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06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_第1页
北京市东城区2006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_第2页
北京市东城区2006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_第3页
北京市东城区2006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_第4页
北京市东城区2006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 2006 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 语 文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共 30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呵护 苛求 历经坎坷 百舸争流 B嫉妒 觊觎 济济一堂 薊门烟树 C旌旗 茎叶 泾渭分明 荆棘载途 D违规 推诿 彤管有炜 韦编三绝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熟谙 绯闻 不务虚名 心无旁骛 B邦交 电筒 焦阳似火 聊以自慰 C飙车 浏览 清规诫律 忧心忡忡 D凋敝 妥帖 平心而论 悉悉相关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在汉字精密照排研究方面,王 选比同行起步晚, 他利用自己数学和软硬件相结合 的研究基础,直接研制最先进 的第四代“ 激光照排”机。后来的实践 ,当代的科研开 发, 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顶天” 的技 术,要敢于 实现技术上的 。 A不过 证明 超越 B可是 证明 跨越 C可是 表明 跨越 D不过 表明 超越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北京对燃放烟花爆竹实行 “禁改限”的启示是:只要政府防范措施到位,现代化的城 市文明与古老的民俗传统,是可以做到并行不悖的。 B一些地方政府以缓解交通拥堵等为由,对小排量汽车采取莫须有的交通管理限制措施, 这些规定已经不符合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C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其语言文字使用上的瑕疵和错误,对语言文字本身和社会公众 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确不可小觑。 D许多热衷于超前消费的中国人推动了各种名牌商品甚至奢侈品的热销,让西方的商家 一次次大跌眼镜,惊叹中国市场实在是秘不可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会说 600 多段传统相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小剧场演出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在一夜成 名的同时,也经历着各种目光的考量。 B白芳礼老人在 74 岁以后的生命中,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 35 万元资助了近 300 名贫困学生,自己却一贫如洗。 C 东亚三国近代史最大的特点是,编写者不再仅仅基于本国立场,而是三国共同编写, 很多篇章都是三方讨论后的结果。 D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伦理的作用,并 2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 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 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 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 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 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 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 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 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 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 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 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 其术者。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为内助 暗中 B一鸣辄斥去 除掉 C百官迁除 贬官 D各有常度 制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九龄既得罪 A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诸君不见立仗马乎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悔之何及 C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凡为上所厚者 D.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宦官及妃嫔)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 B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李林甫)擢黄门侍郎 C明日, (杜琎)黜为下邽令 D及(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3 3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 旨” ,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 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 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 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4 第 II 卷(共 120 分) 注意事项: 1.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2.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分数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5 分) 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 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 游 遨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 。 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 罢。 (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 12阅读下面周邦彦的琐窗寒寒食 ,完成题(7 分)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 阑未休,故人 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 灯零乱,少年 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 唤酒,付与高阳 俦侣。想东园、桃李自 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 ,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注释: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高阳: 城邑名。汉刘邦兵过高阳,郦食其求见,自称“高阳酒徒” 。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开头三句点明词人所处的环境:春天的柳色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站在朱户之中、 小帘之后凝神沉思。 B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直到夜尽仍不停息,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面对 此景思绪联翩,思念故人。 C为摆脱孤寂的心情,词人前去酒楼饮酒。 “唤酒”并且“付与高阳俦侣”的词句,写 出作者豪爽好客的性格。 D结尾处,词人设想归家时的情景:家中一定尚有残花挂在枝头,等待自己饮宴。 “客” 字写出词人当时的游子身分。 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开头三句写景,很好地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孤身一人置身于柳色鸦啼之间,词人的 愁思、烦乱的心情,呼之欲出。 B “故人剪烛西窗语”化用了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词 作至此,思念故人之情渐渐明朗。 C上片结尾,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至当年的少年羁旅生活,下片则由暮年晚景 转回眼前景致,过渡极为巧妙。 D词人渴望归去,结尾处用真切、具体的 “残英”形象,表现出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 也含蓄地反衬眼前的愁闷孤寂。 上阕“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的词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点点滴滴”所描写的内容相似。请具体说说二者在写法上的异同。 (3 分) 答:相同点:_ 不同点:_ _。 13在横线处默写原句(4 题限选作 3 题) 。 (6 分) 陶渊明 归园田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 闲。 , 。 杜甫 兵车行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 苏洵 六国论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 苏轼 定风波 : ,归去, 。 得分 评分人 5 5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1417 题 报告文学的文本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 结构类型呢?报 告文学主题内容的安排,或者遵 循因果关系原则,即按照某种 时序组织起来;或者以脱离所有时间概念的形式被表现出来,即 组成忽略内部因果关系的序列。我们把第一类叫作逻辑和 时间布局,第二 类叫作空间布局。 逻辑与时间布局的结构,可以称之 为线型,它 们大多显示着情 节的变化脉络及其组织关系。 其子类可细分为单线(仅有单一线索并且人物有限)、复线 (拥有主线、副 线)和环形(缺少贯穿 始终的主线,全文由若干连环 或并列的材料构成)等三种。至于空间布局结构,可以称之为非线 型,这种淡化线型情节、打乱时序与内在因果关系的结构,多 见 于现代或后现代小说中。 在报告文学的发生、形成期,以叙述描写为主的一人一事的单线结构占有相当的比例,文 体发展比较成熟后,线型结构的文本已注意在叙述、描写的同 时,加入叙述者的主观性评价, 形成了与一般线型文本有所区别的叙议结构。这种结 构的意义在于,它既得益于小 说生动 的叙述与描写,以此克服了报 告文学文本过于直白的通讯 化趋向;又在加入议论成分的同时, 逐步完成了对小说式线型结构简单模仿的超越。 80 年代初中期,报告文学的文本出 现全景式结构。 该结构以复 线为主,以某一重要事件为 叙述主体,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其 “台前幕后”的萌生、 发展、高潮、 结局的脉络。人物只作为 叙述的片断而存在,为整个事件的叙说服务, 较少成为主角。除此之外,它也不刻意追求情节 的紧密连贯,而是使用相当比例的非叙事性话语,同时渗入史料 记载、报刊消息、电影分镜头 剧本、备忘录、日记、口述实录 等多种文体因素,造成 对情节连贯性的主观性间隔、强调叙述者 权威,营造出一个“ 全息之眼”,使受众不仅从叙述者的叙述,也从其引述的非情 节性资讯、构 建的非叙事性话语中,全方位地理解事件的表层与深层因素。 非线型结构多出现在展示关注“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文本中,具有空间意义上的“问题”、 “焦点”、 “热点” 取代了事件、人物等具有时间意义的因素。它 类似三段论式的提出问题(中心论 点)分析问题(以事例作证据)解决问题(结论)的论文结构,既保持着线型结构叙事时的生 动性与客观性,并以此来突显报 告文学的非虚构性;又具有 较强的主体性,以此来展示 报告文 学的文化批判意识。 20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文体从早期对小说等虚构性文体结构形式的简单模仿,发展到以显 示叙述者主体性为主脉的全景式结构和非线型结构,以叙述的主体性来强化报告文学的文化 批判性,力求以文体的倾向性与虚构性文体的客观描述区 别开来,以此来 显示文体的个性。 14下列对报告文学“线型结构”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按一定时序组织起来,或者以脱离所有时间概念的形式表现的结构就是线型结构。 B报告文学的线型结构可分为主线结构、副线结构和环形结构这三种结构类型。 C线型结构中的复线结构还可分为一般线型结构、叙议式结构这两种结构类型。 D遵循因果关系原则,显示情节的变化脉络及其组织关系的结构可称为线型结构。 15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报告文学的结构类型的划分,是由报告文学主题内容的安排方式决定的。 B具有空间布局结构的报告文学,无法表现情节的变化脉络及其组织关系。 C全景式结构报告文学虽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紧密连贯,但都有主线和副线。 D非线型结构具有类似三段论式的结构,因而也遵循一定的内部因果关系。 16全景式结构的报告文学,是怎样突出“叙述者的主体性”的?(不超过 36 字) (2 分) 答: 17从全文看,报告文学与小说相比,结构方面有哪些不同?请分条陈述。 (4 分) 答: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2 题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6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 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 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一个个圆圆 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 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 。锄头的形态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 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 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 锄 头去土豆地里劳作,土豆一般要 铲三次。铲头趟时,苗才出 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 杂草极好清 除,半天的时间,一片地就会铲完了。 铲二趟时,粉的白的 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 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 锄头“ 驱邪扶正”。到了铲三趟的 时候, 闷在土里的早熟的土豆已 有把泥土顶破了的,这时稗草 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 颇有“ 绑票” 的意味,想把秧苗一 并拖垮,这时候为土豆清除“ 异己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 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 时候你得 撇下锄头,亲手一下一下地把 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 爱那些细碎的 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 时候,躺在被阳 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 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 风, 惬意极了。清 风拍打着土豆花, 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那些娇柔玲珑的花朵 如蜜蜂一样蜇着了我, 让我脸颊发痒, 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 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 进了 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就不止一次听 见邻人在路 过我家的田地时,发出的啧啧 的叫声,那不是赞赏的啧啧声,而是惋惜,好像我们辜负了那肥 沃的田地似的。我们家的农具,也因而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 多,锄头上锈迹斑斑, 镐头和犁杖 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 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 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 乌鸦 一样呀呀呀地叫,而不是锋利的 镰刀割草时所发出的刷刷刷的如流水一 样的声音。而那些地道 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 该放仓棚的就放在仓棚里, 该挂在山墙上 的就挂在山墙上,不似我们家的 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 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 褴褛的 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 我们家的农具, 热爱它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你割 草的时候,也等于采着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 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 还有供食 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 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 饭了。我打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 黄花菜了。 我们家在山村小镇使用过的那些农具,也 许早已流失到别 人手中,依然被 农人的手把握 着,春种秋收;也许它们已经在被 废弃的老屋中静悄悄地腐 烂了,成了一堆废铁。但我忘不了 农 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打量过一个小女孩如何在 锄草的间隙捉土豆 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 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 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 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 在我的回忆中, 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 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有改动)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仿佛长了眼睛的农具把儿、像道士帽的锄头等劳动工具,在作者的笔下,流露出极 为浓厚的生活气息。 B作者铲地时感觉稗草秧苗缠绕像“绑票”,于是劳作就成了戏剧性的“清除异己”, 写出了特有的童趣。 C全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但“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的称谓变化,突出了“铲三 趟的时候最累”的真实感受。 D同样是农具,作者“不厌烦 ”锄头而“喜欢”镰刀,是因为割草时常常有花相伴, 因而割草比锄地更加“浪漫”。 E本文的语言风格,既热烈奔放又幽默诙谐,令人对美好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答:【 】 【 】 7 7 19.第二段中,“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以及“娇柔玲珑的花朵”,为什么会让作者有 “拍打”和被“蜇着”的感觉?作者使用这些看起来矛盾的词语,是为了表现怎样的感情? (4 分) 答: _ _ 20.作者在第三段极力表现自己家庄稼的糟糕和农具的“邋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 文,说说划线语句中的“愚钝”指什么。(4 分) 答: _ _ 21本文最后一段 5 处提到了“眼睛”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几类“眼睛”的寓意。作者 集中写这些“眼睛” ,有怎样的效果?(6 分) 答: _ _ _ _ _ 六、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22把下面 4 个备选的句子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使之成 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3 分) 黑格尔说:“在一些人是幸福的 这个判断中,就 隐含着一些人不是幸福的这一直接后果。 ” 。 当然,他说的 “隐含着”绝对不能理解为“可以推出” 否则就是大错特错 “直接后果 ”也绝对不能理解为“结论” 这个思想很了不起 2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另外举出一个并列结构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道 理作简要说明。 (4 分) 吕叔湘的强项是深入浅出:能够深,是达到了 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成为一代宗师;能 够浅,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直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 ,是 , ; ,是 , 。 24 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对文字中母亲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表达自然、 得体、流畅。不超过 80 字。 (5 分)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情景: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在平地上摔倒了,放声大哭。母亲一手心 疼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说:“ 就怨这地板不平,害得宝宝摔跤,妈替你打它!”于 是孩子破涕为笑。 七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假日的旅行,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观中打开生活的视野;心灵的旅行,在思索徘徊、欢乐痛 苦中张开思想的风帆;生命的旅行,在探索挑 战、失 败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迹 请以“旅行”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作文评分表(供评卷人填写) 一类 6051 二类 5038 三类 3725 四类 240 总分 评卷人 错别字、不足字数 、缺题目减分 得分 评分人 8 北京市东城区 2006 学年高三综合练习(二)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C(都读 jng) 2A(B 骄阳 C 清规戒律 D 息息相关) 3B(“不过”:表示转折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可是”:更适用于书面。/ 表明:表 示清楚;“证明”用材料令人信服地表明。/“超越”:超出越过;“跨越”:特指越过一定 的界线和范围。 ) 4B(“莫须有”是“或许有,未必有 ”的意思,表示凭空捏造。不能理解为“不应该有” 。 ) 5B( A“经历” “目光” 与“考量” (意思是“考虑、思量” )均搭配不当。C“而是”所 在的分句暗换主语,导致结构混乱。D “德育”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 教育,其后加“教育”为成分赘余;另外, “中华传统美德”与“儒家经典伦理”并列不当。 )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6C(任命官职) 7A(都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 “以后” “已经” 。B 句末语气词,表疑 问/介词,相当于“于” 。C 疑问代词“怎么”/ 副词, “多么” 。D 介词,跟“所”结合,表示 被动关系/动词“是” 。 ) 8D(为上所厚者) 9A(写李林甫在官员队伍管理工作中安于常规,埋没人才,不是“为人阴险、玩弄权术” 。从侧面表现李林甫玩弄权术的程度,不是“直接写” 。其他项,均符合题干要求。 ) 10C(根据文意, “蔽塞人主视听 ”,使皇上耳目不聪,以便自己把持朝政,才是李林甫这 样做的真正目的。 )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 11 (5 分) 必须停顿的有 5 处,对 1 处,得 1 分,共 5 分。在“/”以外,不合理的停顿酌情扣分。 洛 阳 之 俗 ( /) 大 抵 好 花 / 春 时 ( /) 城 中 无 贵 贱 ( /) 皆 插 花 / 虽 负 担 者 ( /) 亦 然 / 花 开 时 ( /) 士 庶 竞 为 游 遨 / 往 往 于 古 寺 ( /) 废 宅 ( /) 有 池 台 处 ( /) 为 市 井 ( /) 张 幄 幕 / 笙 歌 之 声 相 闻 。 12 (7 分) C(“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的意思是:旗亭饮酒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词 人并未“前去酒楼饮酒” ,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对“嬉游”取乐并无兴趣。 “豪爽好客”的解释,更是与词中的情感基调不合。 ) (2 分) D(想象中的残花形象并不 “真切、具体” 。 ) (2 分) (3 分)示例: 相同点:都是以景物烘托自己的心境。 “梧桐” “细雨” ,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 (“梧桐” “细雨”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常用的典型意象。 ) 不同点:周邦彦琐窗寒:词人描写景物时极重炼字,一个“锁”字,使本来抽象无形的 情绪形象化,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耐的心境。/ 李清照 声声慢:作者使用形象 生动的叠词“点点滴滴” ,雨打梧桐,描绘出雨声的凄清和连绵不断。表达了深切的 凄苦之情。 (从其它角度回答,意思对即可。 ) 13 (6 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 9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14 (3 分)D(A “以脱离所有时间概念的形式表现的结构”是非线性结构。B 线型结构可 分为“单线、复线和环形” 。C “一般线型结构” 、 “叙 议式结构”都是单线结构。 ) 15 (3 分)A(B 空间布局结构的报告文学“淡化线型情节”而不是“无法表现情节的变化 脉络及其组织关系” 。C 全景式结构类型除了复线结构外,还包括其他的线型结构,不一 定都有主线、副线。D 三段论式的空间布局是打乱“内在因果关系 ”的结构。 ) 16 (2 分)淡化人物的作用(人物只是片断性存在)弱化情节的连贯性(对情节连贯性 的主观间隔)加入多种文体因素。 17 (4 分) 单线式报告文学与单线式小说相比,有更多的议论(不再简单模仿小说式的线型结构) 不再过于直白。 (2 分)全景式和非线型结构报告文学,与(复线式)小说相比,具有 更强的叙述的主体性、文化批判性、文体的倾向性。 (2 分)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18 (4 分) C (变化人称的作用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更亲切,不是突出“累”的感觉。 ) E(总体而言,文章表现出来的是简洁、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不是“热烈奔放”的。 ) 19 (4 分) (示例:)“拍打”是轻轻地打, “蛰”是刺人并且产生痛感,本不符合“柔曼” “娇 柔玲珑”的属性,但作者把这些轻微的触觉夸张(放大)为“拍打”和“蛰” 。写出作者 全身心地沉浸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的惬意感受。 (2 分)使用这些词语, 反映了作者对恬淡、宁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2 分) 20 (4 分) (示例:)作者使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和对比(抑扬、反语)的写作手法,表现对父亲 (朴实生活、乡村生活)的爱,也表现出简朴生活中的温暖感受。 (2 分)愚钝:一方 面反映出父亲不是地道的农民,疏于拾掇农具,另一方面, “愚钝”应理解为淳朴、善良, 其实是对农人、农村生活的赞美,赞美它们的朴实、真挚。 (2 分) 21 (6 分) 农具身上的眼睛,提醒作者永远不要忘记在纯朴、宁静的乡村生活状态,表现出对宁 静悠远的乡俗民情的赞赏与追求。(2 分)尘世中的“许多人的”眼睛,写出复杂社会中 人性麻木和丑恶的一面。(1 分)自己“疲惫、忧郁”的眼睛,表现了对苍茫世事的忧伤 和无奈。 (1 分)(示例:)作者用许多人的眼睛和自己的眼睛突出了(衬托出)作者 对庸碌生活中温情亮色的感动。(2 分,意思对即可) 六、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22 (3 分) (这个思想很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