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月季、牡丹、茶花_第1页
玫瑰、月季、牡丹、茶花_第2页
玫瑰、月季、牡丹、茶花_第3页
玫瑰、月季、牡丹、茶花_第4页
玫瑰、月季、牡丹、茶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季月季 牡丹牡丹 茶花茶花 兰花兰花 现在一般见到而普遍栽培的月季花,绝大多数都是现代月季品种。而月季 花的原种或其古老品种,如“月月红”、“月月粉”、“牡丹”月季等,反而 较为罕见。 现代月季是蔷薇属中一类四季开花的杂种品种群。它们是 100 多年来欧美 各国用我国原产的月季花为决定性亲本,反复进行杂交(种间及品种间)育种的 辉煌成果。 我国宋代诗人杨万里把月季的优点和特长形容得淋漓尽致:“只道花无十 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起桃李外, 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在这里他所称道的,主要在于:四季开花,花色红艳,花蕾尖削,芳香沁 人。而经过一个多世纪以来反复杂交育种所获得的现代月季,则更把月季的固 有优点,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 人们欣赏月季主要是它的花之色、香、姿具全;四李花开不绝;株型多种 多样;品种繁多;兼有可观之叶;栽培繁殖简易而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如 鲜花提炼香精,鲜果提炼丙种维生素等。 月季花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我国南北多数地区和世界许多地方都可露地 越冬,一些品种还可抗零下 20的低温。月季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富含有机质 的肥沃土壤为好。喜光,但不耐烈日照射,亦不耐蔽阴。喜温暖,但夏季温度 过高(25以上)又不利于开花。可四季连续开花,以春秋两季最好,冬季如在 温室,则可开放不绝。落叶性,除休眠期外,生长甚速。耐修剪,萌发力强。 月季、玫瑰和蔷薇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可人们常混淆不清。月季的主要特 征是四季开花,系以我国原产的月季花作为亲本,经种间杂交等选育而成。故 可概括地说,凡是四季开花的蔷薇类品种,即可通称为月季。而玫瑰都是每年 只开一季花,叶面有皱纹,枝灰褐色并密生刚毛和刺(月季则多仅生钩刺)。至 于蔷薇则是蔷薇属植物的通称,全属共有 200 种,小叶排成羽状复叶,花朵、 花序也有色形等变化。现在许多人尤其在文学、艺术界,常把现代月季叫做 “玫瑰”或“洋玫瑰”,这是不科学的。 我国早在公元前 14087 年(汉武帝时)就在宫庭园林中栽种蔷薇。唐代诗 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有咏蔷薇诗。北宋时代,我国月季品种盛栽于洛阳、山 东、两淮、苏州、扬州等地,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当时已开展播种天然授粉的 种子,并由实生苗中选育新品种的活动,且掌握了扦插繁殖以保持新品种优良 特性等技术。至宋代,仅洛阳一地,当时即包括“银红牡丹”、“蓝田碧玉” 等极品在内的月季品种 41 个,达到了世界水平。 到了明代,王象晋群芳谱(1640)把蔷薇属,最早分为蔷薇、玫瑰、刺 麻、月季、木香等五类,并列举了 20 个不同的品种、类型,如“朱千”蔷薇、 “长沙千叶”月季等,真是洋洋大观,令人神往。足见直至距今 300400 年前, 中国的月季犹居于世界最前列。 但是在明代以后直至前不久,却长期处于停滞不前或仅小有进展的状态。 清末评花馆主的月季花谱一卷,可能著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反映了当时 的水平。稍后,老品种如“粉团”等牡丹月季类型一年仅开花一季或一季半, 花型、花色均少变化;“娇容三变”、“金色狮子”等已断种失传;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育成的少量新品种,在世界杂种香水月季系统中,尚难居于领先地位。 欧洲自九世纪希腊的荷马时代,直至公元 1800 年左右,用于栽培育种的蔷薇属 植物主要是法国蔷藏、百叶蔷薇和突厥蔷薇。其杂交育种也是在这几个蔷薇属 中兜圈子,始终没有什么突破,因此欧洲曾希望于东方。 据说早在十六世纪,中国的月季、蔷薇已流入意大利。欧洲大量引入后, 在杂交育种中产生了爆破性的变革。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中国的“月月 红”、“月月粉”、“中同彩晕”香水月季、“中国淡香”香水月季均陆续传 至英园,这四个四季开花的中国珍品,经欧美月季育种家反复与其原有的蔷薇 杂交,终于创造了理想的现代月季。 1837 年,法国拉斐首次育成了现代月季的两颗希望之星杂种长春月季系 统的“海林公文”与“阿贝特王子”两个全新品种。其间所经历的是一系列复 杂的远缘杂交程序。但是,这种杂种长春月季名为“长春”,实际一年只开 12 季花。因此虽一时称雄(18401900),随即一落千丈。 于是欧美月季育种家再用中国的香水月季与杂种香水月季杂交,终于如愿 以偿。取得第一个突破的是法国的格罗,他用香水月季“布润薇夫人”与杂种 长春月季“胜利魏”杂交,1867 年选育出“天地开”,从而首创了现代月季的 全新系统杂种香水月季。这比起长春月季,更是一个划时代的惊雷。 因为杂种香水月季优点很多,如花枝挺拔,四季开花,硕大丰满,花色丰 富异常(包括黄色系各色),芳香扑鼻,花蕾多尖削秀美等,至今仍居于现代月 季的主导地位,百余年优势不衰。名品如“墨红”、“和平”、“明星”等, 早已风靡全球。 简言之,现代月季之育成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为中国选育的基础阶段,约 北宋初叶(960 年)至清代中叶(1760 年)的 800 年时间;二为欧美杂交育种阶段, 约自 1789 年中国“月月粉”等大量流入欧洲起,至今二百余年。其辉煌成就, 实蔚壮观。 当今现代月季几已传遍全球,除极寒、酷暑地区外,几乎世界各处的园林 里,都栽种着万紫千红的月季花。此外,月季与香石竹、唐菖蒲、非洲菊号称 世界四大切花。她在花卉的国际贸易中,仅次于香石竹而居第二位。 现代月季约有一万六千个品种,分属五大系统。 其一是杂种香水月季,花大瓣多,花蕾秀美,花色丰富多采,芳香,梗长, 四季开花。这一类的品种最多,有“墨红”、“和平”等等。 其二是聚花月季,又称丰花月季,系将自我国引至欧洲的野蔷薇与我国的 小月季杂交,再将其一代与杂种香水月季杂交后育成。特点是具长梗、花美和 四季开花性,又有耐寒兼耐热、开花聚簇成团等优点。为后起之秀,现已不胫 而 走,风靡全球。如北京正大量推广的“杏花村”和美 国新品种“无忧女”等等。 其三为壮花月季,五十年代后美国有人将香水月 季与聚花月季杂交,创立了更新的系统而兼具双亲之 长,即具有四季开花、一茎多花、花径大、长势特为 旺盛等特点,如“杏醉”、“雪峰”(即“白雪山”)等品种。 其四是微型月季,主要以我国外流的小月季为关键性亲本,杂交选育而成。 特点是植株极矮,高约 20 厘米,花小,茎约 l3 厘米,常为重辨,枝密花多, 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品种主要有“红婴”、“小古铜”等等。 其五是攀缘月季,又称藤本月季,主要以我国野蔷薇及其品种和其他藤本 蔷薇与杂种香水月季或香水月季杂交育成,或由后二者经芽变培育而得。特点 是长蔓,未供攀缘于花门、花架、花墙、花柱之用,四季开花,备受欢迎。品 种有“藤和平”等等。 近些年来,花卉植物登上了国际市场,许多花卉生产国每年以花卉出口换 取外汇。我国花卉资源极其丰富,但开发利用的 很不够,牡丹就是其中之一。 牡丹是我国的特有花卉,它雍容华贵,富丽 多姿,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又 有“富贵花”之称。它是和平幸福的象征,一直 深为人们所喜爱。在花园、庭院中栽种牡丹,艳绝群芳,香气宜人,使人心旷 神怡,乐在其中。 我国有很多以牡丹为题材的民间故事、诗词歌赋,用牡丹图案制成的工艺 品更是千姿百态、形色富丽、独具风格。牡丹不仅可供观赏,其根皮入药有清 血、活血、散淤血和通经解热之功效,本草纲目将其列为佳品。用牡丹花 制成的“牡丹酒”,色正味醇、清香爽口。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两金,在植物学上是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 灌木。它的花和叶的形态同芍药很相像,所以古时又称牡丹为水芍药。 牡丹一般高 1.52 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达 3 米。叶片是不规则的两回、 偶有三回的羽状复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有白粉,嫩时带红色。花大形, 单花顶生,雄蕊多数。萼片 5 枚,绿色。花瓣原本 56 枚,经过栽培,一部分 雄蕊演变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数较少的,古时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 古对称为千叶。花有黄、白、红、紫等色,花径 1225 厘米。花后结生蓇葖果, 有短毛密布,成熟时开裂,内含数个大形种子,呈不规则圆球形,黑色。花期 在 45 月。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现在甘肃、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还可见野生 的。正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031)里所说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 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牡丹最初以药用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到 隋唐时才成为一种贵重的观赏花卉。段成式酉 阳杂俎载:“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记 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所无也”。据玉海记 载:“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酲红、 飞来红等品名”。隋志素问篇亦云:“清明次五日牡丹华”,这足以说 明隋朝是有牡丹栽培的。由此追溯而上,刘宾客嘉话录说“北齐杨子华有 画牡丹”,又谢康乐说:“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初览)。这样看来, 我国牡丹在南北朝时代就已成为观赏植物了。 到了唐代,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唐开元年间更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 阳有个名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诏,到骗山种了一万多本, 颜色各不相同(龙城录)。这时牡丹不但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 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 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酉阳杂俎),“穆宗 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 到了宋代,“洛阳牡丹为天下冠”。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写道:“洛阳牡丹 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这时牡丹的栽培中心也由唐之长安转移到了洛阳, 这中间传说还有一段神话故事。据说武则天登极之后,正值残冬,同天平公主 和女宫上官婉儿赏雪,酒醉后下令园中花木盛开,那时花神不敢违命,都在次 日大放,唯牡丹独迟。武则天很不高兴,便将长安的四千株牡丹贬去洛阳。这 段传说被李汝珍写进了他的镜花缘,从而洛阳牡丹赞盛起来。“几园皆植 牡丹,盖无它,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这时牡丹的数量不但多了,而且一些新奇品种也不断涌现,发展很快。欧 阳修说:“洛阳地脉花最适,牡丹尤为天下奇。我昔所记数十种。于今十年半 忘之,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 窕姚黄肥,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 初驰,四十年间花百变,最后最好潜溪绯。” 北宋灭亡后,四川天彭成为牡丹的栽培中心。陆游曾写天彭牡丹谱 (1178),记载天彭特有的红花 21 种,紫花 5 种,黄花 4 种,白花 3 种,还有一 种特殊的碧花,叫做欧碧,这样共计 34 种。当时“彭人谓花之多叶者京花,单 叶者川花”,说明四川最初栽培的还是不甚美丽的单辩品种。 到了明代,毫州牡丹大盛。薛风翔撰毫州牡丹表,列举了神品 40 种, 名品 82 种,灵品 4 种,逸品 26 种,能品 40 种,具品 75 种,共计 257 种的名 称。又著毫州牡丹史,描述了 150 多个品种的形态和习性,特别指明花芽 (花胎)的形态和颜色。这时有了绿色的“绿花”和近于黑色的“黑剪绒”等品 种,色彩比宋代更多了。 在毫州牡丹发展的同时,山东曹州牡丹也兴起 了。到了清代,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毫州 而代之。曹县志载称:“牡丹非土产也,初盛 于雒下,再盛于毫州,叙至于今,毫州寂寥,而盛 事悉归曹州”。曹州即现今的菏泽县,当地栽培牡丹“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道光年间,赵玉田在赵楼衬北建花园,专种牡丹、芍药。园之周围,树之 以桑为篱,名曰“桑篱园”,并著有桑篱园牡丹谱。其后有绮园牡丹谱 ,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并云:“谷雨后往观,见姹紫嫣红,含蕊皆放,交错 如锦,夺日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竞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当时栽培面积已 达 500 多亩,每年运出 10 余万株,“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得厚值以归。 ”(新修菏泽县志)。 全国解放后,菏泽牡丹又有了新的发展。目前菏泽县赵楼乡为我国著名的 “牡丹之乡”,这里方园几十里的许多村庄都种植牡丹,花田阡陌相连,栽培 面积多达三、四千亩,品种 360 多种。既有古老品种姚黄、魏紫、葛巾、二 乔,也有大量新育成的品种。每年谷雨之季的“花节”,百花怒放,争奇 斗妍,红牡丹、白牡丹、黄牡丹、紫牡丹,还有人们罕见的黑牡丹和绿牡丹, 真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芬芳四溢,简直是花的海洋,美的世界。 牡丹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被誉为“中国 花”。牡丹远在八世纪左右传入日本,据说日本现有 300 多种,30 多个地方种 植,专门经营出售牡丹业务的有四家公司。安部牡丹园和神东川牡丹园规模较 大,安部牡丹园的生产基地在道根里,每年均培植新株,培植方法全部是用芍 药根嫁接,在东京上野公园展览出售。 欧洲引种牡丹的历史较晚,十七世纪才有栽培,十九世纪输入美国。特产 于我国云南、四川的黄牡丹、紫牡丹则于 1880 年以后引进巴黎,并由此育成了 深色的黄牡丹,轰动一时。 实际上,我国虽早已有黄色牡丹的栽培,但颜色淡紫。隋炀帝时就有“一 拂黄”、“延安黄”的种名。到了宋代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时记述了 24 种, 其中黄牡丹有两种。他说:“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 末十年,一岁不过数朵”“牛家黄亦千叶黄花,出于民牛氏家”。以后,周师 厚撰洛阳牡丹记(1082),纪述了各色牡丹 51 种。其中黄色的就有 11 种: 姚黄、牛家黄、靳黄、千心黄、甘草洲黄、丹州黄、闵黄、女贞黄、丝头黄、 御衣黄、金系腰。并进一步指出:姚黄的特点是“色极鲜洁,精采射人”, “牛家黄其出先于姚黄,盖花之祖也”。所不足者,就是野生于云南、四川的 黄牡丹至今尚未充分利用。 从以上事实可以说明,我国牡丹品种资源极其丰富,即有野生种、半野生 种,还有大量的栽培品种。其花丰硕富丽、雍容大方,不仅姿貌绝伦,而且色 韵俱佳。 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后的木本观赏植物,它和茶、油茶等同属。山茶属是一个大 家族,共有 200 个成员,分布于亚洲东南部,集中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 以云南、广西和广东跨越北回归线前后为中心,向南北扩散而逐渐减少。我国 产约 180 种,占全属的 90,其余种类扩大分布于越南、日本、老挝、印度、 泰国、锡金、不丹、尼泊尔、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非律宾。而我 国西南和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不仅是山茶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而且是山茶 属的起源中心。 茶花以其丰满的树姿、四季常青的大叶、艳丽夺目的花朵赢得了人们的喜 爱。茶花进入园林观赏栽培已有上千年历史。经过长期培育,我国已选育出几 百个优良品种。 在国际花坛上,自十八世纪起,茶花从中国、日本辗转传到英、法、德、 意、美等国。二次世界大战后,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引进了茶花,并已 安家落户。现在世界各国从事茶花研究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 各国都有茶花学会民间组织,还有国际茶花学会每年春季都要主办茶花展览、 展销,吸引千千万万的茶花爱好者。同时茶花专著、图谱、期刊等等也在陆 续出版,琳琅满目,盛况空前。 六十年代我国在广西发现腊黄的金花茶,轰动了国际花坛,多年来梦寐以 求的黄色种质基因竟然在我国出现了。金花茶和山茶花等进行种间杂交后,取 得杂交一代幼苗,产生黄色、桔黄、黄红、紫黄等重瓣茶花品种,已是指日可 待。 现代世界上供观赏用的茶花主要有山茶花、云南茶花、南茶花、茶梅、冬 红茶花、玫瑰连蕊茶、毛花连蕊茶、樱花短柱茶、怒江山茶、西南红山茶、浙 江红花油茶、金花茶等。 山茶花又名华东茶花,又名川茶或呼洋茶,山东称耐冬,系我国传统名花。 早在唐、宋已有山茶花的栽培,距今有近千年历史,经过人们长期培育,积累 了极丰富的栽培经验。近几十年来的调查证明,山茶花在浙江宁波、舟山群岛 普陀、瑞安,山东崂山,江西黎川和四川蛾眉山等地均有野生,迄今仍有古老 合围的大茶花树。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香玉篇就有“崂山下清宫, 耐冬高二丈”的记载。崂山附近至今仍有合围大茶花树,当地群众仍称 “耐冬”是城乡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春季木本花卉。山茶花目前遍布世界,其品 种在 1.5 万个以上,新奇品种仍在不断出现。 云南茶花系原产云南高原的特有种,品种约有 100 个以上,特点是乔木型, 叶背、子房被毛,花大,花期早。其原始野生种产于云南西南部腾冲县,也就 是腾冲红花油茶,是单瓣原始型。在该地红花油茶林中,就有自然杂交而成为 半重瓣型和重辨型的云南茶花品种,当地群众因其不结实而呼“仙叶茶”。早 在 18501924 年,先后为英国人从腾冲采收种子到英国栽培,并和山茶花、怒 江山茶、茶梅、西南红山茶等进行种间杂交,培育成许多新品种,在世界各地 成批销售。目前云南茶花仍为各国所重视,我国应从速建立基地,在快速繁殖、 改进栽培技术、培育新奇品种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发挥云南的优 势。 南山茶又称广宁油茶、红花油茶和牛 枯茶,系广东广宁、封开、阳春、鼎湖山 及广西等地原产。在封开县已作为油料植 物栽培,偶有种植于庭园供观赏的。本种 花大色艳,花期早,叶边缘上部 1/21/3 处有锯齿(云南茶花的叶边缘全部或上部 2/3 处有锯齿)。每年 11 月开花,翌年 1 月底终花;1112 月开的花较小不结实,1 月开的花特大而结实,这是其所 特有的。我国古籍桂海虞衡志和本草纲目均有记载,名“南山茶”。 南山茶可作为观赏植物进入庭园,封开县尚有白花变种,是极有价值的,可作 茶花育种的种质基因。 茶梅是在日本南部和琉球群岛广泛分布的一个种,日本栽培已有几百年的 历史,选育了很多品种。我国栽培也较早,可惜品种不多。目前在上海、杭州、 昆明等地有栽培。本种花期早,11 月至翌年 1 月开花,单瓣或重瓣,红色至白 色,有香味,比较耐寒,繁殖可用扦插法。 冬红山茶又称美人茶,在我国杭州有栽培,花粉红色,单瓣,花期早,耐 寒,在杭州 11 月即开花,可延至翌年 3 月,但不能结实,是杂交种,用扦插繁 殖。在日本栽培普遍,有重瓣型的。据称原产于我国,是从上海引种到日本东 京去的,可目前上海却很少见到。 玫瑰连蕊茶系野生于我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的种类,英国皇家植物 园(邱园)早在 1858 年就从我国引进。花红色,曾和毛花连蕊茶、怒江山茶等杂 交,培育成一些小花型品种,耐寒。我国至今 未见栽培。 毛花连蕊茶系原产我国浙江、福建、江苏、 安微、江西等省,现今英、美都有栽培,并和 云南茶花、山茶花杂交培育了一批品种。我国迄今末见栽培。 樱花短柱茶系红色重瓣灌木,1819 年从中国引入英国皇家植物园,不结实, 可用扦插繁殖。但我国迄今尚未找到这个种的原产地,没有栽培。 怒江山茶系我国云南分布较广泛的灌木,1916 年英国人引去栽培,和山茶 花、云南茶花等杂交,已有很多品种,与山茶花杂交培育的品种极耐寒。现今 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均已引种栽培,在我国至今仍属野生。云南 昆明、玉溪、保山等地在春节期间,偶有农民自山间采摘花枝摆在街头出售, 供城市插瓶用。 西南红山茶原产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是开红花的小乔本 或灌木,我国很少栽培,而国外如英、美、澳、新、日等国均有栽培,和山茶 花、云南茶花、尖连蕊茶、毛花连蕊茶、云南连蕊茶等均能杂交,已育成一些 红花品种。 浙江红花油茶系浙江特产的开红色大花的灌木至小乔木,于 34 月盛花, 杭州已引种成功,是园林结合生产的优良种类,春季看花,秋季采果榨油称茶 油,供食用或工业用。 1965 年我国广西发现的腊黄色的金花茶, 轰动了国际花坛和茶花爱好者,纷纷要求前来 我国索取金花茶的种苗,以便利用其黄色花的 基因,与山茶花、云南茶花等进行种间杂交, 培育成色采多样而全新的茶花新品种。 茶花虽然花大色艳,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香味。为此,国外茶花育种家为 了培育香味茶花,真是煞费苦心,美国的艾克曼用了 20 多年时间,总算培育出 了几个有香味的茶花,但其香味仍不能令人满意,至今仍在进行香味荼花的培 育工作。 我国野生茶属资源丰富,已初步查明有芳香的种类,是培育香茶花的种质 基因,但还有一些香味茶花值得发掘利用。如五柱滇山茶、蒙自连蕊茶、攸县 油茶、长瓣短柱茶、硫球连蕊茶等 五柱滇山茶又称猴子木,高 12 米,灌木,1012 月开白色花,雄蕊多 数金黄色,有浓郁香味,是极优良的种质基因。产于云南中西部各县,海拔 15002850 米山坡灌丛间,也分布于四川西南部。 蒙自连蕊茶系高 11.5 米的灌木,11 月至翌年 2 月开白色花,微有香味, 也是培育香茶花的好材料,产于云南中部至东南部各地。 攸县油茶是高 0.51.5 米的灌木,10 月至翌年 1 月开白色花,直径达 5 厘米,具浓郁芳香,是极优良的育种材料。产湖南攸县、永顺等地。 长瓣短柱茶是系高 12 米的灌木,早春开白色微香花,可培育香味茶花。 产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江西和四川。其重瓣白花变种称珍珠茶,也有香 味,四川成都有栽培。 琉球连蕊茶系高 1 米的灌木,花白色,芳香,23 月份开花。原产日本琉 球群岛,现各国均有引种。美国的艾克曼就是用山茶花、尖连蕊茶、云南连蕊 茶等与之杂交,已培育成了 10 多个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茶花是常绿乔木或灌木,高 120 米,如腾冲红花油条、普洱茶等而达 1020 米,小的如茶梅、蒙自连蕊茶、怒江山茶等,高仅 0.51 米。其中乔 木种类少,灌木种类较多。树皮通常平滑,淡棕色至灰褐色,小枝无毛至有长 毛或细柔毛;芽体长卵形,有毛或无毛。 茶花叶片互生,无托叶,常宿存 23 年而不脱落,多数有叶柄,少数无柄 而抱茎。茶花的叶形多样,长圆形、披针形、椭圆形、倒卵形、卵圆形、倒披 针形等,厚纸质至革质,先端钝、尖、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圆形、心 形或耳形,两面光亮无毛或背面疏被长柔毛或短柔 毛,边缘有锯齿,叶脉羽状,中脉隆起,侧脉隆起 或下陷或不明显。 茶花两性,单生或 21 朵聚生、顶生或腋生, 有花梗或近于无花梗;苞片 28 片;萼片 56 片, 有时两者难于区分,并共同组成苞被片,可多达 21 片,有毛或无毛,宿存或脱 落,花冠为红色、白色、稀黄色,基部连生,花瓣 512 片(茶花重瓣品种可多 达 3060 片),12 轮排列(茶花品种常 5100 轮排列);雄蕊多数,约 20100 枚,26 轮排列,外轮花丝常连合成筒,并和花瓣基部合生,内轮花 丝常分离,多数种类无毛,少数种花丝有毛,花药丁字形背部着生,两室直裂, 花后和花冠一起脱落;子房上位,通常 35 室,无毛或有毛,花柱 35 条, 分离或连合,每室有胚珠数个。 茶花的果实为蒴果,木质,圆球形至扁球形,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 12 厘 米,小的直径不到 1 厘米,25 室,有时仅一室发育,35 瓣自上部裂开,果 瓣薄至候,中轴粗或细,和果瓣同时脱落,或无中轴;种子每室两三粒,有时 仅有 1 粒,种子球形或多边形,果皮角质,胚乳含丰富油质,胚小而直。 茶花的观赏价值很高,既可盆栽,也适宜庭院内地植,最好丛植,配以绿 茵草地。街心花坛、墙头路边作绿篱条栽也甚优美,特别是怒江山茶、茶梅、 山茶花均是绿篱的优良材料。茶花除供观赏外,其花可制酒称茶花酒,别有风 味。深红色或紫色的茶花是疗效较高的止痢良药,红痢用白种,白痢用红种, 和糯米同煮成粥食用之即痊愈,云南民间习用。 茶花的果壳富含鞣质,可提取栲胶,也可提皂素制碱。茶花的种子含油脂, 榨取的油称茶油,供食用或工业用。茶饼枯可作肥料,又可杀农业害虫。在工 厂区栽植茶花有抗硫化物的功能,因此在烟尘浓,废气多、含硫量高,造成空 气严重污染的地方,可适当选用茶花作抗污染树种。 兰花具有优美的叶片和芳香或艳丽的花朵,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我国 传统的兰花主要是兰科兰属中的一些地生兰,其中以春兰,惫兰,建兰和墨兰 栽培最多。兰花是我国古老名花之一,每当春季开花之时,幽香清远,馥郁袭 衣,一花在室,满屋飘香。故江南一带常以兰为“香祖”、“国香”或“第一 香”。 兰科植物约有 800 余属,2 万余种,主要分 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以美洲、亚洲 热带为分布中心。我国约产 150 余属,1000 余 种,多分布在温暖潮湿的华南、东南和西南地 区。我国常见园艺栽培的主要有杓兰、兜兰、白芨、贝母兰、独蒜兰、石仙桃、 石斛、鹤顶兰、虾脊兰、蝴蝶兰、指甲兰、万带兰等。 兰属是兰科中的一个小成员,约有四十多种,我国产二十余种,由甘、陕 南部一直分布到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以西南的种类为最多。兰花多生于 疏林下或山谷水溪旁,“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故又有“空谷佳人”之 称。多数种又都附生于林下、树上或岩石上。 春兰和蕙兰在我国分布最广,栽培历史也最久,变型也最为丰富。按其花 型,在传统分类上有梅瓣、荷瓣、水仙瓣、素心和蝶瓣之分。每个瓣型之下又 有很多品种,如春兰梅瓣之“宋梅”,荷瓣之“郑同荷”,水仙瓣之“龙字” 和素心之“文团素”等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品种。建兰、墨兰和寒兰主要分布在 长江流域以南的各省、市、自治区,也都生长在在林下或疏林下。建兰秋季开 花,墨兰冬季开花,而寒兰则在秋冬之间。 兰属中还有附生性的兰花,种类较多,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分布在台、粤、 桂、川、云、藏等地,常见栽培的有虎头兰,黄蝉兰、冬凤兰、硬叶兰、免耳 兰等等。 兰科植物在植物演化中是很特殊的一科,而它的花部最为特殊:花萼和花 瓣生长在子房之上,各有三片,排列为两轮,外轮为萼片,形似花瓣;内轮两 侧为花瓣,中央的特花为唇瓣,有各种形状;雄蕊与雌蕊合生在一起,称为蕊 柱,蕊柱顶端有药床,能生育的雄蕊退化为一枚,雌蕊的柱头侧生凹陷,表面 有粘质。 大多数兰科植物,包括兰属在内,都具有早生植物的特性,如叶片上的气 孔不在平面上,而是下陷;叶表面有厚的角质层;有大小不同的假鳞茎,它们 对于防止水分蒸发和贮藏水分都是有利的;另外它还有与根菌共生的肉质根。 兰花分布很广,适应性很强,按其生活习性,大致可分为地生兰、附生兰、 腐生兰三大类: 地生兰多生长于排水良好和较荫蔽处的土 壤中,也称为陆生兰。花序直立,花朵伸出叶 面,苞片较大,假鳞茎较小或不显著。我国人 民所喜爱的兰花多属此类,如春兰、蕙兰、建 兰、墨兰、寒兰等等。 附生兰主要附生在热带雨林的树叉或悬岩有少量腐殖质的地方,又称“气 生兰”。它们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有倾斜或下垂的花序,苞片较小,叶 内有气孔道,假鳞茎较大。大多数兰科植物都是属于此类。我国栽培常见的石 斛、贝母兰、蝴蝶兰、虎头兰、硬叶兰等等都是。 腐生兰多生长在土层中,从腐烂的植物体内吸取营养,自身没有叶绿素不 会自己制造食物,只在开花期伸出花序,在地面开花结实,繁衍后代。这类兰 不多,也不作栽培用。 我国古籍对兰蕙的记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诗经与左传中都 有关于兰的叙述。孔子就曾多次提到兰:“与善人居,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与之俱化”;“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夫兰当为 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为伍”等。孔子把兰比作君子,称为王者香草, 一直影响后世。 春秋战国时的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退居浙江会嵇山,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在会嵇山种植兰草,以迷惑敌人,这是现存最早栽培兰草的记载。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会嵇山勾践种兰的附近,修筑了兰亭(今浙江绍兴县), 邀集了当时名士 42 人饮宴赋诗,并写出了有名的兰亭集序。唐代诗人王摩 洁总结了培植兰花的经验,提出“用黄磁斗,养以绮石,累年弥盛”之说。 宋代兰花栽培有很大的发展,兰花专著也不断问世。流传到现在的第一部 兰花谱是赵时庚的金漳兰谱(1233),以后不久又有王贵学的兰谱。从 那时起,兰花成为文人吟诗作赋和绘画的对象了。如宋代诗人苏辙有:“春风 欲擅秋风巧,催吐幽兰继落梅”之句,元代画家张雨有:“能白更兼黄,无人 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都说明兰花之高雅风姿。 明清两代栽培兰花到了昌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品种”,积累了丰富的 栽培经验,许多兰花专著也相继出版。如高镰的遵生八笺,张应文罗篱 斋兰谱,朱克柔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惠镜,张光照兴兰谱略 ,许霁楼兰蕙同心录,袁世俊兰言述略,岳梁养兰说等等,都对 兰花的栽培起了推动作用。 日本栽培兰花受我国的影响较大。十八 世纪初,日本松岗写了一本兰品对我国 称为兰的植物进行研究。在希腊古代有名的 哲学家 Theophrastus 是最初记载兰的人,他给红门兰首先定名。 在欧洲,人们为了寻找药物发现不少地生兰,记载外来兰花的书从十七世 纪起也不断出现。1651 年,弗朗思科荷南德有对香果兰、老虎兰、蕾丽兰和 树兰作为药用植物记载;安格雷贝思开米弗曾三次到日本,写了一本书就提 到了石斛;阿维姆思美度在 1613 年旅行到中国,曾描写指甲兰和万带兰可悬 桂在空中达数月之久;彼得奥思贝克到广州,曾运回 244 种植物至瑞典,并 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建兰,记载了附生兰 140 余种;欧弗思沃特兹在 1799 年建 立了兰属,并在此前后到印度进行兰花研究;卡勒布密在爪哇进行兰花研究, 他们都有著作发表。 在欧洲第一部栽培兰花的专著是 1843 年 J.C.里杨的兰科植物栽培管理 概论,此后兰花的著作就不断间世了。1893 年英国创刊了最早的兰花刊物 兰花评论,现在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的美国兰花协会公报、兰花文 摘,德国的兰花期刊,西班牙的兰花,马来西亚的兰花评论, 澳大利亚兰花评论等兰花刊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无数的兰花爱好者和职业栽培者已遍及世界各国。有 不少国家还以兰花为国花,如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等。各国也都成立了兰花 协会。1954 年还在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兰花会议,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 我国的兰花传入日本有种种传说。据日人田边贺堂的兰花栽培记载: “建兰由中国秦始皇使者徐福携来”,“素心兰由中国唐代渡来”。虽在 我国还未见有记载,但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在日本,人们喜爱的兰花完全和我 国一样,也是花香的春兰、惠兰等。 我国建兰是在 1778 年,由约翰弗思格尔首先传入英国,同时还有鹤顶兰。 真正热带兰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