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由刘闯 287 贡献 pdf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电介质物理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刘骥 2005 绪 论 一、本课程研究内容 (相对)介电常数 介质损耗角正切 tg 电导率 极化 无单位 第一章 恒定电场下电介质的极化 1-1 介质的极化及其表征参数 一、极化定义 1、极化过程 损耗 无单位 电偶极子: -Q +Q 学 固有偶极矩 电偶极矩 大小: | |= Q ? l 方向:负电荷正电荷 单位:德拜(Debye) 击穿场强 E b 击穿 MV/m 大 l 电导 S/m 主要研究:4 大参数与介质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本课程重要地位 基础课 专业平台课 滨 理 工 专业课 1D = 3.33 10 ?30 C ? m 微观中原子(分子) :位移极化例子 E=0 E0 专业基础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数量级 三、课程考核 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正负电荷中心分离 | |= 0 | | 0 尔 宏观中介质:转向极化例子 E=0 E0 E0 期末(80%) + 平时(10%) + 实验(10%) 哈 宏观偶极矩 = 0 偶极子转向 偶极子转向一致 -2- 于是,对总电荷为零系统 E0 E0 束缚电荷 Ed 退极化电场 内部偶极矩抵消 宏观偶极矩 0 该系统的电偶极矩: 工 2、极化定义 定义: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 沿电场方向产生偶极矩 (感 应偶极矩) ,介质表面产生束缚电荷(感应束缚电 荷)的现象。 m 例:已知 O-H 键偶极矩为 O?H = 5.27 10 ?30 C ? m ,两个 O-H 键间夹角为 104 o ,求强极性水分子的固有偶极矩 H O 。 2 求该系统的电偶极矩。 解:设参考点至点电荷 q j 的径向量为 r j ,系统的电极矩 滨 理 例: m 个电荷组成的系统中, 在 总电荷量为零, j1 q j = 0 , 即 = 解: 大 学 H 2O 如图所示,令 正负电荷重心坐标: 76o 尔 哈 2 2 2 = O ? H + O ? H ? 2 ? O ? H ? cos 76 o = 6.49 10 ?30 C ? m 3、极化结果 沿电场方向产生感应偶极矩 0 ; 介质单位体积内电偶 极矩向量和 / V 0 ; 介质表面产生(感应)束缚电荷 ; 束缚电 荷在介质内部产生退极化电场 Ed。 -3- 二、表征极化的物理参数 1、极化强度 定义:介质单位体积内电偶极矩向量和 真空 介质 0 (总电荷面密度) 是表征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极化程度的物理量。 P (表面束缚电荷面密度) 关系 (C/m2) (自由电荷面密度) 学 S (束缚电荷面密度) 大 真空下,由高斯通量定理:任何闭合曲面的电感应强度 (电位移矢量)积分等于其所 包含的自由电荷电量,即 D ? ds = Q D= Q = S 滨 理 -4- 工 尔 ? ? | |= P ? V = P ? L ? S ? cos ? ? = P ? cos 对平板电 容器介质, = 0 ,即 = P | |= ?S ? L 所以 对平板电容器系统, 对均匀各向同性介质, D = 0 E D = 0 E (真空) D = 0 E = 0 D = 0 E = (真空) 哈 P E 关系 考虑平板电容器系统,外施电压恒定条件下,介质 极化时电荷分布如 图所示: 介质存在时,有 0 = + 因而存在关系式 D = 0 E + P P = 0 ( ? 1) E 2、极化系数 单位: ( 0 = 8.85 10 ?12 F/m ) 大 |F| 按电荷密度比值定义 = | F0 | =( q1q 2 qq )/ 1 2 2 2 4 0 r12 4 0r12 Ed 工 滨 理 哈 = ? Ei = 对平板电容器系统, 学 3、 (相对)介电常数 根据库仑力定义 三、退极化电场 Ed: 介质极化后, 表面束缚电荷 在介质内部产生的附加电场,其 作用使 P 减弱,故称为。 按电容比值定义 Ed = ? P =? 0 0 P Ed 的一般形式: 该方式定义容易测量,为常用方法。 式中,C 填充介质时电容值; C0 真空时 电容值(几何电容) 。 Ed = ? 0 内电场系数,与介质形状有关,如表所示。 分子极化率 Ei 意义为:单位电场强度(Ei=1V/m)下,每个分子在电场 E 方向感应的偶极矩。 -5- 尔 4、分子极化率 设作用于分子的电场 Ei(一般 EiE) ,则每个分子 平均感应偶极 矩: 四、极化种类 电子(位移)极化:瞬时 温度无关 一切物质 离子/原子(位移) 极化:瞬时 温度无关 离子晶体 偶极子转向极化:松弛 温度有关 极性介质 空间电荷极化:松弛 温度有关 杂质介质 界面极化:松弛 温度有关 串联介质 自发极化:松弛 温度有关 铁电体 1-2 电介质的分类 一、电介质定义 电场作用下能建立极化的一切物质, 不仅包括 绝缘材料, 还包括各种功能材料,如压电晶体、铁电体、电解液等。 二、电介质分类 1、 非极性介质 无外电场作用,分子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不存在固 有偶极矩,即 0 = 0 ; 单原子分子 He、Ne、Ar、Kr、Xe 相同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 H2、O2、N2、Cl2 结构对称的多原子分子 Cl CO2 ( O=C=O ) 大 元素 结构不对称的多原子分子 H2O C6H5Cl 三、影响因素 1、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对称, 为非极性介质;不对称,极性介质。 2、电负性 电负性大,原子易得到电子;电负性小, 原子易失 去电子。 构成双原子分子的两原子电负性相差越大,分子的 偶极矩越大,如图 所示。 学 电负性 工 化合物 0 ( 10 30 C ? m ) 滨 理 F Cl Br I 4.0 3.0 2.8 2.4 HF HCl HBr HI 6.7 3.5 2.6 1.3 C6H6 CH4 CCl4 ( Cl C Cl ) Cl 2、极性介质 无外电场作用,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存在固 有偶极矩,即 0 0 。 不同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 NaCl、HCl -6- 四、常用电介质分类 工程上,由于介质中杂质的存在,一般 0 0 ,可 以按如 下分类: 0 = 0 非极性 绝缘油(纯净) 、聚乙烯(PE) 、 聚四氟乙烯(PTFE) 0 1.5D 强极性 水、醇等含氢键介质 哈 尔 1-3 分子极化率 一、电子极化率 e 1、电子(位移)极化 外电场作用下,原子 外围电子云相对原子核发生位 移形成的极化。 2、电子极化率 设 Z 为原子序数,a 为电 子云球形半径, 作用电场为 Ei ,电子云重心与原子核发生位移 x ,如图所示: 平衡时, | f C |=| f E | ,则电子位移 于是 滨 理 -7- +Ze -Ze Ei 对核电场力 f E = (+ Ze) ? Ei 哈 假设 Ei 不改变球形电子云形状,可设电子云位置不 变,原子核发生位移 x ; 假 设 x 分子间距,球外分子作用视为连续介质; a n 2 ,强极性液体, d 为主; 水、甲醇、乙醇; CM 方程(德拜方程)不适用。 (极性液体分子间 距远小于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 强, E2 0 ) T,V, N , 两端微分 滨 理 因为分子总数( n = N ? V )不变,所以 dn dV dN =N +V =0 dT dT dT 1 dN 1 dV =? = ? V = ?3 l N dT V dT V :液体体积热膨胀系数; l :固体热膨胀系数 1 d ( + 2)( ? 1) T = =? V dT 3 尔 哈 工 或 - 16 - 温度系数(非极性液体) : ? 1 N e (CM 方程) = + 2 3 0 德拜(Debye)修正理论: 考虑周围分子作用( E2 0 ) ,使偶极子转向困难, 等效使 d , 可引入一 修正因数 R( x) , 即德拜修正方程: 因 R (x) 与介质结构有关,尚无法计算,因而德拜修正理 论仅用于定性分析,不能定 量计算。 昂扎杰(Onsager)理论: 昂扎杰分子模型: 液体中极性分子可视为一圆球(半径 a ) ,用位于球 大 学 T 关系: 4 3 a ? N = 1; 3 在介质中取出该分子,则形成一真空球形空腔,其周 围视为 连续介质 ; 心的偶极矩 表示,即 昂扎杰方程: 或 昂扎杰内电场: 作用于极性分子的内电场 E i 由两部分组成: 空腔电场 G 使 转向, d 内电场 E i R 哈 尔 Ei 0 滨 理 反作用电场 R 使| | 极性分子使球外介质极化,球表面感应(束缚)电荷 形成对空腔球内极性分子的反作用电场, R 与 方向一 致。 G E - 17 - 工 昂扎杰方程:采用 R 对 的作用考虑极性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适用于中等极性 液体,即 0 .5 D Tg :高弹态 10 , TiO 2 ( 金 红 石 , 110114 ) CaTiO 3 , 、 = e + a ,晶体结构使得离子极化产生附加电场 E2 与 外电场 E 方向一致,使内电场 Ei 较大,极 化; 1000 ,自发极化,属铁电体,如: Tg :玻化温度(PS 100 o C ,PVC 80 o C ) 哈 - 18 - 学 ? 1 n2 ? 1 N q 2 2 ? = ( + ) + 2 n 2 + 2 3 0 a 12kT 90 o 电畴 180 o 电畴 自发极化:由于无外电场作用时,电畴中分子已被极化 (即偶 极子局部排列有序化) ,称为。 偶极子有序型: 晶体内含有可旋转或反转的固有偶极子, T TC :顺电区,温度过高, 电畴消失(偶极子 排布趋于无序化) 。 第二章 交变电场下介质的极化和损耗 2-1 恒定电场下极化的建立过程 E E(t) 大 i(t) 一、极化强度 1、极化过程 电子、原子位移极化 10 ?16 10 ?12 s 瞬时极化 位 移极化强度 P = 0 ( ? 1) E 式中 :光频介电常数, = n 2 偶极子转向极化 10 ?9 10 ?2 s t P(t) Pr 学 Prm Prm/e Pr t 松弛极化 t P 松弛极化强度(单一 ) Pr = Prm (1 ? e ) 式中 Prm :稳态( t )松 弛极化强度 u0 kT : 松弛时间, 与温度及介质材料有关 e ) ( 滨 理 工 i+i0 irm iR -irm 总极化强度 P = P + Pr t 尔 式中 P = 0 ( s ? 1) E , s :静态(即直流电场下)介 电常数。 于是有 Pr = P ? P 即 Prm = 0 ( s ? 1) E ? 0 ( ? 1) E = 0 ( s ? ) E 松弛极化 Pr = Prm e 可以定义为松弛极化强度 Pr 减小至 Prm / e 时所需 的时间。 哈 t 2、去极化过程 瞬时极化 P 瞬间消失,即电子、原子位移极化 二、极化电流(全电流) 1、来源 介质中因极化或去极化过程所引起的电流,又称过 渡电流。 P Q i = dQ / dt 2、全电流组成 电子位移极化电流 i - 21 - (与 T 无关) i = S ? dP dt 2-2 交变电场下介质的极化与损耗 一、交变电场下介质的极化 对于复杂信号激励下 的线性系统,可以在时域中应 用迭加积分法。此法是:将激励信号分解为一些用较为 简单 的时间函数表示的单元信号,分别求取这种简单信 号激励下的系统响应,然后根据线性系 统的特性,将各 单元信号的响应进行迭加而得总的零状态响应。激励信 号在时域中分解为 单元信号,通常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把函数分解为一系列脉冲函数,系统对各脉 冲函数响 应的总和就是零状态响应。当然,为了能得到 准确的结果,脉冲宽度 t 应无限趋小,求 和的过程也就 相应地变成取积分。这个积分称为卷积积分。 = g i SEe t = irm e ( T , d , ir ) + 极化过程, Pr = Prm (1 ? e ) t 真空充电电流 i0 i0 = S ? d ( 0 E ) d =S? dt dt B T iR = S ? ? E :介质电导率,约 10 ?18 10 ?8 S/m 由上述分析,全电流 i (t ) = i + ir + i0 + i R 其中,i 、i0 为瞬时电流,加压瞬间非常大,测不到,所 以绝缘电阻测试时,要避 开起始峰值,以免损坏仪表指 针,一般规定加压后 1min 读数。 - 22 - 哈 尔 电导电流 i R ( T , = Ae , i R ) 滨 理 - 去极化过程, Pr = Prm e t 工 式中 g i 初始电导率; 另一种分解法是把函数分解为一系列阶梯形函数 (阶跃函数) 系统对这些函数的响应 的总和也是零状态 , 响应。这里 t 也应无限趋小,并使求和过程变成取积分。 这个积 分称为杜阿米尔(Duhamel)积分。 大 t 学 偶极子转向极化电流 ir 吸收电流 (交变电场下介质 损耗重要来源) t t Prm ? dPr 0 ( s ? ) ? SEe ? = e ?S = ir = S ? dt 对交变电场 E = E m sin t ,可得松弛极化强度 Pr (t ) 表达式: Pr (t ) = 0 = 0 ( ? 1)S s ? (sin t ? cos t ) E m = Prr (t ) + Pra (t ) 1 + ( ) 2 Prr (t ) 无功分量,与 E (t ) 同相,即 Pr (t ) 中跟得上电场变 Ei = E ? P 0 = ? P 0 ,该电场仍能使介质产生电子 滨 理 二、交变电场下全电流表达式 根据: 工 ? ? 位移极化, 所以又称为电子位移极化的惯性部分。 Pra (t ) 有功分量,滞后 E (t ) 相位 90 o , Pr (t ) 跟不上电场变 化形成的。 三、等值电路和相量图 整理全电流表达式 i(t ) = ? 0 + 0 大 d ? ? 化的部分; 当 E (t ) =0 时, P 立即降低为 0,而介质中由 于存在松弛极化,介 质中内电场不为 0, 上式中, i (t ) ? i (t ) + i0 (t ) ,位移极化电流 ir (t ) = irr (t ) + ira (t ) ,松弛极化电流(吸收电流) 学 d d ?1? S S + 0 U m cos t + U m sin t d d 0 S 0 ( s ? )S U m = U m cos t + (cost + sin t ) d d 1 + ( ) 2 S + U m sin t d U m cost + 0 ( s ? )S U m (cost + sin t ) 1 + ( ) 2 S ? U m cos t + ? 0 s ? S ? U m cos t 1 + ( ) 2 d P Q i = dQ / dt P = 0 ( ? 1) E E (t ) = E m sin t = Pr (t ) = 0 Um sin t d 尔 s ? (sin t ? cos t ) E m 1 + ( ) 2 d 极板间距 s ? 2 S S ? U m sin t + ? U m sin t 2 d d 1 + ( ) = ? C ? U m cost + ? Cr ? U m cost + Gr ? U m sint + GR ? U m sint I = I + I rr + I ra + I R = (GR + jC )U + (Gr + jCr )U 全电流 i (t ) = i + ir + i0 + i R 哈 1、等值电路 GR = Gr = 0 S d C = 0 Cr = 0 d ( 0 E ) dP dP =S +S r +S + S ? ? E dt dt dt d S s ? 2 S d 1+ ( ) 2 s ? S 1 + ( ) 2 d - 23 - i(t) iR i ira ir irr 可见,交变电场下介电常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子极 化部分;二是偶极子转向极化 部分( ,转向跟不上 电场, ) 。 Cr Umsint GR C 2、相量图 无功电流(极化) 单位体积介质损耗: 大 tg = 所以 Ia 有功电流(损耗) I ra I R 滨 理 工 U 介质损耗角正切 tg I a UI a = I r UI r I rr Ir I I 尔 介质损耗角 ? 功率因数角 s ? 2 Ia G RU + G r U 1 + ( ) 2 = = tg = ? I r C U + C rU ? 0 ? + s 1 + ( ) 2 + 0 所以 tg = 介电常数 I r = I + I rr = ? 0 s ? S ?U = ? 0 S ?U 2 d d 1 + ( ) d ? = + s 2 1 + ( ) S ?U + ? 0 哈 3、 、 p(W ) 、 tg 表达式 几点说明: 交变电场下介质损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导损耗, 对良好介质,一 般很小; - 24 - 学 W = + 0 p= Gr 介质损耗 p(W ) 介质总损耗: W = U ( I R + I ra ) = (G R + Gr )U 2 s ? 2 S 2 U d 1 + ( ) 2 ? 2 W = + 0 s ? E2 2 V 1 + ( ) + 0 s ? 2 1 + ( ) 2 ?0 ? W R = G RU 2 = S 2 U d e , u0 分子活化能; T 绝对温度 = + s ? 1 + ( ) 2 ? 2 p = + 0 s ? E2 1 + ( ) 2 ? 2 + 0 s 1 + ( ) 2 tg = ?0 ? u0 kT 二是松弛损耗,主要是介质中偶极子转向跟不上电场变 化造成的。 s ? 2 S 2 S ? U = g U2 2 d d 1 + ( ) ? 2 g 介质在交 变电压下的等效电导率, g = 0 s 1 + ( ) 2 ? 高频下, 1 , g = 0 s = g i (初始电导率) 低频下, 1 可见, 在频率 ) 介质几何尺寸 C ) 电压有效值 U ) ( 、 ( 、 ( 一定时, W tg ,即 tg 可以表征介质损耗 W 的大小。 “介损”不规范,全称为“介质 损耗角正切” 直流不存在 tg (无功功率不存在) 滨 理 T 1 尔 四、交变电场下介质极化与损耗的表征方式(单一 ) 哈 低: = s ,各种极化均跟得上电场 E (t ) 变化; 高: = , 仅电子 极化跟得上, 松弛极化几乎不能建立; 反: T , 临界条件, 变化很快, 1 时, 随 变化最快。 d 2 =0 ? d 2 1、p、tg 、T ,极化完全建立, 2 , 1 T , 临界条件(变化最快) 1 , 温度影响: T , ? ,反常分散区( 1)向 高频区移动 - 25 - p 低频区 1 低频区 1 T 1 学 大 + 0 1 T 高: p = + 0 滨 理 s ? 2 E ,存在电导、松弛损耗; ,转向极化甚微,但 极高, 所以介质由松弛 损耗产热仍较大 反:T , 临界条件, p 随 变化很快,松弛极化渐增 高频区移动 尔 1 d2p 1 时, p 变化最快。 = 0 ? = 2 d 3 温度影响: T , , ? 反常分散区( 1)向 哈 工 - 26 - 低: p = + 0 ( s ? )2 E 2 E 2 ,电导损耗为主; 低,转向极化跟得上电场变化,不产生松弛损耗 1 ,电导损耗为主; ?0 ?s ? + 0 s 1 高: tg = ,存在电导、松弛损耗; ?0 ? 低: tg = 反:T , 临界条件,有峰值出现,tg 随 变化很快, 松弛极化, ,转向极化跟不上 ? tg s ? 2 0 ( s ? ) 2 2 1 + ( ) 2 1 + ( ) tg = = s ? 1 + ( ) 2 + ( s ? ) ? 0 ? + ?0 ? 1 + ( ) 2 1 + ( ) 2 ( ? ) = s 2 2 + s s dtg 1 时, tg 出现峰值,即 | =0 = 0 ? = d tg max = s ? 2 s 温度影响: T , ? ,反常分散区( 1)向 高频区移动 温度特性( 固定不变) 低温区 1 反常分散区 高温区 p 学 T 1 1 反常分散区 高温区 1 1 反常分散区 高温区 1 1 ,即 取得最大值的频率要低于 tg 。 温度谱 0 max 学 s (s-)/2 大 工 - 31 - T 0 T 1 1 (s+)/2 s 1 = 1 0 2 2 哈 3、柯尔-柯尔图 ? K.S.Cole 和 R.H.Cole 提出一种表示 的图示法。 单一松弛时 间 下 s ? s ? ? ? ? = + 1 + ( ) 2 ? ? = 1 + ( ) 2 ? ? ? ? ? = ? j ? ? ? = s ? ? = s ? ? ? 1 + ( ) 2 1 + ( ) 2 ? ? = ? 代入 ,可得一半圆方程: ? ? 滨 理 说明: = 1 时, max =(s-)/2, =(s+)/2 ; T , d ,偶极子定向困难, s (左移) = 0,Cole-Cole 图呈半圆; ? + s ,即 , ; 0, = 0 1 + ( ) 2 五、交变电场下松弛极化损耗的物理解释 尔 松弛极化损耗特点:极化跟得上电场变化时, 最大而 损耗最小;极化滞后于电场变化时,而损耗。 下面分析偶极子(极性分子)转 向极化建立过程: 约定: 转向 E ? 电场能转为分子动能 ? u k ? 被“加热” 转向-E ? 分子动能转为电场能 ? ?u k ? ?u p ? 被“冷却” 1、 0 , ? 电场作功 ? 分子转向 E 多 ? 被 :E 0 ,P ? u k u p ? 分子转向- E 多 ? 被 “冷却” ; 3、 1 加热 冷却 加热 冷却 滨 理 : E P ? 分子转向 E 多 ? 被“加热” ; : E P ? 分子转向- E 多 ? 被“冷却” ; 可见,在半周期内,分子加热与冷却相抵消,即介 质分子并不吸收电 场能量转为分子热动能而使介质发 热,不引起介质损耗。 哈 尔 2、1(T)松弛极化不能及时建立 P 滞后于 E 工 总结: - 32 - 无“冷却”过程,介质损耗最大。 ,偶极子沿 E 偏转甚微,仍可获微小的 动能,但考 虑到 f ,介质发热仍比较严重。 低温下:偶极子“冻结” , 无松弛损耗。 , 松弛损耗物理本质:介质中有松弛极化时,极化将滞后 于电场变化,造成偶极子动能与势能(电场能)转化的 不平衡,导致外电场供能(作 功) ,使介质内部发热。 大 = 2 弛极化不能及时建立 P 滞后于 E 角度 高频下:偶极子加热大于冷却,介质损耗 , 偶极子恒转向于 E 方向, 外电场恒作功, 学 低温、高频 可见,在半周期内,加热大于冷却,即电场能量不 可逆的转变为分子热动能而使介质 发热, 引起介质损耗。 2-3 具有一组松弛时间的极化与损耗 具有一组 :若介质中 有多个,彼此不 等但很接近,称 这一体系为。 一、具有一组 的损耗 设 f ( ) 为 的分布函数, 即松弛时间为 的分子数占 介质分子总数的比例,满足 考虑 f ( ) , 、 表达式变为 滨 理 工 哈 尔 可见,对一组 的分析,必须先求 f ( ) ,下面分析 f ( ) 的 条件及具体形 式。 1、选择 f ( ) 的条件式 实验规律是:对于一组 , ( tg )频率 特性曲线 上,最大值分布变宽,峰值降低,推断 ( tg ) 曲 线包围面积 是不变的。 两个 ( 1 2 ) 证明: 大 ln - 33 - 一组 学 其中: ( B ) ? = e ln( B ) = e ? ln( B ) ( B ) + = e ln( B ) = e ln( B ) + 双曲正割函数 大 学 = 2 所以 ( s ? ) ? e ln( B ) + e ? ln( B ) e x ? e? x shx = 2 可见,满足这一条件下, f ( ) 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工 得 说明: - 34 - 1 2 sec x = = x ?x chx e + e f() 哈 式中, 0 2 1 2 工 采用一阶电路在阶跃激励下全响应的三要素分析法: 介质 1 电场分布 大 D1 = D2 0 1 E10 = 0 2 E20 E10 2 = E20 1 S 过渡过程, t = 0 + ,根据电流连续性 dE1 dE ? = 2 E 2 + 0 2 2 ? 1 E1 + 0 1 dt dt ? ? E1d1 + E2 d 2 = U 0 ? dE dE 0 1 1 、 0 2 2 位移电流密度 dt dt 1 E1 、 2 E2 电导(传导)电流密度 U 0 外施电压 (恒定) 学 E1 (t ) = E1S + ( E10 ? E1S )e t = E1S + E1e t E10 : E10 d1 + E 20 d 2 = U 0 2U 0 ? ? E10 = ? E10 2 1 d 2 + 2 d1 ?E = 1 ? 20 E1S : ? E1S d1 + E 2 S d 2 = U 0 2U 0 ? ? E1S = ? E1S 2 1 d 2 + 2 d1 ?E = 1 ? 2S j1 = j2 1 E1S = 2 E 2 S ? 哈 1初始电压分布( E10 E2 S ) 3极板短路分 布 尔 达到稳态,即 t 时,满足电流连续性条件,即 E1S 2 = E2 S 1 : - 38 - = RC = 0 同理,介质 2 电场分布 1 d 2 + 2 d1 1 d 2 + 2 d1 t 界面电荷面密度: t (t ) = 0 ( j1 ? j2 )dt = 0 1 ( E1S + E1e ) ? 2 ( E 2 S + E 2 e )dt t t = 0 ( 1 E1 ? 2 E 2 )e dt t t t 哈 t ? 1 2 ? 2 1 = 0 U e dt 1 d 2 + 2 d1 0 t ? t t ? 2 1 = 0 1 2 U 0 e (? )d (? ) 1d 2 + 2 d1 t ? ? 2 1 = 1 2 U 0 (1 ? e ) 1 d 2 + 2 d1 尔 滨 理 t 工 = 0 ( 1 E1 (t ) + 0 1 t dE1 (t ) dE (t ) ) ? ( 2 E 2 (t ) + 0 2 2 )dt dt dt t = 0 ( 1 E1 (t ) ? 2 E2 (t )dt 几点说明: 界面极化原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 不同的介质 组成 复合介质时,由于 1 2 ,在外施电压作用下导致 1 2 介质分界面处出现自由电荷 的缓慢积聚,属松弛极化。 两非极性材料复合后,由于界面极化,同样在介电谱 特征 曲线上形成 具有迅变区、 tg 具有峰值的特点,即 宏观上表现为极性介质。 2、交变电场下的极化与损耗 设 U = U ? e jt ,则 ? ? ? ? d E1 d E2 = 2 E 2 + 0 2 J = 1 E 1 + 0 1 dt dt t - 39 - 大 学 E2 (t ) = E 2 S + ( E 20 ? E 2 S )e 1U 0 E20 = 1 d 2 + 2 d1 = E2 S + E 2 e 1U 0 E2 S = 1 d 2 + 2 d1 t 1 2 ? 0 ? 界面为正电荷 2 ? 2 ) 1 2 ? 2 1 = 0 ? 1 = 2 ? = 0 ? 无界面极化 1 2 ( 1 = 2 ) 1d S 其中: ? 0 = 0 = RC = d S 1 2 ? 2 1 0 ? 较低频率下, E2 = 大 ? ? 1 tg 1 ? 0 ? 1 所以, 2 tg 2 ?0 ?2 滨 理 2 E1 2 1 + tg 2 = E2 1 1 + tg 2 1 电场分配关系小节: 低频、工频下 2 E1 2 1 + tg 2 E1 2 或 = ( tg 1 、 tg 2 0 ?u up = ? 0 ?0 x 0 区: n=1 整理,得 d 2 2 ? 2 + K1 = 0 ? dx ? 2 ? d + K 2 = 0 2 ? dx 2 ? x 0, K1 = K2 = 2 mu h2 2 m (u ? u 0 ) h2 2 ? 2? = B12 e ? 2| K 2 |x = B12 e 2 h 2 m ( u0 ?u ) x 可见, x ? 2 ? 2? =| 2 | 2 ,即透入深度受限制(经典 力学认为, 粒子不可能出现于势垒中) ; 通解 6 8 678 7 ? jK x ? + A2 e ? jK x x 0 2 2 ? 透射波 无意义,为 0 ? A 1 、 A 2 、 B 1 三个未知数,二个方程,令 A 1 =1,则 入射波 反射波 1 1 2 2 学 u 0 ? 2 ( x ) = B1 e 1 1 2 x u 0 ? K 2 0 ,即粒子穿过势垒 u 0 ,在 x 0 区域继 续传播, 同时有部分反射波; u 0 大 u u F ? f (u ) = 0 ? 无电子填充 u kT ? f (u ) A e 2、固体能带模型 能带的形成: u kT ,转为玻尔兹曼分布。 表示玻色子占据能量为 u 的能级的几率, u kT ? f (u ) A e u kT ,转为玻尔兹曼分布。 孤立原子能级 - 48 - 两原子相互靠近 ? 势垒变窄(隧道贯穿) 、变低 ? 电子共有化运动 ? 特点: 绝缘体禁带宽( u g 3eV ) 、导带空; 导体导带有部分电子填充; 半导 体禁带窄( u g u i (电离 能) ? 分子电离产生新的电子-离子对 ? 载 流子激增 ( ) - 50 - 大 学 实验表明: 式中 电极间距; ( E )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即电子在单位路 径上产生 的碰撞电离数,特点: j e d 。 电子主要来源:阴极(冷、热)电子发射 d 离解: 设分子热振动频率 0 , 其中能量超过 u a 的振动导致离解, 根据玻尔兹 曼分布,单位时间产生离解的热振动数为 则浓度为 N 0 的液体分子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 离解的分 子数为 复合: 3-4 液体介质的电导 大 学 设离子 A +、B ? 浓度分别为 n A、nB ,对 AB ? A + + B ? 情况, 复合 离解 一、离子电导 1、离子来源 本征离子:液体分子本身热离解产生,存在于强极性液 体 介质(有机酸、醇等)中; 杂质离子:外来杂质分子离解产生,如 H 2 O ? H + + OH ? , 工程液体介质离子的主要来源。 2、离子电导率 = n0 q 离子浓度 n 0 : 设液体 分子 A、B 原子之间距离 r 与分子总能量 u 之 间关系如图所示 能量最低; r0 分子稳 定, r1 分子离解; u a 分子离解活化能。 滨 理 离解 复合 哈 尔 AB ? A + + B ? - 51 - 工 n A = n B = n0 ,则复合速率为 z = ? n A ? n B = ? n02 达到平衡时 离子迁移率 : 离子电导率: E = 0 热振动,na b = nba ,等效离子跃迁数为 0,无离子 学 = n0 q = N 0 0 设离子热振动频率为 ,当振动超过邻近分子对该 离子束缚势垒 u 0(离子迁移活 化能) ,离子离开稳定位置 而迁移。 若离子浓度为 n0 ,有 6 个跃迁方向,各方向几率 相 等,因而离子单位时间内沿任一方向跃迁离子数 所以 = E = n ? n0 ? E 低电场下,离子迁移率: 大 q 2 2 = 6kT N 0 0 u = qE ? u = qE ? ,即 nab nba ,形成离子电导电流; 2 2 工 电流; ( 离子电荷 q , 电场作用使 a b E 0 设 E 沿 + x 方向, 正) , 迁移势垒降低 b a 迁移势垒上升 e e 2 ua 2 kT q? u q 2 ? kT e 6kT 0 u0 + ua k ?T = Ae T , 与 E 无关 B 电流密度 j = E 沿 + x 方向净迁移离子数: 滨 理 尔 强电场下, 1 u = qE kT 2 低电场下, 得 哈 = n0 q 6E e u0 k ?T e 2 kT = qE 又因为离子迁移总距离 l = n ? = ? n0 - 52 - A B E ? e , 与 E 有关 E j = E = A B E ? e ? E = A e B E E 几点说明: 摄氏温标表达式 一般 t n02 ? A1 A2 本征:势垒高 ? u1 u 2 ? B1 B2 - 53 - 学 q 4 0 r 2 dr = q 4 0 r q = 4 0 rU 0 , r 胶粒半径 受电场力: 受液体摩擦力:Stokes(斯托克斯)公式 , 液体粘度( N ? s / m ) 稳定时,二者相等,得胶粒迁移率 2 3-5 固体介质的电导 一、离子电导 1、晶体介质 离子来源: 本征离子:点阵上离 子由于热振动离开点阵(高温离子 电导) 杂质离子:与点阵联系较弱的离子脱离束缚(低 温离子 电导) =C 华尔屯(Walden)定律 说明: 液体介质虽然有 = (T ) 、 = (T ) ,但 ? = C ,与温 度无关; 适用条件:电泳电导、液体介质本征离子电导; 杂质离子电导不符合华尔屯定律, 即工程液体介质一 般 ? = f(T) 。 滨 理 哈 尔 工 - 54 - 即 本征离子电导: 晶体中两种缺陷产生载流子,即 Frenkel 缺陷 晶体中半径较小离子,热激发后 脱 离晶格格点进入点阵间形成 填隙离子,同时点阵上留下一个 离子空位,即出现成对的填隙 离 子-点阵空穴缺陷; Schottky 缺陷 离子半径较大,离开晶格后不能 进入点阵间, 因而到达晶体表面 构成新的晶格,点阵上留下离子 空位,形成单一空穴缺陷。 本征离子 电导率: 其中,系数 B 与离子电导总势垒 u 有关,即 大 电泳电导率 学 2 Schottky 缺陷 ? 离子空位导电 ? u = u 0 + u s Frenkel 缺陷 ? 填隙离子导电 ? u = u 0 + uf 式中: 压力特性 可用来区分离子、电子电导 离子: p ? 分子间隙 ? 离 d/dp0 电子电导 子跃迁阻力 ? 离子迁移率 d ) ? ( dp 0 工 包括杂质离子、本征离子晶格位错两种,统称弱束 缚离子电导,属低温电导,具有较 低束缚势垒。 电导率: 温度特性 杂质、本征离子共存 ln :本征离子 : 杂质离子 1/T 大 j 杂质离子电导: A = A(n0 ) B = B(u ) 2、非晶体介质 无机电介质 玻璃、陶瓷等,金属离子为主 滨 理 本征: 浓度大 ? n01 n02 ? A1 A2 本征:势垒高 ? u1 u 2 ? B1 B2 高温区 ? 本征 低温区 ? 杂质 液、固体无饱和电流区(密 度大,离子迁移率小,离子不 能全部 到达电极表面复合) 伏安特性 尔 有机高分子 杂质离子电导为主 g l = Ae = Ae p ? 分子间隙 ? 离子跃迁阻力 ? B T B + C? p T 哈 时间特性 3、实验规律 电解现象 电导电流通过介质,极板上有析出物,电 子电导无此现象 (电子与极板中和) 对良好介质,现象不明显,不能用来区分 离子、电子电导 空间电荷极化: 介质中杂质离子受热激发,并在外电场作用下定向 迁移,如果迁移中被束缚在局部区 域(电极附近、介质 不均匀区) ,形成空间电荷,通常电极附近积聚较多异号 空间电荷, 形成空间电荷极化(高压式极化) ,属松弛极 - 55 - 化,也是一种宏观极化。 吸收电流影响电导电流测试: 考虑松弛极化反电势 U ,则电导电流 措施: 1min 读数法 ? 大介质不适用 高温法 T ? ? i R ; T ? d ? ir ; 所以,高温下吸收电流 减小,电导电流增大,即测 量电导电流,温度高些好。 滨 理 E 1 2 工 二、电子电导 固体介质中导电电子来源及电子电导模型 x 电流-时间特性: U(t) U t i(t) i ir iR t i (t ) = i + ir + iR i 电子、原子、离子位移 极化,电容充电电流 ir 吸 收电流(偶极子转向 极化、空间电荷极化、 界面极化) iR 电导电流(电子、空穴 等 电子性电荷、可动正 负离子) 哈 尔 1、晶体介质的电子电导 介质热电子发射(本征激发) 能带模型 在热作用下,价 带顶的电子跃迁至导带,在电场作用下, - 56 - 大 学 补偿法 U ? I = 0 ? U =U ? I = U ?U R 在导带中沿电场反方向移动形成电导电流。 电导率(本征激发) : = n ? e ? = Ae 可见, T ? ; u g ? 2 kT ug 图示导带中电子为本征热激发产生,考虑到介质 u g 3eV ,一般本征电子电导可以 忽略;因此晶体介质 电子电导主要是杂质引起的。 杂质存在时,禁带中将引入中间能级, 分两种情况: 滨 理 n 型半导体:杂质能级靠近导带,杂质能级上电子热激 发跃迁至导带容易,导带上电 子浓度大, u F 上移,杂质 称为施主杂质; p 型半导体:杂质能级靠近价带,价带电子 易于热激发 到杂质能级上,价带上空穴浓度大, u F 下移,杂质称为 受主杂质。 阴极向真空中发射 设 u F 为金属费米能级, 电子 能量大多处于 u F 以下; 为电子 脱离金属表面所需最小能量,称 逸出功或功函数,即 u x 0 = u F + 若电子能 量 u u x 0 ,则逸出 表面,可得发射电流密度: 尔 工 即 式中, - 57 - 大 2、阴极热电子发射电流 阴极热电子发射 在热作用下,阴极中部分自由电子获得 较高能量,脱离 电极表面束缚, 在电场下定向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体育上册 第二十四课 小排球说课稿
- 塑料厂包装材料管理细则
-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课稿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5.1.6 鸟(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6.3 向心加速度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 虞美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2025江苏苏州市市级机关遴选公务员1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吉林省四平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 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签订与绩效考核标准
- 中国梦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风险一定期五重大研判制度
- 联通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 虎门销烟教学课件
- 2025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能力提升】附答案详解
- 疼痛管理与护理
- 火焰引燃家具和组件的燃烧性能测试装置校准规范-
- 2025至2030年中国局部UV油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眼视光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
- 科研机构安全标准化工作方案
- 202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