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病虫害防治_第1页
农业病虫害防治_第2页
农业病虫害防治_第3页
农业病虫害防治_第4页
农业病虫害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严重者全株无收成,受害严重 的植株可表现症状,分蘖增多呈丛生状,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 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黄鞭状。成株期 病穗分两种类型: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 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 成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一)选抗病自交系品种。 (二)拨除病苗病株,要早拔,病苗病株要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一清除病原。 (三)12.5%志信星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0.1%用药量拌种,使用方法很重要:按每亩 3玉米种子计算用 200 毫升水把种子浸湿,用 3 克志信星撒匀在已浸湿的种子上并搅拌均匀, 再闷种半小时。经植保部门连续三年在承德的制种田、元氏等地进行试验,用志信星拌种的种 子对玉米丝黑穗的防效达 95%以上,切忌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否则延缓出苗。 二、瘤黑穗病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菌为玉米蜀梨黑粉菌,属于担子亚门,冬胞菌属。玉米被病原菌侵染后,在 植株的不同部位都能生出瘤状菌瘿。破坏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和营养供应,造成减产。 瘤黑粉病的发病症状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茎、叶鞘、 腋芽等部位均可生出肿瘤。但形状大小变化很大,肿瘤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大的长达 20 厘米以上,肿瘤表面有白色、灰色薄膜, 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叶。成熟后变灰黑 色,坚硬。 玉米的病后茎上可生出肿瘤,叶片上肿瘤多分布在基部的中脉两侧,以及相连的叶鞘上。 病瘤小而多,常半生,病部肿厚突起,成泡状。其反面略有凹入,茎杆上的肿瘤多数是腋芽被 侵染后,组织增生。在雄穗上,肿瘤常生于一侧,长蛇状,果穗籽粒上也能形成肿瘤。有的在 穗顶形成较大的突出苞叶而外露,有的全穗受害,也能变成一个大肿瘤。 防治方法: 防治瘤黑粉病应以种植抗病杂交种为主要措施,配合采用减少菌源的栽培措施,坚持早期 摘除病瘤。 1.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无抗病品种。只有较抗病品种。 2.农业防治。病田实行 23 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厩肥,防止病原菌冬孢子随粪 肥传病,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深翻,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 均匀施肥,不要太多施氮肥,以免贪青、徒长,应补磷、钾肥。适当施用锌、硼肥。 3.药剂防治。种子带病菌是田间发病菌源之一,对带菌的种子可用杀菌剂处理,在肿瘤出 现之前。用三唑酮、烯唑醇、福美双等杀菌剂对植株喷药,以降低发病率。 一、茎腐病 发病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浸状腐烂,引起 组织软化,并有腥臭味。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病。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 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浸染茎秆和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并散 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降雨有利 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暴雨后骤晴,田间湿度大,病菌侵茎率高;害虫发生严 重、地势低洼等也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水、培土,促 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防治害虫,减少伤口;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 77%可杀得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农用链霉素 40005000 倍液喷雾。 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方法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倒伏现象,造成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品种抗倒 性差;二是种植密度不合理。密度过大或稀密不匀,田间通风透光差;三是苗期供水过多,生 长过旺;四是拔节期施氮肥过多,穗下节间生长过快;五是抽雄期玉米螟危害严重,茎杆虫蛀 率高,特别是茎腐病等病虫危害,造成倒伏。 针对这种现象,在实际生产中,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一是选用抗到性强,根系发达,穗位低的品种; 二是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密度,力争稀密均匀;三是前期适当控水,中耕蹲 苗,施肥以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合理配合;四是适当化控。对株高较高的品种,在玉米 611 叶期喷施高玉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 二、根腐病 1、施肥钾肥。病株率在 10%以上的,亩用氯化钾 3-5 公斤,或草木灰 50 公斤,病株率 10-20% 的,亩用氯化钾 8-10 公斤,或草木灰 80-100 公斤。病株率在 30%以上的,亩用氯化钾 10-15 公斤,或草木灰 100-150 公斤。施用钾肥时,氯化钾最好溶水浇灌,草木灰宜单独施用,切忌 与化肥和水粪一起施用。也可选用多元复合微肥加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 2、药剂防治。用 50%多菌灵+40%乙磷铝 10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40%乙磷铝 1000 倍液灌根, 每株用药液 100 克。 玉米顶腐病是我国作物的一种新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球珠镰刀菌引发。顶腐病的发生呈上 升趋势,危害损失重,潜在危险性较高,症状表现为单果穗小,籽粒不饱满。 (一、)症状: 玉米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顶腐病,症状复杂多样。典型发病严重株表现症状:苗期病株生 产缓慢、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 枯萎死亡。植株生长中后期叶茎部腐烂后仅存主脉,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蒲扇状。以后生出 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刀削状缺刻和黄色条纹。 成株期病株多矮小,顶部叶片短小,残缺不全,褶皱扭曲,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卷曲成牛尾 状,雌穗小,多不结实,茎基部节间短,茎杆上有病烂斑块,腐烂部分有害虫蛀道状裂口,纵 切面可见内部黑褐色腐烂。高湿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发病轻的苗心叶有黄色,茎基内 部变褐、变黑,生长缓慢。 ( 二)发生规律: 病源菌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成为下一季玉米发病的初侵染菌源。种子带菌还可 以远距离转播,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顶腐病具有某些系统浸染的特征,病株产生的病源菌分 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 (三)防治方法: 、加快铲趟进度。促进玉米秧苗的提质升级。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排 湿提温,消灭杂草,以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 、及时追肥。目前玉米生育长势弱,要及时对玉米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地块更要做 好及早追肥工作。同时,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 能力。 、科学合理使用药剂。对发病地块可用光谱杀菌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倍液加硫酸锌肥,或甲基托布津加硫酸锌肥倍液喷施,锌肥用量应根据不 同商品含量按说明用量的四分之三,用背负式喷雾器将喷头拧下,沿茎灌入,每病株灌施 毫升药液。 、对严重发病难以挽救的地块,要及时做好毁种。 玉米空杆的防治方法 玉米通常都结 12 个穗,一般一个穗的居多,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空秆。 先天不育型空秆又称“公玉米” ,产生的原因是种子内在问题。如种子生理机制衰退、新陈代谢 失调、输导组织受障碍,致茎秆中的养分不能输送给果穗,幼穗腋芽因缺乏营养物质而不发育, 但雄穗正常。不捻穗型空秆是指植株上有幼穗雏型,但不抽花丝,不结籽粒。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土壤瘠薄,养分不能满足玉米生育所需,生殖器官不能形成;二是密度过大,群体郁蔽, 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光合生产率低,个体瘦弱,影响雌穗发育;三是管理跟不上,田间缺水少 肥,造成植株早衰;四是抽穗前出现掐脖旱或中期遇有低温冷害,影响或抑制了幼穗的分化, 有时发育终止,造成空秆;五是机械损伤或蚜虫、叶螨、穗虫等为害猖撅;六是品种选择失误, 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条件,影响了穗分化,从而导致空秆;七是气候因素。干旱。 生长期间 6 月份干旱造成了小苗率高,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株矮秆细,难以 正常结穗,空秆率增高。高温。玉米抽雄、吐丝前后 5 天,温度过高易降低花粉生活力,影 响授粉结实,空秆率高。多雨、低光照。7、8 月份在春玉米抽雄、吐丝期间出现的多雨连阴 天气是影响玉米授粉,导致空秆的一个重要原因。八是栽培因素。 应对措施 (1)在玉米品种选育或引种上,应重视和加强品种适应性研究,选用适合当地的综合 性状好的品种。 (2)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加强两茬 秸秆还田,逐步提高地力。要求保证底肥和苗期施肥,小苗率高的田块要施偏肥,千方百计减 少小苗,防止形成空秆。(4)合理轮作,重视整地和播种质量。做到适期播种,密度适当,并注 意防治地下害虫和蚜虫等(5)巧追幼穗分化肥,重追攻穗肥。如春玉米的中晚熟品种,在适期早 播条件下,于拔节期 1314 片叶时已进入雌穗座胎期,此期是决定穗胎大小和籽粒行数、每行 粒数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抽穗前 57 天重施攻穗肥,是实现穗大粒饱、力争双穗灭空秆的根本 措施之一。 玉米小斑病的特点和防治 1、 病害发生特点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 的地区,华北地区及河南、山东、辽宁、山西、陕西等地为病害常发区。小斑病在玉 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叶片因布满叶斑而枯死。感病品 种在一般发病年份减产 10%以上,重发病年减产 20%30%。 2、病原菌 玉米离蠕孢菌 Bipolaris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 Shoemaker 有性态:异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 Drechsler 病原菌有 3 个生理小种,具细胞质专化性。我国主要为 O 小种,而 T 小种和 C 小种出 现极少。 3、病害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浸染叶鞘、苞叶、果穗。叶片上常见症状有 3 种: (1)典型症状为病斑受叶脉限制、椭圆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大小 为 10-153-4mm;(2)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多为椭圆形,灰褐色;(3)病斑为小 点状坏死斑,黄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 4、病害防治要点: 种植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小斑病抗病性差异显著,种植抗病品种是当前控制小斑病 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减少病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株茎叶;深翻土地,促使植株病残体腐 烂;将玉米秸秆粉碎、腐熟,促使病原菌死亡。 农业防治措施:施足底肥,生长中期追施复合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或采用间 套种方式以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 药剂防治:在制种田可于发病初期结合打除病叶喷施杀菌剂,所用药剂参见大斑病防 治方法。 玉米大班病的特点和防治 1、病害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凉爽的玉米种植区,特别是东北、华北北部、 西北、西南及其它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下部叶片首先发 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在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 导致产量降低。一般年份,大斑病造成 5%的减产,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感病品种的损失高达 20%以上。 2、病原菌 大斑突脐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Leonard Suggs 有性态:大斑刚毛球腔菌 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 Leonard et Suggs 已知病原菌有 5 个生理小种,我国已发现其中 3 个生理小种,分别为 0 号小种(对已知的 4 个 抗病基因 Ht1、 Ht 2、Ht3、HtN 均不致病) 。0 号和 1 号小种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优势小种。 3、 病害症状 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浸斑。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 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 50100510mm,有些 病斑长达 200mm。叶片上形成大量病斑时,常导致整叶枯死。在具有抗性的品种上,病斑呈萎 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在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 孢子。 4、病害防治要点: 种植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