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和社会法_第1页
经济法和社会法_第2页
经济法和社会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于社会法阅读笔记经济法于社会法阅读笔记 胡润 经济法 10 级 S100348 什么是社会法什么是社会法 相对于概念、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的民商法、行政法来说, “社会法”的概念在我国法学 研究领域中似乎还比较模糊。在我阅读的探讨经济法于社会法关系的资料中, “社会法”这 个概念在通常具有 3 种意义。 首先是在部门法概念之上、类似于公法私法这对概念的层面上,它指在公私法融 合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不同于传统部门法具有明显公私法属性的法律部门,这些法律以 社会整体利益为基础,以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的。这些部门法的集合也就是通常所指 的相对于公法和私法的第三法域。在这个意义上,经济法是包含于社会法之中的。在我国 的立法体系之下,这一概念的社会法除了经济法律规范之外,还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 法(1991 年,2006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92 年,2001 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 年,2005 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 安全法(199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法(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 法(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7 年)。 在另一个层面, “社会法”一词的使用,不是一个宽泛的部门法范围概念,而是有确定 外延的部门法或者说是类似部门法的法律集合。 比如,一些学者,如王全兴教授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将“社会法”这个 概念定义为“狭义的社会法” ,特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i。在立法层面,我国的 “劳动法”大致应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 中 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社会保障法 应该包括:2010 年十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将于 2011 年七月一日生效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 而中国的立法机关对于社会法的定义似乎和学者的观点有一些不同。在 2001 年第九届 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做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 诉讼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社会法类的立法共五部,包括:工会法 、 公 益事业捐赠法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职业病防治法 、 安全生产法 。根据十届全国 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先生的解释,这个法律体系中的“社会法” , “它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社会法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所调整的是政府与社 会之间,社会不同部分之间的法律关系。 ”ii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其立法规划分为宪法 及相关法律类、民商法类、行政法类,经济法类、社会法类、刑法类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 类七个部分。其中,社会法类包括如下规划中的法律:社会保险法 、 社会救济法 、 劳动合同法 、 农民权益保护法 、 妇女权益保障法 (修订) 、 未成年人保护法 (修 订) 。iii这几部法律规范的法律关系应该属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关系、特殊群体权益保障 关系。这一立法机关的权威提法上我们能看出,中国的立法机关承认经济法和社会法的相 互独立性。再结合现实的立法内容,可以说立法机关是将社会法定义为包括“劳动法”和 “社会保障法”之外的其他所有保障全社会或者社会某一部分群体利益,调整相关社会活 动的法律关系的法律。 “社会法”一词除了以上两个使用较多的含义之外,它还在法理学或者法律史领域被 作为和自然法、制定法相对的概念来使用。 经济法和社会法的法域属性经济法和社会法的法域属性 法域属性问题的产生源于传统罗马法上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由于传统公法和私法在价 值追求,调整对象,具体的法律制度上有鲜明的区别。所以自古以来,大陆法系国家对于 法律部门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划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法律制度社会化程 度不断加深,不断有一些很难被绝对的归为私法或者公法的法律出现,这种传统的法律领 域的两分法已经很难适应现实的法律。而所谓的法律社会化,是指“基于自由放任到政府 干预再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协内在结合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变革,由契约伦理到社会 正义并与此对应要求阵法干预到限制政府干预的时代精神变革,由市民社会政治国家 到市民社会团体社会政治国家的社会结构变革所发生的私法社会化和公法社会化 的法律变革过程。 ”iv在这样一种法律制度演化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新的法律领域,称为第三 法域。 如果单独看从公法法域或者私法法域来看,经济法和社会法(在这里我们将社会法定 义为我国立法机关界定的包括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和特殊群体利益保障关系的法 律规范。 )具有很多两个不同法域的元素。比如经济法中政府或相关的公共机构对于经济活 动的调控明显带有公法的属性;另一方面,从经济法调整的微观经济关系的手段上来看, 如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为民事责任,对于权利义务的分配所依赖的法人制度等内容都体现 了经济法的私法属性。 社会法,以劳动合同法为例,权利义务的分配体现了立法权对于特殊群体的保护。比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 14 条对于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规定,明显体 现的了劳动合同法的公法强制性。而以立法对以订立劳动合同这种形式确定劳动关系,本 身又体现出社会法对于双方意愿的尊重,具有明显的私法性质。 应该说,对于经济法和社会法共同具有公法和私法属性,进而认为两者在法域属性上 属于第三法域应该说是能够达成共识的。但是,这并不是其被归入第三法域的唯一原因, 甚至不是主要原因。相反,第三法域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是由于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勃兴 v。 这一观点的代表为拉德布鲁赫,他的著名论断是: 如果要用法律语言来表述我们所见证的社会关系和思潮的巨大变革,那么可以说,由 于对“社会法”的追求,私法与公法之间的僵死划分已越来越趋于动摇,这两类法律 逐渐不可分地渗透融合,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法律领域,它既不是私法,也不是公法, 而是崭新的第三类:经济法与劳动法。vi 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法学家们对于第三法域的提出和研究是建立在经济法和社 会法现象出现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经济法和社会法所具有的第三法域的属性并不是由他们 本身兼具的公私法属性而表现出来的。 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关系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关系 如果认为社会法是社会之法,包括了所有在公私法融合背景下产生的以社会整体利益 为基础,以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为目的的法律,也就是在广义的“社会法”的定义下来 比较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关系的话,由于经济法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使得经济法成为了社会 法的组成部分。vii 王全兴教授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谈到这个问题时,主要论证了经济法的 社会性。也就是说,如果把社会法认为是经济法之上的一个概念,那无疑经济法是包括在 社会法之中的。经济法本身体现出来的社会性使得经济法成为了独立于行政法等公法和民 商法等私法的独立法律部门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如果从中间含义上来理解社会法,认为社会法包括的内容是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和特 殊群体利益保护法的话。经济法和社会法在调整的范围,核心价值,调整手段上都有不同。 而在功能上又是相互配合的。 从调整范围来看,社会法主要关注的是劳资关系和社会分配领域,以及特殊群体利益 的保护。可以说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而且有针对性的。经济法则关注的领域涉及到国 家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方方面面,或者说是绝大部分方面。从市场主体一直到市场运行的 方方面面,只要存在市场缺陷,就有可能为经济法所关注。 从核心价值来看,社会法追求的是基本人权的保障,社会的基本公平。在社会法调整 的范围内,讲求的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而经济法则追求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结构的 平衡。强调市场竞争的充分。讲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从调整手段来说,社会法显得相对单一,在其立法范围内通过法律对于社会基准、劳 动和社会保障监察。而经济法对应的国家调控手段则多种多样。 可以说,社会法和经济法作为两个关系特别密切但又有明显区别的法律部门,其存在 是客观的。但作为相对于传统的公、私法,发展历史还很短,而且更新变化的速度还很快。 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法理论及制度的建立,亟待经一步的发展。 i 王全兴,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第 153 页 ii 参见杨景宇 2003 年 4 月 25 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讲座第一讲中 有关我国的立法体制、法律体系和立法原则的讲座讲稿。 /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16546&pdmc=010505 iii 参见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 。 /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