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晨读—阅读教学2_第1页
周三晨读—阅读教学2_第2页
周三晨读—阅读教学2_第3页
周三晨读—阅读教学2_第4页
周三晨读—阅读教学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三晨读-阅读教学 2 原来可以这么做!原来可以这么做!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 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 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张多让学生问问题,并不是不让老师问问题,而是教师应清 醒地认识到自己该问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问等等。 一、正确认识和利用教师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和利用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是根据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课文的钻研 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进人一种疑问情境,激发他 们的疑问与思考,好的问题应该是“桥”是“路” 。 1 依据学习进程,利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依据学习进程,利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 向深入,最终解决问题向深入,最终解决问题 【案例一】 李李时时珍珍 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师:上一节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李时珍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生:(众答)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细节, 引 导深入)“明知有毒,李时珍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还可以从哪 些地方看出他的伟大呢?” 须说明的是,这样的问题和提法比较适合中低年段的学生, 到了高年级,教师可直接问:“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伟大的?” 不管是哪个年段的小学生,教师提问的出发点应是通过问题将 思维空间抛向学生,让学生来交流,思考,解决。也就是说, 老师的问题不应是针对内容本身的,而应是让学生针对内容本 身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动脑,这样的问题也才能起到 桥梁的作用。 2将疑难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将疑难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多数学生难以理解题的问题,教师可把难点分解成一个个 学生解决起来比较方便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解答。 【案例二】学学习习 三裸三裸银银杏杏树树 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秋天落光 了叶子的银杏树上停着一两只鹰,作者为什么说它像一幅古画而不 是现代画”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难以理解。我就将这 一问题化解成如下几个问题:(l)古画与现代画各具有什么主要特点? (2)课文中描述的鹰立枝头,背衬苍官,画面使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 受?(3)这样的感受与哪一种画给你的感受更相近?然后利用多媒体 展示几幅古画和现代画让学生欣赏、对比,再让学生精读品味,想象 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到一种幽静、古朴、深远的美,而这种美正是 古画所特有的,所以作者说它“像一幅古画”。 通过问题的分解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不但理解 了问题,还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鉴赏能力。 3利用反问、追问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利用反问、追问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 案例三案例三】 】学学习习 穷穷人人 一一课时课时,让学生读后自由地发表自己 读书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课文作者这样安排材料,不能更好 地表现人物的好品质。 ”(师反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如果我 是作者,我就让桑娜有两个孩子,让死去的西蒙有五个孩子。 ”(师问: “为什么?, ”)“老师讲过,人物克服的困难越大越能表现人物的精神。 桑娜本身有两个孩子,日子已经过得很艰难,一下子又抱回西蒙的五 个遗子,困难有多大!这不表现了桑娜更加高尚的品质吗,!教师 引冬牛生用“算账”的方法证明了这种假设的错误:按原作的安排,桑 娜一家七口人,即使每人每顿节省一口饭,分给抱来的两个孩子,每 个能吃到三口半,凑合着能活;按学生的安排,桑娜一家只有四口人, 同样每人每顿省一口,四口饭分给抱来的五个孩子,每人不到一口, 养不活。这样使学生弄清了办事时,自己的意愿应该符合实际的可能, 写文章时,也要考虑周到,要合情合理,不能顾了这一头,忘了那一 头。 这样的表达和讨论,确实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展 现了他们生疑、质疑,表达自己独特见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思维品质和认识能力的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4老师的问题还能起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推动学生的老师的问题还能起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推动学生的 作用作用 比如“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呢” , “你能告诉别 人你是怎样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吗”等等。 二、教师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问二、教师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问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教师应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 习环境,鼓励学习者根据可替代的观点和背景去检测自己的观点, 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也就是说, 老师应提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学 习过程进一步反思的问题。提问前,教师应该先自问:这个问题要 不要问?为什么要问?什么样的回答才是这个问题所期望的?每一 个问题都应三思而后提。 从问题涉及的内容看,我们把问题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判别类 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汇是“是不是” 、 “对不对” 。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 语是“是什么” 、 “怎么样” 。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 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 、 “你 能从中发现什么” 。例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学生明白了作者 写本文的目的是想赞美皂荚树的奉献精神,为什么写它的外形特点 呢?又为什么要用“高大的皂荚树”做文章的题目呢?四是发散类 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 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 、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这类问 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唯一。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老师 可以问:“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 呢?” 其中第一类问题可以设计成练习的形式,第二类问题可以和内 容的理解、复述能力的训练等结合起来使用,这两类问题侧重于在 中低年段。而第三类问题应主要引导学生来提,也是中高年段问题 教学的重点。而教师在设计探索性的问题时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研 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自身的经验,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有关 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 提问能增强高水平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这 类问题在学生的思维不能展开,或是不能深人时,通过问题的设计, 可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多元化或深人。 【 【案例四案例四】 】讲讲 太阳太阳 一一课时课时,一些看起来非提不可的问题,如, “太阳 有哪些特点?”“课文怎样说明太阳的远、大、热?”“为什么说太阳和 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等一律没有提,都是采用各种训练手法,让 学生自悟自得的。提问时,尽量采用旁敲侧击、拔云见日、声东击西、 陈仓暗度、隔山振虎、点石成金、架桥铺路等方式,使学生在阅读中 受到启发,打开思路,而不是去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四类问题属于老师重点提问的问题,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 的始终。多数情况下,这类问题不是指向内容本身,而是指向学生 思考的实践,即让学生去提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 【 【案例五案例五】 】 坐井坐井观观天天 中的教学片断中的教学片断 师:小青蛙看到外边的世界这么精彩,小青蛙还会回到井里去吗?(按座位)两个 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们怎么讨论的? 生:不回去。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就想在外面安个家。 生:不回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在外面可以了解得更多。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要回去。因为它太小,不安全。 生:有时候在外面,有时候回去。在外面可以和小朋友玩儿;想家的时候就 回 去看看。 生:要回去。外面人多,它会被珠死。 生:有的人会把它抓去杀了吃。 生:还是回去好,要保护自己。 师:怎么保护? 教师的第一个问题设计得不错,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答案在“不回去” 方面出现趋 同时,老师能及时引导:“有没有不同意见?”意在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拓展学生思维方 面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但拓展要有个度,例如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农夫、羊群、房屋、树林、 花朵可以无限地说下去,说得太多就离“坐井观天”这个“天” “到底是大还是小”的问题 离得太远了。 【 【案例六案例六】 】教学柳宗元的教学柳宗元的 江雪江雪 , ,我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 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是啊,不为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我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 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 ”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 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多 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 ”有的说:“这位老 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 ”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名学生说: “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三、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三、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 就整个小学阶段看,问题教学一般是由教师问为主逐渐过渡到 由学生问为主,是一个由教师提出问题,到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循 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 点来进行。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进行初步抽象 概括的可能 I 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 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并不主要依靠对事物的 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此时,老 师的问题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 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 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 【 【案例七案例七】 】 平平在家里平平在家里 的第一句的第一句话话: :“平平上二年级了,还没戴上红领巾,心里怎 么不着急呢!”这是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复句。教学 时,教师不必讲:“这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前半句是原因,后半句是结果。 ”这样的术语对 低年级学生来说稍显复杂,而是要用孩子们懂得的话来教,尤其是执教低年级的老师, 要善于运用儿童口头常说的话来教他们,这是教学的艺术。老师可以这样问:“平平几 年级啦?为什么还没戴上红领巾?戴上红领巾是什么意思啊?”也可以问:“平平为什 么着急啊?”学生就会知道平平着急的原因,学生具体地知道了原因和结果,但不必 讲“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术语。第一句接下来是“他把心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向少 先队员学习”。这两句对前边一句。又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个句群,老师备课时应 注意到这点,但也不要把这个原因和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可以问:“平平把什么心事告 诉了妈妈呢?你怎么知道的?妈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提得问题越通俗孩子越容易 懂,但在老师提的问题当中,应以训练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为主。 小学中年段(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和 抽象概念思维趋向平衡。即一方面,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明显的具 体形象性;另一方面,他们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形式 得到一定的发展。高年段(五、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概 念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经过低年段的训练,学生对句子 的理解就深了,学生就能够自己试着理解句子了。到了中高年段还 要侧重句子的深刻内涵,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 “四周黑洞 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再如我的老师里讲, “苏老师红肿 着眼睛进来了” 。为什么红肿着眼睛啊?必须联系上下文,因为上 面说这是总理逝世的第二天,前一天听到总理逝世难受,哭肿了。 此类问题就应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提了。 【 【案例八案例八】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查查静老静老师执师执教教 苹果里的苹果里的“五角星五角星” ( (苏苏教版第八册)教版第八册) 片断片断 师:我马上就要欣赏同学们的读书了,先读一下自己喜欢的小节,第一小节谁愿 意读?(读前老师的问题是,仔细听,想想有什么收获可以和大家共同分享呢?) 师:(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有没有同学以前不知道这样切苹果的?还有 什么疑问的地方? 生:(很积极)鲜为人知的图案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生:苹果里的五角星一直有,作者为什么说它藏在里面? 生:创造力往大处说是什么? 学生的问题质量比较高,这说明老师设置的问题,给了四年级学生充分的思考 空间,适合了孩子思维的特点。遗憾的是,学生还有问题,老师没有让学生再提。 能给您点启发吗?能给您点启发吗? 关于黄继光的教学,经执教者与听课教师一起研究改进方案,又上了一次课,课 堂实录如下。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问题在哪的图式,你们还提出了哪些问题? 生:文中的“还有 20 米,10 米近了,更近了”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 生:就是说明越来越近了。 生:也能看出他爬得十分艰难。 师:是啊!透过这个省略号我们仿佛看到了黄继光那艰难的爬行过程。 生:我们小组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没解决,就是“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 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为什么三句话要用三个感叹号?生:因为前文说了,他 肩上腿上都负了伤,在这种情况下,他能站起来,多难啊,所以应该用感叹号。 生:之所以三处都用感叹号,是因为一次比一次说的威格强.A _ 师:老师真的非常高兴,你们综合运用这两个图式自己健惜了误丈而且 4 把图 式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正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左扑向敌人火力 4 的那一刻,黄继 光的腿已经断了,而且身负七处重伤,在他爬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十多米长的血痕,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站起来。扑向敌人的火力点;得需要多么惊人的毅力,多么顽强 的品质呀!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