人性并非无意发生的、偶然的,而且人离开动物愈远也就愈接近人性,并 且他认为意志还是人性的一种最直接表达。那么由前所述,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意志 作为人性的一个直观范畴,在人性光环下的意志,它们不仅归属哲学之域,也为心理学 所追求,意志摇摆于哲学和心理学之间,注定将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 2.心理学视域下的意志 2.1 理论心理学视角的重新审视 既然意志可以是且必须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在 心理学概念里则应当举足轻重,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心理学界历来对人的心理活动有 三分法-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二分法-认知、情感之别;三分法来源于康德(其人 推崇意志批判理性,固有此分) ,二分法将情绪、情感、意志糅合为情感,虽然简单却不 合情理,意志须要独立。有人考察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后提出了二维结构的设想,即形 态维(包括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反映维(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控 -注意和意志) 。 7尽管普通心理学从全局出发对意志有所重视,但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 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重要领域还是将意志不失时机地融进人的个性、社会性、人生观而 不得独立,自然心理学对于意志的理解就是不彻底、不充分的,从而心理学也是不完善 的。所幸,近年来兴起的跨文化研究、本土化研究、文化心理学等重挑意志之担,重新 寻找失去的东西。王宏印在他的跨文化心理学导论 中多次提到意志,借以找寻人的 共性;葛鲁嘉认为西方与中国心理学概念可以匹配成对,其中“意志意念都指人的心 理的指向性、目的性、调节性,但意志着重于有目的的支配和调节、是有意识的志向; 意念着重于有自主性的想法、是有意识的念头。 ”8虽然东西有别,终归是在发现人、发 现心理学中的人和有关人的心理学;同时有人以文化做立足点, “心理学概念在普遍性表 征背后是一定的界域性,即范畴性,换言之,它是一种文化的个性存在。 ”9可以看出, 意志作为心理学的普遍性概念后,它的范畴性会得到确证,亦即打上文化的烙印,这也 - 9 - 将是心理学所要的。 2.2 心理学实践下的意志 心理学的实践主要是指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测验以及应用心理学,在其之中意志处于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表现。受实证主义 影响,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倾向于可以被量化描述的心理表征,诸如感觉、知觉、情绪、 记忆等,和认知心理学一样完全不提意志,究其原因还是意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元 变化性所为决定的,但因此排挤意志毋庸说是实验心理学过于狭隘了;这就如同行为主 义极端强调刺激-反映的客观效应,而忽视了心理学应该像重视环境一样去关注的人性 及意志,最终地与哲学主流的现象学发生对立,使得其心理学的核心地位被人本主义所 取代。相对于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意志得到了较多重视。精神分析家利 用催眠术、潜意识等手段来化解“三我”的人格冲突,关键就在于人的意志;弗兰克尔 的意义疗法也是在人建立意志之识前提下,去发现生活、生命的意义进而成全人的存在; 人本主义更加尊重人、更加尊重人的意志, “来访者治疗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鼓励人增 强意志,面对不适;森田疗法主张患者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其深处还是以人的意 志做后盾,人失去意志将一无所成;艾利斯的“理-情”疗法固然认为人的不合理信念 由刺激引起并导致不良行为,但舍弃意志纯粹依靠理性却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于心理测 验来说,意志的不确定性更显得让其无法立足,我们看到在种类繁多的各种测验里,几 乎难以寻觅见有关意志的影子,意志力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意志;在应用心理学领域,诸 如管理心理学、旅游心理学、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都是从表面上很少或者干脆不去理会, 意志须要被照顾了。 3.现代心理学的困境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但恰恰 是这种对立在推动着心理学的成长, “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存在形式各异的 学术面貌,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有关人的心理问题采取或隐含了不同的现象描述、 因果解释、理论概括和心理学观,蕴含了各异的心理学理论思维的智慧” ; 10在此基础上 兴起的本土化研究与后现代心理学,它们为历史所趋,给传统心理学以补偿和修正,它 们同样是催化剂,而非继续分裂或混淆心理学,但也同样蕴含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3.1 科学主义取向 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从根本上受到实证主义哲学以及自然科 学的影响,一味地向往心理学能够得到科学的认同,成为科学家族一员,但是“就人的 心理活动而言,总有无法量化的质的规定性存在着,心理学要想不切实际地梦想达到如 同数学、物理学那样的量化水平,只能是一种偏颇的对学科优越感的执意追寻。 ”11加之 实证主义自身所拥有的绝对客观实在性与绝对理性,造成了其在执意追寻学科优越感的 同时不仅忘了人性及意志的存在,同时也忘了人,最终科学主义心理学逐步走向深渊; - 10 - 此时,我们便不难理解尼采的话“我们真正的困境在于:出于对人的恐惧,我们已丧失 了对人的爱,对人的肯定和成为一个人的意志”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是这样的深刻。 3.2 人文主义取向 整个传统心理学中惟有人本主义最是关怀人的,因此它也是人 文主义取向的砥柱。正如罗洛.梅所说“在意志和抉择问题上,人的经验里包含着某种 比我们已经加以研究的东西更复杂更重要的东西。我深信,正因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忽 略,才导致了我们心理科学的贫乏和我们对我们自己,对我们与他人关系的理解的贫乏。 ”12显然,他发现了心理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忽略了人以及作为人性的意志, 这才是导致心理学陷入困境的关键;人本主义开始从人的非理性因素出发对科学主义心 理学进行全面修正,企望心理学能够回到人。可事非所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方面由 于缺乏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而一相情愿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忽 视了非理性因素中人性论、价值论层次上的情感、意志、欲望的作用。 13人本主义并没 有像他们预先设想的那样将科学主义打倒,反而使自己陷入这汪泥潭。 3.3 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主要指传统心理学以外与本土化(也包括跨文化) 研究相区别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的感染,心理学家积极为 困境中的心理学找寻出路,他们反对科学主义、支持人文主义,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到处弥漫着神秘主义;超个人主义在拓展心理学研究人的超越性的精 神、心灵空间的同时又片面地夸大了人的作用, “认为意识的扩充能超越自我的范围和时 空的限制而决定人的自我超越行为” 。 14生态心理学将深层生态学、心理学与治疗学相结 合,试图唤醒人的生态潜意识,并宣称这是人的本性,心理学应该去唤醒人的这种本性, 但是其间的情感联结人类尚不自知,人的意志还不足以使其得到理解。 3.4 本土化研究 本土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民族心理学本质上是属于文化心理学 的范畴,它们在进行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去揭示人的心理文化属性,作为人的类特性这是 应该被研究的;于其他心理学来看,这样的研究不但具有很强的相对性,而且他们更强 调心理学的现实性、民族性和适用性,普遍性并不能施效于心理学的任何领域。时兴的 本土化研究从各方面弥补心理学所缺少的东西,也为人的存在寻求新的心理解读。有人 以之为俗世心理中可得;有人探索城乡及地区内部差异-中国的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着重 揭示城乡两种文化背景下个体或群体社会心理的基本差别,并因此为心理学提供研究原则 和方法方面的启示,进而为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查明心理学上的依据; 15有 人研究宗教之间的区别,总之无不在求得差异的同时又去找寻共性。人性复杂如斯,至 今尚且没有一个共同的点可供展开,心理学要想以文化的方式诠释人性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 4.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 11 - 4.1 作为心理学的基础 如上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科学主义心理学或是人文主义 心理学,想独立地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将心理学合理化,这都是徒劳;哪怕后现代心理 学及本土化研究致力于弥补传统心理学的缺陷,其实质上它们仅仅是拓宽了心理学研究 的视野而已,于根本来说还是缺乏一个有力的统一的基础。那么,作为人的心理学我们 能否从人自身去找到答案?综合前面所述,人性一直是心理学的必然内在,意志又内在 于人性,这样就有理由认为意志是可以作为心理学及人性之基础的。心理学界存在的自 由意志与决定论之争也应该得到澄清,在一些人极端鼓吹自由意志、一些人又极端反对 的背景下,如此事实(无须证明的)不得不被承认, “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行为是没有原 因、完全随机地存在,而是认为影响(生物的或环境的)能被意志所拒绝即使人类没 有自由意志,他们进行思考、他们采取行动的事实仍然有许多行为上的暗示。 ”16尽管依 然有人不予承认,但那些“实在的自由的意志是实践的和理论的精神的统一性,自由的 意志实现了自己意志的自由。 ”17无疑,意志对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人以及人性都是基 础性的、至关重要的。 4.2 构建新心理学的切入点 科学主义心反对对心理学做哲学的思辨,原因是其不 符合科学标准,人文主义主张对人进行文化的哲学的注解,原因是实验研究将人过于物 化;但心理学的历史却表明, “心理学的发展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和各门自然 科学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的。心理学如果满足于一般原理和空洞的思辨讨论,不突破哲学 的形而上学框架的束缚,心理学就不会进入实验观察的研究,就不能从其他各门自然科 学中吸取营养,也就不会取得进展。反之,心理学如不借助一定哲学的理论框架,就会 在浩如烟海的大量资料面前束手无策,就会在对立的理论争论中迷失方向,也就不会形 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心理学似乎命中注定地摆脱不了哲学的纠缠和对其他科学的依赖。 ” 18心理学要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只有做到既不偏颇于自然科学又不太多倾向于哲学, 它理应是一门中性的学问。也由于心理学要“选择科学取向,就必须放弃内在主观经验, 选择内在主观经验,就必须承担心理学不是科学的缺点。 ”19表面上心理学沉进了两难境 地,事实上“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实质而言是源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 学研究的融合。 ”20即心理学研究的人应该是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相统一的人,这个人的 本质必然具有着意志的属性,从意志出发而去追求心理学关于人的理解,是构建新心理 学的切入点。 4.3 人性的回归 T.H.黎黑在其名著心理学史中说在建立科学之前,神话对宇 宙进行过描写解释;自然事件的传说是未来的物理学,对人性的传说则是未来的心理学。 如今心理学在一片混乱中聊以求生,不仅没有像传说的那样善解人性,反而很少顾及, 以至于自身迷惘,偌大躯体如同骷髅一般。简单说,心理学缺乏高贵之灵魂,缺乏对人 - 12 - 性之理解, “科学知识如果以一个人对自己所了解的人的概念作指导而不是以某些非人的 类比作指导,则更有益于它的发展。 ”21以科学的态度求得人,也更有益于心理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心理学有这样一些核心问题,如心理的本质、身心关系、精神和物质的一般 关系,以及作为个体经验存在的自我的本性与起源。当然,有很多心理学家拒绝讨论这 一类问题,某些人甚至觉得它们毫无意义。 ”22且“动物只有生存,因而无所谓生活及生 活世界,因此,生活世界理应纳入心理学的问题域之中。 ”23在诸多有关人性及意志的生 活世界里,心理学家长期以来的错爱终于招致了今日急切地呼唤人性的回归。 4.4 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通过现象来还原本质是心理学自救的一种求生之道。人性 及其关怀下的意志在从哲学那里过度到心理学视域里的确有些孤独,即使是在倡导意志 的人文主义旗帜下也显得捉襟见肘;现代心理学各方面的困境昭示着“心理学必须与它 的基础问题进行对话,或者至少要比以前更加关注他们。 ”24以上述所论可知,不仅人性 而且意志都是心理学的基础性问题,心理学等待着人性及意志的回归,但回归是有条件 的、范畴性的回归,不是盲目的、泛化的回归;用范畴这个概念来规范心理学研究是恰 当的。美国心理学史家沃森从心理学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指出心理学包括在 18 对对立的 范畴中,他们是:意识与无意识、内容上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经验论与唯理论、机械论与活力论、方法 论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元素论与整体论、一元论与二元论、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 外周论与中枢论、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研究、纯科学观与功利主义观、质的研究与量 的研究、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静止观与发展观、静态论与动力论;叶浩生认为除此 之外还有科学与人文、还原论与非还原论、意识与行为、先验论与环境论、本能观与文 化观等,他还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缺乏范式的学科,但却不是一门缺乏范畴的学科,范畴 的多样性决定了心理学科的复杂性。 25范式姑且不论,人性的范畴也过于宽泛,但却是 不见意志的踪影。出于哲学和心理学历史中的泛意志观与极端意志主义,我们重新描写 意志使其界于两者之间更好地表达人性,使其能够在历史的悖论中得到范畴性地回归, 最终赢得心理学的真正尊重。这个意志从心理学哲学角度出发,力图温和而全面地阐释 人-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和抽象的人、现实的人和理想的人以及过去的人、 现在的人、未来的人,以存在意志、生存意志、生活意志、生命意志、自由意志成全人 及有关人的心理学。存在意志表达物性,生存意志表达生物性,生活意志表达初级人性, 生命意志表达高级人性,自由意志表达物性与人性的天然合一;毋庸质疑,每一形态均 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任何时候,仅仅只是我们疏于发现。 结束语 心理学已看似面目全非,实则蕴味深长。各种取向之间对立、反驳甚至冲突,各个 - 13 - 学派相互压抑、挑剔,各门内部学科离散、脱臼;表面上心理学家企望的心理学整合或 大心理学只是一种妄谈,刨开这层层覆雪,自然会春光泄漏;心理学还年轻,须要经得 这番必然的折痛。笔者致力于从心理学哲学思路重新寻找生机,人性之意志的涌动是为 补缺;原因是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 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心理学就是人性学。 26当然,新心理学的建构还有待努力, 我们的境域正如艾略特在其荒原一诗所写:“现在做什么呢?我们做点什么呢? 然后闭上睡不着的眼睛,等待那敲门的声音” 。 谨此诚谢导师张海钟教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4 2转引自黄玉顺.从认识论到意志论西方近代哲学简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02 3刘华.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 4潘菽.论人的实质的自然方面-新三界论A.潘菽心理学文选C.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5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下卷 p438 6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第 3 卷 p516 7施铁如.对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8葛鲁嘉.西方实证心理学与中国心性心理学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06 9孟维杰、葛鲁嘉.文化品格:心理学概念重新考评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5 10伍麟.以思想的力量把握知识的历史-论心理学的自我理解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02 11高峰强.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M.人民出版社.2001.p122 12罗洛.梅著、冯川译.爱与意志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p221 13晏碧华.从心理学视角重新审视人的非理性因素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09 14吴倬、孟宪东.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的理论特征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1 15张海钟.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刍议J.心理科学.2005.05 16Grahame Hill.Advanced Psychology Through Digram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3 17转引自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295 18章士嵘编著.心理学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19 19张春兴.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心理科学.2002.05 - 14 - 20赵壁如.心理学与哲学:分合两相依J.人民日报.2003.08.22 21Irvin I child.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the Research TraditionM.USA.1973 22科恩.心理学家-个人和理论的道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p37 23郑荣双.人的类本质的失落与回归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基本特征与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追求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2 24Giorgi,A. psychology as a human science: A phenomenologically based approach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0.p127 25叶浩生.心理学的范式与范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J.1997.02 26张海钟.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J.甘肃理论学刊.2005.05 Under psychology sight will prescription of return Ma Zhongcai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exi University Gansu Zhang ye 734000 ) Abstract: The psychology since has left the womb to the philosophy, then continuously covers in receives the real diagnosis principle influence under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orientation psychology, although the humanism psychologists appeal the psychology by might and main the essence return, but the different pursue or has finally caused the difference, then, whether may reseek or choose alogical beginning. From this, between the inspection philosophy and the psychology height dependence - human nature and the will, after many difficult positions and the flaw which the tradi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the psychology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modern psychology different orientation faces, may discover while psychology waiting human nature return, take the will which redescribes as the strut, by the psychology sight under the will prescription of return took new cuts into the spot, has a more reasonable annotation to the psych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 Will Human nature Psychology sight Psychology orientation Prescription of return Center chart category number: B84 Literature identificationcode: A - 15 - 后记 经过几个月的苦心钻研,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可以付梓了,怀有的愉悦自然不言而喻。 光阴若水,转眼大学将别,五月心情恰似杨花飞絮,漫天之来;略历过后,理应舒松, 如今却反而显得有些疲惫。早年的大学象牙塔神话已支离破碎,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的精 神、理想、执著、风度、浪漫、紧张、诱惑、寂寞、无奈、忧愁、迷空虚,俨然成为一 座围城-进也不是,出也不是。 大学四年,忙与闲并过,苦与甜俱尝,喜与忧同在;大学四年,成长的同时自觉身 上的包袱在加重,经验不可或缺、责任难以推卸;大学四年,匆匆忙忙,来来往往,谁 与君共享!心理学的教育使我萌生了关于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成熟想法,实习的感动让我 体会到如何去尊重人和被人尊重,与友往来教我从中发现自己。 今天际遇里,能逢好师是件幸事。在张海钟教授主持下参与甘肃八个地理区域城乡 跨文化调查研究,获益颇丰,而今想起那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来,其意甚笃。此次论 文承蒙张教授指导,倍感荣幸。决心写这篇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一方面 是由于文中所述且很少有人涉足,一方面也是为人格心理学寻找更充足的理由,做这样 的努力也只当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了。 最后,借徐志摩的诗聊以表达我之大学: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地招手 作别那西天的云彩 - 16 -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谨此深深地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谨此衷心地感谢张海钟教授对我的学习和论 文的悉心指导!谨此向我的师生及友人表达诚挚的谢意! 于 2007 年 5 月 13 日 母亲节 附录 1 2007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系(部) 、院: 教 育 系 专 业: 应 用 心 理 学 教师姓名 张 海 钟 职 称 教 授 学 历 硕 士 拟选论文(设计)题目 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选题内容与要求: 1. 在哲学和心理学之间讨论意志与人性; 2. 在理论和实践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地位及归属; 3. 现代心理学各种取向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身所面临的困境; 4. 从心理学视域下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5. 资料的收集要尽可能全面、详实,资料整理要符合逻辑性; 6. 论文应该具有合理的构思,须要做开题报告; 7. 论文的完成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与规范。 - 17 - 教研室(研究所、中心)负责人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系(部) 、院审核意见: 系部(章) 主管系(部)主任: 年 月 日 注:本表按选题填写,每题一页,由系(部) 、院存档。 附录 2 毕 业 论 文(设 计)任 务 书 论文(设计)题目:心理学视域下意志的范畴性回归 论文(设计)时间:06 年 10 月 10 日至 07 年 5 月 25 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