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理解词句含义_第1页
散文阅读,理解词句含义_第2页
散文阅读,理解词句含义_第3页
散文阅读,理解词句含义_第4页
散文阅读,理解词句含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阅读复习之 理解词句含义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丰富含义,品味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 2、准确赏析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考点解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作为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更重要 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 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 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 (2) 、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 、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4) 、段首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 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 )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 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 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常 见的词语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 (2)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 (3) 特殊指代(远指、近指) (4) 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 (5)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词性活用) 散文鉴赏表达艺术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主要题型。具体来说,高考散文对表达 艺术的考查有四大类型: 类型 内容 表达方式 如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等 表现手法 如象征、对比、 烘托、反衬、铺 垫等 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 排比等 谋篇布局 如线索设置、过 渡以及前后呼应 等 【常见题型】 1. 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 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4. 赏析画线的句子(或语段) 5.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高考典例】 (09 浙江卷) 魔盒指出三处划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3 分) (10 浙江卷) 静流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 分) (12 浙江卷) 母亲的中药铺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5 分) (13 年天津卷) 胡杨人家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分) (13 年江西卷) 平常的沈从文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 分) 【答题思路】 体会句子含意,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a. 体会句子的表层含意;b.体会句子的语境意;c.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 分析句子含意的思维轨迹图: 表层含意深层含意关键词含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理解词语意思,要注意四点: a.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 b. 要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 c.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 d. 要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赏析句子(语段)答题角度: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布局。 【实战演练】 2012 年全国卷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 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 的。每次 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 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 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 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 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 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 这些声 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 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 记载, 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 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 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 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 难要求后 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 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 废弃文学, 历史仍赖文字以 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 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 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长兴中学 201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学案( 散文阅读) 编号:064-065 主备人:胡晓玲 辅备人:吴静 第 3 页 共 7 页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 ,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 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 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 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 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 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 这篇 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 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 年 9 月 21 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 “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这是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 (6 分) 答: 【答案】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 人感慨;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 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 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答案】(I)(2 分) 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他们的革命精神 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 l 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 (2)(2 分) 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 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 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 分) 答: 【答案】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 末的表现能力;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答案】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以历史事实为依 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 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安徽省蚌埠市 2014 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 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 亲。父 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 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 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 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 又忠厚朴拙,我父 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 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 缘极差, 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 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 起他的一位朋友。 说起我父 亲的这位“ 朋友”,我 们倒都 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 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 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 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 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 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 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 。我父 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 重谊, 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 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 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 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 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 病床边,父 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 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 ,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 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 ,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 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 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 们大多认识字,能 读报 ,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 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 读书人的气质。 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 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 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 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一 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 念书,在没有高考的 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 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 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 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 伤感,也感受到了他 对家 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 长兴中学 201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学案( 散文阅读) 编号:064-065 主备人:胡晓玲 辅备人:吴静 第 5 页 共 7 页 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 凉的感受, 还有着那样深重的 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 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 手大脚, “你负担重啊。 ”这是他 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 书,因 为,我生活在 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 样, 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1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 分)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答案:(1)父亲空有天下家国情怀,却不被周围人理解, (1 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 历经沧桑的父亲,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 (1 分) (2)父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拥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和对国家深厚的 关怀。 (1 分)这种天下意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拥有这种感慨和情怀的父亲是一 个值得赞叹的人物。 (1 分) 12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分) 答案: 父亲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读书人情怀和气质。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刻 感受和认识。刚烈慷慨,仗义重谊。 , 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意识。 (每条 2 分, 答任意三点得满分;答“孤独,苍凉,胸怀宽广、深沉”可酌情给分) 13文中两次引述“父亲” 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6 分) 答案:从内容的角度看:引述两首诗,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满了人 文性。 (2 分)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情世故、朋友交往的深切体 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世界的失望和伤感,突出其人生的苍凉;(2 分)第二 首诗,表现父亲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突出其思想的深沉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平 凡、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广、仁爱、忠义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 (2 分) 14 “父亲”对“我 ”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父亲”这句话的理 解。 (8 分)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临终时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心。 (2 分)经济负担重,希望 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 (2 分)做人负担重,希望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2 分) 家国负担重,期待我要有家国的担当。 (2 分) 【限时训练】(学案 064) 1.依次填入下面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吉祥(j) 棱角(lng)狡黠(xi ) 长吁短叹( x) B劲敌(jng) 答理(d ) 转弯抹角(m) 悄无声息(qio) C喟叹(ku) 愤慨(ki) 盥洗(gun) 呱呱坠地( gu) D镌刻(jun ) 恪守(k) 迄今为止(q) 煽风点火(shn ) 1.解析:A棱角(lng)C呱呱坠地( g)D 煽风点火( shn) 答案:B。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黑衣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字幕中 “伤不起”“坑爹”“Hold 不住”“ 一失足成千古恨” 等网络流行词加古诗词的引用,显得特别“中国化”,拉近了和中国观众的距离。 B2013 年春节的愉快气氛还没有散尽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忽然又热闹起来,在购房者对 房地产市场行情将会甚嚣尘上的担忧中, “国五条”再次显示了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 C此人举手投足间甚是老练,让他不得不信,但如此诡异的手法却是闻所未闻,他不由 得想起早几年的“水变油” 的经典案例。 D1941 年 6 月 5 日,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规模轰炸,致使大批在较场口防空隧道内躲避空 袭的重庆市民窒息死亡。70 年过去了,重庆人民对这场灾难念念不忘。 2解析: A“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比喻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也比喻按照实际 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B“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 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此处形容“行情”错。C“闻所未闻”的意 思是“听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而并非“从来没有听到”。D“念念不忘”形容牢记于 心,时刻不忘,用于对自己喜爱的牵挂的人和事。 答案:A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源远流长 合盘托出 没精打采 唉声叹气 B针砭时弊 记忆犹新 奋发图强 关怀倍至 C束之高阁 艰苦卓绝 一切就绪 仗义执言 D墨守成规 烦躁不安 以逸代劳 赋予使命 3.解析:A和盘托出。B.关怀备至。D.以逸待劳。 答案 C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南科大的通知 要求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章程要明确基本的办学 制度和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思路,探 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B、中国推进城乡一体化近 10 年来,城市规模扩大了 60%,城市人口仅扩大了 20%。这是 一种“土地的城市化” ,而非“人口的城市化”,扩张的城市面积却不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人 口。 C如何避免农民工不要“ 老无所依”,不要在城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后“悄然离去”,是所有 有良知、对公平正义心怀向往的人无法漠视的问题。 D针对西南丰水地区今年为何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这一问题,水利部负责人分析指 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 4、解析:A、成份缺少。 “探索 ”缺“的途径”。 B、搭配不当。 “城市人口”不能“扩大”,改为 “增加”。 C否定失当,句中 “避免”与“不要”连用,表意相反。 答案:D 【限时训练】(学案 065)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跻身(j) 粗糙(co) 锲而不舍(qi) 未雨绸缪(mu) B整饬(ch ) 分泌(b) 孜孜不倦(z) 穷形尽相(xing) C伺候(c) 对峙(zh) 胼手胝足(pi n) 外强中干(gn) 长兴中学 201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学案( 散文阅读) 编号:064-065 主备人:胡晓玲 辅备人:吴静 第 7 页 共 7 页 D修葺(q) 城垣(yu n) 栉风沐雨(zh) 沆瀣一气( 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