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第1页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第2页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第3页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第4页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 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 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 、 禹贡 、 史记 、 汉书 。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 (B550-475 年)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B64-A20 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 、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 、 徐霞客游记 、 马可波罗游记 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 世纪至 18 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 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 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 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 学科。 二、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 年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 年代50 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 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 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 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 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 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 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 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 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 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 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 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有人形象地把经济与社会比作城市发展的两条腿,经过 20 几年的发展,目前是“一长一低”不平 衡现象,今后的“十一五”城市发展必须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成共识。 附:近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环境论发展简述(17C 以来) 1、地理环境决定论(首先在 18 世纪的法国开始) 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方式,而是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孟德斯鸠的法意 、德国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 、美国森普尔的地理环境之 影响和美国历史及其地理环境 、美国亨丁顿的亚洲的脉动 、 文明与气候 、人文地理学原理 等。 评价:积极方面打破传统的神意识决定论,倡导格外尊重自然规律,反对宗教迷信;消极方面用 自然规律替代社会规律。 2、地缘政治学 基本观点: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揉合国家有机体学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论与种族歧 视论等为一体,适应帝国主义的扩张需要。 图图1.1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拉采尔首创社会达尔文主义;麦金德的民主的思想与现象提出核心区域理论;豪 斯霍菲尔首创生存空间论;科恩又创心脏边缘理论等(以上均为德国人) 。 评价:大前提错误,后来更为帝国主义扩张工具;但现在从全球战略看来,地缘政治学的某些观点是 正确的。 3、人地相关论(人生地理学) 基本观点: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但二者间的决定性则是模棱两可的,故又称或然论、可能论。 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洪堡德开现代地理学之先河;法国维达尔的人生地理原理 、 地理学特性和 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则集人生地理学之大成。 评价: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注意到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和改变及人地关系的密切性;但并没有找 到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 4、区域样板论 基本观点: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区域地理样板)是地理研究的原始规范。 代表人物:德国的李霍希芬及其弟子赫特纳 评价:对前苏联的区域学派产生重大影响 5、区域学派(经济地理学中环境学派) 基本观点:首倡生产地域综合体理论,主张以自然为基础、经济为核心、技术为纽带研究经济现象。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与科洛索夫斯基; 评价:使环境学派以自然为重心向经济为重心转变,是学科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 此外,环境论学派还有人地适应论、协调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可参考有关文献) 由此可见,环境学论的每个阶段都提升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或者说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小建等) 2、研究对象的讨论 1)欧美学者的看法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2)前苏联学者看法 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 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部门统计学派 代表人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20 世纪 70 年代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代表性人物: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 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 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全苏地理学会“六大” ) 评价: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 、 “经济区” 、 “生产力的配置” 、 “国民 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 研究。对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3)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 主要观点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学研究 对象的看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 主要学者的观点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经济地 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 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 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 藩等, 199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经济 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 (以上观点分别反映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侧重点) 4)李小建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诠释 经济活动内容 从生产到产业再到经济活动分析,从而指出现代经济活动必须从企业角度逐步展开。 经济活动区位 静态角度:经济活动发生的“Where”与“Why” ; 动态角度:公司各分部的综合研究及其区位的选定指导。 空间组织 涵盖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组织和区域间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 区际流动等。 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 环境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的分析与评价 生产目的是“三大效益” (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 如某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生产必须停止,象毒品生产;某些不利于人民身体健康的要限量 生产,象卷烟、刀具生产等。 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教学案例 闽东三都澳开发 一、港口开发的一般条件 1、水域:水深条件、波浪条件、水域面宽条件; 2、陆域:建港地要平坦,且有一定的宽度;腹地要有一定的吞吐量。 3、生态环境要相对协调; 4、要处理好与现状利用的关系 二、三都澳(中国独有、世界少有) 1、现状:为军港,兼养殖黄鱼 2、自然条件:口小腹大、风浪小、水深最大为 50 米 3、开发方向:石化工业(争议较大) 、旅游、渔类产品纵深产业等。 4、腹地建设:加强以港口为中心的道路系统建设,拓展港口腹地。 (二)经济地理学的性质 1、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 所谓的“科学属性” ,指经济地理学在全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性质,该问题涉及到人们对经 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通过 1961 年、1978 年的两次大讨论,已逐步统一认识。 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间的边缘科学。 该认识的意义如下: 有利于经济地理学健康发展(兼收并蓄) ; 有利于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加强与各分支学科的联系; 可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有用经验; 有利于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明确自己的的努力方向 2、经济地理学的特性 地域性(区域性) 正因为如此,经济活动区域是具有可度量性、系统性和不可或可重复性的特征。 (区域类型与类型区域概念不同) 综合性(这是学科的边缘特性所决定的)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一)学科体系 (二)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1、理论上,传播经济地理知识,提高对国情的认识,同时正确借鉴国内外区域发展经验。 案例一:我国在“文革”期间片面农业学大寨,大搞梯田与多季稻推广。结果造成许多后遣症。 案例二:日本战后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 明治维新以来基础较好,既使在“二战”期间,其钢产量也是很高的;早在 1879 年就普及小学教育, 现已普及高中教育;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岸线长,适合临海型工业布局) ;特殊的发展环境(60 年代是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最快的时期) ;发战争横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军事订货)等等。 2、实践中,参与区域或国家经济建设,如综合考察、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 图 1.2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一) 地理学学科体系 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 分支学科。 附带说明地理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其包括理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系统科学(马蔼乃,北大) 。 这说明,地理学还只是边缘科学;而地理科学则是独立的科学。 简要说明地理学的“北大杨吾扬教授的三分法” ,即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这种 分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同时指出了地理学的一些分支学科的边缘属性,如城市地理学是介于经济 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二)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一)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图图1.3 地理学学科划分地理学学科划分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 规律的作用。 (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过去,存在“经济学的空间含义”与空间现象的经济意义“之争,事实上,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领域。 可见,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 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Where,Why,How”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 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如区位论、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法等。 (三)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 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 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 联的理论。因此,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因 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1、诠释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布局)的规律 生产发展与生产布局相互作用; 产业活动不仅影响产业部门区位,而且影响社会活动的空间格局; 生产布局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如由经济地理学家主持的“全国经济区划”就是一例。 2、对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 如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等,最早都纯经济学的,无法解释其增长的来源;而经济地理 学家却做到了。 3、使经济地理学的观点逐渐为经济学家所接受,融合发展。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1、人口问题 2、资源问题 3、环境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 三、21 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人地关系论 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 系理论做出贡献。如环境决定论经济“零增长”论可持续发展论的演变;再如我国 90 年代形 成的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泉州模式、温州模式等都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实践总结。 2、全球与地方关系论 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 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如 21 世纪,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太平洋沿岸,我们适时提出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就是一例。 3、公平与效率关系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 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如效率至上论、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