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总编王跃春_第1页
新京报总编王跃春_第2页
新京报总编王跃春_第3页
新京报总编王跃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京报总编王跃春:追求事实真相,是最大的新 闻伦理 原创 2015-06-08 胡杰靳秒 新京报传媒研究 编者的话:昨日的记者卧底替考事件中,舆论中对记者行为的质疑声不断出现,这再次引 发了公众对于媒体伦理问题的讨论。类似情况接二连三出现,例如姚贝娜去世报道事件, 上海踩踏事故报道事件等,都有声音指责和质疑媒体的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伦理究 竟该如何度量?新京报对此持何种态度?以下是对新京报社副社长、总编辑王跃春的专访, 她的看法是 追求事实真相,是最大的新闻伦理。 记者:因在上海踩踏事件中复旦遇难女生报道一事,新京报成为被指责的对象之一。复旦 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称“望媒体尊重逝者隐私”,并指出记者并不应该使用相关社交 网络信息。对此,你怎么看? 王跃春:我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是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的信息就可以使用。比如当事人写的 微博,发表在公开社交媒体上,我认为可以用,标注信息来源即可。除非当事人有特别声 明。 至于涉及到个人隐私、非公开的照片,当然不可以。微信是半封闭性的,它和微博的性质 和界定是不同的。 人们在灾难之后,要去纪念的,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媒体应该出于善意去报道在事件中 逝去的人。例如,从波士顿的大爆炸到 MH17 被击落,国外大量的逝者报道是利用社交媒 体上的信息去呈现的。 记者:那在新京报对遇难女生的报道中是否涉及隐私?报道时不需要使用化名么? 王跃春:新京报关于复旦遇难女生的报道,使用其生前发表在微博上的言论,都是公开的, 谁都能看得到,我认为并不涉及隐私。 同时,我们所说的“尊重”,是尊重遇难者家属的意愿,而复旦学生会属第三方,也不能 代表家属。 报道时不需要使用化名。因为她是遇难者。大家都在要求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第一时间要 把死难者的身份、姓名全部公开。在灾难事件中,每一个逝者的名字都是一种纪念。 记者:在公开信后,复旦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在满足知情权与消费遇难者之间 ,对此进行了讨论。你认为怎么保证公众知情权,而不是在消费遇难者? 王跃春:灾难报道中关于逝者的报道是否涉及新闻伦理问题,是不是在“消费遇难者”, 最重要、最核心的是,看媒体是不是出于善意,是不是事实。具体到复旦女生遇难的报道, 记者在报道事实,从传播效果看,报道也未对女孩造成名誉伤害。读者看了报道,只会报 以更大同情。 对于逝者的报道,是整个灾难事件中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报道逝者并不是针对 个人的隐私,在国际上媒体也是这样操作的。 同时我认为,媒体最应该承担的新闻伦理,首先要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 采访权是媒体最基本的权利。维护采访的权利是媒体和记者天然的职责,这是前提。如果 信息公开都成为一个巨大障碍的话,新闻记者和媒体就将沦为摆设,毫无意义了。公众的 知情权也就得不到保障。 记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往往还会产生记者采访对家属二次伤害的问题。 王跃春:这个确实是记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家属正在承受痛苦的时候,作为记者去采访应 该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加重别人的痛苦。当然,家属有权拒绝采访。如果家属拒绝以后, 记者还死缠烂打,那是法律层面的问题。采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家属是有倾诉欲望 的,这些家属会通过向媒体倾诉,释放这些痛苦。这些都要尊重家属的意愿。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凡是在灾难过后,媒体就不能去采访遇难者家属,去 采访就是打扰他们。 媒体最大的伦理,最大的道德,我认为就是去报道真相、事实,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及时地 公开信息、满足知情权。其他的东西都是伴随这个产生的。所以任何试图剥夺记者最基本 的采访权的说话和行为,都是不合理的。 记者:人物杂志对庞麦郎的报道也备受争议。你认为这样的争议是新闻伦理的范畴么? 王跃春:我认为这不是新闻伦理问题。首先庞麦郎接受这个记者跟随他采访。记者进到他 房间进行采访,并不是强行进入,去记录他人隐私。记者刻意搜集的素材也是真实存在的。 报道的细节也并非虚构,只是记者预设了立场。我认为,可以去评价这个记者在做这个报 道时他的立场,我们可以不认同记者的立场,但这个问题不能归为伦理问题。 应该说报道反映了庞麦郎真实的一面,但可能不全面。我们无法要求每个记者在做人物报 道一定要保持绝对的中立,也无法要求一个人物报道要全面到无所不包。 记者:那新京报会如何报道? 王跃春:新京报不会签发这样的稿子。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有些刻薄。这是媒体和媒体人 的立场问题,并非伦理问题。 记者:你怎么看普利策奖的照片秃鹫与小孩的争议? 王跃春:我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当然应该说先去救人。但实际上摄影 师也救了那个孩子。在 2008 年汶川地震的时候这个事被翻炒出来,好多人据此说我们不 应该再去灾区添乱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社会分工赋予媒体最大的职责。在这种情 况下不去履行职责是不对的。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在另外一个人的生命被危 及的时候你正好站在旁边,你不是去救他而是先去拍,这个伦理实际上是人的伦理,而不 是新闻伦理问题。 记者:最近,接二连三的几个事件,都最终指向媒体,指责和质疑媒体的职业道德。例如 姚贝娜去世报道事件中,深圳晚报被指进入太平间拍摄遗体,针对这个事件,你怎么看? 王跃春:这件事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在深圳待过,捐献角膜在深圳是很平常的事情。 媒体会跟随进行报道。如果媒体是出于跟拍捐赠角膜的目的,在医生同意的前提下,意图 进入太平间拍摄。我认为无可厚非。当然家属当时提出异议,记者是需要尊重家属意愿的。 所谓拍摄遗体,从后来的报道看,是个伪命题。近期的几个事件,都指向了媒体,这跟反 媒体的情绪有关。 记者:反媒体情绪,这个问题怎么理解? 王跃春:社会的反媒体情绪,往深里说跟社会舆论管控有关。被舆论监督的公权部门和企 业,容易产生反媒体情绪。这些年这种情绪逐渐地扩大到整个社会,我认为这跟媒体正常 的舆论监督不能开展有关,也跟社会对媒体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有关。 当一个媒体能够自由地去做报道,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媒体社会责任心会更强,公众 对媒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