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_第1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_第2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_第3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_第4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转)转) 揭示疾病的本质,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必须研究和认识疾病的发生 原因和条件。针对病因而采取的防治方法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这是我们医学 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是引发疾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致病因素是外因,也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邪气。人体抗病能力是内因,也就 是祖国医学所说的正气。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然而,现代医学体系仍是以著名的结构性原则为前提,主要是按器官 与组织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生理功能把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如:神经、呼吸 、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免疫、生殖、造血、运动等系统。人们习惯于 按个各系统来研究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疾病的概念 也必然是在以结构为主的各系统上,如: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 系统疾病等。诊断、治疗多着眼于各系统和器官上,医疗机构的设置也是按 器官、系统分为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这种思路和方法 虽然有很多优点,使现代医学得到迅猛发展,使人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越来越 深入,便于患者就医,但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 ,它容易使医生的思路局限,由于学科之间的交流较少,造成我们对疾病的整 体认识和诊治能力减弱,有许多疾病甚至是常见病长期处在原因不清、机理不 明的状态。脊柱相关疾病理论的出现,在病因学方面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它打 破了以往的分科界限,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及疑难病的发病原因 及诊治规律。 一、概念 脊柱相关疾病广义的概念是指:由于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力学失衡引起的 疾病。它不仅涉及大家所熟悉的颈、肩、腰、腿痛,如:落枕、颈椎病,腰间 盘突出、腰扭伤、腰肌劳损、脊柱骨质增生等,还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神 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 50 多种病证,如:头痛、头晕、耳鸣、椎动脉供 血不足、头昏、视力障碍、咽部异物感、脑震荡后遗症、血压波动、心律失常 、胸闷气短、胸背痛、哮喘、“心绞痛”、类冠心病、左侧腹痛、右侧腹痛、胃 痛、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结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便秘)、一侧 上肢或下肢凉、痛经、月经失调等。狭义的脊柱相关疾病主要指后者。 二、发展史 脊柱相关疾病是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的 边缘学科,是病因学方面的重大进展,虽然它从正式命名到现在仅仅 21 年, 但由于它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而且临床治疗效果好 ,实用性强,大部分治疗方法属于自然疗法或绿色疗法范畴,患者容易接受。 所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这个学科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实 践基础,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是对许多常见病发病规律的一种新的认识。起 初是源于临床实践,许多临床医生,在治疗脊柱疾病时,偶然治好了许多似乎 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只 是用现代科学手段系统研究的人较少。祖国传统医学中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 俞穴及四肢的许多俞穴与内脏器官有着功能上的联系,并在临床上采用捏脊和 点穴、针灸等疗法,治疗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胃病、痛经等,均收到良好的 临床效果,传统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对此已有系统论述,由于是经验的总结, 比较抽象,很久以来,并没有引起现代医学界的重视。 现代医学自 1927 年、 1929 年、 1958 年,先后有国外的学者报道 了颈性心绞痛的文章,他们在采用手法治疗颈椎病时,意外的发现,病人的心 绞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1966 年国外的一位医生,通过一系列心电图检查、 运动试验、血液酶学测定和血管扩张药的应用,证实颈性心前区疼痛确实存在 。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脊柱应力异常的整体作用,只考虑到颈椎增生刺激椎旁交 感神经结的因素,并没有引起重视。自 70 年代,我国少数学者开始系统从事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4 年召开了首届全国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 199 1 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 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的发病与脊柱应力异常有关。 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学界,对该领域已非常重视,他们在基础研究方面做 了许多工作。研究发现:很多内脏慢性疾病的病因,与脊柱应力异常有关,并 提出和呼吁,再也不能不重视占人体体重 60% 的肌肉和骨头的应力异常对健 康的影响。诊治疾病不能只考虑内脏。矫正脊柱治疗和保健,在一些发达国家 ,已比较普及。我国现代医学界虽然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但开展的 较早,多是临床方面的研究,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医学院校为数不多。但非常 可喜的是:现代医学研究及实践的结果:脊柱不同节段应力异常对内脏的影响 ,与我国传统医学经络理论中的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有许多是不谋而合(如 :心俞、肺俞、胆俞、胃俞、肾俞) , 这并非偶然。我国推拿、按摩等治疗 方法和门派众多,有千百年的历史,有坚实的临床实践基础和经验。这也是中 医经络理论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机理 研究提示: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应力异常而引起,是 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引发疾病的:、刺激或压迫了附近的植物神经(神经根、 交通支),从而影响所支配脏器的功能(增强或减弱);、刺激或压迫附近 血管,引起该血管供血区缺血症状;、刺激或压迫脊柱附近的脊神经及感受 器,反射性影响了内脏功能。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对所支配器官功能的影响,可 以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即由功能性疾病发展到器质性疾病。脊柱及周围软组织 应力异常,刺激或压迫附近的植物神经、血管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非手术疗 法疗效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非手术疗法疗效比较脊神经而引起疾病是如何 被证实的呢? 临床实践:尤其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理论,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表明 :足太阳膀胱经及四肢的俞穴可治疗许多内脏疾病。西方许多国家在很早也有 同样证实,针对脊柱的治疗,可以治疗许多内脏疾病,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以 下规律的总结不是偶然的。 脊柱相关疾病表 神经节段神经节段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的病证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的病证 第 1 颈椎脑供血不足、头晕、嗜睡、摇头、头痛、健忘、倦怠 第 2 颈椎头痛、头昏、耳鸣、眼框痛、视物模糊、斜视、鼻塞、失眠、心动过速 第 3 颈椎眩晕头昏、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视力障碍、失听、吞咽不适、房颤 第 4 颈椎落枕、呃逆、咽喉痛、恶心、弱视、全手麻木 第 5 颈椎胸痛、心动过缓、喘哮、血压波动、发声嘶哑、呃逆、口臭 第 6 颈椎咳喘、咽喉痛、血压波动、扁桃体肿大 第 7 颈椎咽喉痛、哮喘、气短胸闷、甲状腺病、雷诺氏证 第 1 胸椎气短、咳喘、早搏、房颤 第 2 胸椎气短胸闷、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 第 3 胸椎肺、支气管症状、感冒 第 4 胸椎胸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肝胆病 第 5 胸椎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肝胆病、低血压、贫血 第 6 胸椎消化不良、胃炎、胃痛、灼热、胃痉挛、 第 7 胸椎消化不良、胃溃疡、胃下垂、口臭、糖尿病 第 8 胸椎肝胆病、糖尿病、免疫力差 第 9 胸椎肾亏、过敏证、手脚冷、倦怠、浮肿、小便白浊、尿不畅、隆闭 第 10 胸椎肾亏、性功能改变、过敏 第 11 胸椎肾亏、皮肤病 第 12 胸椎不孕症、风湿症、下腹痛凉、生殖器官表面痛痒、 第 1 腰椎便秘、结肠炎、腹泻、下腹痛凉 第 2 腰椎便秘、下腹痛凉、阑尾炎、静脉曲张、子宫卵巢病 第 3 腰椎月经不调、膀胱子宫病、膝内侧痛无力 第 4 腰椎尿量改变、 第 5 腰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 脊柱应力异常引起脊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疼痛、麻木、运动障碍,通过 现代医学的查体和辅助检查,很容易得到客观依据而被认识和接受,同样是脊 柱应力异常引起的内脏神经损伤导致的内脏功能障碍,虽然大量临床实践已证 实它的存在,却由于缺乏更客观的检查手段和量化指标, 整脊手法整脊手法 一、整脊医学之沿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沿革 整脊医学的学说是美国帕雨曼(D,D.Palmer 1845-1913)医生所创立,自从他把一位耳鸣十七年的黑人 清洁夫(porter)用整脊手法恢复其听力后,整脊医学就如同其本人的名字一样,迅速的震惊医坛并传遍 全美国。 在整脊医学发展初期的过程中,贡献最多的几位拓荒者,仅将其芳名恭录如下,以供后人对老前辈们的仰 望尊敬。 他们就是:苟奇(Golgi)、卡加雨(Cajil)、谢仁顿 (Sherrington)、帕夫罗夫 (Pavlov) 帕雨曼(J.B.Palme r-为 D.D.Palmer 之子),陆特 世(Lutiges)、郝得曼(Haldeman)、梦可莱高(Mcgregor)等,由衷的敬佩和 感谢他们对整脊医学中脊椎神经的阐述和疾病的由来都做了许多理论与临床上的贡献。使整脊医学之基础 理论得以建立、发扬及有所遵循。 尤以帕雨曼(J.B.Palmer 1881-1961)在 1908-1921 年期间所发表的 MERIC SYSTEM 尤为杰出。他又 指出高颈椎区域(the upper cervical region)是疾病关键所在! (二)发展趋势 1、1975 年 2 月 2 日至 4 日,在美国马里兰州伯赛大市(Bethesda),召开整脊医学大会,由依利诺州 国立兰波整脊学院(The National College of Lombard, Illinois)的校长约瑟夫?坚士(Joseph Janse) 担任大会主席,会后共同发表整脊医学的规范。 1)整脊医学是从脊椎的结构角度上来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脊椎之机械力学(mechanic)和神经学(ne urological)之相互联系,尤为注重: a.因肌肉骨骼结构(musculoskeletal structure)的错位,使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b.因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整脊医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人体在动态的与静态的在机械结构上的缺失。 3)整脊医学是一种可以不吃药、不打针,和不开刀而有优良疗效的医疗艺术 2、1983 年美国帕克整脊研究基金会(Parker chiropractic Research Foundation Lithoin U.S.A),对 外印发的因脊椎错乱引起的病变表(Chart of Effects of Spinal Misalignment)中,即强调脊椎错乱能引发 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胍及脊髓损害等所能产生的内藏病变和症状状。该会强调因关节错位对神经系统 功能产生紊乱,因而导致其所支配的内藏出现病症,比神经受到压迫产生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疾病的学说, 更为进步、更为具体。 目前经过全世界医学公认的约七十余种内科顽疾可藉由整脊医疗的手法治疗,这些年来世界上公立的整脊 学院亦超过 80 余所,每年约有 3000 位整脊医师毕业。 在台湾,作者每周巡回教授整脊课程,正在台北、屏东、高雄、台南、台中、苗栗、花莲各地设七个班, 毕业的学生遍布各地,优秀的同学介绍到联合国以 NO.35/53/3/XII/80 号决议案承认的国际交流医科大学 (The ope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or complementary medicine)去继续深造。目前获得医学博士学 位的同学已达 52 人,作者是该大学整脊研究所的教授,也是博士论文 查人之一。这些博士们目前正在 分组从事一些特定项目的研究,如:尿毒症、中风、羊癫疯、不孕症、气喘症等慢性疾病,分别在 21 届 西班牙召开的世界医学大会,23 届莫斯科世界医学大会上大放光彩,获得 121 个国家的赞誉和肯定,使 我国整脊界能享誉国际,令人欢欣鼓舞。 1992 年 6 月 25 日-29 日在台北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召开第 26 届世界医学大会,由本人担任大会主席 。如此庞大的国际会议(共有 60 多个会圆国家报到参加),不敢说是绝后,至少在台湾应属空前的盛举 。 3、整脊医学的范围愈来愈广,1984 年,在挪威汉斯及沃利夫学院(HansOlaf institute Oslo,Norway )的沃利夫?爱夫仁茨教授和瑞典祝恩?汉柏哥博士(Jern Hamberg, M.D. Sweden)将肌肉之伸展手疗医 学(muscle stretching in manual therapy)简称为整肌医学,合并在整脊医学中,颇得整脊医学界人士 的好评与欢迎。后来有许多学者,如瑞典和华纳?舒乃得博士(Werner Schneider, M.D.)吉瑞?沃莱克 博士(Jiri Dourak, M.D.)等人,又把四肢的推拿、接骨简称为整肢医学,整理合并在整脊医学中。至此 则三种医学演变成为完事的整体医学(整脊医学+整肌医学+整肢医学=整体医学,Spinal manipulation+M uscle stretching+Extremity acjusting=Manual medicine)而整脊医学的发展,至此也更具规模了。 在 1991 年 10 月 25 日,母校(国际医科交流大学)建校 30 周年及第 24 届世界医学大会上,本人郑重 向大会建议,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点穴、推拿、刮痧纳入世界公认的整体医学(Manual medicine)中, 并获得在场 97 个国家代表一致通过。 所以今日教授整脊与学习整脊者,若只限于脊椎的范围是不合时代潮流的,是注定被淘汰的 二、整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概念: (一)整脊医学所基于的事实:生命的本质(Essence of Life)是自脑部沿着神经系统和网路,以动的波形 (in dynamic wave form)滋养着身体各部位,而实实在在的保持了身体的新生(anew)。这个具有力量 的生命供养(life supply),藉着神经系统的传送使一个人具有正常的、自然的健康。 整脊学者认为椎体(vertebra)和椎间板(discs)的错位(displacement subluxation)能压迫或刺激脊椎神 经或神经根,因而阻碍了此神经能量(nerve energy)由脑部送到身体各部的流向,所以才导致了细胞、 软组织和器官的病变或反射痛。整脊就是把错位的椎体、关节、椎间板等使其恢复原位,使病变的器 官,软组织或细胞能重新获得营养,近而痊愈,所以是最彻底、最有效、最温和的治病、祛痛的一门医学 。 (二)整脊(Spinal manipulation)的临床功效:很多整脊医学的书籍,只谈整脊的手法。很多老师只教 授整脊的手法,而对整脊临床的功效却很少阐述,好像只要知道矫正那脊椎、能治那些病痛就可以了。能 够这样,老师们就满意了,作者们也满意了,而学生们不用说也只好满意了。如果真是只有这些,还能谈 什么最彻底、最有效的一门医学呢?以下列举整脊医学所含有的临床功效,让我们知道:何以整脊医学不 用吃药,不用打针,不用开刀即可治病!因为整脊有下列的功效: 1、消除疼痛(dimnish pair) 2、降低(软华)僵硬(decrease stiffness) 3、消除肌肉痉挛(Diminish muscle spasm) 4、治疗椎间板病变(Intervertebral disc lesion) 5、矫正脊椎错位(Adjust the minor intervertebral derangementMID) 6、减低神经系统的紧张(Lower the stress on the nerve system) 7、使内藏器官产生平衡和谐(All organs and systems in proper balance with each other and in a st ate of harmony) 8、降低血压(Lowering blood pressure) 9、各器官获得适当的营养(Organs will gain the proper nutrition) 10、使神经获得营养(To furrish the nerve supply) 11、使身体恢复正常化学状态(Restoring normal body chemistry) 注:以一十一项,仅述其疗效的重点标题,其详细的理论是各院校的研究所内的必修课程。本人在台湾首 创成立博士班,其目的即是在此,首期有 40 余位博士报名参加,且大多数是西医师和中医师,认为可喜 。 整脊医学可治疗痠痛。然而整脊医学之最大特色,乃在于对内科疾病的杰出医疗成就。整脊医学所以能迅 速传遍全世界,独树一格,获得学术界和医学界的认同,正是因为如此。 、整脊基本手法介绍: (一)矫正手经常使用的部位和用法:(如图 3-1) 1、拇指的用法:A 放在移位的地方(病区) ,直接施压力,使移位的关节归位。 放在非移位的地方(非病区) ,形成杠杆的一端,间接施力,产生旋转,使移位的关系归位。多用于颈椎 矫正。 2、食指的用法:B 放在移位的地方(病区) ,直接施压力,当头椎旋转到极限时,迫使移位的关节归位。 拇指和食指的旋转矫正法,是颈椎矫正手法中的基本手法。 3、豆状骨的用法:C 放在移位的地方(病区) ,直接施压力,使移位的关节归位。多用于胸椎、腰椎、底髂关节的矫正。 4、手掌根的用法:D 放在移位的地方(病区) ,直接施压力,迫使移位的关节归位。多用于胸椎、腰椎、 髂关节的矫正。 5、小指的用法:E 俗称为手刀法,多用在错位的颈椎、胸椎,和腰椎。直接施压迫,使错位的椎体归位。 (二)直接矫正手法与间接矫正手法: 1、直接矫正手法:(如图 3-2) 直接矫正就是直接施力在需要矫正的椎体关节上(如胸椎、 椎、尾椎) 。 2、间接矫正手法:(如图 3-3) 间接矫正就是利用杠杆原理(Lever Principle)和旋转(Rotation)的力量,施力于需要矫正的椎体关节上 (如颈椎和腰椎) ,所以要先将此关节锁定。 (三)脊椎锁定的技巧: 脊椎是由颈椎、胸椎、腰椎、底椎和尾椎组成,锁定的技术只用于转动频繁的颈椎和腰椎;胸椎因有肋骨 附属在其两侧,平时旋转较少。同理,底椎因有髂骨附属在其两侧,平蝗旋转也较少。尾椎附属在底椎的 下端,即然底椎旋转少,尾椎也就随之旋转少了。这些旋转少的椎体(胸、底、尾)在矫正时,不用锁定 的技巧,只用直接矫正法即可。那些旋转多的椎体(颈与腰) ,在矫正时要先用锁定的技巧,然后再用间 接矫正手法来矫正。 间接矫正法用在颈椎、腰椎利用杠杆原理传送矫正力量,所以要锁定。 直接矫正法用在胸椎、底椎、尾椎是直接传送矫正力量,所以不需要锁定。 注:开胸椎原则上不使用锁住技巧,但如有必要可在要矫正的胸椎椎体下面垫 23 个枕头亦可锁住开椎。 1、颈椎锁定技巧:(如图 3-4 及 3-5) 1)拇指锁定法;多用于高颈(如图 3-4) a.病人仰卧,医师立于患者痛侧,面向病人的头部。 b.下手托住病人的头腮,上手之拇指抵住病人受压迫神经处的前一椎的棘突旁侧。 c.向痛侧先做适当的侧弯(side-bending)。 e.再向不痛的一侧旋转到(极限)(limit)。 f.在极限上稍加力量试一试这个极限:看看是硬端(Hard end)或是软端(Sofe end) ,如果是软端, 就要完成锁定(Locking)的动作 。 2)食指锁定法:多用于中低颈。 (如图 3-5) a.病人仰卧,医师立于病人的头部一稍偏向痛侧。 b.一手托住病人的左腮和下巴,另一手(矫正手)的食指置于受压迫神经处的前一椎的棘突旁侧。 c.向痛侧先做适度的侧弯。 d.向不痛的一侧旋转到极限。 e.在极限上稍加力量试一试,这个极限是硬端或是软端?若是软端,就要完成锁定的动作 。 2、腰椎锁定的技巧: 腰椎神经根的分布是在同一编号椎体的下面,例如 L4 的神经根是在 L4 椎体和 L5 椎体之间,要释放被压 迫的 L4 神经根应该锁住同一编号的 L4 椎体而旋转 L5 的椎体。 腰椎锁定的步骤:(如图 3-6 及 3-7) 腰椎锁定:由 a.从下向上(irom below) ,和 b.从上向上(from above)两个先后的动作完成。假定以 L4 和 L5 两节椎体之间的活动情况受限(Restricted)为例) 。 1)医师在治疗床的侧旁,病人面向医师侧趴。 2)医师用靠近病人脚部的手抬起病人的膝部,做向头、向足的上下前后的弯腿动作 ,借以调整腿的弯曲 程度;另一双手(靠头的手)的食指置于 L4 和 L5 之间做探摸,借以探知 L4 和 L5 关节受限的情形。 3)医师抬腿的手,抬其膝部向病人头部方向弯曲,以移动病人股关节和膝关节,直到医师感到有紧张 (Tension)的肌肉到达试探的手指为止。这个动作称为腰椎锁住从下向上(from below),以完成锁住腰椎 的第一阶段。然后轻轻的在不变病人大腿的位置情况下将腿置放在床边,并以医师的腿予以稳固。 4)换手的动作;医师将近病人腿部的手改放在 L4 关节上。另近头部之手抓住病人在下手臂的腕部并向 上拉。此时病人的上躯体则产生旋转,至转到医师放在 L4 关节上的食指感到有紧张肌肉到达时,此即完 成腰椎锁住从上向下(from above )的动作(如图 3-7) ,即完成锁住腰椎的第二阶段,此时亦是完成锁 住腰椎 L4 的全部动作。 (三)整脊医学(矫正理论)重要文献 Chrisman) 库拿特(Kunert) 贾乃特(Jarnettet) 吉来特(Gillet) 迺 彦(Nathan) 赛瑞可斯(Cyriax) 李 顿(Leighton) 柯 爾(Korr) 减少血液流动的干扰 释放神经受压迫 椎体复位使神经工作正常 脊椎侧弯矫正 舒缓活动小面关节 矫正不正常的内藏反射 消除交感链的刺激 促进脑脊液体的循环 活动已固定的椎体 排除体内化学中毒 椎间板碎片转移 营养神经的需要 消除脊椎病灶的刺激 注:丹尼尔?大 ?帕尔曼(DANIEL DAVID PALMER 简称 D.D.palmer 1845-1913)出生于加拿大,安 大略省的陪里港,后来移民美国,定居爱阿华州的达文堡,他认为“疾病不是因菌物引起,而是患者自身 的内藏功能失调不平所引起”。他坚信“维护健康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他是第一位利用人体的脊椎上的棘 突和横突做杠杆来矫正脊椎错位,近而发展了整脊医学的始福,他请他的病人山姆伟多牧师为这门医学取 了个希腊名字 CHEIROPRACTIKOS(用手操作的意思)后来演变成 CHIROPRACTIC 的英文字了。 第二章:脊椎的结构与功能 一、脊椎的结构与功能: (一)脊椎的结构: 人类有 32-34 都块脊椎骨,通常以 33 块为最多,包括:颈椎 7 块、胸椎 12 块、腰椎 5 块、底椎 5 块、 尾椎 35 块(以 4 块为最多)。有椎间板 23 个,关节 134 个,神经根 31 对。 整体一条脊椎,从侧面看去像“S”型,从正面看去像“I”型,一旦侧视的脊椎弧度“S”型曲线,不再呈“S”型, 那就会产生疼痛或疾病了。 胎儿和婴儿的 33 块脊椎遭受是彼此分离的,八个月后,婴儿的尾椎逐渐融合为一体,而底椎也融合为一 块了,所以除了尾椎和底椎外,各个脊椎骨之间是可动的。(如图 2-1) 每一块脊椎遭受大致上可分为二部分,前面是圆形的厚骨,是椎骨的本体,是支撑体重的,后面是由许多 有角的骨头合成 W 字型的骨架,是指挥脊椎弯曲的动作的。 脊椎骨本体和 W 型骨架之间形成一个圆洞,像隧道一样脊髓便由此隧道能过,脊髓是由无数的神经纖維 构成,它将感受到触沉、温沉、痛沉传到脑部,也同样地将脑部的命令传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自律神经例 外)肌肉、和腺体上去使之产生运动。(如图 2-2) (二)脊椎的功能: 1、支撑体重。 2、传导重力以维持身体平衡。 3、保护脊髓(Spinal Cord)和神经根(Nerve Root)使大脑传送信息,或接受信息,并使神经系统得 以保護。 4、与肋骨(Rib)形成胸腔及与髂骨(Ilium)形成骨盆腔(Pelvis)使内藏得以存放。(三)椎间板(disc )的构造与功能: 1、椎间板的作用:是无论脊椎(Flexion),后仰(Extension),侧弯(Side-bending)或旋转(Rotation )的动作,椎间板里的髓核(Nucleus)永远是这些运动的杠杆支点。 2、椎间板的构造:这是由软骨板(Cartilaginous)、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及髓核(Nucleus)所 组成的。 因年龄的增长,在 20 至 30 岁之间、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这三个要件都会使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 变性,其情况如下: A 软骨板变薄:因而失去由椎体到椎间板营养液的渗透作用,甚至使纤维环及髓核加速变性,软骨板变薄 ,使密度加厚,阻止营养渗入。 B 髓核的水份逐渐减少:又因来自椎体的营养液,随软骨变薄会随之减少,所以髓核的弹性也会锐减,最 后变成纤维软骨的实体。 C 纤维环因经年累月的运动而使纤维间摩擦加巨,便导致纤维变粗。又因软骨板的变薄,会使营养纤维环 的液量减少。如逐渐恶化下去,就会使纤维环在失弹性与失营养的情况下变得更脆弱了。突出之椎间板久 而久之就会钙化、骨化,对神经根、交感神经、后 韧带、椎动 ,甚至对脊髓也会造成压迫或刺激而产生 病变。 3、椎间板的功能:椎间板的功能像避震器一样,使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致因过度的运动而造成任何震荡。 除此而外亦使椎体离不致撞碰。尤为重要的是使椎柱能在瞬时间 其前弯、后仰、侧弯及旋转的动作变化 ,和维持椎间孔正常情况不致变形! 注:A .T12-L1 的椎间板病变会引起鼠蹊痛。 B.L4-L5 的椎间板病变会引起背痛。 C.L5-S1 的椎间板病变会引起腿病。 D.腰 角超过 30 度表示椎间板突出。 注:近来,更多的学者对椎间板突出造成疼痛,抱持怀疑。 (四)椎间孔(Foramen)的构造与功能: 椎间孔是由椎弓根上缘和其上一椎弓根的下缘相交而成。神经根、动脉管、静脉管和淋巴管是椎孔内四大 要件,均经过此孔。 当椎间孔错位(Subluxation)时,对神经系统即造成刺激(irritation)、或压迫(disease)。对动脉、静脉 、淋巴管也同样会产生影响。 (五)小面关节(Apophyseal joint)的构造与功能: 小面关节的错位引起反射痛,远比椎间板压迫神经的情况为多。所以如果一旦有反射痛即以为是神经根被 压迫的诊断观念,实在是太落伍,也是太不负责任的说法的。小面关节错位引起的疼痛高达 70%以上, 为医师者,能不注意吧? 二、使神经产生病变或反射疼痛的原因: 1、肌肉:紧张(tension)、痉挛(spasm)、僵硬(stiffness)、肿胀(swelling)、损伤(strain)、劳损 (sprain)、触痛(tenderness)、粘连(adhensive)。 2、其他:姿态不良、情绪不稳、椎间板营养不足及肌肉含盐量过多等。 注意:以上的因素,虽非因压迫而导致反射痛,但在临床上所占比率,比压迫性的反射痛更常见。 (二)压迫性的因素: 1、关节的受阻:也可称之谓“关节的错乱”,例如:由倾斜(tilt)、旋转(rotation)、松动( unstable)等 情况所产生的。 2、椎间孔的病变:(如图 2-4) 1)椎间板突出或脱出。 2)椎体后缘骨刺。 3)椎间关节松动。 4)黄韧带变成肥厚。 5)小面关节增生。 6)后从韧带下的血肿,逐渐形成纤维化、骨化、乃致形成骨赘(骨刺)。 7)椎间孔变窄到 1/3 时即产生刺激性病变。椎间孔变窄到 1/3 时则产生压迫性病变,往往构成植物性神 经功能错乱。 (三)对“非压迫性”和“压迫性”因素的认识: 无论是“非压迫性”或“压迫性”的因素,都能使脊椎神经的功能变为异常,进而使内藏、肌肉、皮肤、骨骼 产生病变和疼痛。而在临床上的记录表示,因“非压迫性的因素”所诱发的病例远较“压迫性的因素”(椎间 孔内的病变)所诱发的病例为多,而医师们若仍然以椎间板和骨刺为治病着手的观念,实在太落伍。所以 动辄就开刀的医师们也应该有所觉悟了,现在作者翻译一段文字提供大家参考。 “对椎间板(disc)突出的重要性切不可低估。椎间板突出施以开刀手术,其戏剧性的解除疼苦对病人和医 师都是非常庆幸的。然而不幸地是开刀手术并非常常令人满意,甚至有很多病例,手术过后的初期是成功 的。 译自 Spinal manipulatin. J. F. Bourdillon. FRCS. 第 198 页第二段,原方如下: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ue disc protrusion must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 dramatic relief which often follows surgical removal of a large protrusion is very gratifying to both patient and surgeon. Unfortunately surgery for back pain is not always so satisfying and even in cases that are initiall y successful, acute recurrences can still occur. 所以今日之医师们应先着眼于病人的“肌肉异常”和“关节异常“为消除疼痛的不二法门。如仍把疼痛先归咎 于骨刺或椎间板,此种考虑似显陈旧。而肌肉病变与关节病变又互为因果的说法,确给很多医师们在诊 疗判断上有很大的帮助,不过作者认为在理论上,肌肉和关节互为因果的说法是对的;然而在临床判诊上 关节的病变是因而肌肉的疼痛是果;若作倒因为果的诊断与治疗则其效果可能不会优于陈旧的理论, 这点必须声明。作者再选一段话提供大家参才:“理论上脊椎关节的错乱,会使肌肉内立记得产生痛源, 是很多判诊方式中最值得令人注意的一种。其原文如下: The theory that in spinal joint derangements the immediate source of pain arises in muscle is an attractive one in many ways. 这就是为什么要消除肌肉疼痛,必先整脊的道理了。 三、椎间孔(Foramen )内受压产生的病变: 当椎体错位使椎间孔变小时,则会对椎间孔的 1、神经根,2、淋巴管、3、动脉,4、静脉产生压力(ST RESS),近而产生压迫(COMPRESSURE)或刺激(IRRITATION)。 1、神经系统受到压力、夺迫、刺激时;若压迫到知觉(输入)神经时,则产生麻木,若压迫到运动(输 出)神经时,肌肉则呈现疲倦、硬化、疼痛,若压迫到交感神经则内藏发生病变。2、淋巴管受到压力、 压迫、刺激时;会使患者丧失抗力,导致发炎或坏死的情况。3、动脉受到压力、压迫、刺激时;会使输 入到脊髓的营养受阻,脊髓营养减和神经的活动也随之减弱,内藏也随之无力、无生计了。4、静脉受到 压力、压迫、刺激时;会使血中的废物难以清除,大循环中的新陈代谢的功能受到阻碍,导致生病或肿胀 、疼痛了。 所以作者认为整脊的目的,不仅是释放在椎间孔内被压迫或刺激的神经根,也是释放在椎间孔内被压迫或 刺激的血管。换言之,藉着整脊的手法不仅是治疗椎间孔内神经根异常所发生的病与痛,也是治疗椎间孔 内血管殿堂所发生的病与痛!也可治疗椎间孔淋巴管异常所引发的疾病。 四、治疗脊椎疼痛的认识: 1、背痛的主要原因是脊椎关节面受伤所致,占 70%左右,所以许多学者主张直接治疗小面关节“apoph yseal (facet) joint”是最佳的手法。 2、背痛次要的原因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和退化(degenerative disease),占比例约 8%左右。 3、65 岁以上的多数人,尽量避免矫正手法。 4、一侧椎间孔变小,另一侧椎间孔也会变小。 5、颈椎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小面关节异常所引起的。 6、病人坐着产生对椎间板内部的压力大过于站着时对椎间板内的压力。 五、神经系统被压迫所产生之痠痛,麻痹症状的判别: 受压迫之部位不同,其所产生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如图 2-5) (一)脊椎神经(Spinal cord )受压迫: 1、无疼痛。 2、选端或两侧有针刺感觉。 (二)神经根硬膜套(Dural sleeve of nerve root)受压迫:在硬膜内神经根伸出的地方有硬膜套,套 在神经根之根部。(如图 2-5) 1、相关部位的皮神经关节(dermatome)出现疼痛,即反射痛。 2、针刺感:透过硬膜套,压力到达神经根时,重压产生无痛的感觉,轻压则产生针刺的感觉。 3、麻木:麻木出现时,多取代原有之针刺的感觉。 4、无力:神经根内部受到压迫,则产生无力,与硬膜套被压毫无牵连 (三)正常的神经根(Normal nerve root)受压迫:在其他的书中也称为神经主干(Nerve trunk)。 1、无痛。 2、选端处感觉异常。 3、压力增加时,麻木也增加。 4、机动力转弱。 5、无反应。 (四)小神经(Small nerve)受压迫: 1、无痛。 2、麻木:在此小神经所管辖的区域内,有麻木感,或无针刺感,两者间有透明的界限。 (五)其他: 1、压迫到神经中的运动纤维(motor fibres )时会导致相关的肌肉软弱无力(weakness ). 2、压迫到神经中的感觉纤维(sensory fibres)时会导致相关的肌肉感觉异常(paraesthesia)。如果此压力加 重就会导致感觉缺失(anaesthesia )。 3、反射痛必在同侧,不会反射到中央或对侧。 4、两侧疼痛,病源必在中央。痛侧自一侧转移到另一侧,其病源也必在中央。 六、脊椎体与脊椎神经的分布 (一)脊椎神经的分布:每对神经自左右两侧的椎间孔伸出。 1、31 对神经根的分布:(如图 2-6) 2、31 对神经与椎体的关系 脊椎神经根共 31 对: 头椎有 7 块,却有 8 对神经根。 胸椎有 12 块,只有 12 对神经根。 腰椎有 5 块,只有 5 对神经根。 椎有 5 块,只有 5 对神经根。 尾椎有 4 块,只有 1 对神经根。 (二)脑神经的分布与头肌结构: 1、脑神经的分布:(如图 2-7) 名 称 种 类 作 用 嗅神经 知觉性 嗅觉 视神经 知觉性 视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动眼神经 混合性 瞳孔收缩上眼睑的运动 第 4、6 脑神经以外的眼球运动 滑车神经 运动性 眼球的内、下方运动 三叉神经 混合性 颜面的知觉 咀嚼筋的运动 外转神经 运动性 眼球的 混合性 颜面的表情筋的运动 唾液分泌 味觉 内耳神经 知觉性 听觉的平衡 舌咽神经 混合性 咽头筋的运动 味觉 咽头、舌后方的知觉 迷走神经 混合性 咽头、喉头的知觉 软口 ,咽,喉头的运动 副神经 运动性 胸锁乳突筋上部僧帽筋的运动 舌下神经 运动性 舌的运动 图 A:脑 12 对神经在颅骨(后壳)下面的分布情形。所以,一块颅骨向内错位形成凹状,就是压迫脑细 胞和脑 12 对神经的某一对神经(或几对)。 图 B:脑 12 对神经穿过颅孔的分布情形,所以一块颅骨错位,就能拉扯脑 12 对神经的某一对神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