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2

北工大电子工程设计实验报告

立即下载
  • 上传人:QQ69****234
  • IP属地:江苏
  • 文档编号:1220442
  • 上传时间:2017-05-22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3.71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北工大 电子 工程设计 实验 报告

    《北工大电子工程设计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工大电子工程设计实验报告(42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 课设报告封面示例 北京工业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 数电课设题目 ) 实验四 直流电机测速 ( 模电课设题目 ) 实验 十二 可编程 放大器 班 级: 130242 学 号: 13024229 姓 名: 胡鑫旭 组 号: 14 2015 年 6 月 2 目录 数电课设 报告目录 一、设计题目 . 4 二、设计技术指标及设计要求 . 4 ( 1)设计任务 . 4 ( 2)基本要求 . 4 ( 3)扩展要求 . 4 三、设计框图 . 4 四、系统选用的元器件 . 6 ( 1)元器件清单 . 6 ( 2)关键器件的选取及说明 . 6 五、系统各部分电路说明 . 11 ( 1)各单元的工作原理 . 11 ( 2)各单元的工作过程 . 12 ( 3)公式推导和参数计算 . 16 六、系统的调试 . 17 ( 1)调试顺序说明 . 17 ( 2)调试步骤的具体说明 . 17 ( 3)实验结果 . 22 七、附录 . 23 ( 1)电路照片 . 23 ( 2)元器件的识别方法 . 24 ( 3)参考资料 . 25 八、收获和体会 . 26 3 模电 课设报告目录 一、设计题目 . 28 二、设计技术指标及设计要求 . 28 (一)设计任务 . 28 (二)基本要求 . 28 (三)发挥部分 . 29 三、设计框图 . 29 四、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比较 . 29 五、系统选用的元器件 . 30 (一)元器件清单 . 30 (二)关键器件的选取及说明 . 30 六、系统各部分电路说明 . 32 (一)各单元工作原理 . 32 (二)各单元的工作过程 . 33 七、系统的调试 . 37 (一)调试顺序说明 . 37 (二)调试步骤的具体说明 . 37 (三)实验结果 . 38 八、心得体会 . 39 九、附录 . 40 (一)电路照片 . 40 (二)元器件的识别方法 . 41 (三)参考资料 . 42 4 一、 设计题目 直流电机测速 二、 设计技术指标及设计要求 ( 1)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能对直流电动机运行速度进行调速和测速的电路。 ( 2)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脉宽调速电路,实现对直流电机转速的控制。利用光电脉冲转换、整形、门控电路和计数电路测出直流电机的转速,并显示在数码管上。要求转速可达到 300转分以下,越低越好。 ( 3)扩展要求 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光电耦脉冲计数和相位判别电路,进而识别电机的转向,并由 示转向的正反。 三、设计框图 实验指导书上将整个电路分为:方波发生器、脉宽调整、驱动电路、直流电机、控制转向电路、测量转向电路、光电脉冲转换电路,脉冲整形、计数器、门控电路、脉冲显示电路。具体设计框图如下: 5 但是,经过实际操作发现,省略驱动电路部分和脉冲整形部分这两部分对实验并无较大影响。所以,为了简化电路,我们将整个电路分为:方波发生器、脉宽调整、直流电机、控制转向电路、测量转向电路、光电脉冲转换电路 、 计数器、门控电路、脉冲显示电路。具体设计框图如下: 方波发生器 脉宽调 整 驱动电路 直流电机 控制转向电路 测量转向电路 光 电 脉冲 转 换电路 脉冲整形 计数器 门控电路 脉冲显示电路 测量转向电路 方波发生 器 脉宽调 整 直流电 机 光电脉冲转换电路 计数器 脉 冲 显示电路 门控电路 控制转向电路 6 四 、系统选用的元器件 ( 1)元器件清单 元器件清单 元件名称 元件标称或型号 电阻 4 . 7 1 1 1 、 电位器 1 0 2 1 0 0 1 、 电容 1 2 0 . 1 2u F u F 、 集成电路 5 5 5 2 7 4 1 6 1 5 7 4 0 0 2 7 4 2 0 1N E L S L S L S 、 、 、 其他 微型直流电机( 9V)、槽型光耦、双刀双掷开关、导线若干 ( 2)关键器件的选取及说明 555时器 555时器是一种多用途的数字 模拟混合集成电路,利用它能极方便地构成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可用于脉冲的整形,单稳态触发器可用于调整脉冲的宽度,多谐振荡器可用于提供方波信号。因而 555泛用于信号的产生、变换、控制与检测。其工作原理如下: 7 555 电路 的内部电路方框图如右图所示。它含有两个电压比较器,一个基本 个放电开关 T,比较器的参考电压由三只5们分别使高电平比较器 相比较端和低电平比较器 反相输入端的参考电平为 2/3 1/3 输入信号输入并超过 2/3 ,触发器复位, 555 的输出端 3 脚输出低电平,同时放电,开关管导通;当输入信号自 2脚输入并低于 1/3 ,触发器置位, 555 的 3脚输出高电平,同时放电,开关管截止。 复位端,当其为 0 时, 555 输出低电平。平时该端开路或接控制电压端( 5 脚),平时输出 2/31 的参考电平,当 5 脚外接一个输入电压,即改变了比较器的参考电平,从而实现对输出的另一种控制,在不接外加电压时,通常接一个 滤波作用,以消除外来的干扰,以确保参考电平的稳定。 T 为放电管,当 T 导通时,将给接于脚 7的电容器提供低阻放电电路。 电路如图 4示,只要将脚 2 和 6 连在一起作为信号输入端,即8 得到施密特触发器。图 4出了 波形图。设被整形变换的电压为正弦波正半波通过二极管 D 同时加到 555 定时器的 2脚和六脚,得到的 半波整流波形。当 升到 2/3高电平转换为低电平;当 , 从低电平转换为高电平。 回差电压: V= V C 图 4555构成施密特触发器 图 4555构成施密特触发器的波形图 如右图为由 555定时器和外接定时元件 R、 C 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态时 555 电路输入端处于电源电平,内部放电开关管 出端 有一个外部负脉冲触发信号加到 并使 2 端电位瞬时低于 1/3电平比较器动作,单稳态电路即开始一个稳态过程,电容 C 开始充电, 指数规律增长。当 ,高电平比较器动作,比较器 出 电开关管 容 C 上的电荷很快经放电开关管放电,暂态结束,恢复稳定,为下个触发脉冲的来到作好准备。波形图如下: 暂稳态的持续时间 为延时时间)决定于外接元件 R、 w= 通过改变 R、 C 的大小,可使延时时间在几个微秒和几十 分钟之间变化。当这种单稳态电路作为计时器时,可直接驱动小型继电器,并可采用复位端接地的方法来终止暂态,重新计时。此外需用一个续流二极管与继电器线圈并接,以防继电器线圈反电势损坏内部功率管。 如图 4 555定时器和外接元件 C 构成多谐振荡器,脚2 与脚 6直接相连。电路没有稳态,仅存在两个暂稳态,电路亦不需要外接触发信号,利用电源通过 充电,以及 2向放10 电端电路产生振荡。电容 C 在 2/3,从而在输出端得到一系列的矩形波,对应的波形如图 4示。 图 4555构成多谐振荡器 图 4多谐振荡器的波形图 输出信号的时间参数是: T=21 ww 12) C 2中,1,2 放电所需的时间。 74 161数器 74 位二进制加法集成计数器。其符号图和管脚的排列如下图( a)、( b)所示,逻辑功能如下表所示。 7411 74P 2 0 0 1 1 1 1 0 1 1 1 0 1 0 1 0 0 0 0 2 0 2 0 2 0 加法计数 由表所示可知, 74以下功能: 当复位端 0时,输出 现异步清除功能(又称复位功能)。 当复位端 1,预置控制端 0,并且 时, 现同步预置功能。 当 1D,且 C T 时,输出 当C R L D C T C T ,并且 时,计数器进行加法计数,实现计数功能。 五 、系统各部分电路说明 ( 1)各单元的工作原理 整个电路分为:方波发生器、脉宽调整、直流电机、控制转向电路、测量转向电路、光电脉冲转换电路、计数器、门控电路、脉冲显示电路。 各部分实验原理如下: 脉冲发生电路: 利用 外接阻容元件组成一个多谐振荡器,提供 100方波信号。 脉宽调整电路: 利用 整脉冲的宽度 而达到调节电机速度的目的。 12 控制转向电路: 利用双刀双掷开关控制转向。 测量转向电路: 利用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特性测量电机的转向,当电机正极引出的线经电阻后,到达数字箱上的二极管,当其亮时,说明直流电机正转,如不亮则反转。 光电脉冲转换电路 :采用槽型光耦。 计数部分: 电机不断转动,槽型光耦 就不断地发出信号,此信号通过传给计数器,此计数器是由三个 74来一次脉冲,计数器就自动计一次数,计数器的输出端接到数码管上,从而显示电机的转速。 计时部分: 此部分利用数电箱上 10 进制计数器的计数脉冲,每来 1 个脉冲,计数器就计 1 次数,计数器可以显示1数。此计数器的十位片计到 6 时,则停止计数。即把计数器的十位片的 输出端与十位片的 出端一面接到上面计数部分个位计数器的,一面接到 60 进制个位片的 。当 60 进制计数器计到 60时, 60 进制计数器会停止计数,当前数码管上显示的数就是直流电机一分钟的转速。 ( 2)各单元的工作过程 驱动控制部分 1 方波发生器 电路为 成的多谐振荡器,提供 100 3管脚为输出管脚 ,为电动机提供信号 . 13 5 5 5 5 C 8 k o h 8 k o h u 0 1 u C 1图 5谐振荡器 下面两图分别为仿真波形和实际波形。 图 5真波形 图 5际波形 2. 脉宽调整电路 电路是由 成的单稳态触发器,改变滑动变阻器 阻值,从而改变脉冲的宽度,实现对直流电机转速的控制。 14 1 5 5 _ V I R T U A u F 0 1 u %6 k O h mK e y = 5 5 5 5 C 8 k o h 8 k o h u 0 1 u 5 5 5 C %1 0 k O h mK e y = u 0 1 u C 1图 5宽调整电路仿真连接图 下图为经单稳态触发器之后的仿真波形和实际波形: 图 5单稳态触发器的仿真波形 图 5单稳态触发器的实际波形 15 计数 计时 部分: 电机不断转动,槽型光耦就不断地发出信号,此信号通过传给计数器,此计数器是由三个 74成的三位计数器,每来一次脉冲,计数器就自动计一次数,计数器的输出端接到数码管上,从而显示电机的转速。计时 部分利用数电箱上 10 进制计数器的计数脉冲,每来 1 个脉冲,计数器就计 1 次数,计数器可以显示 1数。此计数器的十位片计到 6 时,则停止计数。即把计数器的十位片的 输出端与十位片的 出端一面接到上面计数部分个位计数器的 面接到 60 进制个位片的 。当 60进制计数器计到 60 时, 60进制计数器会停止计数,当前数码管上显示的数就是直流电机一分钟的转速。 计数记时部分仿真图: 16 ( 3)公式推导和参数计算 100 1波发生器参数的计算 根据 成的多谐振荡器的性质, 由 的充电时间1T 和放电时间 2T 各 为 ( 211 ( 21 2, 2 2 故电路的振荡周期为 T=1T +2T = 2( 21 2, 荡频率为 f= )2( 1 21 . 当 f=100, 2( 21 =可令 C=1 f, 1R = 2R ,则可求得 1R = 2R=. 单稳态触发器脉宽的调整 根据由 成的单稳态触发器的性质, 输出 脉冲的宽度暂稳态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外接电阻 R 和电容 C 的大小。 上升到32 此得 C V V )3/2( 0 = 3=空比 q= 5 5 5 5 C 8 k o h 8 k o h u 0 1 u C 11 5 7O U 48T H 5T R 5 _ V I R T U A u F 0 1 u %6 k O h mK e y = 用上式,根据电路中所需的脉宽计算出相应的电阻电容值。 本实验中要对 100脉冲进行脉宽调整,可令 3C=1 f,则对应的电阻3R 6 k 即可。在此试验中电阻303的电位 器, 可根据直流电机的转动情况来适当的增加或减少脉宽(即调节电位器3 六、系统的调试 ( 1)调试顺序说明 第一步: 单独调试计数部分,使计数部分能正常计数。 第二步 :单独调试计时部分,使计时部分能正常计数。 第三步: 将计数部分和计时部分连接,共同调试,使计数记时部分满足实验要求。 第四步: 单独调试方波发生器部分,使其能正确产生 100方波。 第五步 :在方波发生器的基础上加上脉宽调整电路,共同构成电路的驱动控制部分。 第六步 :加上直流电机、双刀双掷开关、光耦调节电路。 ( 2)调试步骤的具体说明 单独调试计数部分 这部分用三片 74成一个三位计数器,实现从 0计数,我们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异步清零法,并用数电箱上 10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组很快就能完成这部分18 的调试。 单独调试计时部分 这部分用两片 74成一个 60 进制计数器,因为上学期做过这样的实验,于是我们直接采用上学期的方法连接电路, 60 进制计数器也很快完成。 计数记时部分共同调试 这部分的调试 ,我们组 遇到了较多问题, 花了较长时间。 下图是我们一开始设计的计数记时部分连接图: (这种练法是错误的) 后来听从老师建议:没有必要再使用 555 构成单稳态触发器,提供1接使用数电箱上的 1们听从了老师的建议,简化了电路 ,去掉了图中的 555 部分和 74片 。 到实验室后,我们按上图连接好电路, 实际操作发现, 60 进制计19 时部分单独工作时是能正确计数的,但是一旦通过 74片与计数部分 连接后就不能正确计数,要么不从 1 开始,要么不会计到 60时停止,当然也不能锁住计数部分。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组是这样解决的:先断电,检查电路是否连接正确,连线是否有虚接情况,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电路的确是连好了的。然后我们对计时部分不断地做修改,但还是没成功,于是我们想既然一旦接入 74片就不能正确计数,那就问题应该出现在 74开始我们 是这样想的: 先采用异步清零法设计出一个 60 进制计数器,然后 当 60 进制计数器从 0 计到 59 时,即个位片计到 9,十位片计到 5 时就锁定计数部分,计时部分也停止计数,于是我们 74个输入端分别接的是: 60进制计数器个位片的 0和十位片的 是实际操作发现,这样并不可行。 于是我们换了种思路: 根本不需要先设计一个 60 进制计数器,只需考虑 当 计时部分 计数器的十位片计到 6 时就停止计时,并且锁定计数部分,于是我们 74的 4 的输入端分别接的是 60 进制计数器十位片的 输出端与十位片的 4 输出端一面接到上面计数部分个位计数器的 面接到 60 进制个位片的 。当 60 进制计数器计到 60 时, 60 进制计数器会停止计数,当前数码管上显示的数就是直流电机一分钟的转速。 调试了近一个下午,终于把计数记时部分调试好。得到正确的计数记时部分连线图,仿真电路图如下: 20 单独调试方波发生器部分,使其能正确产生 100这一部分我们按照仿真图连接好实际电路后,调好示波器,很快就完成。 在方波发生器的基础上加上脉宽调整电路,共同构成电路的驱动控制部分 这一部分我们组遇到的问题也不大,很快完成这一部分的调试。 加上直流电机、双刀双掷开关、光耦调节电路 这一部分的调试,我们组花了比调试计数记时部分更长的时间。当我们将直流电机、双刀双掷开关、光耦连入电路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电机在飞速地转,但是计数部分并未计数。在实验室值班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怀疑是电机上的塑料片遮光性不好,导致光耦 不能向计数部分传递信号,于是我们将电机上的塑料片换成小纸片,并订21 上一颗载书钉,提高遮光性,这样我们解决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于是我们开始解决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电机转速太快,如何将电机转速慢下来。我们想电机转速太快是因为频率太快, 于是我们将方波发生器改成一个频率可调的方波发生器,具体做法是将仿真图5的 04 电位器,调节 而改变频率,使电机转速慢下来。实际操作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组最后实际连线图的仿真图为: 图 6实际连线仿真图 但是我们又遇到了第三个问题:正反转不能同时满足低于 300 转的要求,正转总是比反转要快。下表是我们调节 机正反转转速情况 : 1 正转转速 802 280 849 726 152 反转转速 220 不 转 294 不 转 不 转 22 由表可以看出 正反转总不能同时满足,对此,我们组的解决方案是:调节 让反转满足要求,然后因为正转太快,在正转电路接一个电位器 ,即图 6 节电位器 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电位器需要的阻值时相当难调的,要么还是转得特别快,要么 就停下来了,但是这样的阻值还是存在的,当调到10 时正转转速降下来了,并且转速满足实验要求。 图 6双刀双掷开关向下掰,电机正转时,电平指示灯亮的电路仿真图。 下图为双刀双掷开关向上掰,电机反转时,电平指示灯灭的电路仿真图: ( 3)实验结果 按照图 6仿真图,我们实际测得的参数为: 1 3 1 1 1C 2 5 3 3 4 4 1C 后的结果为:正传转速 =238 转 /转转速为 =258 转 /足实验正反转均在 300转 /要求。 七、附录 ( 1) 电路照片 系统的实际连线图 24 计数记时部分仿真图 驱动控制电路部分仿真图 ( 2)元器件的识别方法 电阻色环的识别及其色环对应表 25 用色环标注电阻器的准确度和标称值的优点是:电阻被安装在电路中后,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读出组织和误差,所以应用较普遍。紧靠电阻器端的为第一色环,其余依次为第二、三、四、五色环。其中,普通电阻用四道色环表示,精密电阻用五道色环。下面将五色环电阻每道色环表示的意义列表如下: 颜色 第一色环表示第一位有效数字 第二色环表示第二位有效数字 第三色环表示第三位有效数字 第四色环倍率 第五色环表示容许误差 黑 0 0 0 100 棕 1 1 1 101 +1%或 红 2 2 2 102 +2%或 橙 3 3 3 103 黄 4 4 4 104 绿 5 5 5 105 +蓝 6 6 6 106 +紫 7 7 7 107 +灰 8 8 8 108 白 9 9 9 109 金 10 银 10 ( 3)参考资料 1 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江捷主编 ,数字电子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3 北京工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编 ; 电子技术实验 京工业大学 出版社, 2015年。 26 另外参考了一些专业网站 八、收获和体会 此次 实验 我们通过不断地调试,最终 完成了我们的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 : ( 1) 分模块调试电路 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电路,合在一块儿想要一次调试成功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最高效的方法是分模块调试电路。 而当遇到问题时,也应该分模块检查电路。 就比如我们此次的实验:直流电机的测速,我们组就分了计时部分、计数部分、计时计数部分、驱动控制电路部分分别调试,在计时计数部分出现了较多问题,然后又分模块排查电路,看是否有电线虚接情况。在计数记时部分弄好了以后,我们才总的调节电路,在总电路调节部分,为了满足实验要求,我们只需对驱动控制电路做修改,因为计数计时部分已完成,这大大提高了我们做实验的效率。 ( 2) 合理布线 布线 布得好的话,当我们检查电路时是相当方便的,而且让人看起来感到愉悦。我们组的实验就需要连接数电箱上的 5 个数码管, 1 个数码管 需要 4 根线,还有高电平线和 接地线,那么至少得引 20 根线,如果这 20 根线太乱, 连接数码管时就容易插不稳,老是被弹出来,就不能正确计数,检查时也相当不方便。所以我们组把这 20 根线每 4 根固定在一块,这样不仅节约了我们每次插线的时间,也方便了我们检查线路。 27 ( 3) 不能忽略任何一点细节 一个成功的实验真的需要太多的认真和仔细。我们组在此次实验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电机在转可就是没有计数,于是我们又再次检查计数计时部分,终于在实验值班老师的帮助下,才发现原来是我们的电机上不应该粘塑料片,塑料片遮光性不好,光耦不能向计数器提供信号。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不 起眼的问题,就困扰了我们组好久,所以做实验,真的要考虑到好多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 ( 4) 要有耐心 善于总结规律 发现实验的规律,并善于总结,会为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我们组实验最后发现正反转总是不能同时满足要求,于是我们就对两个电阻不停地做修改,并记录结果(论文正文第六部分表格),然后发现规律,再想新的办法终于让正反转同时满足要求。 ( 5) 团结合作很重要 一个实验要是有很好的分工的话,不仅可以减少完成实验的时间,还可以从队友身上学习到很多。我们组对于电路的插线部分分工是很明确的,在电路的调试部分,通常是一个人动手测,一个人动笔记录,然后共同观察数据,发现规律,遇到问题时,也是分人分模块 检查电路。在合作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队友身上的优点。 ( 6) 理论知识的收获多多 此次实验,我们有两个重要的元器件:4在整个实验后,我对这两个芯片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会使用这两种芯片了。当然,对示波器和万能表的使用也更加熟练了。 28 模拟部分:可编程放大器 一、 设计题目 可编程放大器 二、设计技术指标及设计要求 (一)设计任 务 采用基本的数字 、模拟电 路方法,设计一个可预置放大倍数的放大器,并实现简单的自动增益( 制功能。 (二)基本要求 1. 使用双电源供电 。 2. 设计差模信号为 50,共模信号为 0信号源。 3. 输入电阻 100M。 4. 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关系:O V V地址 00 01 10 11 00 01 10 11 差小于 1% 。 29 (三)发挥部分 1. 具有自动增益控制功能,即当给定某一幅度的输入信号后,可以自动选择合适的增益档位。提示:可以从最高增益开始,比较检测输出电压,调整增益至合适档位。 2. 提高可编程放大器的增益步进精度,扩大可调范围,改善调整方式。 3. 采用单电源供电 。 三、设计框图 我们将整个实验分为三部分: 负载转换 电路部分、放大电路部分、双端信号电路部分。具体设计框图如下: 四、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比较 我们一开始设计的电路是由 74现放大器八个不同的量程,后来经过老师的提醒,直接使用数电箱上三个电平来实现量程的转换,从而简化了电路。 另外,在设计由 成的放大电路部分的设计时,我们比较了单运放构成的放大电路与三运放构成的放大电路,发现三运放构成的放大电路共模抑制比单运放构成 的放大电路高得多,而且为了满足实验输入阻抗很大的要求,我们更应选择由三运放构成的放大电路。 双端信号电路 负载转换 电路部分 放大电 路部分 30 五、系统选用的元器件 ( 一)元器件清单 元件名称 元件标值或型号 集成电路 3 2 4 1 , 3 5 8 1L M L M 电位器 1 0 4 3 , 1 0 3 6电 位 器 电 位 器 电阻 3 9 6 1 0 2 1 0 0 2K K K , , 其他 模拟多路电子开关 二) 关键器件的选取及说明 芯片管脚 芯片原理 一个四运算放大器。与单电源应用场合的标准运算放大器相比,它们有一些显著优点。该四放大器可以工作在低到 或者高到 32伏的电源下,静态电流为 模输入范围包括负电源,因而消除了在许多应用场合中采用外部偏置元件的必要性。每一个放大器有 5 个引出脚,其中“ +”、“ -”为两个信31 号输入端,“ V+”、“ 正、负电源端,“ 输出端。两个信号输入端中, -)为反相输入端,表示运放输出端 信号与该输入端的 相 位相反; +)为同相输入端,表示运放输出端 信号与该输入端的相位相同。 芯片管脚 芯片原理 片在电路中起模拟开关的作用,在电路中通过对开关 A 到 通道数字控制模拟电子开关,有三个二进控制输入端 A、B、 C 和 有低导通阻抗和很低的截止漏电流。 C、 B、 、低位,控制 输出。幅值为 20V 的数字信号可控制峰值至 2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北工大电子工程设计实验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22044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0490353     

    copyright@ 2020-2023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081923626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