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健针灸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针灸学教研室 彭菊秀 1 第二章 保健针灸操作技术 第一节 针法 第二节 灸法 第三节 拔罐法 第四节 耳穴贴压法 第五节 经络腧穴按摩法 2 教学目标: 熟悉毫针的操作方法和皮肤针的操作方法,了解三棱 针的操作方法。 讲授重点 : 毫针刺法、皮肤针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基本行针手法、三棱针的操作方法。 3 第一节 针法 一、针具 二、针刺前准备 三、毫针刺法 四、三棱针刺法 五、皮肤针刺法 4 一、针具 (一)毫针 (二)三棱针 (三)皮肤针 5 (一)毫针 1.毫针的结构 针柄:以铜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针柄是持针着 力之处。 针尾:针柄的末端,用铜丝横行缠绕,呈圆筒形, 是温针装置艾绒的部位。 针尖:针前端锋利部分,是刺入腧穴的前锋,现代 的毫针针尖做成松针样,既锋利易进入皮肤,又不 容易断折。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毫针的规格主要指 针身的长短粗细。针身是毫针插入体内部分,宜光 滑挺直。 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 6 7 (一)毫针 2.毫针的规格 以寸表示长度,从 0.5寸到 6寸,每隔半寸一种, 0.5寸等于 15毫米, 1寸 25毫米,依此类推; 以号表示粗细,从 36号到 24号,均为双数号, 36号针最细 , 24号针最粗。临床上以 1寸至 2寸, 30至 32号针最为常用 。 8 3毫针的消毒 (1)一次性针:经过乙酸 消毒,塑泡铝薄包装, 只要未破损、未过失效 期就可直接使用; (2)普通针:需经清洁和 消毒才可使用。常用的 消毒方法有三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 9 针刺练习 指力练习 将卫生纸叠成 852cm 的纸块,用线井字形扎紧 成纸垫,左手拇指和食指 按压纸垫,右手持针如执 毛笔状垂直刺入纸垫,加 压捻转推进,至刺穿纸垫 出针,换位再练。这种练 习主要锻炼指力 。 10 手法练习 棉花作衬,用布包裹在 外,制成直径 6 7cm 的棉团,用于练习进针 、提插、捻转等针刺手 法,反复练习,达到得 心应手。 11 (二)三棱针 三棱针是一种放血工具,用于刺破 腧穴皮肤或络脉,放出少量血液, 达到治病目的。三棱针一般用不锈 钢制成,长约 6厘米,针身呈三棱 状而得名。针尖锋利,古代称为锋 针。 12 (三)皮肤针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 15 19cm ,为手握之部分,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为针头,下边散 嵌着不锈钢短针。 13 (三)皮肤针 根据所用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 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 皮肤针针尖不宜太锐,应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 ,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 14 二、针刺前准备 (一)针刺体位 患者针刺过程中的体位要能保证正确定位取穴、便于针刺施 术、患者舒适不易疲劳这三个要求。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 种类、腧穴所在部位和临床操作要求来确定体位。常用体位 有卧位和坐位两类,每类又分三种。 1 卧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2 坐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15 1 卧位 卧位 ( 1)仰卧位)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前部前部 腧穴腧穴 。 16 卧位 ( 2)俯卧位 适用于 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 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17 ( 3)侧卧位 适用于取 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18 2 坐位 ( 1)仰靠坐位 适用于取头面、 颈部、胸部及上肢 腧穴。 19 ( 2)俯伏坐位 适用于取头顶、后 头、肩背部的腧穴 。 20 ( 3)侧伏坐位 适用于取头部、耳 部、颈项部的腧穴。 21 二、针刺前准备 (二)消毒 医者手指消毒 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 75%的酒精棉球或 0.5%的碘伏棉 球涂擦后,方可持针操作。 施术部位的消毒 用 75%的酒精棉球,或 0.5%的碘伏棉球擦拭消毒。擦拭时 应从穴位中心向外周作环行消毒。 22 (三) 腧穴的揣定 定穴可根据处方选穴的要求,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 逐穴进行定取。揣穴是用手指在已定穴处按压、揣摸,以 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找出具有指感的准确穴位。定准腧 穴位置,还应以指甲在上切掐一 “ 十 ” 字形指痕,作为进 针的标志。 23 三、毫针刺法 (一)进针 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 手进针法,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执毛笔状 ,故右手称为 “ 刺手 ” ;左手按压腧穴皮肤以辅助进针称为 “ 押手 ” 。 24 三、毫针刺法 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 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 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 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 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 所要求的深度。此法用于 短毫针进针。 25 三、毫针刺法 2.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 在腧穴旁边的皮肤,右手持 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刺入腧穴 ,这种方法适用于 0.5寸至 1 寸的短针的进针 。 26 三、毫针刺法 3.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指与食指持消毒干 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 尖固定在腧穴皮肤,左、 右手协同用力,把毫针刺 入腧穴。此法适用于 2寸以 上长针的进针。 27 三、毫针刺法 4.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 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 皮肤的上端将毫针刺入。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肉浅薄 部位的腧穴。 28 三、毫针刺法 5.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向两则撑开,使皮肤绷紧,右 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 弛部位的腧穴。 29 三、毫针刺法 (二)针刺的角度 毫针与腧穴皮肤所形成的角度称为针刺角度,针刺角度应根 据腧穴肌肉的厚薄和治疗的需要确定,一般有三种针刺角度 : 1.直刺 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成 90直角。直刺最常用,凡 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均可采用,如足三里、合谷、委中穴。直 刺还有利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 2.斜刺 针身与皮肤成 45角斜向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如列缺穴。腧穴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穴也应斜刺,如 肩部的肩井穴,直刺易刺伤肺尖,引起气胸。有时为了迎随 补泻手法的需要,也要斜刺。 30 三、毫针刺法 3.横刺 针身与腧穴皮肤成 15角沿 着皮肤刺入,横刺又称平 刺,适用于肌肉浅薄处的 腧穴,如头顶的百会穴、 面部的阳白穴。 31 三、毫针刺法 (三)行针法 行针手法分为基本行针手法和辅助行针手法两类。 基本行针手法有提插和捻转两种方法,每次针刺都必须 用到基本行针手法,至少会用到提插或捻转其中一种。 辅助行针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 法和搓法等 7种,辅助手法不一定每次针刺都用到,可根 据需要酌情选用其中一种或数种。 32 三、毫针刺法 一、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 将毫针刺入腧穴的预定深度后,进行 上下进退的操作,毫针由深层到浅层 叫提,毫针由浅层到深层叫插,提插 法就是一提一插的操作交替进行。 进行提插操作应保持直线运动,如为 曲线运动则易刺伤肌肉,引起疼痛。 提插的幅度在 3 5分较合适,幅度不 可过大,以免针刺过深。提插时采用 一定轻重、快慢规律的手法,可产生 补泻作用。提插法一般用在肌肉较丰 厚的腧穴。 33 三、毫针刺法 捻转法: 将毫针刺入腧穴的预定深度 后,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针柄 ,前后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捻转时 用力要均匀,旋转的角度不可过大, 以 180-360较合适。 向前捻转和向后捻转的角度要一致, 切不可单方向连续捻转,单向捻转会 使肌肉纤维缠住针身,引起疼痛,甚 至滞针,导致出针困难。捻转时采用 一定力度、角度和速度规律的手法, 可产生补泻作用。捻转法的使用不受 腧穴肌肉厚薄的限制,在头部、面部 、四肢末端等部位的腧穴均可使用捻 转法。 34 三、毫针刺法 提插法和捻转法是两种基本的行针手法,既可单独应用, 也可配合使用,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可加强针感,使病人更 快得气,取得较好的效果。 35 (二)辅助手法 1.循法 针刺后,用手指沿腧穴所在经脉的上下左右轻轻循按 ,以宣通气血,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36 三、毫针刺法 2.刮法 针刺后,右手拇指抵住 针尾,食指指甲由下而 上频频刮动针柄,以催 气、行气,促使得气。 37 3 弹法 在留针过程中,用手指轻 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 震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 行。 本法有催气、行气作用。 38 4.摇法 针刺后,右手持针柄摇动, 直立针身而摇,有加强针感 的作用,如从深部边摇边提 ,有泻邪作用。如斜刺、平 刺时左右摇摆,不进不退, 可使针感向一个方向传导, 称为青龙摆尾。 39 5.震颤法 针刺后,右手持针作小幅 度快节奏的提插捻转,使 针身产生轻微震颤,以促 使得气,在已得气情况下 则可增强针感。 40 6.搓法 针刺后,用右手拇指、食 指、中指三指持针向单方 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 3 5圈,搓针时与提插法配 合进行,以免肌纤维缠绕 针身,引起疼痛。搓柄法 用于行气、催气和补泻 。 41 三、毫针刺法 (四)得气 1.得气的概念 进针后施行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 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又叫针感。得气强调的是经 气的到来,针感强调的是经气的感应及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 医生持针的感觉。 2.得气的表现 受针刺者(病人)感到腧穴局部出现酸、胀、麻、重等感觉 ,这种感觉有时还可沿着一定方向传导,扩散到远处; 同时施针刺者(医生)也可感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 就象鱼吞钓饵一样。 42 三、毫针刺法 3.得气的意义 (1) 得气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针刺的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 穴,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补虚泻实,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刺气至,说明经脉气血通畅,通过经脉的调整作用治疗 疾病。因此,针刺最重要的是得气,得气才有疗效。得气 的迟速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的快慢。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曰: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金针赋 曰: “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 43 三、毫针刺法 3.得气的意义 (2) 得气是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得气是人体经脉气血对针 刺的应有反应,得气与否和迟速虽然表现在腧穴局部,却 能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针后得气迅速, 多为正气充沛,经气旺盛的表现。若针后经气迟迟不至, 多为正气亏虚,经气衰弱的表现。如果开始治疗时得气迟 或不得气,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转趋容易得气,说明正气 逐渐恢复,疾病好转 。 44 三、毫针刺法 3.得气的意义 (3) 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进针后要行针以促使得气 ,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才能对经气有的放矢地施行补泻 手法,以补正气,以泻邪气。不得气的情况下施行补泻手 法就起不到补泻作用。 45 ( 五 ) 针刺补泻手法 采用适当的手法,是针刺产生补泻的主要手段。这些针刺 手法称为补泻手法。 1、单式补泻手法 (1) 徐疾补泻法 (2) 提插补泻法 (3) 捻转补泻法 (4) 迎随补泻法 (5) 呼吸补泻法 (6) 开阖补泻法 (7) 平补平泻法 三、毫针刺法 2、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 (2) 透天凉 46 三、毫针刺法 (六)留针 得气之后根据治疗的需要可以出针或将毫针留置在腧穴一段 时间。得气后随即出针称为速刺,将针留在腧穴叫留针。病 情轻微一般采用速刺,针刺小儿,因小儿易动不方便留针, 也多用速刺。一般情况下都要适当留针,使针刺的效果维持 更长时间、疗效更加巩固。 留针时间从 10分钟至几小时不等,一般在半小时左右。证候 轻者留针时间可短些,病情重者留针时间可长些,一些慢性 疾病、顽固性疾病或痉挛性疾病要延长留针时间。但老人、 体弱者留针时间不可太长,以免过度疲劳。 47 三、毫针刺法 (七)出针 针刺达到预定时间,将毫针从腧穴退出称为出针。出针时 左手拿住消毒干棉球按住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 捻转,慢慢将针提到皮下,然后将针退出,左手用棉球按 住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出针时如发现出血要延长按压时 间。 出针时应清点针数,以免遗漏。 小结:毫针刺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4个步骤 。 48 四、三棱针刺法 操作时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 出针尖 l 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 夹持或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较常用的刺法有 点刺、散刺、挑刺和泻血 4种。 49 四、三棱针刺法 1.点刺法 操作: 揉压推按局部 消毒 刺入 3 5mm 挤压 运用:十宣、四缝、井穴、 大椎、太阳、耳尖等。 50 四、三棱针刺法 2. 挑刺法 操作:严密消毒,固定 皮肤,刺入 1-2mm,随 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 , 使之出血或粘液,或再 刺入 5mm,挑断皮下纤 维,挑尽为止。 运用:头痛、肩周炎、 失眠、胃痛、颈椎病、 腰痛、哮喘等病症。 51 四、三棱针刺法 3.散刺法 操作:顽癣、痈肿初起 (未 化脓 ),严密消毒后可在四 周刺出血;扭伤、挫伤后 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 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又叫豹纹刺。 运用:局部瘀血、血肿、 水肿和顽癣等病症。 52 四、三棱针刺法 4.泻血法 操作 :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 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 ,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 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必要 时为增加泻血的量,可在 刺络后在局部再拔火罐, 称为刺络拔罐。泻血法又 称刺络法。 运用:急性吐泻、中暑, 在曲泽、委中附近浅静脉 络刺出血;急性淋巴管炎 在红丝上多针刺血等。 53 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咽喉肿痛 中暑 毒蛇咬伤 痤疮 目赤肿痛 腰肌劳损 偏头痛 三棱针 四、三棱针刺法 54 五、皮肤针刺法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 ,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持针式: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皮肤针叩刺方法一般可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