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_第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_第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_第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_第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 共 4 篇课文,一篇为现代诗歌,三篇为写景散文。从内容上考虑,单元主题可概括为 “壮丽山川” 。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还要让他们体会作者在字 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还要关注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一 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二是不同的观察顺序。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全文围绕“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中心,从空间、时间两个不同的 纬度来讴歌。在作者笔下,长江是一位力大无比的巨人,挽起高山大海,用磅礴的力量推 动新的时代;长江是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歌词气势恢宏, ,跨越时空,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 审美价值,直到今天依然传唱不衰。 教学时要整体把握,在突破中心的基础上,激情演绎;要以读代讲,朗读与理解相结 合,朗读与想象相结合,朗读与感悟相结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相关的课程 资源,包括歌曲、音像视频等。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教学研究,与以往同题材的内容对比, 总结类课文教学的经验。 三亚落日按日落过程的时间顺序描绘了海南三亚夕阳滑落的奇特景象。文中的落 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读这篇课文, 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 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跌宕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 教学时文章的整体结构应该让学生了解,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关于三亚热带风情的刻 画,渲染了气氛,对落日之美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作用,可以放到第一课时组织教学。重点 部分的讲读要扣住三个关键的比喻句,由扶到放,逐层推开,至于相关资源的拓展应立足 文本,不宜过多,还是要以品味课文的语言为主。课后可以与海上日出进行比照阅读。 烟台的海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描写了烟台独特的海上景观。文章写 “景” 的 同时也在写 “人” , “景” 与 “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总分总 ” 的整 体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和景物特点,在理解冬天烟台的海具有的特点时,我们尊重文本, 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教学时要采用重点突破的方法,着力指导学生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自然段,切忌 平均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 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体会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的途中见闻,接着写了洞口的高、大,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窄、险,内洞黑、奇、大。全文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溪流的路径: 我们迎着溪流上山、溪流靠着外洞的洞口的右边往外流、溪流在内洞靠右边缓缓地流、溪 流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练习 4 展开,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画出景点游览图,体会景 物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特点,以及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角色互 换,让学生成为文中的“我” ,增强移情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中心。 第二单元 共 3 篇文章,都是叙事性的。第一篇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历史事件,第二篇课文是小说, 第三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三篇文章的内容都与战争有关,中心各有侧重,英勇 抗击、巧妙周旋、菩萨心肠,很好地反映了“正义之歌”的主题。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始末,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娓娓道来。课文第 l 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日寇侵华找借口; 25 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 侵略者咄咄逼人,中国人民奋起还击,展现了在千钧一发、生死存亡时刻的激烈较量,事 件情节雄壮、曲折,课文的叙述仿佛把人带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68 自然段是故 事的高潮,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日救国;第 9 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揭示了 “ 七七事 变 ” 的历史意义。 这篇文章在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的准确运用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许多学者所称道。 教学中,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关键性的细节描写,通过敌我双方 语言、行动和战斗表现对比,突出战争的正义性,领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准。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护藏在半截 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与德国鬼子展开巧妙的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 性命。故事险象环生,读来扣人心弦。 教学的思路可以不同,凤凰语文网上有相关的介绍。我个人的意见可以借用张庆老师的 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圆融” 。第一种教法要腾出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学习中来; 第二种教法要增强文章的情境创设,特别是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真实地叙述了当日本帝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 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两名战火中受伤的日本孤女,并设法安排她们回到亲友身边的事。 文中聂将军的话是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教 学的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包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上,可以从课题 入手,也可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导入。 第三单元 共四篇文章,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从文章体裁上看,一篇是改写的名著内 容,一篇是古词,还有一篇是讲古代寓言故事的,说“诗文精粹”不错,讲“古典熏陶” 也行。 三打白骨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是对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遂美猴王”的改写。课文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突出体现了孙悟空 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 文章与原著的出入比较大,教学时可以参阅相关的资料,作必要的补充,但也要注意 还得以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经典的动作描写、传神的语言刻画,并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当然,对第三打的后半部分可以根据原著进行复述。 词两首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词人回忆了一次 愉快的郊游,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于此的水鸟都惊飞了,表现了她早期 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首小令按时间顺序,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可贵的童 真融合在一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浑然天成。读着它,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一 种率真的情怀直抵心间。(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词中吸引我们的不仅是 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还有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 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 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从读通课文开始,遵循整体部分整 体的原则,加强整体感知;要启发学生想象,从而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要扣 住词眼,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通过讲一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的事,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故事叙述生动传神,前因后果, 交待得一清二楚,人物的对话栩栩如生。 出于对教材整体把握的考虑,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少年这 一人物形象的具体感受上,成功的把握可能大一些。在语言训练上,要通过课后练习 1 和 相关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少年的大智慧。 读书要有选择主要是通过自学,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读物的本领。这在信息时代 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当然,最终方法的掌握还是要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可以 和后面的读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单元 共 3 篇课文,第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 真实验。第二篇文章说明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要科学开发海洋,保护海洋,让它成 为 21 世纪的希望。第三篇文章讲了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的道理。我想, 用“科学有道”来概括单元主题还是可以的吧。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 4 次实验,揭开了蝙蝠是依 靠听觉来飞行的秘密,人们由此发现了超声波,并将超声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工业、 农业、军事、医疗等领域。文章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用形象的比喻 说明了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以及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要抓住“怎样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和“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两个问题 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学实验的过程,通过相关语句,发现人物身上的科学品质。同时注 意渗透引号用法的指导,做到自然、朴实、有效。 海洋21 世纪的希望重点从开发矿产资源、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洋发电、解 决水荒、建设海底城市等方面来说明海洋是 21 世纪的希望。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搜集相关 资料,读写结合,相机渗透一些说明方法的指导。 学会合作这是一篇演讲稿。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讲人人都离不开合作;再讲具有 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最后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 大的成功。文章论点鲜明,层层递进,所举事例十分典型,缺一不可。 教学时要充分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让学生体会说明道理与所举事例之间的内 在匹配关系。要让学生感知演讲稿的一些语言特点,如多处设问、 “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等。 在此基础上,练习演讲这篇文章。 第五单元 本单元共 3 篇文章,主题为“感悟人生” ,所写的内容有扫路人、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雪松,有人有物,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我”登天游峰时与一位扫路的老人相遇,在与 他交谈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老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折服。平凡的工作岗位可以作贡献, 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带来快乐。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伴着作者回到住地, 也回荡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耳际。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与“我”同行,在一定的情境中,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天游峰的扫 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文章的反衬手法。不能至于“读书寻疑”这一基于学生良好 学习基础的教学设计,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 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 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本身比较难懂,要学会联想。要将摘取最大的麦穗与追求远 大理想联系起来,将不去“定夺” ,或观望,或扔掉已经摘下的与放弃机遇、错失良机联系 起来;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与抓住时机,认真完成当前的任务联系起来。 教学中首先要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即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要把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 的具体表现和苏格拉底的话语结合起来体会。至于苏格拉底的育人智慧可以到再次整体回 顾时涉及。 山谷中的谜底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揭示了一种生存 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 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 更好地发展。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 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第六单元 共 3 篇文章,两篇文章是状物散文,一篇是古诗,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 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作者咏物,正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啊!因此,单元主题为“咏物抒 怀” 。 广玉兰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了广玉兰花香幽、色美、形秀的特点以及广玉兰 叶充满生机的特点。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主旨在于赞美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作 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要注意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帮助学生弄清广玉兰与广玉兰花表述时意思的不同。 同时,要借助一定的媒体,创设情境,为文本语言的品味为服务,为广玉兰花与叶特点的 展现服务。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文章写了夹竹桃花色奇丽、花期长久、花影迷离的特 点,以及作者在观花时丰富的内心感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 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 教学时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总体结构和夹竹桃的三个特点;立足语言,通过侧面衬 托 (第 3 个自然段的一百多个字,描述了 14 种花的千姿百态,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 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夹竹桃有什么关系呢?纵览全篇,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先生独 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夹竹桃。写百花的喧闹,衬托了夹竹桃的沉静;写百花的 美丽,衬托了夹竹桃的清雅;写院子里一年三季百花盛开,衬托了夹竹桃一花独放春夏秋, 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句式训练、移情想象等来感受夹竹桃最突出的品质。还有老师提 出“文如其人” ,可以把夹竹桃的特点与季先生的为人联系起来组织教学,这可以去尝试。 古诗两首所选两首七言绝句均为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 全诗通过写石灰的生成过程,寄托自己不畏权势、一生清白,一身正气的为人志向;墨 梅是元代王冕的一首题画诗。前两行写实,后两行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诗人 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六年级的古诗教学可以按“初读古诗,领悟大意;细读探究,激发情趣;循诗想象,进 入诗境;深读品味,形成积累;感悟升华,迁移拓展”这样的步骤去组织。言志诗的教学, 关键要在“物象”和“情志”找到联系点,要向学生补充两位诗人的生平,营造浓郁的学 习氛围,让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 第七单元 共 4 篇课文,都和老师有关。前三篇文章突出的是个体,后一篇文章讲的是群体。四篇 文章里塑造了古今中外的老师形象,讴歌了令人难忘的浓浓师恩。 莫泊桑拜师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 到他的悉心指导,最终成名的事,表现了莫泊桑的勤勉好学、执著追求和福楼拜热心提携 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 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莫泊桑写作成长的经历:由刚开始的 “酷爱写作” , “孜孜不 倦”却“平平常常” ;到“全神贯注地观察” ,作品 “有了进步” ;直至 “仔细观察、 用心揣摩” ,并写出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然后引发疑问,找出成长的两个关键问 题,再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动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 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 。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 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 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 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 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 上了蓝天! 教学可以采用读写结合式。一读课文,整体感受,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 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再读课文,探讨文章的写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了解开 篇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并通过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 然后,读写结合,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 孔子游春主要写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欣赏春景,观水施教和谈论志向的情景, 展现了孔子的学说思想和大家风范,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 “观水”取自于荀子侑坐篇所记述的孔子和子贡濒临东流之水时的对话, “论志” 则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两件事在历史上可能非同一天发生,但是,把“观水施 教”和“师生论志”的活动置于春意融融的泗水河畔,既考虑了一定的史实,又兼顾了文 学的创造性。这样以“游春”为线索,将自然之春与师生之情融合起来,将自然之景与世 事之理融合起来,改编很合理。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赏读课文,体会文中描述春天美景的文字。然后潜心读文,品味孔 子和弟子们在泗水边谈了些什么,边读边批注,在书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疑 惑。再让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文中浓浓的师生情。最后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学生可以 谈志向,谈做人,谈学习 明天,我们毕业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主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 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教学中要紧扣课后的问题,整体把握教材;要结合课文的语言,真切 体会作者火热的情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然进入文本的意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 四单元教材分析四单元教材分析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毛海鹰 一一 俯瞰整体俯瞰整体简单解读整册教材简单解读整册教材 (一(一 )把握教材特点)把握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既与上册教材紧密联接,很明显地又在为学 生进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启下衔接” ,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 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实际 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 其次本册教材选入了不少适合阅读的精品佳作,需要我们重视学生品悟赏析、深度思 维等语文素养的提升性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而且能 从不同体裁的课文中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法的无痕引领。 再次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本册习作教材七 次习作只有两篇例文,重视学生习作逐渐由“模仿”到“借鉴”,由“仿”到“创”的循 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范文的方式,主要不是低层次模仿,而是借鉴。本册作文注意联 系旧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作文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作 文训练,除了一贯练习的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本册要求学写读后感和常见的应用文 书信。而且习作与活动相整合,其中重视学生探究发现、调查统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最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除了秉承一贯的“生活性”、“实践性”、“时代性” 的特点,更是体现了与课文的“同步性”。如:第一单元课文主题为“壮丽山河”,口语 交际安排了“我来当导游”;第四单元课文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口语交际则安排了 “漫话奇思妙想”。而本册综合性学习“学与做”以“我的成长册”为主题,一方面既是 对学生六年小学生涯的一个回顾追忆式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研究活动又切实培养了 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再次应证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渗透。 总之,本册教材,全方位地、渗透性地对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做好了“承上启下”式的 “衔接过渡”。 (二)对照课标要求(二)对照课标要求 阅读课的教学项目围绕“读书、理解”两大中心任务,包含五项内容(识字,写字, 读书,理解,背诵)。识字是读书、理解的前提,写字与背诵是读书、理解的延展。新课 标中有关高段“读书、理解”的要求总共有十一条,在此不能一一说明,抓住关键几条谈 谈浅见。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 (补充说明:朗读朗读对朗读的训练是一至六年级一以贯之的,高段时可以细化为规对朗读的训练是一至六年级一以贯之的,高段时可以细化为规 范、流畅、自然、真情。适合地运用朗诵的技巧(包括停延、重音、高低快慢的变化)准范、流畅、自然、真情。适合地运用朗诵的技巧(包括停延、重音、高低快慢的变化)准 确地表达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默读确地表达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默读高年级提高默读要求。高年级提高默读要求。 实施要点:一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二是一边读,一边想,带着问题读。三是翻阅实施要点:一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二是一边读,一边想,带着问题读。三是翻阅 工具书,读书莫放拦路虎。四是勤于笔记,不懂笔墨不读书。略读与浏览工具书,读书莫放拦路虎。四是勤于笔记,不懂笔墨不读书。略读与浏览提高阅读速提高阅读速 度,迅速了解把握课文大意,迅速捕捉课文要点,实施有选择地读。)度,迅速了解把握课文大意,迅速捕捉课文要点,实施有选择地读。)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 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 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 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几条标准指向的是学生的理解层面。(“理解”:以标准为导向,通过自己的解读, 根据学情而挑选、转化而来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潜隐性。理解是一个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涉及词句和篇章。)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词句 了解词句 解词句,明作用 理解、辨别、推想、体会 篇章 感受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 揣摩表达顺序 领悟表达方法 分体裁教学 基于对课标的解读,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视: (1 1)、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它们的内)、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它们的内 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在教学中,除了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文后安排的此类专 项练习,更要敏锐地从文中发现可供训练的语言点。 (2 2)、抓篇章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抓篇章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 的表达方法。的表达方法。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是在“教理解”,其实质是让孩子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而课标中要求孩子不但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甚至了解 还可以怎么写等内容。 (3 3)、抓读的训练:以感悟式阅读,探究性阅读为主要方式,加大思维训练力度。)、抓读的训练:以感悟式阅读,探究性阅读为主要方式,加大思维训练力度。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生的视角从美丽的图画转移到优 美的文字,在与文本的对话及同学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适时 移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4 4)、抓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抓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只有在丰富的语 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 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 (5 5)、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诗歌 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 抒情的美文,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 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 理解能力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样,就能避免不同文体的课文教 法大一统、抓不住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局面。当然,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则 要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的课文,课文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纵观单元二纵观单元 提炼四个单元主题提炼四个单元主题 本册入选的 24 篇课文(其中韵文 3 篇) ,分 7 个主题单元安排,前四个单元有现代诗歌, 有写景散文,有叙事性文章,有说明文,还有词,体裁丰富多彩,是我们根据体裁特点展 开教学的好例子。我们来比较一下前四个单元。 单 元 主 题 篇目分析目标 第 一 单 元 壮 丽 山 川 由长江之歌 、三亚落日 、烟台的海 、记金华的 双龙洞四篇 课文组成一篇 为现代诗歌, 三篇为写景散 文。 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 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还要让他 们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的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此外,还要关注文章在表达上的 特点,一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二 是不同的观察顺序。四篇课文虽 表达的主题相同,但各篇课文写 作的方法却各有 特色,尤其是三亚落日、 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 洞这三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 因此本主题单元很值得高年级段 学生多角度地去品悟赏读,同时 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 法的借鉴与迁移。 1、学会 26 个生字,理 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 语,体会课文语言用词 的准确、生动与精妙。 2、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 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 读品悟,感受祖国山河 的博大与壮美,升腾起 强烈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 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会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 领悟如何在游记写作过 程中书写自己的所见、 所闻、所感的方法。 第 二 单 元 正 义 必 胜 共 3 篇文 章,都是叙事 性的。第一篇 文章记叙的是 一个历史事件, 第二篇课文是 小说,第三篇 课文讲的是一 个真实的故事。 三篇文章的内 容都与战争有 卢沟桥烽火描述了正义 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 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 动人画面;半截蜡烛展示了 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 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仅 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 侠骨柔情、菩萨心肠。 聂将军与 日本小姑娘体现了编者的慧心, 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 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学习这一 组文章,不能把情感目标狭隘的 1、学会 21 个生字,认 识 6 个二类字,理解由 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 “同仇敌忾”、“如火 如荼”、“至仁至义” 等成语。 2、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 色彩。在把握情节的基 础上,紧紧扣住关键性 的细节描写,领会语言 文字表达的精准。 3、正确、流利、有感情 关,中心各有 侧重,英勇抗 击、巧妙周旋、 菩萨心肠,很 好地反映了 “正义之歌” 的主题。 定位在激发仇恨日军、日本的心 理上, “落后意味着挨打” “今天 的和平生活是幸福的” “世界和平 我的责任”应该让这些正面 的情感充盈学生的心灵。 三篇均为叙事性文章,此类体裁 文章解读总体思路有二:一是关 注事件的梗概也就是情节。二是 关注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 细节。 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依 据表达顺序,复述事件 的经过,表演故事等。 4、积累成语,背诵积累 古诗词。 第 三 单 元 诗 文 精 粹 共四篇文 章,三篇精读 文章,一篇略 读文章。从文 章体裁上看, 一篇是改写的 名著内容,一 篇是古词,还 有一篇是讲古 代寓言故事的, 说“诗文精粹” 不错,讲“古 典熏陶”也行。 三打白骨精是对西游 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 藏 圣僧恨遂美猴王”的改写。 文章与原著的出入较大,教学时 可以作必要的补充,但也要注意 还得以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欣 赏文中经典的动作描写、传神的 语言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 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两首词时,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有关 知识,从读通课文开始,遵循整 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加强整 体感知;要启发学生想象,从而 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要扣住词眼,让学生感受古典诗 词的艺术魅力。 螳螂捕蝉故事 叙述生动传神,前因后果一清二 楚,人物对话栩栩如生。在了解 故事大概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立 足点放在少年这一人物形象的具 体感受。选择这些文章是为了吸 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 学素养。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感 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 情感。 2了解古典名著西游 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 机智和勇敢。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 量,将课内学到的读书 方法运用于实践,提高 阅读能力。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 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 益的道理。训练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 维能力,培养学生资源 共享的合作交流意识。 4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 文,背诵课文。 第 四 单 元 探 索 与 发 现 科 学 有 道 共三篇文章, 其中第二篇 海洋21 世纪的希望 是典型的说明 文,语言准确 又生动。 学会 合作是一篇 演讲稿,也是 一篇说理文。 第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任何 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 心观察,认真实验。第二篇文章 说明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要科学开发海洋,保护海洋,让 它成为 21 世纪的希望。第三篇文 章讲了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 能取得更大成功的道理。 夜晚的 实验要抓住“怎样解开蝙蝠夜 行的秘密”和“为什么能解开蝙 蝠夜行的秘密”这两个问题来组 1、学会本单元 10 个生字,理解“望洋兴 叹” “顾名思义”等词语。 2通过朗读、复述 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 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 察、大胆实验、不断利 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 科学精神。 3初步了解海洋与 织教学,让学生自学实验的过程, 通过相关语句,发现人物身上的 科学品质。同时注意渗透引号用 法的指导,做到自然、朴实、有 效。 海洋21 世纪的希望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 料,读写结合,相机渗透一些说 明方法的指导。 学会合作教学时要充分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让 学生体会说明道理与所举事例之 间的内在匹配关系。要让学生感 知演讲稿的一些语言特点,如多 处设问、 “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等。 在此基础上,练习演讲这篇文章。 本单元激发激发“探索与发现探索与发现”的兴趣,的兴趣, 提升科学素养。提升科学素养。 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和 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 大自然,热爱海洋的情 感。 4能联系上下文理 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 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 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 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 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三三 聚焦课例聚焦课例具体说明重点篇目具体说明重点篇目 篇目一:烟台的海篇目一:烟台的海 烟台的海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描写了烟台独特的海上景观。课文以生动的笔触, 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 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 也写“人” , “景”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 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时要采用重点突破的方法,着力指导学生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自然段,切忌 平均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 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体会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8 个生字,通过查词典、联系语境和生活经验理解 “凝重、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惬意、呢喃细语、轻盈、过滤”等词语的意思。 教材解读 目标拟定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与总分总的写作结构,以及描写四季烟台海的 段落内部构段“由景到人”的写作特色,初步感受烟台的海四季不同特点的独特。 4、能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品读感悟到四季烟台的海不同特点的独特,以及烟台的海与 人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关键词句表达的感情色彩,并提高围绕特点整体感悟、 内化表达的能力。 5、联系全文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 这句话的含义。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后能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某一季节的烟台的海。 7、小练笔:25 任选一小节,尝试完成提升内化的语言训练。 文章“人” “景”交融,交相辉映的构段方式,恰恰成为学生学习此文的重难点。学生 要在读景的同时读精神、读情怀。通过全文的教学,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小节的 含义,成为了本课教学时的最大难点。 抓住独特,引领入境抓住独特,引领入境 板书“海” ,让学生交流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在交流中引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与回忆, 相机引出烟台的海(相机完成板书) 。随之,教师质疑(中国的沿海城市这么多,作者单写 烟台的海,烟台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用上“因为 所以”句式说说答案(指名中下生回答,培养他们提取信息内化文本的能力) ,教师再 出示地图,讲解烟台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清晰地知道烟台独特的地理位置(相机板书“独 特” ) 。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结合预习检查,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相机引出按时间顺序 描写及总分总的结构并板书,接着按“冬、春、夏、秋”的顺序指名逐段读文,相机正音, 随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能概括烟台海四季独特特点的词语,相机 板书。再引导学生发现四季烟台海的内部“由景到人”的构段,用“/”作出标记。为了培 养学生质疑探究意识,还可引导学生扣住课题及板书质疑(课题是写海,可文中 25 自然 段为什么还要写到游客及烟台人?为什么要先写冬季烟台的海?),相机为下文深入读悟打 好坚实的铺垫。 紧扣词句,朗读感悟紧扣词句,朗读感悟 (出示冬日烟台海的画面) ,让学生说说感受,出示“冬日,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结合静态画面理解“凝重”一词,赋予了人的情感、人的气质。接着过渡引述(每至海 潮来临,冬日烟台的海又是另一番景象。这另一番景象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组织自学 重难点 教学流程 (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感受深的地方圈画出关键的词句,并作简单的批注) 。 交流环节,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说感受,教师通过追问“通过哪些字词感受到的?”进 行收缩引领。其中相机渗透品悟内化训练:作者把涌浪比做狮子,还赋予了涌浪“前赴 后继” 、 “锲而不舍” 、 “扑” 、 “掀”等动作和精神,你觉得是否恰当?(师引导体会此处比 喻的好处:多方位多角度,形象逼真地表现了浪头之多、声音之响、速度之快、来势之猛、 力量之巨,令人惊心动魄、深受震撼!)由这“小山似的涌浪”和“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你不禁分别想到了哪两个成语?(波涛汹涌、雷霆万钧) 赏读独特,渗透方法赏读独特,渗透方法 提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第 35 小节,对哪个季节的烟台的海印象最深, 就认真读读该段,圈画出关键词句,尝试通过“读景、读情、读人”三方面去品悟,简要 旁注阅读感受。 )而后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互动提升个体学习感悟的水平,尤其是要处 理好学生感悟过程中点状思维到面的整合,其中可以重点扣住冬季语段与春季语段中两个 “扑”字及文中三个比喻句进行品悟,体会关键词句表达的感情色彩,进而在感情读悟过 程中体会不同季节烟台海的“独特” 。另外,在读悟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人“人 海相依” 。为了让学生感悟到这一点,学完 35 自然段之后,可设计如下的教学引导学生 理解海与人的关系,进一步为下文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 座壮丽的舞台。 ”这句话的含义做好铺垫,同时又很好地解决了第一课时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课题是写海,可文中 25 自然段为什么还要写到游客及烟台人?” 教学难点突破的细化实施 1、文章不仅写了烟台的海,还写了烟台的什么?(人)为什么题目是烟台的海,还要 写人呢?联系文中写人的句子,想想这里的人怎么样? 2、交流预设: 冬日:烟台人不畏严寒、不怕风浪 春日: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夏日:人与海亲切自然、相依相偎 秋日:烟台人充实与忙碌 3、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海养育了这样的人,正是这样的人赋予了海 这样的气息。人与海,海与人,紧紧相依。 总结提升,突破难点总结提升,突破难点 引读最后一小节:“正是因为如此,作者欣赏了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 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于是情不自禁地说” ,学生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出示 的填空题联系全文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小节的理解(可以任选一方面):说烟台的海是一幅 画,是因为 ;说烟台的海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因为 ;说烟台的海是一座壮丽的舞台,是因为 。最后,教师进行提炼性 总结:烟台历史悠久,烟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人海相依,是烟台的海给烟台人提供 了生存环境;是烟台的海,陶冶、磨炼了烟台人,使他们具有了豪迈的性格,勤劳、锲而 不舍的精神。烟台人依海创造着壮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烟台的海也因烟台人更多姿。 (利用综合实践课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学当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个季节烟台的海。 ) 篇目二:记金华的双龙洞篇目二: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到金华双龙洞时 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通过孔隙到达内洞、以及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和乘船出洞 的情况。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 洞的黑、奇、大。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泉水流经的路线”,文中作者多次写到水。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 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 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因此,这篇课文 是(明线)游线和(暗线)水线有机交融同时贯穿全文,但大都学生也许只会关注到“明 线”作者的游览路线。 本文观察仔细,构思巧妙,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作者用笔 最多的是描写由外洞进内洞的空隙,其次是内洞。),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对于小学生 来说,他们平时较少在课本中读到散文,尽管他们平时也有过许许多多的游览经历,但是 他们还没能较好地驾驭游记这类文体。面对即将进入初中的学生,此文为他们对游记的认 知、感悟,以至今后更好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也许就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 意图吧?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明白观察要仔 细,描写和叙事都要有重点、详略、主次,另外如何把所见、所闻、所感有机交融。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5 自然段。 2、学会本课 6 个生字,结合图片了解“溶洞、石笋、钟乳石”名称词语,通过查词典 理解“突兀森郁” ,通过形体演示了解“臀部、仰卧”名称及姿势。 3、理清文章条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4、能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 5、通过质疑促思,引导发现“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初步体会作者 构思的巧妙。 6、通过与前两篇写景文的粗线条比较,初步体会写景文不同的写作角度及了解游记的 主要写作特点。 7、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解读 目标拟定 8、抓住语句中的关键字词,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领悟如何在游记写作过程中抒写自 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方法。 结合本课游记鲜明的写作特色,在读悟过程中相机进行“留心观察、详略得当”等写 法渗透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读悟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品词体会词语表达效果”及 “提炼概括、形象再现、情境内化”的能力也不容忽视。 谈话导入,激情引趣谈话导入,激情引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见过溶洞吗?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出示金华双龙洞相关图 片,引导学生了解“溶洞、石钟乳、石笋”,并认读。接下来,教师引述过渡:在我们生 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有高山,大海,平原等地面上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很多奇妙的景观 存在于地下。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中的迷宫一样,为我们带来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吧。(相机揭示课题,齐读,理解“记”, 揭示游记体裁。)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初步与本单元前两篇写景文三亚落日与烟台 的海比较一下,本篇游记体裁的课文与前两篇写景文的不同之处。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揭示游记的一般写作特点: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篇游记的作者都会按照游览顺序,在 文章中写出自己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设置悬念:那本课 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自己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呢?希望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 受。)简介作者,推荐阅读稻草人。 整体感知,初悟详略整体感知,初悟详略 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而后检查,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什么,读后金华双龙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随后再梳理 游踪线索: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在此基础上质疑促思:这么多景点, 你们认为要不要一一具体描写,为什么?那作者又是如何去写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示意图,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课题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再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围 绕课题主要描写了孔隙和内洞,相机向学生初步渗透描写和叙事都要有重点、有主次、有 详略。 品词扣句,感悟情感品词扣句,感悟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第三小节,其他同学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交流: 作者在沿途看到了些什么?提升引领:通过学习三亚落日和烟台的海这两篇课文, 我们知道,一位聪明的读者在善于读景中还应该善于读情。此时,二、三小节中写到的景, 已不仅仅是作者的眼中之景,它还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自己静下心来读一读,看看你从字 里行间读到了什么养的景,又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在 重难点 教学流程 相机指导朗读,以达成“以读促思,以悟促读”的目标。 引导发现,体会巧妙引导发现,体会巧妙 质疑促思: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小节来写山中的一道溪流呢?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让 学生再找找文中其他写到水流的语句,读一读,引导发现:作者就是顺着水流的流经路线 拾级而上去游览双龙洞的,教师顺势在游览路线下逆势画出水流路线,相机告诉学生本文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 ,即作者游览路线(相机板书) ;另一条是水流路线(相机板 书) ,即“暗线” ,课文就是以(明线)游线和(暗线)水线有机交融同时贯穿全文的。你 们觉得作者的构思巧妙不巧妙?再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填写出水流路线:(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