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学概论_第1页
环境保护学概论_第2页
环境保护学概论_第3页
环境保护学概论_第4页
环境保护学概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终作业期终作业 学院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班级:2006级地理科学(级地理科学(2)班)班 学号:学号:200675010239 姓名:姓名: 张张 超超 浅谈净土洁食问题浅谈净土洁食问题 “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统计,200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22亿吨,其中我国粮食产量约5亿吨。这些粮食均是 在全球17亿公顷(我国占 12亿公顷)耕种土壤上生产的。正是因为这些土壤能提供作 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粮食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维系人 类的生存和繁衍。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养分和水分, 没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长,更谈不上获得稳定的产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 的养分元素含量,对作物生长讲,经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须注意调节,特别是人们有意 无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各种“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体发生污染,就会 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 的好坏。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农产品质量不良的 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即水、土、气、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导 致农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们关注的是“蓝天、碧水”,认为只要天蓝,水碧, 就能保证农业环境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岂不知,除了“蓝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土 壤质量的安全,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 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净土”,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将影响 大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到水体,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即使天蓝、水碧, 也会有毒害物质飘在空中,溶在水中,或进入土中。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 “净土、 洁食”比“蓝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战略性安全问题。 土壤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 不洁净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质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 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 随着人口增加及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越加突出。据统计,我国重 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 700万公顷,使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区土壤镉的污染超标面积,近 20年来增加了146,在东南地区,汞、砷、铜、锌等元素的超标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 455。有资料报道,华南地区有的城市有50的农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 石油类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有万亩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 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也曾发生千亩稻田受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 一些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镉污染普遍,其中有的市郊大型设施蔬菜园艺场中,土壤中锌含量 高达517毫克千克,超标5倍之多。 其次,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 ,平均每亩施用9313克,比发达国 家高出一倍。特别是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这些作物 的农药用量可超过100公斤公顷,甚至高达219公斤公顷,较粮食作物高出12倍。农 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5060,已经长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 的可检出率仍然很高。据调查,一些名特优农副产品中,有机磷检出率100,六六六检 出率95,超标24。另在全国16个省的检查结果,蔬菜、水果中农药总检出率为 2060,总超标率为2045;因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引起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时有 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 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个别地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 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 年来沿海大部分地区的大田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质大量积累,2000年太湖流域农田土 壤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为100,六六六、滴滴涕超标率为28和24。令人 不安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第三,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土壤污染。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000万吨氮, 其中我国用量达1726吨氮,占世界用量的216。我国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为2248 公斤公顷,其中有17个省的平均施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有4个省 达到了400公斤公顷。据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目前在农业结构改制后的蔬菜、 瓜果地里,单季作物化肥(折合纯养分)用量通常可达5692000公斤公顷以上,如一 些蔬果种植大县的化肥平均用量已达1146公斤公顷;滇池区蔬菜花卉基地,一季作物氮 磷肥用量(纯养分)达687公斤公顷,最高可达3300公斤公顷;其化肥用量远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顷) ,较之世界用化肥首户的荷兰还高出一倍多;每年农田使用 化肥氮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吨左右,有些地区饮用水及农产品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 的含量均明显超标。2000年下半年,华南地区有的城市监测到菜地土壤硝酸盐含量超标率 为331;据中国农科院对某地32种主要蔬菜调查,蔬菜硝酸盐含量比80年代初增加了 14倍,其中有17种蔬菜硝酸盐含量超过欧盟提出的最低量标准;2001年长江三角洲的个 别省份农产品出口由于监测不合格而损失数亿美元。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区域性发展,并对各种农产品品 质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 要表现为: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为新的、长期潜在的区域性土、水环境污染问 题;2大气中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构成了土壤与大气的复合污染,城市光 化学烟雾频繁并加重;3农田与菜地土壤受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突出,硝酸盐积累显著, 已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积物中 有机氯农药残留普遍,已发现一些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潜在高风险区。 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活动是产生土壤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资源高强度 的开发利用,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向农田转移,过量的化肥与农药大量在土壤与 水体中残留,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发生显性或潜性污染,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 应当指出,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其严重后果仅能通过食物给 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质量, 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才能实现农业安全,保证人畜健康。 值得商榷的几种认识 1 “有机”不能替代“无机”,有机肥并非是最“洁净”的 人们一般认为有机肥培肥土壤是最安全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第一,农业增产的 实践证明,1公斤化肥,可增产5公斤10公斤粮食。我国粮食的增产,有3035是靠 施用化肥取得的,化肥的贡献不容忽视。正确地说,化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才是最有效 的增产措施。第二,从对环境的污染看,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只要施用不当,均会出 现污染。过量施用化肥是有害的,但有机肥若用量过大,腐熟不全,施用季节不当,也会 对水圈、生物圈与大气圈产生污染。特别应注意的是,当前农村中的有机肥有不少是来自 含化学激素或重金属等饲料饲养的畜禽排泄物,不少企业制造的商品有机肥的原料也不纯 净。因此,有机肥也会变成引发土壤污染的根源。第三,目前社会上提出的“无公害”、 “绿 色”、 “有机食品”以及 A 级、AA 级“绿色食品”等,是以不使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物质(化肥、 农药、食品添加剂等)为主要标准的,其中以有机食品为最高等级。然而,这些标准还有 待于国家对土壤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后才能真正做到。对此,我 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2目前的“生态农业”并非等于安全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以农业可持续发 展为核心,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贯彻生态学原理,做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系统 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 生态系统,并按区域特点建立生态区域模式。从而使现代生态农业在促进地区与国家经济 发展方面起重要推动作用。生态农业是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国家及地区的农业现 代化建设相结合,核心是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其中土壤与环境质量是农业生态工程的重 要内容。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实力,坚持不懈,科学实施的宏大工程。而目前多数地方多只 是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尤其不注意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大家应对此有清醒认识。 3 “净土”不等于“洁食” 的确,洁净的土壤只是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基本保证。事实上,洁净基地生产出的 清洁农产品,还需经过储存、运输、深加工、市场流通直至餐桌等诸多过程。只有经过了 这些全过程质量控制,最后到达餐桌仍是清洁的,才算农产品的真正安全。因此,在农业 安全生产中,除了从防治土壤污染这个源头抓起外,还必须注意防治产地环境、生产过程、 流通环节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并通过建立与制定国家与地方一系列的农产品规范,完善 质量认证、监测、管理、法制等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全程清洁”生产,才能使农 业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保护和治理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建议 1开展全国土壤质量本底调查,建立全国土壤质量监测网络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管理 模式均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虽然已经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但最近的一次已经 过去了20多年,当时所获得的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信息甚少,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特 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需要。如最近在太湖地区进行的土壤质量调查,其结果表明土 壤质量的空间变异很大,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全面摸清各地土壤质量本底情况, 针对不同质量土壤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就根本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在全国 范围内进行土壤质量的本底调查十分紧迫。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推动全国性的与土壤质量有关的调查,如国土资源部的农 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土壤污染调查;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 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土壤质量研究等。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各部门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 缺乏必要的统一与整合,造成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因此,建议国务院组织、协调有关部 门,加强资源和技术的整合,逐步、分区、分阶段地开展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国性耕 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并建立长期的动态监测体系。 2 尽快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土壤有机与激素类污染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并 尽快与国际接轨 目前,就农业生产中污染物而言,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迄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 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它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而我 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所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也仅规定了 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控制标准,这与发达国家的限制标准不相适应。此外,美 国、德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对 PCBs(多氯联苯) 、PAHs(多环芳烃) 、 PCDDPCDFs(二恶英类)等与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也制订了 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而我国新近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引用现 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重金属仅限5种,农药仅限六六六和滴滴涕,其它有机污染物未 涉及。因此,建议加强土壤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尽快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 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3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质量保护和修复的研究 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品质的根本措施。据江苏的经验,必须在摸清土壤与 环境质量本底,抓好“净土”这个源头的基础上,选好主要农产品,明确技术规程,通过试 验示范抓好并建立五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与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农产品管理与市场信息体系;农产 品质量安全法规与执法体系。 对大面积遭受污染的土壤,必须开发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对有关环境技 术基础与原理,如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环境行 为、生态毒理及人体健康危害;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环境生物修复;农业面源污 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过程与机理;痕量气体污染、细粒子污染及酸雨的形成、危害机 制与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恢复和提高其土壤与环境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应发展具有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与产业。此外,应将生态环境资产损失计入生产成本,以绿 色 GDP 指标来衡量和考核地区经济发展成就。 此外,应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