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_第1页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_第2页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7 年) 。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体腹部平片或腹部 CT 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 , 外科学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 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声,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 CT 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2)证候诊断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夭气, 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 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 无夭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 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2、治疗方案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机壅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 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 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芩、延胡索、白芍、甘 草等。 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3.脉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选用桃仁、丹参、单归、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延胡索、 白芍、炙甘草等。 4.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选用麻子仁 15、苦杏仁 10、生大黄 10、枳实 9、厚朴 9、太 子参 15、生地 12、麦冬 12、当归 9、黄芪 18、甘草 5 等。 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 中药胃管注入:禁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 150ml, 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每次 50ml,闭管保留 23 小时,3 次/天,直至腹痛、腹 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畅通。 (2)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寒凝者,可加关元、中脘,或灸气海,神阙。 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食积者,可加梁门、内庭。 虫积者,可加阳陵泉、四缝。 气滞者,可加中脘,行间。 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 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 1.5 寸,腹部穴位于腹平面呈 45 度角斜向下 进针 1.52 寸。每隔 510 分钟重复手法 1 次,留针 30 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 取泻法或补法。 2.电针:取足三里、天枢穴。腹穴接阴极,下肢穴阳极,施术 3min 后接中频刺激,留针 2030 分钟。可酌情重复施术,12 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3.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 压。 (3)其他疗法 1.中药灌肠 功效:将中药达到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 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桃仁。 用法:一剂煎水 200ml,制成灌肠液,以 100ml 作灌肠,保留 30 分钟,每日 2 次。 2.中药外敷 可选用中药单味(如生大黄、芒硝、吴茱萸、生姜、葱白等)或复方(可参考上述中药方 剂)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者腹部(中脘) 、脐部(神 阙穴、天枢)紧贴皮肤,进行热敷,30min/次,每次 12 次,共 5 天.(实热内者不适用) 3.肛管排气 4.胃肠动力治疗仪:可酌情选用。 (4)内科基础治疗 各种类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 外科学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主要包括:常规抑酸,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 紊乱等治疗,必要时抗炎治疗。 (5)护理调摄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液体量; 记录呕吐次数、量、性状与颜色的改变;记录胃液的量与性状的改变;注意观察腹痛发作 的次数与间隔时间;记录有无排气与排便。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护、饮食指导、情志 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3、疗效评价疗效评价 3 (1)评价标准 1.总体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 辑)肠梗阻的疗 效标准制定: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 X 线影像恢复正常。 显效:腹痛消失,腹胀减轻,恢复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 X 线影像恢复正常。 有效:腹痛腹胀减轻,有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 X 线影像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腹部 X 线无改善,甚或加重者。 2 症状疗效评价 按计分法算出相应的比率和总有效率 3. 参照诊断学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 临 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 外科学 (卫 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级(+)级(+)级(+)0 级()计分 腹痛 腹痛 不能忍受 腹痛 能忍受 腹痛 较轻 无腹痛 腹胀 腹胀满 辗转不安 腹胀 能忍受 腹胀 较轻 无腹胀 呕吐 不进食也呕吐 进食吐, 不进食不吐 可进食少许 流食,不吐。 无 排便排气 无排便排气 不排便 有少许排气 排便、排气 不爽 能排便 排气 消失 35 分钟未听到 明显减弱 每分钟 低于 1 次 少于正常 每分钟 13 次 正常 每分钟 45 次 肠鸣音 亢进 次数多且声音 高亢,甚至有 高 调金属音 活跃 音调不特别高亢 无高调金属音 每分钟 10 次以上 次数多 每分钟 610 次 正常 每分钟 45 次 总积分 (2)疗效指数 按每级 3 分计,即 I 级 3 分、II 级 6 分、III 级 9 分 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100%疗 效指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