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探析采访中的技巧_第1页
初步探析采访中的技巧_第2页
初步探析采访中的技巧_第3页
初步探析采访中的技巧_第4页
初步探析采访中的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步探析采访中的技巧 摘要 纵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全过程,采访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实在不容低估。60 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强 调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 要的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的之得乃在采访”。针对采访的如此重要性,本人 从采访前的准备和提问的技巧两方面来初步探讨采访技巧,以提高采访能力。 关键字: 采访前准备,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 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 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采访技巧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 技术,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 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一 采访前的准备 新闻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不能像写小说一样虚构。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 的准备。美国一位颇有名望的新闻学专家曾经讲过对新闻人物的采访:“宁可准 备过头,而不要准备不足”。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过 30 多 个国家的首脑和政党领袖,被誉为“和著名政治家纵谈天下大事的能手”, “创造新闻丰收的政治采访专家”,但她的成功是建立在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基 础上的。她在讲到其成功秘诀时曾说,每次采访前都是“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 ,用上几个星期甚至半年时间进行资料准备和研究工作。比如 1980 年 8 月 21 日至 23 日,她曾经两次访问邓小平同志。事后她说“在访问邓小平以前,我看 了好几公斤的材料。”由此可见,采访前的准备非常的重要。那么从哪些方面 进行采访的前期准备呢? 首先,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 专业实习的时候初当小记者,没有经验,也缺乏积累,一听说要去采访, 总是喜滋滋、兴冲冲,十分激动。但是一旦到了采访现场,面对采访对象的时 候,就问题百出了,不是说外行话,就是问题提不到“点子”上,甚至经常被 采访对象当作“小孩子”,反被对方问个不停。由于在采访当中挖掘不到素材, 所以完成采写任务就很困难了。 大凡中外著名记者,他们在采访前都很重视资料的准备工作。譬如我国 30 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采访,总是先搜集、 查阅当地的地方志和史书。又如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 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 刊,同时还做笔记,写研究心得。她说,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象学生准备大考 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从这些著名记者的经验来看,采访成功与否 和资料准备是否详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需要准备的文字资料有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所谓直接的 资料,是由被采访者自己所能提供的与其有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如被采 访者写的回忆录及其他文章等。如果我们采访的是一个单位或某个部门,就应 搜集与报道内容有关系的资料,如该单位的内部文电、档案记录、会议记录等。 间接的资料,一般是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切文字的东西。如果进行体育比赛 项目的报道,那么就要翻阅该项目的有关资料,如它的发展史、历史记录的创 造者,以及各参赛队的风格、特点等;如果采访一个地方,除了要报道的内容 外,翻看一下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民风民俗等资料,对写作也会有所 裨益。如果采访的是某一个工程项目或生产企业,那么就要翻阅一下与此有关 的专业书籍。这样可以避免说外行话,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 其次,必要的知识准备是做好采访工作的重要环节。 当今世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我们在学校学习课本知识以及一 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是知识积累的初步阶段。记者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 并不能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当记者要采访某个陌生的领域时,往往会采取 “临阵磨枪”的办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临时抱佛脚”,一旦确定了采 访目标,记者就要立即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 当然,一个记者的文化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多读书,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注意收集和追踪新知识、新信息,还要时 时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只有 这样,才能做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时多烧香“,才能对突发 性的采访任务应付自如。 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采访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正如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所说:“新闻工作之所以 可贵,是因为知识广博。”具体而言,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准备如何,采访时会 直接产生如下功效: 第一,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记者与采访对象若要迅速有效地谈 到一块,恐怕并不完全取决于采访的经验、方法之类,常常起关键作用的,则 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职业所涉及的知识有否积累和准备。 第二,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记者若是知识工地扎实或准备充分, 那么,采访对象所述的材料,哪些有价值,哪些无价值,就不难作出判断。否 则,就容易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要么搞拣到篮子都是菜,要么让有价值的材 料失之交臂。 第三,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欲使新闻主题得到深刻揭示,方法固然不少, 但记者知识准备充分,看问题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则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就显得更为有效。 二 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一 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 现记者的个性魅力。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是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 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记者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才能把被采 访者的谈话纳入轨道,引入正题,既节省时间,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首先,记者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这样才能使采访 吸引受众、引起共鸣。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是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 和依据。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 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一些记者,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 偏离主题,或环左右而言他,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为了避免这一现 象,记者在采访和提问,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一定要心里装着观众,时时想着 观众,“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 其次,记者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为了完成 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但要 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随机应变。这就要求记者调整 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 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 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 况或想法。以采访矿难为例,如果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那么这些当事 者肯定会强调自己在事发后是如何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但是对公众 最想知道的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却往往避而不谈。为了挖出更多有价值 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灵活的采访方式,在采访中先顺着他的思路,简单 地问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后由浅入深地对其加以引导,等题目思想放松滔 滔不绝时,就趁机提出关于矿难的伤亡情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事故诱因等 深层次的问题,对方可能就会于无意中透露出这些信息。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 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既 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记 者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 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 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主 持人,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 问题该问什么?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甚至 完不成采访任务。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就必须了解被 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 不着边际的僵局。如:已列入新闻界最臭的提问行列的:“请你谈谈感想”、 “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 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 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 “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 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而 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 也树立了记者的良好形象。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 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要适当运 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 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 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有一篇关于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其中有对一位植 树老人的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而是让他说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由于深有体会,老 人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而观众对于这则报道的深 思和警醒,也是一般对话无法比拟的。所以说,采访中的提问,不仅是简单的 对话与信息交流,还是一种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有效灵活的提问,往往 在交待事实的同时,还会展现出人物的个性和情感,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亲切自然,尽量口语化,增强交流感。采访本身 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试 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 被采访者,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另外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 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记者 的文章,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上,电视台记者把话筒直戳到那些刚经历了 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而 是通过别的手段来揭示故事的悲剧性。”而我们的屏幕上,有的记者面对父母 离异的孩子会去问:“你想妈妈(或爸爸)吗?”这类揭伤口疮疤似的问题不 仅令人反感,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还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舍己救人、见 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一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记者的提问 是:“你想孩子吗?”结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让人 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既不卑不亢,又 亲切自然。交流是双向的,因此提问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如果语气生硬, 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避之千里,哪里还有交流?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 碍于面子,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总结 总之,我们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所报道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在 采访时尽可能缩短主观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差距,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 丰富、翔实、有价值的材料,使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只 要在具体工作中,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 独特风格,使自己在采访中立于不败之地! Abstract The looking over newsgathering news, the writing, the edition, the release and so on entire process, the interview foundational, the decisive effect does not allow to underestimate really. more than 60 years ago, renowned reporter Shao Piaoping in a book emphasiz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Journalism“ that in newspaper all services, “take interviews importantly as”, “, because a newspapers most import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