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临床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_第1页
湖南省临床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_第2页
湖南省临床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_第3页
湖南省临床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_第4页
湖南省临床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临床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一、 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 1、从事放射诊断及投照人员素质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 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经过临床及本专业培训(1 年以上) ,且 要求有医师执照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 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特殊情况医学相关专业人 员经过专业培训(1 年以上)如能胜任工作可适当放宽;三级医院 必须有副主任及副主任以上职称的诊断医师和主管技师及主管技师 以上的技术人员;二级医院必须有主治医师及主治医师以上的诊断 医师和技师及技师以上技术人员;一级医院至少有一位中专或大专 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人员。 CT 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 CT 上岗证;MRI 诊断医生 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 MRI 上岗证。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开展 CT 检查必须开展增强检查,并要求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及抢救程序。CT 或 MRI 开诊时相应的医生及技术员必须在上级或同级医院进修学习 半年以上,并有进修合格证。 2、仪器设备及场地要求:根据湖南省医院三级管理标准评审细则, 放射设备要求如下: 三级医院:全身各部位透视、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 CT 断层设备、移动式床旁拍片机;乳腺摄影:应备有专用钼靶软 线 X 线机;胃肠道、支气管造影:应备有多功能胃肠机;心脏、 大血管造影技术及介入性放射技术:应备有大型心血管检查专用 X 光机及其他辅助设备,如高压注射器、快速换片机或快速数字化采 集处理设备。二级医院:全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 机;胃肠道造影、泌尿系造影、支气管造影设备,应备有胃肠造 影专用 X 线机;透视设备:应备有 X 线透视机。一级医院:全 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功能拍片机;透视 X 线机。 机房及机房要求:根据放射防护要求:100mA 及 100mA 下 X 线机机房面积应大于 25m2,100mA 以上 X 线机房应大于 36m2,双 机头 X 线机房应以两台 X 线机作要求,机头距墙体距离应大于 2m,带有多功能床及其他附属设备,如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等, 应适当扩大机房面积,机房内不应有非相关家具及器物,机房四周 X 线防护应大于 0.5mPb 当量,控制室面积应能满足日常工作及机器 维护要求,周边防护应大于 1mmPb 当量。 暗室及暗室要求:暗室使用迷路设计,室内装备通风干燥设施, 对于手洗片暗室要求专用水池及进出水设施,暗室面积要求不小于 15m2,红灯操作台大于 2m2,自动洗片机隔室安装,不能隔室安装 的要求装备专用排风管道。 3、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 各级岗位责任制度(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医师、医士、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 及技士) ,有考勤薄;透视工作制度;诊断报告书写制度;暗 室工作制度;X 线机操作及保养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 度,有登记分析薄;储片室工作制度,借片、还片制度;财产 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科室会议和学习制度;交接班制度及质 量控制制度等等。 4、防护措施和设备:各医院所有放射设备均应为检测合格产品,且 经过劳卫所检测达到防护要求方可开展工作,要求有大型医用设备 配置许可证及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 。 5、专业医德医风要求:放射专业各工作人员应和其他临床各专业工 作人员一样,要求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具体要求参照 1988 年 12 月 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有关规定执行。 6、必备条件:如上所述,质控中心对各级医院从业人员条件、设备 及环保达不到要求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超过期限未能整改的医院 放射科停业直至达到相应的条件为止。 一、 放射质控中心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一)申请单 1、普通照片: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 X 线号码;扼要 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 、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 初步诊断;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需用碘剂的检查,需 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2、CT 检查: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 CT 号;扼要填写主 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 、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 后时间、相关的 X 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 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申请检查部位、 方法和目的。 3、MRI 检查:一般资料:按“基本要求”填写并注明病人的体重、 职业及原 MRI 号码,门诊患者应填写患者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 系电话等;MRI 禁忌症应填写清楚,主要包括:心脏内有无起搏 器及身体内有无其他电磁装置;有无血管夹和金属内支架;有无大 的金属假体,如内固定钢板等;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尽量 详细填写;术后复查的病人注明手术时间;与此次 MRI 检查部 位相关的其他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CT、X 线、核医学等)和化 验结果,应简要填写;写清楚临床初步诊断,以便 MRI 医生检查 前心中有数,确定检查方法及扫描序列;检查部位要清楚具体, 如脊椎 MRI 检查,应标明以第几椎体为中心扫描。 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 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 “一般资料”要齐全, 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 X 线号/CT 号/MRI 号 /DSA 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 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2、 “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 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 强情况应描写。 3、 “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 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 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 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 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 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字迹端正清楚,文字通顺。 4、 “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 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诊断学意见包括:肯定性诊 断意见;参考诊断性意见:如考虑有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 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 3 个;建设性意见:提出进一步 检查或治疗观察的建议。 5、报告必需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二级和三级 医院报告单应由主治(包括主治)以上医师签名后发出。报告单一 式两份(复写) ,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 6、诊断报告发出的时间: 普通诊断报告:急诊:照片完后一小时内发出诊断报告书; 普通病人:上午照片,下午取诊断报告单;下午照片,第二天上 午取诊断报告书;特殊检查 24 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 CT、MRI、介入放射学诊断报告:急诊检查完后两小时取诊断 报告单;一般病人:24 小时内取诊断报告书;疑难病例 24 小 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三)诊断质量要求 1、手术病例放射诊断定位正确率三级医院95% ,二级医院85% ; 定性正确率三级医院80%,二级医院70%。 2、大型 X 线机检查阳性率50%,CT 检查阳性率 60%,MRI 检查 阳性率70%。 3、三级医院甲片率40%,废片率2%;二级医院甲片率 35%,废片率3% ;一级医院甲片率30%,废片率5% 。 四)随访质量要求 1、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要齐全。 2、随访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病 床、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 号/DSA 号、病理号、手术日期、 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手术记录、病理表现与诊断、书写报告医师 及审核医师和随访者。 五)评价办法 三级医院:优良率75% 二级医院:优良率65% 具体细节见后面附表 医院 放射科影像诊断报告书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别 病室 DSA 号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住院号 临床诊断 X 线号 CT 号 检查名称: 检查方法: 影像表现: 意见: 报告医师: 审核医师: 核片日期: 年 月 日 放射诊断随访记录 门诊号_手术日期_ 姓名_性别_年龄_科别_住院号_病理_ 主诉、体征、化验: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关内容: 1X 线号/检查名称: X 线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2CT 号/检查名称: CT 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3MRI 号/ 检查名称: MRI 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4其他: 手术记录: 病理表现与诊断: 随访者_ 放射诊断质量检查记录表(_医院_年_月) 上月检 查项目 大型 X 线 机检查阳 性率 CT 检 查阳性 率 MRI 检 查阳性 率 百分率 % % % 项 目 姓名 记分 病人姓名 2 性别 2 年龄 2 科别 住院号 病室病床 门诊号 2 X 线号 CT 号 MRI 号 DSA 号 摄片序号 2 摄片日期 2 报告日期 2 核片日期 2 一 般 资 料 临床诊断 5 检查名称 5 检查方法 5 医学影像学表现 5 医学影像学诊断 5 书 写 报 告 医 师 签 名 5 诊断报 告书写 质量 审 核 报 告 医 师 签 名 5 定位符合 5诊断正 确率 定性符合 5 病人姓名 2 性别 2 年龄 2 科别 住院号 门诊号 2 X 线号 CT 号 MRI 号 DSA 号 摄片序号 2 病理号 2 一 般 资 料 手术日期 2 影 像 检 查 名 称 和 诊 断 5 手术记录 5 随访 质量 病理表现与诊断 5 评片总数 (份) 优良 100- 70 中 69- 60 差 59-0 20 百分率 % % % 平均分 分 分 分 书 写 /签 核 报 告 医 师 记 录 5 随访者签名 5 总分 100 20*:其中胸部、腹部、四肢脊柱、颅脑五官各 5 份 二、放射质控中心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一)常见部位放射技术质控标准 (一)肘关节: 肘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 关节间隙呈“一” 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1.2 肱尺关节面有尺骨膺嘴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1.3 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楚; 1.4 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角 165-170(女方多为 165,男多为 170)。 2.质控要点: 2.1 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2 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 1 寸英寸. 肘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 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1.2 膺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1.3 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形重迭显示。 2质控要点: 2.1 前臂与上臂成 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2 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2.3 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 肱骨头与肩胛盂有 1/3 呈“纺锤状”重迭面; 1.2 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 4mm 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1.3 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 2-5mm 的肩锁关节面。 2.质控要点: 2.1 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2 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2.3 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迭呈切线显示,应取 15斜位设置。 (三)踝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 踝关节间隙呈“” 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 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 1.2 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 80; 1.3 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 2. 质控要点: 2.1 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 2.2 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 1cm 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 1.评价标准: 1.1 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 1:2; 1.2 距下关节应显示。 1. 质控要点: 2.1 足底与胶片垂直; 2.2 中心线 35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五)膝关节 1.评价标准: 1.1 膝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约 4-8mm,股骨内外髁关节面切线与胫骨相应关节面切线平行; 1.2 胫骨嵴分离呈“笔架” 样; 1.3 腓骨头与股骨仅少部分重迭; 1.4 髌骨居内外踝中间略偏外。 2.质控要点 2.1 由于胫骨关节面前缘高于后缘,内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 13,外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 100,因此体位设置应在股骨下方,经膝关节间隙呈切线垂直胶片; 2.2 中心线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膝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 股骨内外髁重迭; 1.2 股骨与髌骨分离,髌股关节间隙清晰。 2.质控要点: 2.1 身体侧卧股骨下垫棉垫使股骨与胶片成 6角; 2.2 跟骨下垫高使胫骨平行胶片; 2.3 中心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六) 髋关节 髋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 髋关节面呈半圆形,股骨头约 1/2 与髋臼重叠; 1.2 股骨颈完全显示,不与股骨大粗隆重迭,小粗隆可见。 2.质控要点: 2.1 由于股骨颈前旋 18,则应取下肢足内旋 18,可避免大粗隆与股骨颈过多重迭; 2.2 骨盘端正,两骼前上棘等高; 2.3 中心线垂直通过骼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下 1 英寸。 髋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 股骨颈完全显示不变形,无股骨大粗隆重迭影; 1.2 股骨大粗隆与小粗隆相重迭。 2.质控要点 2.1 为使投影正确应掌握二个平行面,即:中心线同髂前上棘与耻骨连线平行;胶片与股骨颈 轴线(即:与髂前上棘同耻骨)平行; 2.2 中心线与胶片垂直通过髂前上棘与耻骨联线中点垂直下 5 公分达胶片。 (七)颈椎 颈椎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 椎间关节显示清晰“心” 形状(即不完整“ 心”字样)及双侧钩突关节(路施卡关节)显示; 1.2 下颌骨与枕骨相重迭,两侧下颌角呈“”形显示; 1.3 应显示颈椎 3-7 椎体。 2.质控要点 2.1 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头不偏斜; 2.2 仰头使听鼻线垂直胶片; 2.3 中心线 15向头通过环状软骨下缘达胶片。 颈椎侧位: 1评价标准: 1.1 颈椎 1-7 全部显示; 1.2 各椎体后缘呈单边显示; 1.3 下颌骨不与颈椎重迭; 1.4 齿状突显示清楚。 1 质控要点: 2.1 标准体位站立,两肩下垂、挺胸、眼平视、颈椎呈自然屈度;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 2.2 外耳孔垂线居胶片中线,片上缘包括外耳孔; 2.3 下齿反咬推出下颌骨使不与颈椎 1-2 重迭; 2.4 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环状软骨垂直胶片; 2.5 焦点胶片距离取 180-200 公分。 颈椎斜位: 1.评价标准: 1.1 颈椎 2-7 椎间孔显示在椎骨影像正中偏后,对侧椎弓根位于椎体中线前缘,无下颌骨 重迭; 1.2 颈椎 2-7 椎间孔显示长类圆形; 1.3 构成椎间孔前缘的上/下相邻椎体的唇状椎间隙界限清楚。 2.质控要点: 2.1 身体自然站立,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 45-50角; 2.2 下颌骨前伸、齿反咬、两肩自然下垂; 2.3 中心线水平投射 15向头,通过环状软骨达胶片; 2.4 后前斜位视察同侧椎间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片上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八)腰椎 腰椎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 腰椎 1-5 及骶椎 1-2 显示; 1.2 腰椎椎体上/下呈单边显示; 1.3 腰大肌影清晰。 2.质控要点: 2.1 为减少腰椎生理性前突,尽量与胶片平行,应取双膝屈曲肩部垫高,使腰背贴紧床面; 2.2 中心线垂直腰椎 3 达胶片。 腰椎侧位: 1.评价标准: 1.1 片含腰椎 1-5 及腰骶关节; 1.2 椎体呈“四方块”影,无上/下或后缘双边影; 1.3 腰椎棘突显示。 2.质控要点: 2.1 身体背面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平行胶片; 2.2 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 3 达胶片。 腰椎斜位: 1.评价标准: 1.1 片含腰椎 1-5 的斜位影像; 1.2 腰椎上/下关节面清楚; 1.3 椎弓部分的“狗”的侧面形象界限清楚(被检测的横突相当狗嘴;椎弓根似为狗眼, 上关节突为狗耳,下关节突为狗前腿,横突为狗尾,对侧下关节突为狗后腿) 。 2.质控要点: 2.1 仰卧体轴整体旋转,使体背部与胶片成 45角; 2.2 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 4 达胶片; 2.3 腰椎右后斜位观察同侧,而骰骼关节显示为左侧,左右标号应注明。 (九)胸部 胸部后前立位 1.评价标准: 1.1 两胸锁关节对称; 1.2 两肩胛骨推出肋外; 1.3 两侧肋隔角显示; 1.4 两锁骨居平与第 4 后肋重迭且仅与肺尖下 1/3 重迭; 1.5 布局合适。 2.质控要点: 2.1 收腹、前胸紧贴胶片;两肩放松,两手背贴臀上部,两肘前推两肩紧贴胶片; 2.2 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侧位: 1.评价标准: 1.1 胸椎 4 以下椎呈“四方块”侧影,后肋基本重迭,两侧肺门重迭,前后肋隔角显示; 1.2 从颈部至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1.3 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阴影明确; 1.4 胸骨呈侧位投影。 2.质控要点: 2.1 两手臂上举,两手抱头,眼平视,收腹; 2.2 前胸壁和后胸背垂直胶片; 2.3 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右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1 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2 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 1:1.2; 1.3 心前间隙的狭窄倒三角形和心后间隙清晰。 2.质控要点: 2.1 左臂抱头,右臂下垂手背贴紧臂部,右胸贴片,体轴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 45-55 角 (45 角心尖前缘为左心室,旋转角度大时右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左心房,旋转角度小时 左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右心房) 2.2 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胸部左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1 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2 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 1:1.5; 1.3 主动脉窗显示。 2.质控要点: 2.1 右臂抱头,左手背贴臂部,左胸贴片,体轴旋转,冠状面与胶片成 60-65 角。 2.2 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十)头颅 头颅后前位 1.评价标准 1.1 眼眶外缘与颅外缘等距显示,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1.2 岩部显示在眶内不与眶上缘重迭,可见内耳道阴影; 2.质控要点: 2.1 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听眦线垂直胶片; 2.2 中心线垂直通过后枕粗隆。 头颅侧位: 1.评价标准: 1.1 蝶骨嵴、乳突显示,下颌骨支部基本重叠; 1.2 蝶鞍前后状突重合无双边显示; 1.3 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2.质控要点: 2.1 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距垂直胶片; 2.2 中心线垂直对准蝶鞍(听眉线后 3.5cm 处) 。 颅底颌顶位: 1.评价标准: 1.1 下颌骨喙突至两侧颅外缘等距,下齿列与眉间重合;齿状突在枕大孔内中间偏前,但 不与寰椎前缘重叠; 1.2 中颅窝的卵圆孔,棘孔清晰显示。 2.质控要点: 2.1 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耳孔等距; 2.2 听眶线与胶片平行; 2.3 中心线垂直听眶线通过外耳孔前 3cm 达胶片(当患者不能达到听眶线与胶片平行时, 则中心线给适当角度使与听眶线垂直) 头颅前后向半轴位(汤氏位 Towns) 1.评价标准: 1.1 两侧的颞骨岩部弓状隆突对称; 1.2 枕大孔内显示寰椎后弓和鞍背后床突; 1.3 两侧的内耳到显示。 2.质控要点: 2.1 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侧外耳孔等距,听眦线垂直胶片; 2.2 中心线 30 度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一)乳突 乳突伦氏位:(Runstvoms) 1.评价标准: 1.1 因中心线 35 度向足倾角,则外耳孔上界清晰,下界与内耳重叠边缘不清晰(即:内、 外耳孔并非呈完整的圆形显示) ; 1.2 鼓窦入口的透亮线可见,已状窦界限较清晰。 2.质控要点: 2.1 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距垂直胶片,外耳孔至胶片中心; 2.2 中心线 35 度向足通过外耳孔。 梅氏位:(Mayers) 1.评价标准: 1.1 小脑侧岩部呈锐利切线显示; 1.2 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组成的“3A 区”显示清晰; 1.3 岩部呈轴位投影有放大,但无失真,显示完整;其纵径与横径之比为 4.5:1.0。 2.质控要点: 2.1 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 45 度,听眦线垂直胶片,外耳孔与胶片纵中线重合,并在胶片 横中线上方; 2.2 中心线 45 度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横中线上。 斯氏位(Stenves s): 1.评价标准: 1.1 岩部平面显示,岩尖至弓状隆突近似水平显示,乳突尖在枕骨外显示; 1.2 可见内耳道、三个半规管。 2.质控要点: 2.1 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 45 度,听眶线垂直胶片。 2.2 中心线 12 度向头,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二)副鼻窦 副鼻窦:瓦氏位(Waters) 1.评价标准: 1.1 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 两侧上颌窦三壁一孔(即内侧壁、外侧壁、底壁及窦上的国孔)显示。 2.质控要点: 2.1 头听眦线与胶片成 37 度角,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 2.2 中心线通过鼻前棘达胶片。 柯氏位(Caldwtlls) 1.评价标准: 1.1 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 两侧眶及眶上裂对称显示。 1.3 岩部显示在眶下缘下方。 2.质控要点: 2.1 前额和鼻尖贴片、听眦线垂直胶片,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 2.2 中心线 23 度向足通过鼻根达胶片。 (十三)视神经孔瑞氏位(Rneess) 1.评价标准: 1.1 视神经孔显示在眼眶的外下 1/4 象限中成卵圆形阴影; 1.2 视神经孔管壁三条骨壁线显示,构成视神经孔的轴位投影。 2.质控要点: 2.1 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 53 度角,听鼻线垂直胶片; 2.2 中心线垂直通过眼眶外 1/3 处达胶片。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 诊断要求 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肺野与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肺纹理清晰可见。 二、 体位要求 1、患者面向摄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身体正中或脊柱正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 超出双肩约 3cm。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达紧靠暗盒,使双肩胛骨不致 与肺部重叠,两肩对称,使锁骨成水平位。 2、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三、 摄片要求: 1、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双侧锁骨对称放平。 2、第 1-4 胸椎椎体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3、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肩部软组织影上留 3-5cm。 4、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 2cm 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 第一行:(1)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病员姓名(手写或其他标记方法) 四、 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 评片标准 (一)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1)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 角、肺尖上软组织;(2)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3)肩部软组 织影上留 3-5cm;(4)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2、影像密度适当:(1)基础灰雾密度值:D 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 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3、影像层次分明:(1)能清晰分辨肺野、纵膈、胸壁与软组织的层次;(2)第 1-4 胸椎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4、无技术操作缺陷:(1)铅字号码整齐排列于胸片右上角,不能与被检组织阴影重 叠;(2)无体外伪影;(3)暗室操作无污片、划痕、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阴 影等。 (二)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观察分析不够一级 片标准者。 (三)三级片标准: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两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为诊断,总 体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四)废片标准:不符合前述各项要求,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检查记录单 (_医院_年_月) 评片总数(张) 一级片 二级处 三级片 废片 20 百分率 X 线片号 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 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 膈角,肺尖上软组织 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 侧锁骨平行对称 肩胛骨软组织影上留 35cm 摄片 体位 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基础灰雾密度值 D0.25 诊断区域的密度值 D=0.252.0 影像 密度 空曝射区密度值 D2.4 能清晰分辨肺野、纵膈、胸壁 与软组织的层次影像 层次 第 1-4 胸椎及心影后肋骨应隐 约显示 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 约 2cm 处,正面显示,序列 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 第一行:(1)年月日;(2) 右;(3)检查号;(4)医院 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病员姓名(手写或其 他标记方法)技术 操作 无体外伪影 无污片 无划痕 无粘片 无水迹 无指纹 无漏光 暗室 操作 无静电阴影 评片(注明一、二、三级片) 符合的项目在空格内打,不符合的项目在空格内打,统计% CT 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1、各部分组织层次分明:脑部灰质、白质能清晰区分,可分辨出 1cm 的病灶(不含钙化 及出血灶) ;胸部能区分段支气管;腹部肾上腺清晰可辨,脊柱神经根可清楚看到。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摄片要求: 1、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和病员姓名。 2、摄片要求如下: (1) 脑部:一张,视野 20-25cm,层数9;常规行横断位扫描,以听眦线为基线, 自下而上连续性扫描至颅顶;鞍区、颅底和脑凸面病变宜加直接冠状位扫描;扫描层 厚 810mm,病变小或拟行冠状位或矢状位重建图像时,宜采用 25mm 薄层扫描,垂 体微腺瘤宜取冠状面,3mm 层厚、1.5mm 层间距的重迭扫描方式,或采用高分辨率 CT 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或脑卒中发作期一般只做平扫,疑为肿瘤、脓肿、炎症、脑血 管病和手术后复查,应常规平扫加增强 CT 扫描,或直接增强 CT 扫描,其他疾病是否 增强视具体情况而定。 胸部:肺窗、纵膈窗各一张,视野 30-40cm,层数15,仰卧位先做定位扫描以 决定扫描的范围;自胸骨切迹平面向下连续或间断扫描至肺底,层厚 1012mm,病变 区加扫薄层;弥漫间质性肺病采取 1.52mm 薄层高分辨 CT 扫描技术;观察心脏大血 管宜采用注射造影剂快速或动态扫描的方法,应用心电门控可获取高质量的 CT 图像; 增强 CT 扫描可应用于纵隔和肺部肿块定性,了解心腔情况、区别肿大淋巴结和血管断 面。 腹部:两张,视野 30-45cm,层数12;空腹,扫描时再口服 200300ML 以充 盈并标记胃和十二指肠;常规仰卧,也可取俯卧或侧卧位,平静呼吸下听到指令后闭 气扫描,一般层厚为 1020MM,连续或间断扫描。观察胰腺或肾上腺取 35MM 薄 层连续或重叠扫描,以防止遗漏病变;一般以剑突为扫描基线,或从定位扫描像上选 定。扫描范围:肝脏自膈顶扫至肝下缘,肾脏自肾上腺扫至肾下极下缘,肾上腺自肝 膈面扫至肾门平面,对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扫描阴性时,应扩大扫描范围 至腹主动脉分叉甚至达盆腔或耻骨联合水平;增强 CT 可增强病变与正常组织间的对比, 提高清晰度,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宜作动态或延迟扫描观察。 脊柱:一张(包括软组织窗、骨窗) ,视野32cm,层数3(1 个椎间盘)或 4(1 个椎体) 。常规仰卧位,为了减少正常脊柱曲度,颈椎段扫描宜取屈颈位,腰椎 段采取双髋屈曲位;先摄取侧位定位扫描片,以确定扫描范围和框架倾斜角度,并使 扫描层面与脊柱垂直,椎间盘扫描通过椎间盘及其上下椎体扫 35 层为一组;扫描层 厚:观察脊柱外伤和肿瘤、椎管狭窄、椎管内病变取 10mm 层厚连续扫描,观察 椎间盘病变,在腰椎用 5mm 层厚,在颈、胸椎间盘用 23mm 层厚;怀疑脊椎血管瘤和 脊髓血管畸形者,宜行增强 CT 扫描;脊髓造影 CT 扫描方法:以腰穿注射欧乃派克伊 索显 300mgI/ml 7-10ml,翻转病人体位使造影剂混合均匀,然后以 510mm 层厚扫描 病变区,需要时作矢状面重建图像观察。 (2) 摄片采用 14*17 胶片,1 张胶片上的图像不得多于 24 分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