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宝大熊猫_第1页
稀世珍宝大熊猫_第2页
稀世珍宝大熊猫_第3页
稀世珍宝大熊猫_第4页
稀世珍宝大熊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稀世珍宝大熊猫稀世珍宝大熊猫 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缘一带的高山深谷之中,生活着举世闻名的稀世 珍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的野生动物,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吉祥友谊的象征、和平友好的使 者,现被视为国宝。而今,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组织 的标志。 1、有关大熊猫的历史记载有关大熊猫的历史记载 翻开历史的长卷,可以追溯出许多关于大熊猫的充满传奇的记载。在古代由于大熊猫的 分布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其芳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白熊、花熊、竹 熊、食铁兽等等。 3000 多年前的西周初年编汇的尚书和诗经 ,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向皇 帝进贡的珍品;说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威武英勇,军队也打着 “貔” 、 “貅”的旗号以象征神勇之师。 西晋时(距今 1700 年前)称大熊猫为“驺虞” ,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他动物, 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 、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做和平友好的象征。两军交战中, 只要有一方兴起“驺虞”旗,战斗会戛然而止。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 要求和谈,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 658 年 10 月 22 日,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将一对活体白熊 (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西方世界对大熊猫的认识,应首功于法国苦修会神甫、博物学家戴维(ARMAND PERE DAVID,18261900) 。戴维从 1862 年至 1874 年在中国住了 12 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成 都等地传教,同时担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 戴维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869 年 3 月 11 日,在返回教堂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 地占有着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一张展开 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在 1869 年 3 月 23 日的日记中戴维写道:“我的猎人在离开十天之后,今天回来了,他 带给我一只年幼的白熊。捕到时是活的,为了携带方便,它被杀死了” 。 “他们以很高的价 格把这个年幼的白熊猫卖给了我,它除了四肢、耳朵周围为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它的 体色同我以前看到的成年个体毛皮的颜色是一样的。因此,这一定是熊属的一个新种,这 很明显,不仅在于它的体色,而且因为它的脚底有毛和它的其他一些性状” 。 戴维将白熊标本寄给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MELNE EDWARDS),爱德华 认真研究毛皮和骨骼后在 1870 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 似,但它的骨骼特征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它肯定构成一 个新属,我称之为“AILUROPODA” 。为了纪念戴维对大熊猫的这一新物种的发现,爱德 华将大熊猫的学名定为 AILUROPODA MELANOLERUCA DAVID,这一学名一直沿用至 今。戴维收集的第一具有大熊猫模式标本,是在四川宝兴县得到的,一直在法国巴黎自然 博物馆珍藏着。 自 1869 年戴维首次向世界介绍大熊猫后,西方国家曾一度掀起“熊猫热”一。许多动物 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狩猎家不远万里,纷纷进入中国,想捕捉到这种惟有中国才有的 珍奇动物。但是大熊猫是一种独栖的善于隐蔽的动物,整天游荡于高山密林之中,极难觅 其踪影。 现代第一个把活体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是美国一位叫露丝哈克纳斯的女服装设计师。 其夫威廉哈克纳斯是一位动物学家和探险家,新婚不久便进入了中国寻觅大熊猫,可惜 尚未进入大熊猫产区,便病死于上海。哈克纳斯夫人继承丈夫遗志,带了两个在美国出生 的华人作向导和翻译,进入四川汶川县,继而来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东河一带,开 始了寻找大熊猫的艰苦历程。 机遇偏爱有心人。露丝终于在夹金山下约海拔 2000 米的山林竹丛中,发现一只一到两磅 重,出生约 30 天的大熊猫幼仔,露丝欣喜若狂,像对婴儿一样细心照料它。她曾在日记中 写道:“它那黑白花的小圆球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地找到了我的乳房” 。 露丝给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苏琳” ,在朋友帮助下,露丝以两美元“贿赂” ,用竹筐装着 “苏琳” ,海关登记上写着“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 ,登上麦金莱总统号海轮,混出了中国。 1937 年春, “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立即成为该城明星,参观者一天达 4 万多 人。从此, “苏琳”和露丝的故事广为传诵,引发了又一次世界大熊猫热。大熊猫成了摇钱 树,成了国际猎获目标,从 1936 年到 1941 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 9 只活体大熊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西方掠夺大熊猫的历史。大熊猫成为国家最珍贵的政治 礼品。从 1957 年到 1983 年,我国赠送给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墨西哥、 西班牙等 9 个国家,共 24 只大熊猫,但是目前仅有 2 只活着,而且已入暮年,其中朝鲜 1 只,柏林 1 只。幸运的是墨西哥繁殖了 3 只后代大熊猫且健康的生活着。 从 1983 年以后,中国政府再也不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了。但是大熊猫仍有不少短期出 国,参加诸如奥运会庆典,联合科研展出等,这使得大熊猫的身价更高,它无疑是各国动 物梦寐以求,最想得到而又最难得到的动物! 对大熊猫的认识,虽然中国经历了 3000 多年,西方世界也经历了 100 多年,但对它的认 识远远不够,它的进化历史,分类地位,野外生态,种群繁育,遗传保护等诸多方面,对 世界范围的许多学者具有极大的引力,在学术研究上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2、大熊猫的生活奥秘大熊猫的生活奥秘 在大自然中,大熊猫历经数百万年的生活磨练,过着非常独特的生活。大熊猫适应了高 山竹类为食,却保留了分散独栖的食肉动物秉性。年复一年,大熊猫独自固守着数平方公 里的家园,成天在这个独立王国游荡,食不分昼夜,睡不择场地,只求吃得饱,睡得酣, 游得欢。不过,当春暖花开时,它们也会打破各自的鸿沟,追慕异性。交配后又各自返回 自己的领地,幽居独处。 大熊猫在分类上归属于食肉目动物,且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食肉动物的构造特征,如消化 道粗短而又简单,没有食草动物细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或发达的盲肠。野生大熊猫的食物 中 99%都是竹类,据考察,它们可食 40 余种竹类,喜食 10 余种竹类。大熊猫分布区的各 大山系竹类品种不尽相同,如邛崃山脉大熊猫主食竹有冷箭竹、大箭竹和拐棍竹等。大熊 猫根据不同季节,尽量选食竹子最可口、营养最丰富的部分。但毕竟竹子所含成分中有 80%以 上是熊猫不能消化吸收的纤维素、木质素,它介要从竹子中获得维持自己生命和生长发育 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粮类,必须加大进食竹量。据专家考察计算,一只成年大熊猫一天内可 食入竹笋 40 公斤左右。若食冷箭竹等细茎竹竿,需食入 17 公斤左右,即要选择消耗 3000 多株竹子。若食竹叶,需进食 1014 公斤。它们吃得多,拉得多、拉得快,每天排粪量 20 公斤左右,约有 120150 个呈橄榄形的粪团,粪团中几乎是未消化的竹竿、竹叶的碎 渣,所以大熊猫每天需要用 14 小时以上的时间去寻找质优可口的竹子采集,可谓废寝为食。 大熊猫为什么选择食竹这种生活方式,至今令人费解,但大熊猫正是依靠这种最广泛分 布于北温带,营养低劣却贮量丰富而稳定的食物存活至今,成为进化历程的一个久经考验 的胜利者,而没有与其他古生动物一样走向灭绝。但它却失去了竞争感和好奇心,变得隐 秘而孤独,艰难地把自己维系于前途暗淡的命运之中。 大熊猫觅食竹子有垂直运动的倾向,春夏秋冬,从海拔 16003600 米,大熊猫都能随着 季节交替找到适合自己品味的脆嫩清香的竹笋或枝叶,而海拔 18002500 米的针阔叶混交 林下灌木竹丛正是它四季常乐的“粮仓”福地。看大熊猫食竹子,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你看它迈着绅士步子,东瞧瞧,西嗅嗅,选择最好的竹丛,调整好最舒适的姿位,用“手” 将竹竿搬弯,从中间咬断,握在手中。若吃竹叶,则“手”嘴配合,将竹叶撸成一把,有 时还要抖拍几下,抖掉叶上的灰尘杂物或积雪,然后用“手”抓着,左一口右一口,吧嗒 吧嗒地咀嚼;吃竹竿像人吃甘蔗一样,手握着又细又硬的竹竿,用牙熟练地撕掉竹皮,一 层层咬断,在口中嚼几下就往肚里吞;吃竹竿时,它会从许多笋中挑选最大最嫩的,用 “手”将竹笋从地面扳断,然后送到嘴里,用牙将带毛的笋壳一节节剥掉,只吃笋肉,最 后嫩的笋尖,就不必剥壳了,送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嚼几下即咽入肚中。 人们十分惊叹大熊猫吃竹竟如此挑剔细腻,更惊叹大熊猫的手如此灵巧。通过解剖观察 发现,原来它的前掌外侧一块腕骨特别发达,特化为偽拇指,与并列的五趾巧妙配合,便 于抓握。 野外大熊猫偶尔采食其他植物的嫩叶或果实,甚至一反常态,捡食动物尸体,或捕捉竹 鼠之类的小动物品尝,显示其食肉动物的本能。 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就幸福多了,它们每日三餐由营养师配给杂粮窝头、牛奶鸡蛋、时鲜 水果,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再投放熊猫产地运来的喜食鲜竹,任其随时选食,摆足了 “国宝”的谱。 大熊猫生性顽皮,喜欢爬树,年幼时顽耍爬树,成年后为了享受阳光,躲避敌害上树, 甚至求偶追逐交配有时也上树。三岁以下的少年熊猫特别活跃,除爬树外,它们常在地上 打滚,与母亲或同胞抓咬、摔跤嬉戏。野外大熊猫有时会窜入村寨人家住宅,把锅炊用具 当做玩具,甚至把锅铝盆咬碎吞下,难怪自古有“食铁兽”的雅号。还曾发现大熊猫爬进 农家猪圈羊圈,与猪羊同吃共眠的趣事。 大熊猫有不惧严寒,从不冬眠的性格,因为它是第四纪冰川中走过来的勇士,哪怕气温 下降到 4到零下 14仍穿行于白雪皑皑的竹林中,选食可口的竹子,更不像黑熊等很多 动物,躲藏于树洞或岩洞进行冬眠。它不怕潮湿,终年在温度 80%以上的阴湿森林中度过。 大熊猫还有嗜饮习性,所以它的家园大都选在有清泉流水的地方,便于随时畅饮。天寒 冰封,熊猫就用前掌击碎冰层饮直到喝得腹胀肚圆,行走困难,才恋恋不舍地蹒跚而去, 或干脆躺卧溪边,形如醉汉,当地人称“熊猫醉水” 。大熊猫嗜饮是因为它所食竹子含水分 较少,要补充生理所需水分,而暴饮则可能是某种疾病,引起口干舌燥所致。此外,大熊 猫还有涉水泅渡的本领,让人刮目相看。 由于大熊猫长期隐居于阴湿的山林,致使目光变得短浅,但嗅觉和听觉却十分灵敏。因 此它们常用气味作标记界定自己的家园,嗅出同类异性的信息,在夜间凭嗅觉选择竹子的 老嫩。它们凭听觉判断山野中异常的声音,进而采取回避。在动物园中,可能听出它们熟 悉的饲养员的脚步声,以及他们发出的呼唤、斥责、指使的声音含义。 大熊猫一般在六七岁进入婚育期,但在饲养条件下有早熟现象,四五岁可婚配产仔。春 暖花开,是大熊猫的婚配季节,它们以其肛周腺分泌物、尿液或吟唱高低抑扬的恋歌,相 互引诱激发性欲,有时一只雌体会招来几只雄体,于是雄体间以比武的方式决出胜者,获 得与雌体的婚配权。短暂的婚配之后即各奔东西,依旧过着独自的流浪生活。 雌体大熊猫怀孕 35 个月,在秋高气爽时节,熊猫妈妈找一个阴暗背风的树洞或岩洞作 产房,衔一些竹枝枯叶作铺垫,准备产仔。产出的熊猫婴儿十分可怜:闭眼、光身、肉红、 尾长、纤小而不能站立,平均只有 100 克左右(36 克200 克) ,是一只发育不全的早产儿, 体重只有母体的千分之一。可以想像,要把这样的婴儿哺育成活是多么艰难。 熊猫妈妈靠孕期多吃竹子积蓄的营养,整月在产房哺育着早产儿,除非排粪便才走出产 房,直到小宝贝满月后,自己饥渴交迫不得不离开产房,也是匆匆在附近找食竹子和饮水 后急速返回。熊猫妈妈几乎整天抱着它的孩子,用体温温暖自己的小宝贝,不断地亲它、 舐它,等待它慢慢长大。 一个月左右的熊猫幼仔长出黑白相见的毛,体重约有 1 公斤了,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 感光,直到三个月,幼仔才开始学走步,视力达到正常。春天,半岁后的幼仔体重已达 13 公斤左右,它可以跟着母亲,学吃竹子,还要吃些奶补充营养,同时开始学习野外谋生的 本领。满一岁时幼仔已长到 40 公斤左右,到一岁半体重可达 50 公斤以上,这时熊猫幼仔 才开始结束依附母亲的儿童期,告别母亲独自生活。 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平均寿命约为 15 岁,雌性生育期约为 57 年,最多能生育 34 胎, 往往一胎一仔,偶见一胎二仔。在野外条件下即使产二仔,熊猫妈妈也只有能力育活一仔。 从熊猫生育之艰难,幼仔生命之脆弱,可以看出大熊猫是逐步走向衰败、十分脆弱的种群, 外界条件的恶化会十分敏感地使其种群数量下降,最终导致灭绝。 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由于条件优越,一般寿命可过 20 岁左右,最长达 38 岁,雌体四五 岁成熟,生育所龄在 10 年以上。近年来,随着大熊猫繁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和高新技术的引 用,人工采精、授精和育幼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大熊猫的受畏受孕率、幼体出生率、 幼体成活率大大增高。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英雄母亲”美美,活了 21 岁(1992 年病死) ,共产 9 胎 11 仔,成活 7 只;美美的女儿庆庆(1984 年出生)到 1999 年已产 6 胎 10 仔,幼体全部成活,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奇迹。同时大熊猫在人工授精情况下产 双胞胎的几率较大,1999 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饲养的大熊猫产 3 胎 8 仔,其中两对 双胞胎,一个 3 胞胎(最终成活 2 只) ,创造了大熊猫人工繁育高产年的新纪录。 可见,只要给大熊猫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充分发挥它们自身的潜能,它们也可能是一 个增长的种群。 迄今,全世界共有 14 家动物园或研究机构成功繁育大熊猫 150 胎,产 226 仔,存活 89 只。主要都在我国。在国外仅有美国、日本、墨西哥、西班牙繁育 15 胎,产 20 仔,存活 7 只。 在自然状况下,疾病可能是影响大熊猫生存的最大危害,消化、呼吸、神经、造血系统 的疾病往往是致命的,还会出现各种肿瘤,体内外寄生虫病和皮肤病以及外伤等,都会影 响大熊猫的健康和寿命。 尽管大熊猫与世无争,但在它的栖息领域里,还是有一些与它们为敌的动物,如金猫、 豹、豺、狼、黄喉貂等,但是它们主要是袭击大熊猫的幼仔和病弱老年者,因为年轻体壮 的大熊猫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强不弱,令敌害生畏。动物园里貌似温顺憨态的大熊 猫一旦被激怒,也有伤人事件发生。 3、保护大熊猫保护大熊猫 大熊猫的生存和发展,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人们赞叹它历经数百万年而能幸存至今,又 为它的未来感到担忧。 从进化上看,大熊猫已经历了小大小的兴衰历程,从分布范围看,它已由广布于亚洲东 部而退缩到中国。在中国,也由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河南、西北地区的陕甘、长江中下 游的湖北、湖南、华南地区的福建和西南地区的云贵川退缩到四川、甘肃、陕西 3 省的局 部地区。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地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 5 万 平方公里缩小到 1 万多平方公里,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 20 多块岛屿状的孤立地带,残存 于秦岭、岷山、邛崃山脉以及凉山和相岭六大山系,地属川、甘、陕 3 省的 37 个县,野外 数量不足 1000 只。其中四川分布的大熊猫约占总数的 80%以上,分散在四川盆地西缘的 32 个县(市) 。成都市有邛崃、大邑、彭州、崇州、都江堰 5 县市产大熊猫,最近分布点 距成都市区仅 60 公里(彭州白水河) 。 由于大熊猫的分布是呈岛屿状的小种群,难免导致它们近亲繁殖而使其丧失遗传多样性, 最终导致种质较差的小种群逐一灭约。加之大熊猫食性单一,若遇大熊猫主食竹周期性地 开花枯死(约 60 年一周期) ,必然导致大熊猫因食物匮乏而饿、病死亡。20 世纪 70 年代 和 80 年代岷山、邛崃山脉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由此 引发的全球性救助大熊猫行动,使人至今难忘。 为了拯救和保护全世界人民都热爱和关注的中国国宝大熊猫,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 效措施: 1957 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1962 年国务院发出通 令;未经中央批准,严禁猎捕大熊猫;1963 年中国建立了第一批 5 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有 4 个属四川境内保护大熊猫的项目,即汶川县卧龙保护区,南坪县白河保护区,平武县王 朗保护区,天全县喇叭河保护区。到 1988 年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已建 14 个, 总面积为 6868 平方公里。迄今,川、甘、陕 3 省已建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共 32 个,总面积为 10550 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实际分布面积的 81.2%。其中四川有大熊猫自然 保护区 25 个,总面积 8607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在熊猫保护区面积的 81.6%,如著名的卧 龙自然保护区面积达 2000 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的栖息地,遏制了人 们对大熊猫的侵害,使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了稳定。 为了使保护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法制化,我国政府在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 动物和植物。并制定实施了森林法 、 野生动物保护法 、 环境保护法等相关配套法 律。198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补充案,对走私投机倒卖大熊猫的要严重处罚: “将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没收财产,情节严重,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 收全部财产。 ”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及其他珍贵动物免遭为不伤害。 国际保护自然组织对大熊猫也十分关注,早在 1961 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成立时,就确定中国大熊猫为该会的会徽和会旗标志,意味着该会的宗旨是保护以大熊猫 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及其相关科研和自然保护机构,相继与世界野 生生物基金会、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同盟(IVCN) 、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执行局 (MAB)合作,开展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大熊猫的科研考察的保护计划。我国政府还签署了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庄严地履行我们对 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拯救和保护的承诺。 为了保护和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稳定和发展大熊猫野生种群,国务院 1992 年批准实 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 。工程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包括新建 14 个自然保护区, 17 条连通各个大熊猫岛屿分布区的走廊带,以及 32 个栖息地保护管理站,使保护面积扩 大到 18000 平方公里。涵盖整个大熊猫产区。同年国家还批准了大熊猫移地保护计划 , 最近有关部门批准了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