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2_第1页
新闻两则导学案2_第2页
新闻两则导学案2_第3页
新闻两则导学案2_第4页
新闻两则导学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两则导学案 编写者:薛振兴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 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 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 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 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 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 经营之后,于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 月 21 日,毛泽东主 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 发起了渡江战役。22 日 2 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 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 地区的战况,22 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 新闻稿。 3、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 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 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 112 万人。1947 年 6 月底,解放军 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 152 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 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 年到 1949 年 1 月,解 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 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 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 前进的斗志。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第一则新闻: (1)新闻结构分析: 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 电时间和地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简练、准确地概括了这 则新闻的内容,即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 “百万” “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 情跃然纸上。 导语:文章的前两句。第 1 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第 2 句是对第 1 句的补充说明。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 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 主体:第 3 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从东、西、中三路 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 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背景:融在叙事和议论中,安排巧妙,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更显示出 新闻的战斗性。 (2)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 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 20 日夜起 24 小时内 地点1000 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整体感知第二则新闻: (1)找出本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 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 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 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 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 解放。 (2)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 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3) 问题探究: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 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 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 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 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 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 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 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学生“新闻”阅读方法总结: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 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 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 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 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 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 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二、自主预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 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 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 、 、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 、 、事件 的原因、 、 。 D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 、 、 、 。其中 、 、 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 ) 豫( ) 荻( )港 芜( )湖 溃( )退 歼( )灭 要塞( ) 锐不可当( ) 星宿( ) 绥靖( ) 阌( )乡 杜聿( ) 明 阻遏( )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 业已: 。 绥靖: 。 溃退: 。 阻遏: 。 要塞: 。 排山倒海: 。 气势磅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内容 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 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 经过与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5、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 四、布置作业 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 系。 标题: 导语: 主体: 2、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 3、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 序有什么考虑? 4、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 三、问题探究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 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 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四、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 1、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 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 ,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2、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 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 、 “渡至” 、 “二十四小时” “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 “到达” “共” “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画线 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3)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 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4)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 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这句话中的“逃窜”能 不能改成“逃跑”?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九江(不 含) ,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五、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感悟,请写出来。 六、学完本文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的疑难: 七、小结 战争的本身是残酷的,战争的教训是沉痛的。阅读正义的战争是畅快淋漓的。 我们反对战争,我们崇尚和平,但是,当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 将以英勇的气概去捍卫我们的领土主权,捍卫生命的尊严。 八、语言表达训练 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 字左右。 例文 3 月 3 日上午,我校召开学雷锋、创“新三好”签名宣誓大会。2000 余 名学生在“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横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密切相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 品质,我校以正面激励引导为主,把“合格加特长” “勤俭加孝心” “公德加 责任”作为做“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标准,在学生中开展了创“新 三好”的活动。学校在活动中拓宽评选面,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中 32 班同学为家离校较远的一位患病住院的教师熬药,送到医院,长达 半年;柳涛同学放学途中遇到一幼童从高处掉下摔伤,立即送到医院,使幼 童及时得到抢救,脱离危险。 创“新三好”活动的开展给校园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现在,同学之间不 仅比学习,还比心灵手巧,比文明礼貌。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骄” “娇” 二气少了,同情心、爱心增强了,生活处理能力提高了。 新闻两则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5.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 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 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 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第二课时 二.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 日夜起,课文最后。 2.第一层:(20 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 点、人数。 第二层:(21 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 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1)实数 西路军 35 万 中路军 30 万 东路军 35 万 共 100 万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数量多 战线长 气势大 胜利大 (3)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 日夜起”至“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 为第 1 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 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 2 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 后为第 3 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 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 “20 日夜起”“21 日下午五时起 ”和“正是 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 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 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 月 22 日 2 时,新华社播发的大 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 ,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 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 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 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 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 (4)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 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 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 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 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 地写了战果。 4. 1、 (在人民解放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 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 (南阳为古宛县-多是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 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3、 (在过去一年中-敌仅余十座)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 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4、(去年七月-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 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