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裂狭小综合症_第1页
睑裂狭小综合症_第2页
睑裂狭小综合症_第3页
睑裂狭小综合症_第4页
睑裂狭小综合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第五章 睑裂狭小综合症睑裂狭小综合症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 睑裂狭小综合症(blepharophimosis syndrome/ 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e syndrome,BPES)又称小睑裂综合症(small palpebral fissure syndrome),是以独特的先天性 眼睑异常为特征的眼部疾病,该病可以散发,也可以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其典型表 现包括睑裂狭小、上睑下垂、逆向型内眦赘皮和内眦间距增宽。本病常并发身体其它部位 一种或多种发育缺陷(卵巢功能早衰、眼周其它部位异常、智力发育障碍等),这当中又 以女性患者伴发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最为多见。据此,临床上 将睑裂狭小综合症分为两型,型患者合并卵巢功能早衰、月经早闭及不孕等生殖异常症 状,型患者只有单纯的眼部四联症表现。很明显,在遗传发病的家系中,型病例只能 由父辈遗传而来,而型患者可遗传自双亲中的任何一方。临床统计表明,型患者远较 型多见。 第二节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因及发病机理 近十几年来,借助于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如多态标记连锁分析、荧光原位杂交、高分 辨显带分析、染色体涂彩等,研究者们对睑裂狭小综合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 研究。多数研究表明,3q22-23 区域的某个(或某些)基因的改变与此病的发生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因为该区域的基因与眼睑及智力的发育息息相关。然而对部分病例的分析发 现,相关改变基因位于 3p25 和 7p13-21 区域,这说明了本病基因改变的异质性 (heterogeneity)。分析结果显示,间隙缺失(interstitial deletion)和平衡移位 (balanced translocation)是两种最主要的基因改变方式。最近的研究进一步将睑裂狭 小综合症的致病基因范围缩小到位于 3q22-23 区域的 FOXL2、RBP1、C3orf5、BPESC1 等几 个蛋白的编码基因上,尤其是 FOXL2。小鼠动物实验证实,FOXL2 在卵泡细胞和发育中的眼 睑组织中均有表达,这个结果正好同本病的表现型相一致。FOXL2 的作用在于通过调节转 移生长因子 (TGF-)的信号传导途径(激活或抑制,activin/inhibin)来促进睑发 育和卵巢功能。FOXL2 编码基因的突变造成 FOXL2 组成氨基酸的减少(truncation)或增 加(extension),破坏了其正常生物学功能的发挥,从而引起眼睑畸形等发育异常的产生。 2 另外,鉴于睑裂狭小综合症常伴发其它诸多的发育异常,有学者推测它也可能是一种相临 基因综合症(contiguous syndrome)。 第三节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于只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些伴有身体其它部分发 育异常的患者,确切诊断并不容易,因为并非所有具有典型眼部四联表现的患者都可以诊 断为睑裂狭小综合症。学者们将那些伴发已确定的(recognized)发育异常症状的患者诊 断为其它的一些综合症,如 Michels-syndrome、Marden-Walker syndrome、Schmartz- Jampel syndrome、Ohdo syndrome 等,这些综合症的诊断要点在于确定患者是否患有与之 相对应的特征性的发育障碍。而对于伴发未确定的(unrecognized)发育异常症状的患者, 情况则较为复杂,根据文献报道来看,人们似乎倾向于将下列情况的患者诊断为睑裂狭小 综合症:合并其它眼周畸形合并智力发育迟缓合并较少的眼外区发育异常。但是对 于除此之外的情况,目前尚无合适的诊断标准,因而给临床医师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四节第四节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时间 小睑裂综合症患者大多上睑下垂严重,提上睑肌肌力很弱,有些患者可因代偿性的仰 头、皱额而产生习惯性头向后仰、额头皱纹等异常情况,另外,患者视力发育也可能会受 到影响,因此,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二岁以后就行手术治疗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2、手术方案 有些人主张一次性完成睑裂狭小综合症的手术,但是我们认为,手术矫正应分两次完 成,分步解决四联畸形,即先做内外眦成形术,再做上睑下垂矫正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 应不低于 3-6 个月。这是因为:矫正上睑下垂产生的是垂直张力,而内外眦成形术产生的 是水平张力,两个垂直的力互相牵引,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手术大多需全麻进行,时间太 长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同时进行多种成形手术必然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可能等。 3、术前检查及准备 本病患者大多年龄较小,需要全麻手术,因此,每次术前均应进行必要的全身检查,特 别是心肺功能的检查,在确定心肺无恙后方可进行手术。眼部检查应首先排除眼部感染, 同时应尽量取得患儿配合,进行视力检查。内外眦成形术前应详细检查患者的睑裂水平径、 3 睑裂垂直径、内眦间距、内眦形状、上睑下垂量及提上睑肌肌力,根据我们的统计,患者 上述项目的测量值大致如下:睑裂水平径 18-20mm、睑裂垂直径 4-6mm、内眦间距 38- 40mm、上睑下垂量 3-5mm、提上睑肌肌力 1-3mm,统计还发现,部分患者系非倒向型内眦赘 皮(四种内眦赘皮如图所示)。上睑下垂矫正术前重点检查还应包括:重新检查上睑下 垂量和提上睑肌肌力Bells 现象存在与否有否上睑迟滞等。 4、手术方法及步骤 (1)、内眦成形术 1)、 Mustarde 内眦成形术 用龙胆紫标出正常内眦和患者实际内眦的位置,用 A、B 表示,取 AB 的中点 C, 向颞下和颞上做切口线 CD 和 CE, CD、CE 与 AB 的夹角为 60,CD=CE=AB-2。 向鼻侧方向做切口线 DG、EF,DG、EF 与、CD、CE 的夹角为 45,DG=EF=CD=CE。 从患者实际内眦处分别向上下做平行于睑缘的切口线 BI、BH,BI=BH=CD=CE。 按照上述标记线切开皮肤和眼轮匝肌,分离皮瓣,暴露内眦韧带和眶内侧缘。 切断内眦韧带,将其颞侧部固定在前泪嵴上(5-0 尼龙线)。 将两对皮瓣互换位置并间断缝合(5-0 丝线)。 术后一周拆线。 2)、“Y-V”内眦成形术 标出正常内眦位置,确定要缩短的距离。 在内眦部位做“Y”形切口,“Y”的两臂分别与上下睑缘平行,长轴在内眦平面的 中线处,从内眦赘皮的鼻侧走向鼻部。 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内眦韧带(图 A),切断内眦韧带并将其固定在前泪嵴上。 修整皮肤,将切口做“V”形缝合(图 B)。 术后一周拆线。 3)、 双“Z”内眦成形术 沿内眦赘皮做一与之走向一致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从内眦赘皮的中点处向上、向下各做一直切口线,其长度约为弧形切口的一半。 于上述切口的上下端分别做斜向下睑、上睑的斜切口,切口长度等于上述直切口的 长度,如之便形成双“Z”形皮瓣(图 A)。 4 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将皮瓣剥离转位,间断缝合(图 B)。 术后一周拆线。 (2)、外眦成形术 1)、Vol Ammon 氏外眦成形术 术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患者的外眦分开,把血管钳深入外眦部,夹持 5-10 秒钟左 右。 沿夹痕在外眦部做一水平切口,剥离外眦穹隆部结膜及附近的球结膜(图 A)。 用 5-0 丝线将结膜创缘外眦切口处皮肤创缘缝合。 用 3-0 丝线于外侧结膜处做一褥式缝合,缝线从新的外眦角外侧 4-5mm 处皮肤引出, 垫一小棉卷后结扎,形成新的外眦穹隆(图 B)。 术后 5-7 天拆线。 2)、Blascovics 氏外眦成形术 从外眦部顺着上睑的弧度向外下方做一 1mm 长的皮肤、肌肉切口,从此切 口的末端再向外上方做一 1mm 长的切口(图 A)。 三角形皮瓣下潜行剥离,剪除长约 0.75mm 的皮肤(图 B)。 剥离切口颞侧皮下,向颞侧行进约 1mm。 用 5-0 丝线将颞侧切口与第一切口缝合。 在外眦结膜下进行剥离,将结膜与三角形基部缝合(图 C)。 术后 5-7 天拆线。 5、上睑下垂矫正术 如前所述,睑裂狭小综合症患者多数上睑下垂量大,提上睑肌肌力很差,因此,单纯 的提上睑肌缩短术往往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主张采取利用额肌的悬吊手术来矫正本病的重 度上睑下垂。 (1)、异体筋膜悬吊术 准备两条宽约 5mm、长约 10mm 的阔筋膜条。 在上睑皮肤皱折内中 1/3、外中 1/3 处各做一平行于睑缘的切口,切口长 5mm,皮 下分离,深达睑板。 5 于眉弓上缘内中 1/3、中央部、内外 1/3 处各做一小切口,切口长 5mm,深达骨膜。 用筋膜引针先后将两条筋膜从眉部中央切口引入,经皮下分别从两个上睑切口引出, 形成两个 V 形(图 A)。 用 3-0 丝线将两 V 形顶点缝于睑板中外 1/3 交界处,注意勿将缝针穿透睑板 (图 B)。 用 5-0 丝线缝合上睑皱襞切口。 牵引眉部筋膜条,调整上睑高度及睑缘弧度于适当的位置,将筋膜缝合固定于该处 骨膜(图 C)。 剪除多余筋膜,5-0 丝线缝合眉部切口。 在下睑中央处做一条 Frost 缝线,用胶布将其牵引固定在额部,关闭睑裂(图 D)。 术后一周拆线。 (2)、额肌瓣悬吊术 沿上睑皱襞做双重睑切口切开眼轮匝肌至睑板。 在切口处切除一条眼轮匝肌,暴露睑板。 于皮肤与眼轮匝肌之间潜行剥离,向上越过眉弓至眉上缘上方 1-2mm 处。 在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潜行剥离,向上至骨膜表面,进一步分离至眉上缘上方 1- 2mm 处。 于眶上缘下方,额肌与眼轮匝肌交界处做一横行切口。 在横切口的内外侧各做一垂直切口,向上纵性切开额肌,两纵行切口之间部分既为 形成之额肌瓣,一般取 2mm 的宽度。 向下将额肌瓣通过已分离好之眼轮匝肌与眶隔间的间隙,于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