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城镇体系基础资料_第1页
大兴安岭城镇体系基础资料_第2页
大兴安岭城镇体系基础资料_第3页
大兴安岭城镇体系基础资料_第4页
大兴安岭城镇体系基础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 3 大兴安岭地区城镇体系规划 (20042020) 基础资料汇编 组织编制:大 兴 安 岭 地 区 行 政 公 署 编 制: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6 年 4 月 2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负责人与编制人员 院 长:王洪和 副 院 长 兼 总 规 划 师:赵景海 顾问总工程师、项目审核人:李之春 规划一所所长、主任规划师:陆 彤 :刘东亮、荣玥芳 项目负责人 :刘东亮 专项负责人 荣玥芳 戴利人 刁爱平 编 制 人 员:陆 彤 马 和 荣玥芳 刘东亮 刁爱平 戴利人 孙 异 孙英博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建设局 负责人与编制人员 局 长:张唯东 副 局 长:李保林 规划管理科科长:杨晓晨 规划管理科科员:胡增宇 - I - 目 录 第一章 地区概况.1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 (一)自然条件.1 (二)自然资源.2 (三)自然灾害.3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5 (一)社会发展概况.5 (二)经济发展概况.6 (三)区域交通发展概况.6 三、地区林业开发历史沿革7 四、地区管理体制9 第二章 地区主要城镇简介.11 一、加格达奇11 二、呼玛镇11 三、塔河镇12 四、西林吉镇13 五、小扬气镇14 六、新林镇14 七、呼中镇15 八、韩家园林业局15 九、图强林业局16 十、阿木尔林业局16 十一、十八站林业局16 第三章 区域城镇体系现状.18 一、区域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现状18 二、职能结构18 三、等级规模结构19 四、空间结构特征19 II 第四章 区域基础设施现状.20 一、区域综合交通现状20 (一)公路.20 (二)铁路.20 (三)水运.21 二、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现状21 (一)地表水.21 (二)地下水.22 三、区域电力工程现状23 (一)电厂分布及装机容量.23 (二)输电线路.23 (三)变电所.24 四、区域电信及信息网络工程现状24 五、区域广播、电视工程现状25 六、区域邮政设施工程现状25 七、区域综合防灾工程现状27 (一)地区防洪工程现状.27 (二)地区消防现状.27 (三)区域气象防灾体系现状.27 第五章 区域社会设施现状.29 一、区域教育设施现状29 二、区域科技设施现状30 三、区域文化体育设施现状30 四、区域医疗设施现状31 (一)医疗机构.31 (二)疾控机构.31 (三)监督机构.31 (四)妇幼保健机构.31 (五)采供血机构.32 五、社区基础设施现状32 第六章 区域环境保护工程现状.33 一、水环境33 - III - 二、大气环境34 (三)噪声环境.35 (四)固废情况.35 第七章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现状.36 (一)森林资源.36 (二)湿地资源.37 (三)水土流失.37 (四)水资源.37 (五)矿产资源.38 (六)旅游资源.39 (七)水产资源.39 (八)野生动植物资源.39 (九)自然保护区.40 第八章 区域旅游资源现状.42 (一)自然旅游资源.42 (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43 (三)重点旅游资源.43 第九章 区域文物古迹保护现状.44 第十章 基础数据.45 一、黑龙江省资料45 二、地区资料50 三、主要参考文献63 (一)大兴安岭地区.63 (二)塔河县.64 (三)呼玛县.65 (四)漠河县.65 (五)呼中区.66 (六)松岭区.66 (七)新林区.66 (八)图强林业局.67 (九)阿木尔林业局.67 (十)十八站林业局.67 (十一)韩家园林业局.67 1 第一章 地区概况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北部边陲,东接小兴安岭,西邻呼伦贝尔市,南濒松嫩 平原,北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境内物产丰富,林木苍翠,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 地,被誉为“金鸡冠上的绿宝石” 。 大兴安岭地区是 1964 年 2 月 10 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64)92 号文件批 准开发建设的,它是横跨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的特殊区域。地理座标北纬 50 055334,东经 1214112710,南北长 365km,东西宽 335km。全 区总面积 8.35 万 km2,辖 3 县 4 区 10 个林业局。森林总面积 6.52 万 km2,占全国 的 4.1%,活立木蓄积量 5.27 亿 m3,占全国蓄积量 4.2%。大兴安岭地区中俄界江长 791.7km。有漠河、呼玛两个国家级一类客货口岸。大兴安岭地委、行政公署和林 业集团公司设在加格达奇。 大兴安岭地区气候独特,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昼长夜短温差 大,以夏至前后为最,偶有极光出现。冬季夜长昼短,时有奇寒,极端最低气温- 52.3,出现在 1969 年 2 月 13 日的漠河;极端最高气温 39.4,出现在 1994 年 7 月 18 日的呼玛。年平均气温漠河和呼中等北部地区在-4.4-3.9,其它地区在 -2.8-0.8。全区平均太阳辐射年总量 4360.7MJ/M2,平均年日照时数 2416 左右, 年10有效积温 15302090。年无霜期平均为 99 天,冰冻期 180200 天,年 均降雨量 485.5mm,集中在 68 月间。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以西北风为主,寒 冷干燥,降水量占年降水量 10%左右。 流域面积在 1000 km2以上河流有 28 条,流域面积在 100 km2以上河流有 115 条。境内较大河流有呼玛河、额木尔河、盘古河、西尔根气河、多布库尔河、甘河、 那都里河等,国际河流有黑龙江,省内地区间界河有嫩江。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处于根河与嫩江两条地震大断裂带 上,地势呈西高东低,位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及其结合部,南北走向的中山系大 兴安岭山脊以东为第一阶梯地,以西为第二阶梯地。全区为多年冻土带,处多年冻 土带南部,盘古河以西及河源南向东直线以西为大片多年连续冻土带,其它为岛状 多年冻土带。 大兴安岭东北组兴安山地属地型区,兴安岭山地与台原中的兴安岭北部台原地 貌区。西部为高纬寒冻地貌类型区,东部为高寒侵蚀地貌类型区。地貌由中山、低 山、丘陵和山间盆地构成。全区平均海拔 350m,大兴安岭最高峰大白山海拔 1528.7m,最低点呼玛县四合屯海拔 180m。 2 大兴安岭地区有比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并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及地形、水文、土 壤等构成在中国北部地区具有相对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大兴安岭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 42 种,有煤、铁、钛、铜、铅、锌、 钨、钼、钒、镁、金、银、白云岩、萤石、红柱石、菱美矿、黄铁矿、磷、毒砂、 蛇纹岩、泥炭、含钾岩石、石榴石、珍珠岩、沸石、高岭土、膨润土、玻璃硅质原 料、麦饭石、大理岩、建筑用砂、砖瓦粘土、陶粒原料、石墨、玄武岩、石灰石、 花岗岩、玛瑙、油页岩、矿泉水、地下水 。矿产地 571 处,已探明的储量的矿产 14 种,开发利用的矿产有 15 种。 2.水资源 全区水系为外流流域,流入太平洋海域的黑龙江流域区,属地表流经带的湿 润带与多水带。地表水资源总量为 156.4 亿 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4.36 亿 m3。水 能蕴藏量 86 万 kw,居全省第二。流域面积在 1000 km2以上河流有 28 条,流域面 积在 100 km2以上河流有 115 条,流域面积在 50 km2以上河流有 208 条。河流总长 4410 km,水面面积 142 km2。境内较大河流有:呼玛河、额木尔河、盘古河、西尔 根气河、多布库尔河、甘河、那都里河等,国际河流有黑龙江,省内地区间界河有 嫩江。 3.土地资源 大兴安岭地区土壤为中国大兴安岭北部森林土壤区,主体区的西部为寒温带 森林土壤漂灰土(棕色针叶林土) ,东部为暗棕土(暗棕色森林土) 。依据大兴安岭 地区土地部门资料,各类耕地 72.53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为 0.88%;各类林 地 7.15 万 km2,占 86.3%;各类牧草地 174.67 km2,占 0.21%;居民类及工矿用地 443.47 km2,占 0.54%;各类交通用地 180.53 km2,占 0.22%;另外有一部分未利 用土地。 2003 年末,全区森林覆盖率 78.21%,林业经营面积 8.22 万 km2,占政区总面 积 98.48%;林业用地面积 7.61 万 km2,占总面积 91.1%,占林业经营面积 92.51%。 在林业用地中,禁伐区面积 2.43 万 km2,占林业用地 31.94%,限伐区面积 3.28 万 k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 43.15%;商业林面积 1.90 万 km2,占林业用地面积 24.91%。 4.植物资源 大兴安岭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本地区自然植被类型为泛北极植物区系欧亚森林 植物亚区寒温带针叶、落叶林区域。有木本植物 100 种,其中乔木 28 种。全区已 普查出维管束野生植物 92 科 371 属 900 多种。野生经济植物占 60%。其中药用植 3 物有黄芪、沙参、百合、断肠草、元胡、龙胆、紫苑、杜香、杜鹃等 85 科 192 属 342 余种;纤维植物有大叶樟、小叶樟、野古草、羊胡子、苔草和柳兰等 27 种;单 宁植物有金老梅、蒿柳、酸模、老鹤草、萎陵菜、地榆、鼠掌草等 49 种;芳香油 植物有狭叶杜鹃、裂叶荆芥、百里香、兴安桧、玲兰等 29 种;油料植物有榛子、 胡枝子、接骨木、苍耳、分叉蓼、野碗豆等 28 种;食用植物有越桔、稠李、东方 草梅、都柿、蕨菜、薇菜、黄花菜、草蘑、油蘑、猴头、木耳、桔梗等 42 种;农 药植物有粗茎鳞毛蕨、兴安藜芦、白屈菜、狼毒大戟、白头翁、莲子菜等 8 种。 5.动物资源 大兴安岭地区动物资源丰富而独特。动物区为古北界东北区,寒温带落叶针 叶动物群区,鸟兽区为东部森林、森林草原喜湿与半喜湿资源动物群栖居区中的大 兴安岭北部山地区。全区已普查出鸟类 16 目 40 科 250 种,其中雀形目 119 种,占 47.6%,非雀形目 131 种,占 52.4%;夏候鸟有赤麻鸭、绿头鸭、极北柳莺等 148 种; 冬候鸟有朱顶雀、灰喜鹊等 11 种;留鸟有黑嘴松鸡、花尾榛鸡、乌林號等 46 种; 旅鸟有大天鹅、花脸鸭等 45 种。 全区已普查出兽类 6 目 16 科 56 种,主要有紫貂、貂熊、棕熊、猞猁、原麝、 马鹿、驼鹿、狍、野猪、狼、狐、貉、雪兔、黄鼬、水獭、松鼠、飞鼠、花鼠等。 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紫貂、貂熊等,二类保护动物有棕熊、猞猁、马鹿、驼鹿、 雪兔等。 全区已普查出鱼类 17 科 84 种,主要有大马哈鱼、细鳞鱼、哲罗鱼、鳇鱼、 鲟鱼、乌苏里白鲑、黑龙江茴鱼、狗鱼、青鱼、雅罗鱼、草鱼、赤眼鳟、鲶鱼、凌 源犸、江鳕、青纩、泥鳅、鳜鱼、黑龙江巽鱼、鳙鱼、黑龙江鲤、鲢鱼、银鲫、棒 花鱼、华雩、湖瘛、银固、长春鳊、蒙古红珐、彩石鲋等。 全区已普查出两栖动物有中华蟾蜍、无斑雨蛙、黑龙江林蛙、中国林蛙等 2 目 4 科 7 种;有龙江草晰、丽斑麻晰、白条锦蛇、红点锦蛇、极北蝰和蝮蛇等 2 目 3 科 7 种。 (三)自然灾害 大兴安岭地区处于气候不稳定区,气象灾害频繁。根据历史资料统计,气象灾 害主要有干旱、暴雨、低温冷害、大风、寒潮、凌汛和雪灾等。这些气象灾害及其 衍生灾害或继发性灾难占全区自然灾害的 90以上,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 活和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1干旱 从 1985 年以前的历史资料看,全区一半以上的地方均有发生旱灾的频率为不 到 3 年即可一遇。南部春旱、中部秋旱、北部夏旱发生机率呈上升趋势。1994 年以 来,全区年降水量出现偏少的机率明显增加。主要农区呼玛的降水量是连续多年持 4 续偏少,19942001 年间,只有 1998 年水量偏多,干旱年份占 7/8。特别是 19992001 年连续 3 年出现春夏连旱,降水量与有记录以来的最少值相差无几,江 河水位连年走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干旱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直接导致森 林和林下植物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粮食减产或绝产。衍生灾害主要有森林火灾、 森林病虫害和农业旱灾。发生森林火灾最典型的年份有 1987 年“5.6”大火和 2000 年的夏季山火。据气候周期分析,目前大兴安岭地区的干周期至少要持续 56 年, 加之地球气温变暖,未来 10 年大兴安岭地区仍有变暖和变干的趋势,干旱将是林 业和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 立林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采取空中飞机增雨,地下火箭和高炮增雨,雷达科学指 挥作业是极其必要的抗旱措施。 2暴雨 受大兴安岭山脉东坡和伊勒呼里山南坡的阻挡和地形抬升作用,大兴安岭地区 强降水中心多位于甘河、呼玛河上游和雅鲁河、绰尔河上游一带。一日最大降水量 大兴安岭西坡和伊勒呼里山北坡 80100mm,大兴安岭东坡和伊勒呼里山南坡为 100130mm。暴雨日期平均每年 0.31 天,每年最多 2 次。暴雨是导致洪涝灾害 的直接原因。受山地条件和居民聚集条件影响,一旦出现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损 失巨大。历史上典型的年份为 1991 年“6.30”大水,6 月 2729 日全区普降暴雨, 平均降水量相当于正常年份的 34 倍,致使山洪暴发,七条主要河流泛滥,2 县、 4 区、4 个林业局、38 个乡镇受灾,受灾居民 3.5 万户 13 万人,其中死亡 29 人, 直接经济损失共计 5.1 亿元,灾情之重史无前例。 3低温寒冷 大兴安岭地区纬度高、地势高、热量条件差,几乎每年春夏两季都会出现不同 程度的阶段性低温,低温冷害时常发生,成为影响农业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主要 灾害之一。受气候变暖影响,植物提前萌芽,往往赶上 5 月下旬到 6 月上旬的霜冻。 冻害后又会衍生森林病虫害,1987 年 6 月 28 日出现霜冻,气温最低为-1.1,这 时正是农作物生长期,使刚出土的幼苗、树苗大部分冻死。2001 年 9 月 7 日出现霜 冻,最低气温为-5.6,使还未完全成熟的农作物受到冻害,甚至颗粒无收。 4大风 全区五级以上强风出现日数 46 月最多为 2145 天,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左右; 其次是 910 月为 716 天,约占全年的 16。极大风速大兴安岭东、南部 级,中部和西北部级。春秋季大风极易使小火酿成大火。各地经常 出现飑线过境现象,同时伴随雷雨天气,风速 20m/s 左右,造成楼盖、烟囱刮倒、 楼台刮掉、输变电线路中断、大树拦腰折断等等。 5寒潮 5 大兴安岭境内出现的寒潮天气 90以上集中于秋冬季节,其余在春季发生。全 区每年过程降温 89以上的强冷空气可出现 810 次,北部多于南部。一旦爆发 寒潮,持续 23 天,最长的可达 5 天以上,期间严重危害运输、野外作业、资源 保管、粮食贮藏及动植物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 6凌汛 受特殊地理位置和黑龙江走向影响,凌汛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只是由于冰凌卡 塞部位不同,灾害损失不同而已。1985 年 4 月中旬,黑龙江上游发生特大凌汛,在 全区 792km 的江道内形成冰塞、冰坝 20 余处,较严重的冰坝 11 处,毁灭性灾害冰 坝 3 处。据统计此次灾害共淹房屋 722 栋(约 43000m2) ,冲毁房屋 700 余栋(约 3880m2) ,淹没耕地 24.5 万亩。全区三县八个乡 30 个自然村屯受灾,经济损失近 3000 万元。 7雪灾 雪灾主要由大暴雪天气导致,多出现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持续时间可达 3 天,常使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形成雪阻,再就是影响秋收和春播。大暴雪天 气发生率在西北向东南递增,年平均发生机率为 1.9 次。塔河县 1983 年 4 月 295 月 1 日遭暴风雪袭击,其间降雪 32.4mm,风力八级以上,损坏通讯线路 122km,塑料大棚 1280m2,雪阻 116km,直接经济损失 15 万元以上。 其它气象灾害还有冰雹、雷暴、龙卷风、浮尘等,对林业、农业生产和群众生 活都有极大危害。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一)社会发展概况 大兴安岭行政公署辖 3 县 4 区 10 个林业局,建制镇 23 个(含县区址) ,是黑 龙江省唯一没有设市建制的地区,行政公署设在加格达奇区。其中 3 县 4 区包括呼 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林业部所属大兴 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辖 10 个林业局 59 个林场,其中 10 个林业局分别是:松岭林业 局、新林林业局、塔河林业局、呼中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图强林业局、西林吉 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和加格达奇林业局。林业局中独立林业局局 址两个:韩家园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全区总面积 8.35 万 km2, 跨两个行政区。 其中属黑龙江省行政区的面积为 6.48 万 km2,占 77.60%;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行政 区的面积为 1.87 万 km2,占 22.40%。区域行政区划详见表 1-1。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 2004 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03 年末大兴安岭地区总人口 为 52.78 万人,区域平均人口密度为 6.32 人/ km2,其中非农业人口 45.73 万人, 占总人口 8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64。地区内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达 翰尔,鄂伦春、鄂温克、回、赫哲、锡伯、柯尔克孜、土家、侗、朝鲜、壮族等 21 6 个少数民族,人口 20 813 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4.13%。其中鄂伦春族系世居民族, 主要居住在塔河县十八站和呼玛县白银纳两个鄂伦春族乡,人口 1027 人,其它少 数民族大多数为 1964 年开发大兴安岭以后陆续迁入。 管理体制上,大兴安岭地区自开发以来形成了独特的管理体制,为政企合一体 制。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和林管局实行合署办公,大兴安岭地委对行署和林管局实行 政治领导,地委亦是林管局党委。 表 11 大兴安岭地区区域行政区划一览表 县区名称乡镇数量建制镇乡林业局 加格达奇区 2 白桦乡、加北乡加格达奇林业局 呼 玛 县 8 呼玛镇、韩家园镇 兴华乡、北疆乡、 三卡乡、欧浦乡、 金山乡、白银纳乡 韩家园林业局 塔 河 县 6 塔河镇、盘古镇、瓦拉干 镇 依西肯乡、开库康 乡、十八站乡 塔河林业局、十八站林业 局 漠 河 县 5 兴安镇、西林吉镇、图强 镇、劲涛镇 漠河乡 西林吉林业局、图强林业 局、阿木尔林业局 松 岭 区 3 小扬气镇、劲松镇、古源 镇 松岭林业局 新 林 区 7 新林镇、翠岗镇、塔源镇、 宏图镇、碧州镇、大乌苏 镇、塔尔根镇 新林林业局 呼 中 区 4 呼中镇、碧水镇、呼源镇、 宏伟镇 呼中林业局 (二)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 2004 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03 年末国内生产总值 53.2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15.8 亿元,第二产业 16.2 亿元,第三产业 21.2 亿元;第一、 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比例分别为 29.7%、30.4%、39.9%,一、二、三产 业比值为 1:1.02:1.34。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所占比例为 35.9%;在农业总产 值中,农业所占比例为 20.6%,林业占比例为 6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0061 元。 人均可支配性收入 5656 元,人均消费性支出 4694 元。 2003 年全区从业人员为 10.6 万人,其中企业人员为 8.9 万人,事业单位 0.95 万人,机关 0.71 万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人口的比例为 84.35%、8.96%、6.69%。 (三)区域交通发展概况 加格达奇是大兴安岭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是该地区交通枢纽。目前已经形成铁 路、公路一体化客货物运输的交通格局。 大兴安岭地区区域内铁路交通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境内有加(格达奇)漠(河) 、塔(河)韩(家园) 、林(海)呼(中)3 条铁路纵贯区域南北东西,每天有 11 对旅客列车由加格达奇站始发、到达和通过。 公路交通近几年发展很快,2003 年 10 月加格达奇漠河公路 574km 改造升级 7 工作全面完成。目前境内有北京加格达奇(国道 G111) 、加格达奇漠河(省道 S207) 、嫩江呼玛(省道 S208) 、黑河洛古河(省道 S209) 、加格达奇黑河 (省道 S310) 、加格达奇阿里河(县道 X191)等 6 条国、省、县级公路连接区域 内外交通。 三、地区林业开发历史沿革 大兴安岭地区城镇是因林而生、因林而建的城镇,其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历史 上的几次林业资源开发而逐渐形成。可以说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开发史就是地区城市 发展史。历史上大兴安岭林业资源开发经历了 6 个发展阶段。 1.清末民初时期首次开发阶段 大兴安岭林业大规模开发始于清末民初,1912 年(民国元年)民国政府公布 森林法和东三省国有林发放细则 ,规定“森林国有,地方就近保护,严禁 私伐。 ”1914 年(民国三年) ,黑龙江省设东北路、东南路、北路 3 个林业分局。北 路林业分局设于黑河道,管辖“上江三县”的森林稽查,办理采伐手续,照章收税 等事宜。1919 年(民国八年)2 月 29 日,北路林业分局改为森林局,由各卡伦接 行政区兼办林业事务。是时木税是政府主要财源之一。 2.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掠夺式开发阶段 1931 年(民国 20 年)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武力入侵中国东北三省。 1932 年(民国 21 年)月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傀儡政权成立伪满洲国,年号 大同。1934 年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呼玛、鸥浦、漠河三县, “上江三县”各族人民 沦陷在日寇铁蹄之下,开始饥寒交迫的亡国奴生活。日本侵略者对各族人民实行极 其野蛮的政治统治,进行极其残暴的经济剥削,通过所谓“国有官营”和“经济统 制”手段,对“上江三县”地区林业、黄金、航运、商业等主要行业进行经济掠夺。 3.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之初保护性开发阶段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寇宣布投降。自 1946 年起,进入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共地 方党组织,在建立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艰难复杂的斗争中,领导人民群众,加强林 政管理,打击滥砍滥伐;积极护林防火,千方百计保护森林资源。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 资源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林区地方政府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不断发布防火布告、命令、规定,层层成立防火组织和指挥部,重点实施护林防火。 1949 年起,岭南岭北林区地方政府和森林工业企业,进行广泛的群众性护林防火宣 传教育,在这一时期,大兴安岭林区农业、牧业、林业和黄金业等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人口大量流入,同时由于人为火灾增多,森林防火任务日 益繁重。1952 年,大兴安岭林区护林防火工作开始向专业化发展。 8 1955 年 5 月和 6 月,岭南岭北发生依陵古里和南翁河两起特大森林火灾后, 于 1955 年在大兴安岭林区进行新中国第一次营林性开发建设,实施森林更新与抚 育,重点护林防火。 4.19581960 年“第二次开发”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条件下, “林业大跃进”开始了。黑龙江省在“林业大跃进” 高潮中,在没有各项基础设施条件下,沿黑龙江和呼玛河流域计划建设 19 个森工 性林业局,盲目决定依靠本省力量,开发呼玛县境内的大兴安岭东部北坡林区,试 图以此促进嫩林铁路的修建,史称“第二次开发” 。由于施业区划分不合理,没有 道路交通运输,加上天灾人祸,1962 年月,根据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 大兴安岭第二次开发建设“下马” 。 5.第三次开发建设(19631972 年)“第一次创业” 1964 年 2 月 1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南起嫩江北部、 北至黑龙江边、西起鄂伦春旗东部、东至呼玛县东界)实行木材生产、林产工业、 营林和森林保护综合性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第三次开发建设开始了,这是被誉为具 有历史辉煌的“第一次创业” 。 由于当时大兴安岭环境恶劣,开发难度大,困难多,故而中央确定开发建设中 林区铁路先行,中央、地方、林业部门和铁道兵联合会战,以“打歼灭战”方式实 施开发。会战区于 1964 年 10 月成立隶属于国务院、同时受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 (区)双重领导的大兴安岭特区人民政府,兴办和管理会战区社会事业,以保障开 发建设顺利进行。 在大兴安岭开发过程中,铁道兵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贡献。1964 年末, 8 万铁道官兵在隆冬季节全部进入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在高寒禁区向世人展示了 人民军队的品格与特质,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及时打通了 大兴安岭南北交通线,奠定了“取得全胜”的基础,为加快大兴安岭地区开发建设 立下了汗马功劳。 6.1979 以后林业改革时期和“二次创业” 1979 年冬,林区借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尝试林业改革。呼中林业 局首先进行“五定一包”的林业生产经济责任制。经过近 10 年改革发展,全区经 济总量显著变化。至 1988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0.2 亿元。同时产业结构发 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森工采运、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为主的支柱产业。 伴随林业改革的深入展开,也带来很多问题。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全国 已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春天,而大兴安岭地区却开始面临资源和经济的双重危机。 1987 年 5 月 6 日,大兴安岭林区发生震惊中外的 5.6 特大森林火灾,吞噬了 质量特好的可采资源 3643 万 m3(相当于 19671983 年木材生产总量) ,加剧了全 9 区资源危机。 面对“双危”经济窘境,地委于 1994 年 12 月做出关于再次创业,加快发展 的决定 ,带领全区人民进行以深化改革为主旋律,以结构调整为突破点的“二次 创业” (大兴安岭开发会战,为一次创业) 。2000 年正式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全区人民抓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契机,进行“两危”突围,调动主要 资金、信息、技术、力量政策和领导精力进行结构调整。 在“二次创业”中,充分利用区域内洁净的自然环境、纯净的地上地下水资源 以及 600 余种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开辟出结构调整的绿色 战场。目前全区已拥有 29 户绿色食品和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达 9 大类 200 余 个品种,进占国内外市场,年产值达 2.4 亿元。 “北奇神”和“丽雪”等名牌产品 驰名中外。绿色产业向基地化发展,成为前途广阔的朝阳产业。 以保护资源、调整结构、发展生态产业为重点,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打造 具有林区特色的经济新格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 展。大兴安岭人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继续进行“兴企富民强区”的“二次创业” 。 大兴安岭林区自 1964 年 4 月开始开发建设,1965 年 1 月,国家林业部在大兴 安岭设立大兴安岭管理局与大兴安岭特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隶属于黑 龙江省林业总局。1979 年 6 月,大兴安岭林管局归林业部直接领导,成为国家部委 直属企业。1991 年,国务院确定大兴安岭林管局为全国首批 55 家企业集团之一。 1996 年 3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成立。规划有松岭林业局、新 林林业局、塔河林业局、呼中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图强林业局、西林吉林业局、 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加格达奇林业局 10 个林业局。 近年来,地委、行署以“天然林保护工程” 、 “西部大开发” 、 “生态示范区”和 “老工业基地改造”为契机,以保护资源、调整结构、发展生态产业为重点,综合 开发林区多种资源,构建多个生态型支柱产业,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经济新格局, 促进林区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 续发展。 四、地区管理体制 1946 年 3 月,大兴安岭东部岭南行政区,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纳文慕红盟巴 彦旗管辖,1951 年 10 月,改由新成立的鄂伦春旗(1952 年 5 月改为自治旗)管辖。 1947 年 3 月,岭北行政区漠河县、欧浦县、呼玛县合并成黑龙江省呼玛县。 1964 年 8 月 10 日,成立大兴安岭特区人民委员会。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党委 即是特区党委,由林业部直接领导,同时接受黑龙江省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 特区人民委员会由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和所在省、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双重领导,地 10 方行政工作受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领导。所属林业公司设区政府,林场设人民公社, 合署办公,行使两种职能。1965 年 3 月 25 日,成立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特区 政府实行政企合一。1966 年 1 月 13 日,成立大兴安岭特区党委。 1967 年 11 月 16 日,成立大兴安岭特区革命委员会。1970 年 4 月 1 日,大兴 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原属黑河地区的呼吗县和原属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 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大兴安岭地区。1973 年 3 月 13 日,召开了中 共大兴安岭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1973 年 6 月 15 日,大兴安岭地区同时挂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和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牌子,仍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1979 年 2 月 8 日,撤销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设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 署。中共大兴安岭地委为中共黑龙江省委的派出机关,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关, 领导干部实行任命制。1979 年 5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7 月 1 日起莫 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加格达奇区和松岭 区仍然隶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直属林业部,林业管理局 与行政公署机构分设。地委与林管局党委仍然为一个领导班子,地委亦是林业管理 局党委。 1987 年 5 月 6 日,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后,国务院决定行署与林管局政企分开。 省委、省政府和林业部两次派调查组调查认为,大兴安岭林区自开发以来形成的特 殊体制一时难以分开;林区形成的政企合一职责和管辖范围很难分清;地方基本建 设投资等难以落实。1988 年 11 月 12 日,省委 6 届 22 次常委会议决定,为有利于 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行政区划的稳定和精减机构,有利于调动职工积 极性和各族人民团结和边防巩固,有利于资源综合立体开发,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和 林管局仍实行合署;大兴安岭地委对行署和林管局实行政治领导,地委亦是林管局 党委。 11 第二章 地区主要城镇简介 一、加格达奇 加格达奇城区位于加格达奇区中部,是大兴安岭地区首府所在地。其中心位 于东经 12400,北纬 5024,东南距哈尔滨市 719km,南距齐齐哈尔市 431km,是大兴安岭地区与全省联系的交通枢纽。 加格达奇城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高寒,夏季短暂温凉, 春秋分明少雨,多高火险天气。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冷空气活动 频繁,无霜期短,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加格达奇地区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较为平坦,平均 海拔高度为 500m 左右。加格达奇城区内大面积发育主要是第四系及海西期岩浆 岩。海西期岩浆岩在区域内不但广泛出露,而且还构成第四系的基底,主要为花 岗闪长岩,局部变相为石英闪长岩。与岩体有关的岩脉有石英斑岩、长石斑岩和 闪长玢岩等。其表面被第四纪的亚粘土夹碎石所覆埋,最深覆盖可达 19m,其表 层为腐植土所覆盖。地层承载力一般为 20t/m2以上,局部只有 15t/m2。 加格达奇东、北、西三面环山,甘河从城区南部穿过,加格达奇水系是甘河 水系的一个支流,经过城市的铁西和铁南部分,河长 16km,汇水面积为 112km2, 每年七、八、九月份河水猛涨,威胁两岸居民安全。五叉沟是甘河的另一支流, 从城市的铁东和铁南流过。加格达奇水文地质资料不尽完整,据有关部门提供资 料,地下水位一般在 6m 以下,铁南部为 2m 左右,水质情况较好。 加格达奇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 16.15km2,下辖 2 个乡,11 个村,是大兴安 岭地区人民政府驻地所在地。 至 2002 年末,加格达奇区域总人口为 15.59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2.99 万人,人口密度为 115 人/km2。 加格达奇区 2002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10.88 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6978 元。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其中第一产业产值 4595 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 32908 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 71285 万元,三项产业比例为 4:30:66。作为大兴 安岭中心城市,近几年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地、道路建设、环境卫生等 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城市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 二、呼玛镇 呼玛是中国东北大兴安岭高寒区最东端的县份之一。据 1976 年考古工作者 在县十八站发掘出土的千余件石器验证,在万余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后经长期的 历史变迁,到公元 1682 年,清政府派宁古塔副都统萨布李甘率 1500 名士兵进驻 呼玛尔建木城,作为反击沙俄入侵的前哨阵地,从此加速了呼玛地区的建设开发。 到清光绪 15 年(1889)派一协领专门管理呼玛尔河流域一带的鄂伦春人。至光 12 绪 32 年(1906)在呼玛境内设 15 卡。光绪 34 年设黑河府署的呼玛直隶厅,加 强对采金业的管理,严防沙俄入侵掠夺。中华民国元年(1912)在呼玛之金山镇 建设治局,1914 年改丁等设治县呼玛县,管理区域达漠河、鸥浦之远。1917 年 4 月呼玛县公署由金山镇迁至古站,同时漠河升为丙等县,1929 年 4 月 16 日 欧浦升为丁等县。1934 年 1 月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呼玛县,县实行参事官制度,基 层政权实行保甲制,到伪康德 9 年(1942)改为村屯制。1945 年 8 月 8 日 3 时苏 联红军解放了呼玛县。1946 年 8 月 13 日建立了呼玛县人民政府,为黑河地区领 导。1947 年漠河、欧浦为呼玛县的两个行政区。1955 年国家对大兴安岭林区进 行大规模开发,先后在县内建 4 个国营林业局。1967 年 4 月 15 日成立呼玛县革 命委员会,取代县政府。1969 年呼玛县转划大兴安岭地区领导。1980 年 9 月恢 复呼玛县人民政府名称。1981 年 11 月,呼玛县一分为三,单设了漠河县、塔河 县。 呼玛镇是呼玛县政府所在地,辖区位于东经 1263830126 4030,北纬 524250524435。边境线上自金山下夹芯子岛打石 场,下至老富岛上端,全长 22km。总面积 431.3km2。镇辖 4 个村,6 个居民委员 会。 2002 年末县域总户数 17748 户,共 52853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9188 人。 近年来,呼玛镇农业生产发展较快。2002 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41761 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 11371 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7.23;第二产业 17372 万元,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 41.60;第三产业 13018 万元,占 31.17%。近年来,随着塑料大 棚种植蔬菜技术的推广,既解决了城镇居民的吃菜问题,又增加了集体和农民的 收入。 呼玛镇座落在黑龙江与呼玛河汇合处的淤积平原上,三面环水,一面傍山, 风景秀丽,土肥物饶,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这里既是黑龙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港口, 又是黑(河)呼(玛) 、呼(玛)白(银纳)两干线公路的终点和起点。明水期, 往来江上客货轮船均到此停泊。一年四季,都有发往塔河、黑河、北疆、兴隆以 及椅子圈等地的旅客班车。 三、塔河镇 塔河镇南与新林区塔尔根镇接壤,东邻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北与原绣峰镇相 邻,城镇东西宽 2km,南北长 10km,占地面积 16.5km2。县城内设有新华、繁荣、 站前、塔林、新建、塔南、永安、北新 8 个街道办事处。下设居民委员会 52 个。 塔河是大兴安岭北部最大的城镇,是塔河县委、县政府、林业局所在地。 呼玛河由西南至东北从县城穿过,将县城分为南小北大两部分。横跨呼玛河 的塔南公路大桥、塔南铁路大桥,把县城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塔河依山而流,由 南至北在县城东南边汇入呼玛河中。 13 县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大兴安岭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塔河火车站和 塔河客运站位于县城中心的西侧。嫩林线铁路横跨呼玛河穿过县城西侧,直至大 兴安岭北部的漠河县。塔韩铁路从塔河车站出发,从县城东北部穿过,全长 117km,经过十八站林业局,直至韩家园火车站。火车年客运量为 32 万人次,年 货运量为 139t,加格达奇漠河和三合塔河公路在县城相接。通过公路可以到 达新林林业局、呼中林业局、漠河县、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呼玛县。 汽车年客运量为 21.7 万人次。 县城四面环山,西南高东北低,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短而 温湿,冬季漫长而干燥寒冷。年无霜期为 80100 天。 塔河县城中心所在地原名“小固其故” 。1954 年,林业部在森林经营调查时, 因为此地位于塔哈河口,定名为塔河。1960 年 5 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 立塔河镇。1961 年,塔河城镇内由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铁道兵和林业职工,建成 主要街道和 8 幢 2 层楼房。1965 年第 3 次开发大兴安岭后,城镇建设速度加快, 成立了城镇管理机构,对城区进行规划布局,陆续兴建街道和居民住宅。1978 年 以后,林区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建设。县城的市政设施、居民住宅和公共 设施逐步配套,整体布局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1981 年 5 月 14 日,国务院批 准设立塔河县。塔河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85 年,塔河县制定 了塔河镇发展总体规划 ,使县城建设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 塔河县城内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饮食服务、商企工业、广播电 视、市内交通、通讯设施齐全。 2002 年末县域总户数 32284 户,共 101897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89033 人。 2002 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78318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8197 万元,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 10.47;第二产业 39536 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50.55;第三产业 30585 万元,占 39.05%。 四、西林吉镇 漠河县城位于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加格达奇西北部 490km 的西林吉镇,座落于 漠河县中部。东邻老潮河,西靠卧龙山,南至 9km 老潮河大桥,北到黑山头。地 势南部与西部略高。大林河自西向东穿越城区中部,将县城自然划为南北两个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 1223237,北纬 525750。西(林吉)满(归) (又 称古满)公路南北纵贯县城,嫩林线铁路沿大林河北岸横过城区。嫩林线向西行 17km 到终点站古莲,向东 30km 抵图强镇。西满公路向南 147km 有班车直达内蒙 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满归镇,向北 83km 沿西(林吉)漠(河)公路可到 北极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共漠河县委员 会、漠河县人民政府在河南中心区中华路中段东侧的 15 小区。县城聚落呈长方 形,东西宽 1.5km,南北长 7.74km,城区占地面积 8.74km2,其中居民区 14 3.74km2。 今日漠河县是历史上漠河县的延续,解放后漠河并入呼玛县,又于 1981 年 从呼玛县划出,重新成立漠河县,现行区域在原漠河县版图之内,县的名称先后 相一致。1981 年恢复漠河县制,县城设于西林吉镇。据 1982 年人口普查统计, 县城西林吉镇有住户 2672 户,人口为 11874 人。 1987 年 5 月 6 日遭受特大森林火灾洗劫,县城变成废墟。大火扑灭后,由 国务院复建指挥部和黑龙江复建指挥部在原来的基础上建设。镇内占地由原来的 5.74km2,扩大为 8.74km2。县城街内复建后共划为 56 个建筑小区,每个小区东西 长 300m,南北宽 200m,松苑公园位于 16 小区。居民住宅小区巷道均以砂石修筑, 两侧有排水沟,县委、县政府位于 15 小区,县人大、县政协、西林吉镇人民政 府位于 25 小区。县城自南、东和北三面筑有 1.8m 高的马蹄形护坡大堤,全长 6400m,底宽 16m,堤面宽 8m。 2003 年末统计,镇辖有居民 7507 户,其中家庭户 7417 户,集体户 90 户, 有人口 29506 人,其中家庭户人口 27933 人,男性 14581 人,女性 13352 人;集 体户人口 1573 人,其中男性 1473 人,女性 100 人,家庭户平均 3.8 人。1990 年 比 1982 年增加人口 17632 人,增长百分比为 148.5,平均每年增长 16.5。 五、小扬气镇 小扬气镇是松岭区(局)驻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物资供应 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5047,东经 12417。周围被绿水林场施业区环绕。 总面积 12km2。有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其中 汉族占 99。 该镇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温度为-2.7,最低温度 43.8,最高温度 38.5。年均降水量 415500mm。初霜期 8 月下旬,终霜至 翌年 5 月中旬。植物生长期 90100 天。地势较平坦,土质肥沃。多布库尔河流 经镇东部。 小扬气镇原名松岭镇,于 1974 年正式成立。1981 年全国地名普查时,根据 火车站名改为小扬气镇。镇政府驻松岭大街,辖 1 个街道办事处,20 个居民委。 陆路交通方便,嫩林铁路和加塔公路经由本镇。文教卫生,现有小学 4 所, 中学 2 所,职业高中 1 所,技工学校 1 所,教师进修校和电视大学各一所。在校 生达 6000 余人,适龄儿童的均已入学。设备齐全的幼儿园一所,基本上满足学 龄前幼儿教育。区职工医院、区妇幼保健站和防疫站,有在职医务人员 300 多人, 防病、治病水平逐年提高。电影院、新华书店、图书馆、广播站、电视卫生地面 接收站,座落在松岭大街南北两侧。 镇南有为修筑嫩林铁路牺牲的铁道兵战士而建的烈士墓、火车站广场建有东 北抗日联军烈士纪念碑。 15 六、新林镇 新林镇是新林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 处北纬 5141,东经 12423,平均海拔 500m,总面积 14.3km2。民族主要有 汉族,镇人民政府驻林城街,辖 24 个居民委员会。 该镇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低气温-47(1 月) ,最高气温 37(7 月) 。常年多西北风(45 月更猛烈) 。无霜期 90 天左右。年降水量 500mm 左右。 地势较平坦,西部略高。塔河和奥库沙卡埃河流经镇内。 陆路交通便利。嫩林铁路穿过镇东部,三塔公路穿越镇中部。镇北部是建区 以来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陈雷省长为其题名为“原林园” 。新林区主要文化、 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均设在该镇。经济以地方工业为主,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七、呼中镇 1967 年 9 月建立东方红林场,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