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_第1页
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_第2页
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_第3页
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_第4页
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第七届中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全文提交体例说明 题目(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作者姓名 (大学名 学院名,省名 城市名 邮编) (宋体、五号、居中) 摘要:摘要:摘要全文应为一个段落,中文 300 字以内,中文字体为仿宋体,英文字体为 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五号。 “摘要”一词加粗。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一词加粗,中文字体为仿宋体,英文字体为 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五号, 关键词之间用分号。例:关键词 1; 关键词 2;关键词 3 。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 论文字数不超过 8000 汉字。正文(标题除外)均为五号宋体,段落内单倍行距。标题用阿拉 伯数字标注,次级标题数字间以小数点隔开。段首缩进两个汉字字符;标题与上一段之间空一行。 二、二、 论文结构论文结构 文章中文题名 作者姓名 工作单位及邮编( 字号为小 5 号宋体, 并加上括号)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英文摘要( 内容上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英文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文章英文题目 作者英文姓名 三、全文字体格式要求三、全文字体格式要求 1、正文中,中文字体为宋体,英文为 Times New Roman; 2、段落要求:单倍行距,首行空两格; 3、作者姓名和作者单位为五号宋体, 4、文章题目为四号宋体,加粗,居中;一般不超过 20 个字, 必要时可加副题名 5、一级标题(如引言)为小 4 号宋体,加粗; 6、二级标题(如 1.1)为五号宋体,加粗; 2 7、三级标题(如 1.1.1)及正文均为五号宋体; 8、 “参考文献”四个字为五号宋体,加粗,参考文献内容均为小五号宋体。 四、摘要格式四、摘要格式 1、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 2、关键词的英文为“Key words” ,而不是 keywords /keywords/Key Words; 3、英文摘要中的短语,除了专有名词外均小写; 4、字体、字号、行间距要保持和范文一致。 五、正文内容格式五、正文内容格式 1、全文标题符号统一(具体标题符号格式参考范文)、全文标题符号统一(具体标题符号格式参考范文) ; 0. 引言引言 1. xxx 1.1 xxx 1.1.1 xxx 1.2 xxx 2. xxx 2、一篇文章内专有名词/人名称谓统一,如 Nida/奈达不可掺杂使用; 3、文章中的引用部分,中文格式为:(人名+逗号+出版年份+中文冒号+页数) ,如(王德春, 1999: 107) ;英文格式为:(人名+逗号+出版年份+冒号+页数) ,如(Nida, 2002: 125-126) ; 4、表格、图表格式全文统一,如表 1,图 1; 5、举例格式全文统一,如例 1、例 2; 6、文章全部采用尾注。 六、标点符号六、标点符号 1、注意中英文标点的区别; 2、中文书名用书名号,英文书名斜体; 3、中文的省略号是 ,英文的是。 七、参考文献格式七、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统一使用方括号并排序; 参考文献内容为小五号宋体。 2、英文参考文献中,文章名为正体,书名期刊名为斜体,都无需加引号; 3、参考文献如果是书籍,顺序是人名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 3 4、参考文献如果是期刊杂志,顺序是人名文章名,杂志名,年份(第几期) 5、没被直接或间接引用于文章中的著作或文章一律不列入参考文献。 6、注意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包括逗号、句号、冒号、括号、页数之间的范围号如(12-13) , 都要保持与范文格式一致。 参考文献示例参考文献示例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刘和平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2002(3) 3 Scollon, R 附加文档也请附加文档也请 以类似名称提供(例:姓名以类似名称提供(例:姓名_图片图片_sgfy2012.jpg) 。 大会组委会不负责论文的校对工作,因此,请您认真校对自己的论文,以确保大会组委会不负责论文的校对工作,因此,请您认真校对自己的论文,以确保 论文集文字准确,事实无误,文责自负。论文集文字准确,事实无误,文责自负。 提交论文全文的截至日期为提交论文全文的截至日期为 2013 年年 2 月月 28 日。请于截至日期之前将严格按照日。请于截至日期之前将严格按照 格式编排好的论文全文和相关文档发送至信箱格式编排好的论文全文和相关文档发送至信箱 。请在标。请在标 题栏注明题栏注明“2012 年中外诗歌翻译研究论文年中外诗歌翻译研究论文” 。 附一:范文附一:范文 邓恩诗歌创作心理研究邓恩诗歌创作心理研究 xxx (学校名 学院名,省名 城市名 邮编) 摘要:摘要:人们对 17 世纪英国玄学派大师邓恩的的“奇思妙喻”有颇多研究,但对邓恩的创作心理触及较少。我们认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中提到的利比多压抑和超我的自我救赎能反映邓恩的创作动机和心理。本文对邓恩的诗 歌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利比多的冲动和压抑使诗人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并最终在超我的作用下在宗 教与诗歌中获得了救赎和灵与肉的和谐统一。 关关键词键词: :邓恩; 诗歌创作; 心理与动机 Abstract: Scholars have made much study of the “conceit” used by John Donne, leader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 in the 17th century. But his motive and psychology in poetic creation have seldom been touched on. We think that the 4 repression of the libido and self-salvation of the super-ego expounded in Sigmund Freuds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can well explain Donnes inditing motive and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Donnes poems and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mpulse and the repression of the libido caused the poet to have great desire for writing and achieved salvation from the religion and poetry and gained harmony and unity of body and sou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uper-ego. Key words: John Donne; poetic creation; motive and psychology 0引言引言 5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而论,利比多及其冲动是支配人类各种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动力。 弗氏把艺术创作看作是利比多的表现,并且以爱欲解释政治宗教道德文明等社会现象,大有 泛性论之嫌。他认为“性是为了减少孤独感,以增强爱欲心来减轻自身内部的痛苦和紧张。这种爱 欲是联合的基本动力;即使在紧张感中,他也从自身同他人的联系中取得快乐。 ” (艾布拉姆森, 1987:2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如“潜意识恋母情结利比多的抑制和升华” 为人类在精神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适用于对先于精神分析学出现的作家作品进行评析。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约翰邓恩(15721631)早于弗氏命名就“无意识”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 理论。在英国诗歌史上,邓恩无疑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这份独特不仅在于他人生经历的传奇色 彩(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皈依到英国国教) ,而且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在温文尔雅的文艺复兴时期 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的诗充满令人费解的“奇思妙喻” (conceit),不但与“自然美”“人文主 义”保持着距离,就连题材也是那样大胆新奇,甚至有些惊世骇俗。他的诗歌渗透了诗人在成长 过程中利比多在心底的躁动与压抑,以及人性中受压抑的本能在超我作用下的自我“救赎” 。本文 主要以精神分析学中的利比多压抑和超我的自我救赎为理论视点,对邓恩及其诗歌进行细致分析, 以期更好地把握邓恩诗歌的创作心理与动机。 1 1利比多的躁动利比多的躁动 弗洛伊德认为,利比多源于肉体,是一种原欲,但又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心理冲动,可以把它看 作是心性行为。他对利比多的规定,从外观上说明了本能以其感官为基础,同时又表现在心理过 程的精神方面的兴奋感。 “性本能的利比多,相当于诗人和哲学家眼中那种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 合在一起的爱的本能。 ” (弗洛伊德,1986:55)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艺术创造就像是 游戏,他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分离开来的幻想世界。 “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 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相关联。 ” (伍蠡甫,胡经之, 1987:156)诗人在心底躁动不已的利比多欲望通过作品中生动的描写得以实现某种形式的替代, 从而使利比多的释放成为可能。 邓恩的前期诗歌常常被人称作艳情诗,不少诗充满了对体爱的描写,有时甚至很露骨。例如在 哀歌 (Elegies)第 7 首中,诗人作了这样的描述, “我将知识与生命之树植入你” (I planted knowledge and lifes tree in thee) 。在太阳升起来 (The Sun Rising)中,他明确指出爱的一切答案 全在这一张床上。这些诗很容易给人以这种印象:爱情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体爱。诗中的男主人 公自然地坦露自己对性爱的兴趣,感动他的是以性结合为目的的实际的体爱,而不是传统的柏拉图 哲学意义上的单纯的精神之爱。在爱的进程 (Loves Progress)中,邓恩以一种近乎幽默的笔触 定义了爱的“真正目的” (right true end):灵肉结合的欢娱。男女主人公要想达到这个终极目的就 要放弃任何形式的抵抗。这一阶段的利比多在诗人心底的躁动驱动着他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以至于“邓恩在现代的声名主要依赖于他早期的艳情诗。 ” (傅浩,1995:76) 早期的邓恩认为“肉体不仅是一本必读之书,也是爱情的基础。尽管灵魂离开了肉体,但他最 终还要复归肉体。理想的女性,应该是灵肉合一型女人” (李正栓,李云华,2008:37) 。在邓恩 的“引诱诗” (seduction poem) 灵魂出壳 (The Ecstasy)中,诗人坚持认为精神之爱也是一种利 比多躁动,相恋中的人们通过肉体的结合超越了肉体本身。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强调爱的超越和精神 特性,描述了恋人们的灵魂离开了肉体而他们的爱则成为两个灵魂的聚合体。但离开了肉体的爱很 快就被证实是不圆满的。所以,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用热烈的语气得出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还 是回到体爱中去吧。体爱能令精神之爱长存,它也是两个灵魂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唯一手段,灵魂只 有通过体爱才能“流入” (flow)彼此的身体,找到自己的安息之处。诗人这番推理透射出高超的 引诱技巧。他所有看似高尚的论说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实现自己欲望的目的。人性深处利比 多的躁动投射在了诗人的诗歌中,也许这就是这首“引诱诗”产生的合理性。这些诗的确可以看作 以文学作品作掩饰的利比多表现。 6 在邓恩最著名的“引诱诗” 上床 ( Going to Bed)中,诗人构思之精巧令人称绝。诗中的男 子劝诗中的女人除去她的衣物和束缚着她的清规戒律,请求“君主一样” (like a monarch)的她让 他“漫游的手” (roaving hands)获得“许可” (licence), 这样他就可以在她的身体(his America, my new-found-land)上进行“探险” (explore), 去享受所有的快乐(whole joys) 。这首诗把女性的身体 比喻为一切财富、快乐甚至恩宠(grace)的源泉,并且把她定义为等待被人开发和占有的美洲新大 陆。诗中叙述者的目的是那样明确,即占有激起他欲望的异性,释放在他心底躁动着的利比多欲望。 邓恩诗对性爱的赞美是他对新柏拉图哲学以精神之爱为中心的爱情观的一种挑战,也是他错综 复杂的大脑暂时的避难之所。总之,诗人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涉及了大量的感官描写,诗中的描述 坦率自然,诗人火一样的激情和跳跃在诗人字里行间精灵样的灵感冲淡了诗歌的色情意味。真正给 人们心灵以强烈震撼的,则是诗人变幻莫测的奇思妙喻和敢于直面人性的爱的宣言。 2利比多的压抑利比多的压抑 但是以体爱为核心的爱欲由于与既成的传统规范相抵触而受到各方面力量的抑制。弗洛伊德把 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构成了深度心理学,至于潜 意识的观念是遭受过压抑而摒弃于意识领域之外的,被压抑的欲望是什么性质的欲望呢?他认为主 要是利比多的欲望。 “在某些条件下,利比多便会进入压抑状态。而压抑处于逃避和 谴责之间。 ” (弗洛伊德,2003:244) “逃避”是“压抑”的前期表现,而“谴责”则表现在后 期。 在“歌”(Song)一诗中,诗人生动刻画了诗中说话者的心理活动。那一系列“不可能完成的任 务”其实就是对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逃避: 去,去抓住一颗陨星, 让人形草也怀孕胚胎, 告诉我,过去的岁月哪里去找寻, 是谁把魔鬼的脚劈开, 教教我如何听美人鱼歌唱, 或如何躲开嫉妒的刺伤, 去弄清 什么风 能将老实人提升。 (李正栓,吴晓梅,2004:11) 然而,对本能冲动而言,逃避是没有用的,因为自我(ego)无法逃避自己。于是利比多不可 避免地走向压抑。因此在灵魂出壳 (The Ecstasy)中,诗人叹道:“但是,啊,多么长久,多 么久远 / 我们的肉体为什么要压抑?” (But O alas, so long, so far / Our bodies why do we forbear?) 压抑使诗中人进入一种近乎梦境的灵魂出壳状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性爱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比多欲望可以通过在异性对象上的 投射得到满足,这也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容易实行的一种方法,只有将这种潜意识欲望冲动投射到 一定的对象上,才能消除内心的躁动。但在伦理的压制下,诗中说话者的欲求很难得以实现。即使 他的爱欲得到了满足,但绝不代表情欲的满足,最终诗中说话者还是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中: 但你还是别说,反正我不会去, 尽管我们隔壁而居,随时相遇; 7 假如初遇时她还有真情, 忠实到你把情书写成, 她却已 还没等我送过去 就将两三个人抛弃。 (李正栓,吴晓梅,2004:14) “跳蚤” (The Flea)一诗中最终没能实现引诱目的的“我”的欲望同样受到了压抑。 “我”的 深层心理世界中的利比多在躁动,在渴望释放,欲火将冲破无意识的压制而上升为意识。潜意识中 的欲望与躁动使“我”对女人既等待又渴望。由于被拒绝又进入意识的本能心理状态“谴责”中, 这是由潜意识中“压抑”形成过程的特性决定的,体现在诗中就是说话者在诗末对“她”的那种怀 疑、愤恨的情绪。 在跳蚤 (The Flea)中,诗中说话者运用巧妙的逻辑和推理想要说服一个不情愿的女人与他 相爱“共寝” 。虽然诗中的女士一再给他的征服欲泼冷水,但有趣的是这仿佛更激发了诗人的灵感, 创作了这首 “引诱诗” 。诗人拿跳蚤作比喻:不管她愿不愿意,他俩的血在跳蚤里边已经“融为一 体”了,暗示着他们两个人已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体爱。而且“要承认,这件事不能被说成是羞耻、 或罪过、也算不上你贞操的损失。 ”这只是人类本能的要求,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是“你突然 狠心地把毒手下,用无辜者的血染紫了你的指甲?这跳蚤只吸过你一口血,这怎能算作一种 罪过?但你却洋洋得意地说:你和我都不比从前弱。 ” (李正栓,吴晓梅,2004:36)诗人指出, 横亘在情人之间,使他们不能尽情享受快乐的,正是那“杀死”他、压抑他的世俗观念。 弗洛伊德有个称之为“文明的代价”的理论“我们的文明是以本能的遏止为代价的。 ” (马 尔库塞,1987:61)马尔库塞解释说:“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是以对主要本能的有条不紊的抑制 为出发点的。 ” (马尔库塞,1987:81)依照弗氏理论的解释,这种本能就是指人的利比多。人类社 会的理性、道德如果对它进行不合理地压抑,人就会变得病态和不健康。诗中“把毒手下”的女人 就是以抑制者的形象出现的,对本能的不合理的抑制使她的行为显得有些病态。而对性欲的适度压 抑不仅可能有效地控制本能,而且可能促使人以社会允许的方式发展自我,极少数人甚至可以成为 不同领域的佼佼者。 (黄龙保,王晓林,1996:66)邓恩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不断地压抑自己 的本能需要向传统规范满足甚至赞赏的形象过渡。邓恩诗歌创作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他心理发展的历 史。他的宗教信仰改变也体现了他压抑自己本能而从天主教到皈依英国国教的过程。所以他在后期 诗作中经常请求上帝救赎他。 3利比多的升华与超我的自我救赎利比多的升华与超我的自我救赎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认为,利比多的欲望实现满足的第二个途径是像艺术家一样将其转移到 其他目标上,或者升华为艺术形象和高雅的人类精神文化产品,这种途径实际上是在超我的作用下 使利比多实现了升华。在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中,诗人讲道,虽然恋人的爱“它的本质是肉 感” 、 “不允许离别” ,但“我们俩的灵魂溶成了一片,尽管我走了,却不会破裂,这种分离不 过是一种延展,像黄金被打成了轻柔无形的薄页。 ” (胡家峦,2003:95) “你的灵魂是圆心脚, ” , “我像另只脚” , “你坚定” , “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 (胡家峦,2003:96)可以看出,在诗 中,说话者感官上的本能欲望已经在现实的压抑下升华为对稳定和永恒的向往。这种更符合大众审 美的爱情态度所获得的他人的认同应该会帮助他平息心底利比多的躁动,获得心灵的平静。但在诗 人心底躁动着的利比多的能量之强烈与长久,是诗人自己也始料未及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利比 多是一种性的能量,是一种饥饿的能量的一种形式。如同饥饿一样的性的渴求难以被替代或转移。 这一时期,邓恩的许多诗歌都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这种彷徨与顾虑。一如邓恩在后期创作的许多 神学诗中所表述的:“给人展示的是一个灵魂自我强制、自我说服的痛苦经验。 ” (约翰但恩, 8 1997:译者序) 1615 年,邓恩最终皈依英国国教。1617 年他的妻子去世。他于 1621 年任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 他的创作也由早期的世俗诗歌转向宗教诗歌,在他的“神圣十四行诗”中, “他变成了一个大事忏 悔、更有悔罪表现的邓恩,诗歌集中表现了邓恩在根深蒂固的罪恶和上帝的帮助之下超越俗世疆域 走向拯救的内心斗争这一过程,同时歌颂了无所不在的万能的上帝。 ” (白锡汉,2002:59)事实上 诗人的一生都游移在对情欲的渴求与上帝的召唤这种张力之间。爱欲给诗人所造成的疑惑与痛苦使 他将世俗的男女之情升华为对宗教的悟道体验,使他转而向“上帝”寻求“救赎” 。弗洛伊德阐述 了宗教的三种主要功能。第一种功能是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第二种功能是可以镇定人们因遭受 危险和变幻不定的生活所引起的恐惧情绪;第三种功能是制定各种禁忌和戒律,规范人们的思想和 行动。在弗洛伊德看来, “宗教是以一种十分复杂的方式,来治愈人们心灵的烦恼的,并且设法把 人们从这个痛苦根源中解放出来。因此,它几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方式,治愈了我们心灵的创伤, 以拯救意识代替了悔罪感。 ” (艾布拉姆森,1987:91) “救赎”正是邓恩后期创作的不同于前期的 “爱欲”主题之外的另一主题,并且是一重要主题。超我在这一阶段督促诗人彻底摒弃本能冲动, 追求一种至善至美。 在“神圣十四行诗” (Holy Sonnets)的第 1 首十四行诗中,诗人感叹自己的“末日近迫” , “我 奔向死亡,死亡同样迅速地迎向我” , “身后的绝望,和身前的死亡”让人“如此的恐怖” , “我虚弱 的肉体”在“罪孽”的压迫下向“地狱沉降” 。 “只有您在天上显灵,且蒙您恩准能够朝向您仰望的 时候,我才会重新奋起” 。 (约翰但恩,1997:205)诗人之所以感到末日的来临,是因为已无法 抵御自己内心的极度堕落,对死亡的恐惧使诗人向上帝恳求“救赎” ,这样诗人才能获得重生。然 而,引人深思的是,诗人对于与上帝的强烈的亲密关系的要求也常常是用近乎色情的语言表达出来 的。例如在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Batter my heart, three persond God)中,诗人请求 上帝“为了让我能站起” , “鼓足你的力气打碎我,吹我,烧我,使我成为新体” 。同时他就像一个 爱着一个男人的女人,但是却与另外一个男人订了亲,他幻想着被解救,甚至使用武力也在所不惜: 我非常爱你,也非常希望能为你所爱, 但是我却已和你的仇敌结了亲, 让我和他离婚吧, 或把那个结扯碎或解开; 把我拉到你身边,把我囚禁起来,只因 除非你奴役我,我永远不会自由, 永远不会贞节,除非你把我强行占有。 (胡家峦,2003:102) 在圣经的表述中,基督是新郎(肉体) ,灵魂是新娘,而在天主教教义中人只有受到上帝的约 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通过复杂的暗喻,诗人利用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爱的相似之处对二者进 行了类比,机智而热烈地表达了被拯救的渴望,并且恳求上帝也能以诗中所表述的同样的方式来解 救他。他试图找到一种同上帝间的亲密关系来消除自身的疏离感,从而获得灵魂上的“救赎” 。 在 “快乐礼拜五” (Goodfriday)中他这样说:“烧掉我身体上的锈渍和瑕疵吧,用你的恩 宠,重建你的形象,那样,你就会懂得我,我也会注视着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