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影响研究 5_第1页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影响研究 5_第2页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影响研究 5_第3页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影响研究 5_第4页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影响研究 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 题 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经济影响研究 学生姓名 华峻正 学 号 20101330010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顾和军 二一 四 年 月 日 目录 1 问题提出 5 2. 文献综述 6 3 特征性事实和数据描述 7 3.1 特征性事实 7 3.2 数据描述 7 4 理论框架 .8 5. 实证分析 10 5.1 劳动力外出务工与输出地农业发展 10 5.2 劳动力外出务工与输出地第二产业发展 12 6. 政策建议 14 7 结语与讨论 15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影响研究 华峻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主要方式。 本文以 2000-2012 年国家统计数据为样本,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输出地影响, 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居民提高家庭收入,初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减弱城乡贫富差距,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提高农村家庭收入的 同时,精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同时带来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输出地经济发展迟缓 等社会问题。根据此研究结果给予一定政策性建议,并对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具有参考价 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地发展、劳动生产率。 The study of influences on local society by rural areas labor force transfer Hua Junzheng NUIST,Nanjing 210044,China Abstract: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Rural areas labor force transfer i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 for flow of surplus rural labor .We thus base the data of National statistics (2000- 2012),To carry out the study of influences on local society by rural areas labor force transfer.As result,Become migrant workers is the way to increase incom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duce rural-urban wealth ,utilization of surplus rural labor.But we notice that, rural areas labor force transfer are bringing instability as well as benefits to local society.Abled bodied work force transfer cause 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 and aging,economic sloth on local society.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we summary the paper and gi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we hope these results hav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olu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Key words: Rural areas labor force transfer,Development of local society,labor productivity 1 问题提出 我国作为世界农耕文明的最著名发祥地,在长时间的封建统治下形成了根深蒂固且影 响深远的农业社会发展模式。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正由于国内长久以来 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由于农村劳动力边际收益率低,农村存在 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保持极低的水平,城乡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且差距有 增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国内城市化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 2000-2012 年间,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成为中国声势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0 年,我国农村 外出务工人口仅为 1.516 亿人,占乡村从业人员(4.796 亿人)的 31.61%,2005 年农村外 出务工人口为 2.041 亿人,占乡村从业人员(5.038 亿人)的比例首次超过 40%,其比例达 到 40.5%,2008 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达到 2.366 亿人,占乡村从业人员(5.202 亿人)比 例超过 45%达到 45.3%而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3 年发布的2012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来看,根据抽样推算,2012 年农民工数量达到 2.626 亿人,占乡村从业人口数量首次超过 50%。 总体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当今通过挖农补工和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 压榨农业,农业生产活动劳动力过剩,农业总产值低迷,利润率低的情况下,对于农村家 庭收入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 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 生产获得可支配收入(1162.7 元/人)与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可支配收入(1090.7 元/ 人)基 本持平,到 2012 年非农生产收入(5194.4 元/人)已经接近于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可支配收 入(2722.2 元/人)的两倍,而作为当前农村非农生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 务工成为提高农村收入的最重要构成。 然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依然引发众多严峻社会问题。在外出务工相对较高收入刺 激下,众多农村精壮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投身于外出务工大潮,导致农业体系内劳动力 的老龄化和妇女化,同时以 2012 年为例举家外出农民工 3375 万人,不足外出务工总数的 15%,大量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成为农村家庭赚钱谋生和承担 社会家庭责任的两难问题。留守儿童在稀薄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相对较差的农村教育体系 中无法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导致农村城市从人力资源储备面上的差距拉大。诸多不利 因素都埋下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拉大的定时炸弹。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完善,国内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进 一步的发展农村教育系统,并为农民工子女在劳动力输入地的教育和就医问题进行了规划 和政策保护。然而,目前这些还未完全落实妥当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收效并不理想,甚至被 部分钻政策空子非法牟利之人有可乘之机,外出务工对劳动力输出地的不良影响依然亟待 解决。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输出地的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一定的政 策性建议,找到外出务工在宏观规划方面的优化方案。 2.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国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的研究较多,角度也相对多样,我们从农村劳 动力外出务工现状带来的积极影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终形态即农民工的市民化。最具权威的农业部 2010 年 度重大调研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下简称研究 )的调研报告 指出,课题从城镇化进程演进角度指出,候鸟型的外出务工劳动力在获得城市归属感后将 对国内消费水平提升、拉动投资两个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推动作用,对 于平衡国民产业推动力的“三大马车”产生巨大作用。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也 将对促进社会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良性发展以及形成倒逼型产业升级均有极大 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提出经济同步这一宏观发展理念以及对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劳动 力输入地问题进行阐述并给出建议,其经济同步对本文具有极大参考作用。 其次,区域间劳动力迁移最直接的作用是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提升劳动力要素的生产 效率,增速经济并缩小地区生活水平差距。许召元,李善同在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 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中,通过国内多地区数据,构建并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集合 汇款、人口流动之后于劳动力流动、外地与本地工资差异等因素的前提下, “区域间劳动力 迁移可以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提升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效率,增速经济并缩小地区生活水平 差距” ,文章同时提出,流动性较强的国内资本导致投资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现象” ,因此 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缩小人均 GDP 的地区差异上作用较小,单纯劳动力输出不能缩小农村 劳动力输出地对发达地区劳动力输入地的人均产出差距。文章提出的“资本追逐劳动现象” 对本文对于外出务工劳动力输出地地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和政策建议具有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在当前二元经济模式下,我国的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动态流动的约束,实际 上加速了输出地的资本积累过程,佐证了许召元资本追逐劳动的理论。 Thomas Vendryes(2011)著作Migration constraints and development: Hukou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China ,基于对哈里斯和托达罗( 1970)开放性模型,通过对简单二元经 济发展模型的代际研究和同时代经济资源分配的情况相结合,得出其对动态迁移流动和迁 移政策的影响。Thomas 认为,在中国储蓄率和高速度的发展下,相关的户口迁移限制可以 加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现代部门的劳动力转移促进了输出地的资本积累,户籍制度 符合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要求。 在社会与家庭发展方面,农民工外出务工对于农村女性个人发展、婚育选择、子女教 育和消费习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河北农业大学王东平在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 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中着重通过对农村外出务工的女性劳动力角度分析,农村劳动 力转移现象对于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妇女婚育、儿童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王东平认为:人 力成本、输入地的区域发展情况、外出务工变量与环境等因素对于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影 响较大,在上述因素出现恶化状况或出现非利好趋势情况。 最后,在外出务工劳动力及其留守家庭抵御风险能力上,存在风险暴露程度高,且外 出务工劳动力与留守家庭承担风险间进行转换并导致两者风险暴露程度增高。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谷雨在外出农民工生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中提出,目前留守家庭隐藏的风险对 于外出农民工生计所造成的风险问题仍无法解决,外出务工劳动力在输出地的风险规避和 转移能力较弱,在务工收入增加情况下可以提高外出农民工的抵抗风险能力并降低风险暴 露程度。该观点佐证后文对于引导输出地区域内部非农产业升级和农民工就近务工以提高 对留守家庭降低风险能力。 3 特征性事实和数据描述 3.1 特征性事实 由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从 2000 年到 2012 年我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了 173%, 其总量占农村总劳动力数量的比例也在 2013 年首次超过 50%,从 2013 年数据来看,本地 (即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级地区内)流动外出务工农民工输出人数为 9925 万人,占当 年总农民工数量的 4 成,举家外出农民工 3375 万人,数量占当年总农民工数量不足 20%。 此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组合也随其输出地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组合。就输出地 而言,东部农民工数量为 11191 万人占总量 42.6%,中部农民工数量为 8256 万人占总数的 31.4%,西部农民工数量 6814 万人占总数的 26.0%。然而对于输入地而言,东部农民工已 就地就近转移为主,其主要输入地区集中在东部,由于城市化进程差异、本地经济发展情 况以及用工要求上的不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外出务工农民以向更发达地区转移为主。从 2012 年数据来看,东中西部农民工量占农民工总量比例非别为 64.7%(下降 0.7%) 、 17.9%(上升 0.3) 、17.1%(上升 0.4%) 。而从省份上来说,农民工输入地依然是粤浙苏沪 等传统加工制造业发达地区为主,对于亟待产业升级的中部地区输出较少。由此可看出, 农民工外出务工由于更多集中于流向其他更发达地区,本地务工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其外 出务工进行的经济建设对于其输出地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作用尚不明显。 收入上来看,2013 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为 2290 元,东中西部农民工收入水平呈梯度 递减,但是农民工收入水平差距不明显,差距不足 5%,然而由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医 疗交通费用较高,因此外出务工月结余情况呈现不同格局,中部农民工月可支配收入结余 高于东部西部,因此在当前数据预期下,未来将出现外出务工农民工输入选择以就近输入 为主,如此流动从劳动吸引资本角度会带动本地倒逼型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其输出地的经 济发展。 3.2 数据描述 从图3.2.12012年农民工在输入地与输出地的分布(%)和图3.2.22012年农民工在输入地 与输出地的分布(%)可知,农民工外出务工选择劳动输入地主要考虑的是输入地区的发展状 况,因此,作为主要的跨区域劳动力输出省份如四川、河南等省份,与其相关经济指标相 对比,我们将能够借此分析农民工外出务工对于输出地的影响。本文将借鉴刘易斯 (1954)城乡二元制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加以分析。 图 3.2.1 按输出地分的农民工地区构成 2012年 2011年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农 民 工 42.6 31.4 26.0 42.7 31.4 25.9 .外 出 农 民 工 31.5 36.7 31.8 31.6 36.6 31.8 .本 地 农 民 工 60.8 22.9 16.3 61.4 22.7 15.9 图3.2.2 2012年农民工在输入地与输出地的分布(%) 数据来源:2012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4 理论框架 1我国长时间处于二元经济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依然延续。 我们选用刘易斯(1954)提出的封闭经济中的二元模式作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国内经 济虽然具有其特殊性,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且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二元结构特 征明显:有上文分析可知,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过剩情况突出,对于国民经济而言仍然 处在人口红利中,劳动力供给充足;由于资本对于工业部门的集中以及地域上对于沿海地 区的集中倾向明显,而内地新型城镇和地区对于资本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因此资金的需 求和供给矛盾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最重要的是,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转变过程中资 本积累最为关键,而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二元经济体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对当地生产力边际产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促进作用,而超 过这一区域将产生递减作用 我们参照费景汉与拉尼斯提出的新古典主义两部门模型,对输出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带 来的输出地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进行分析。费景汉与拉尼斯(1961)认为,在刘易斯模型的 劳动力转移中,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小时,且产生农产品相对短缺现象出现,则劳动力对 于工业部门劳动供给的完全弹性阶段就会结束。 L0 L1 劳动力转移 LT 图 4.0.1 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理论下的劳动力市场受人口流出的影响 由图 4.0.1 可知,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时,输出地劳动边际产出 始终为正,即在 LT-L1 区间内,劳动力转移对输出地农业部门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此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为零,劳动力转移对家庭收入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当其劳动力转移数量超过 L1 且继续转移时,农村精壮劳动力不足,当地生产出现老 龄化和女性化问题,导致劳动边际产出为负,输出地经济发展效率随劳动力的输出降低, 此时的输出地发展出现迟滞。且由于上文提到的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时空间差异及发展不均 衡等原因,根据托达罗模型描述,精壮劳动力对于城市和农村两个部门的预期收入考量, 导致精壮劳动力返乡率下降。此循环周而复始,导致输出地一系列社会矛盾与经济发展问 题。 5.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对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输出地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描述进行面板 数据的分析,以期获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经济发展影响的影响。 由于本文实际分析涉及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不能单一的对一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因而,我将采用“panel data model”,即“面板数据模型 ”来进行分析。并采用单方程面 板数据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itititxy).3,21(m (其中, 表示个体, 表示时间, 为截距项, 为随机误差项)i it 5.1 劳动力外出务工与输出地农业发展 5.1.1 计量模型的设定 因而本文设定的关于外出务工与输出农业发展的对数型面板计量模型为: itititititit PROAfinaclPCAGDxF 543210A 下标 和 分别表示城市及时间;AF 表示农林牧渔产业产值,为被解释变量; 表示外x 出务工人口数量,为解释变量; 包括输出地国内生产总值;financial 表示输出地财gdp 政投入水平,ProA 表示当地单位劳动力产出水平,PCA 表示输出地人均耕地面积, 表0 示截距项, 表示弹性影响系数;321, 5.1.2 数据说明 本文选用中国各省份农村地区数据作为截面数据,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趋势 以近 10 年最为盛行,因而选择 2003-2012 年数据作为样本在数据可获得的情况下,采用输 出地农业经济发展及相关变量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的方法 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了 5 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由当地生产总值 GDP 作为衡量输出地地区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由地方财政投入水平衡量当地财政对于农业倾斜程度,由当地 单位劳动力产出农产品数量衡量当地农业劳动效率,由人均耕地面积对土地这一生产要素 进行控制,因而我们用外出务工人口以描述输出地农业生产。 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 局官网(2003-2012)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各因素的影响,本文为了消除数据之间可能 存在的相关性,本文对所有数据都进行了 LN 处理。 5.1.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关于外出务工人口、单位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率、人均耕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 居民农业人均收入等输出的描述统计性描述如表 5.1.1 所示 表 5.1.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变量 观测值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外出务工人口 341 1846.846 1164.521 639.88 8220.89 单位劳动力农业 生产效率 341 1846.846 1164.521 639.88 8220.89 人均耕地面积 341 2.315543 2.327991 0.26 12.85 国民生产总值 341 8455.278 9290.983 105.98 57067.92 地方财政支出 341 885.2392 757.8574 37.54 3973.85 注:外来务工人口、单位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率、人均耕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居民农业 人均收入均等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 2003-2012. 表 5.1.2 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农业发展的 OLS 估计 因变量:AF 外出务工人口 0.00*(20.67) 单位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率 0.661* (0.44) 人均耕地面积 0.00*(5.35) 国民生产总值 0.162*(-1.4) 财政支出 0*(6.32) Cons 0* (-7.74) Observations 341 R-squared 0.8494 注:(1)其中列表内数值为异方差稳健性 t 值, *,*, *分别表示在 10%,5%,1% 的 水平上显著。 因此,我们看到输出地外出务工群体的增加,消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很大程度上提 高了输出地农业的整体劳动效率,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由表 5.1.2 得到数据具体分析如下: (1)外出务工人口对输出地农业发展在 1%上显著性为正,表明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农 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符合理论预期。外出务工消化当地富余劳动力,促进了输出地农业 人口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人力的减少,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机械替代人力的现 代化农业趋势明显。 (2)单位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率对输出地农业发展在 1%上显著性为正。 “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高使得耕地面积没有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利 用更少人力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因而农业人口的基数减少对于生产效率的间接提升也促进 了其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3)人均耕地面积对输出地农业发展在 1%上显著性为正。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又 一重要生产资料,在我国耕地死守红线且储备耕地不足情况下,农业人口的减少使得人均 耕地面积得以缓慢提高,人均耕作面积提高,在人均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促进了农业的 发展。 (4)国民生产总值对输出地农业发展在 1%上显著性为正。输出地国民生产总值作为 衡量输出地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说明在输出地经济总体向好情况下,农业同样处于 稳固发展。 (5)财政支出对输出地农业发展在 1%上显著性为正。国家对农业补贴以及提高最低 收购价格等举措,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其利润空间,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输出地农业利润和农村家庭农业收入的提高。 综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农业各生产要素进行了更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促进了输出地农业的良性发展。 5.2 劳动力外出务工与输出地第二产业发展 5.2.1 计量模型设定 因而本文设定的关于外出务工与输出非农产业的对数型面板计量模型为: ititititit fnaclncomeSGDPx43210Indusry 下标 和 分别表示城市及时间;Industry 表示输出地第二产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it 量; 表示外出务工人口数量,为解释变量; 包括输出地国内生产总值; S 表x gdpincome 示输出地输出地居民工资性收入,financial 表示当地地方财政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 表示截距项, 表示弹性影响系数;0321, 5.1.2 数据说明 本文选用中国主要的外出务工输出地省份(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重庆、四川、 江西、广西)数据作为截面数据,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趋势以近 10 年最为盛行, 因而选择 2003-2012 年数据作为样本在数据可获得的情况下,采用输出地农业经济发展及 相关变量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了 4 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由当地生产总值 GDP 作为衡量输出地地区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由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来反映输出地当地非农产业工资水 平,由地方财政投入反映地方财政对工业发展投入水平,因而我们用外出务工人口以描述 输出地第二产业生产。 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局官网(2003-2012) 。为了消除通货 膨胀对各因素的影响,本文为了消除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本文对所有数据都进行 了 LN 处理 5.2.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关于外出务工人口、地方财政投入、国民生产总值、居民工资性收入等输出的描 述统计性描述如表 5.2.1 所示 表 5.2.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变量 观测值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pua 310 703.8303 605.6711 14.7 2255.87 incomes 309 1868.686 1760.268 138.2 10493 gdp 310 9023.169 8949.224 162.04 53210.28 financial 310 1367.548 1135.886 341.58 4257.98 pua 310 1144.963 443.6237 527.06 2255.87 注:外出务工人口、地方财政投入、国民生产总值、居民工资性收入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 计局 1999-2012. 表 5.2.2 外出务工对当地第二产业的 OLS 估计 因变量:Industry 外出务工水平 0.006* (-2.77) 国民生产总值 0.000* (54.82) 居民工资性收入 0.000* (10.84) 财政投入 0.039* (2.06) Cons 0.105* (-1.62) Observations 309 R-squared 0.9901 注:(1)其中列表内数值为异方差稳健性 t 值, *,*, *分别表示在 10%,5%,1% 的 水平上显著。 由表 5.2.2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外出务工水平对输出地第二产业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外出务工水平对 输出地第二产业发展有阻碍作用,符合上述理论预测。在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发展的 21 世纪 初,由于精壮劳动力的的输出,输出地第二产业产值远远低于输入地经济,且经济结构也 更偏向于能源开发等对劳动力需求较小的产业,无法发挥其农业剩余劳动力优势,因而没 有抓住发展非农产业的最佳契机。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用工成本提高,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回 流,近年输出地非农产业发展水平才逐步提高,因此,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输出地非农经 济早期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2)国民生产总值对输出地第二产业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全国经济环境 大好的情况下,输出地第二产业也会同步发展,这说明宏观产业转移和产业优化对于输出 地第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居民工资性收入对输出地第二产业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工资收入水平从一 方面反映当地非农产业繁荣程度,也反映输出地非农产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上升。输出地 提高用工工资水平有利于引导外出务工精壮劳动力返乡,同时发挥“劳动引导投资”作用, 进一步优化输出地第二产业发展。 (4)财政投入对输出地第二产业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输出地地方财政对于输出 地工业扶持力度不足,是第二产业发展阻碍之一。优化输出地财政支出结构,对输出地第 二产业特别是对本土企业的扶植,鼓励外来资本流入输出地经济以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和 完善输出地用工环境和劳动保障系统。是财政对输出地第二产业以及非农产业促进的有效 措施。 综上,外出务工导致输出地本可促进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的精壮劳动力流失, 阻碍了输出地非农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因此,如何优化输出地非农产业投资和就 业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口回流,是摆在输出地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6.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对与返乡外出务工劳动力对农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和原因的分析,我 们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使急需优质劳 动力的第二产业捉襟见肘。而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输出地影响则是减缓了当地发展速度, 由于外出务工人口与家庭的时空间距离还造成了严重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因此,基于上述结论,我们以输出输入地间的区域优化统筹和输出地整体社会发展作 为出发点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1 .从根源上来说,优化外出务工劳动力输出地产业结构是解决劳动力外出对其不利影 响的最为基础的方法,即同时优化劳动力输出入的产业结构,做到区域统筹,将外出务工 劳动人口主要从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寸土寸金的输入地向输出地转移,将输出地的经 济发展基础定位为充分发挥其劳动力资源,并结合当地其他资源进行整合,以做到科学合 理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2.鼓励和扶持创业以及本地中小型制造业发展,建立自由的经济发展空间。利用财政 及政策优惠等方式对于外出务工群体进行本地创业鼓励有利于激发外出务工群体对于留在 输出地进行经济建设的热情,活跃当地生产并刺激本地投资和消费。鼓励本地中小型制造 业发展则有利于吸纳更多暂时没有创业能力的劳动力在本地实现就业。与此同时,鼓励创 业和本地中小型制造业发展有利于引导更多国内投资进入输出地经济体系,产生更为多样 化的投资所有制结构,进而进一步优化输出地经济生态环境。 3.输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输出地政府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向输出地基础设施建 设倾斜。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是输出入地社会发展层面差距之一,基础设施完,善程 度影响到输出地经济招商引资以及其自身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发展是建设良好经济生态的 基础,因此,发展基础设施和建设输出地当地经济应该并重。其次,上文已对外出务工人 群的就业方向有了明确分析,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返乡的外出务工人群带来更多的就业机 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劳动力对输出地的回流。最后,基础设施发展对于改善当地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当地居民对于家乡的归属感有很大帮助。 4.从文化软实力与科技发展来说来说,农民受教育程度、接受就业培训程度和日常文 化生活水平均会提高外出务工人口回流意愿,加快优质劳动力向输出地的回流。因此,发 展本地科教文卫事业,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促进输出地整体发展的 要求。首先,为适龄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避免低文化水平的代际传递,促进农村文 化水平的长期良性发展。其次,对适龄农村劳动力进行就职培训,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 效率,减少由于更优劳动力进入产业对其的挤压以及生产技术革新而带了的失业风险。再 次,顺应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多元的文化输入和优质文化服务。最后, 对留守家庭进行协助和思想指导,以农村居民帮扶等方式减轻留守家庭的心理负担,缓解 或解决留守人口的心理问题。 7 结语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于农民工输出地在流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后产生的当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 从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两个角度分层剖析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为解 决输出地问题提出提高输出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留住精壮劳动力发展当地经济的政策 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是由于本文主要使用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宏观数据,对于微观层面的输出地问 题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商榷,同时,对于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儿童等社会问题暂无官方宏 观数据,这使得本文研究存在片面性。该课题的今后发展方向也将是寻找具有普遍代表性 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以期总结出普适于国内外出务工输出地影响和解决办法的权威规律。 以上结论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2012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 年 05 月 27 日 2张红宇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Chinese Rural Economy,2011 年 6 期 3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影响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J。2008 年第二期 4王东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D, ,河北农业大 学 2010 年 5 谭金梅,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2 年 6谷雨,外出务工对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晟,留守妇女人数超过了五千万,法制晚报,2011年4月 /Article/gn/sh/2011/04/09/123954111674.html 8戚迪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回流决策与行为:机理与实证 D,沈阳农业 大学,2013 年 4 月 9周凯,湖南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