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_第1页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_第2页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_第3页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_第4页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 世纪世纪 4040 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 机制分析机制分析 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成为一种较为 成熟的理论形态,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 表” ,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汲取一切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第一次从精神体系、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上初 步建立了具有民族化特色的新形态”。对这个时段的文 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加以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现 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一 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总体状况比较复杂。 从时间跨度来说,这个时期分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 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社会状况大不相同,前期情形又分为 三个不同的政治、文化区域,文学理论的演化同各个不同 的政治集团间的利益争夺难解难分地缠结在一起,仅仅从 学科构成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是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 答案的。话语分析却可以解决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困惑:“用 逻辑学或认识论词汇难以解释的演变,是可用权力一知识 这类系谱学词汇加以解释的”。 在具体的文学研究中,话语分析并非易事。这是因为,话 语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就话语自身的因素而言, 尽管从理论上说作者可以说任何话,然而,在实际上任何 作者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总是受制于既定的话语成规 的制约,他必须遵循话语内部的游戏规则,从语汇的选用、 叙述的方式甚至文本的结构,其间,前人和当下语境下他 者文本的影响也是无法摆脱的。此外,还有经济、政治、 历史、文化传统、主体等外在的却又是根本的强势因素的 制约。在整个话语构成中,由谁来说,说什么,怎样说, 在什么样的时机和场合说,都要受上述诸种因素的限制。 这种情形要求我们在解读 40 年代文学理论时,要把它理解 为一个前后不同时期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理论网络,并在 不同的话语层次上对其加以分析,弄清它和其前、其后及 周围因素的关系,对其存在的条件、实践以及它赖以在其 间活动的场域进行梳理,找出其活动有效性的范围,使其 显示自身存在着的现实和由此产生的文学家观察社会的方 法和他们的思维模式。一句话:要弄清话语运作的内在机制。 在文学理论的内在构成机制中,文学观念是最为核心的要 素,它是文学理论形态构成的基点。之所以说以观念因素 最为核心,是因为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本质和文学特征 的认识,它规约着学科构成的范围、面貌和走向。40 年代 的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指出: “一种科学的进步,首先系之于它所探讨的对象的概念之 确定。 ”在人们视文学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或“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 所畜,流俗之所轻”的文学观念下,文学理论是不可能 取得自身独立地位,形成一门学科的。即使在文学取得独 立地位的情况下,不同的文学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 当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冲突、相撞击时,它们必 然迫使理论家在各自的范围内对文学做出思考并提出根本 的质疑,并由此导致不同的解释模式的冲突。国内学界已 有人觉察到了这一点,旷新年指出,朱光潜和蔡仪二人之 间的美学体系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对文艺认识的出发 点不同所致。朱光潜视心理主义为文学的本质,从而“把 文学建立在新的审美主义的基础上,把文学的本质归结为 审美,从而否定和截断了文学和认识以及道德的联系” ,形成了他的“文艺审美论”的理论体系。从现实事 物是艺术美的根源这一认识出发, “蔡仪将艺术的认识建立 在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之上”,形成了他的“文艺认 识论”理论体系。 从一般认识论的层面上讲,概念和范畴“是自然和人的规 律性表述”,也“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 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 上纽结”11。在此意义上,概念和范畴在文学理论的构成 机制中,其地位和作用丝毫不可小觑。事实上,也正是文 学概念和文学范畴二者构成了文学理论的支柱,而文学知 识的增长也恰是以文学概念和文学范畴的递归和进化为标 志的。不过,文学概念和文学范畴与文学观念并不处于同 等的级次,概念和范畴的变化、沿革终究是在观念之域内 进行。 二 40 年代,文学观念和文学概念、文学范畴的发展,表现在 学科建制内外两个方面。学科建制之外又呈现为民间与政 治权力系统两个不同的层次。 在学科建制之内的发展传播情况,其总体情况是,学院派 教授们撰写的文学原理教材,如张长弓的文学新论 、顾 仲彝、朱志泰的文学概论等,在总体观念上脱不了古 典文学体制的影响,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或是缺乏创见, 或是根本没有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也不大清楚。 更为根本的是,这类教科书缺乏对当下文学实践进行概括 和命名的能力,对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批评实践不能做出解 释和回应,甚至连反映也没有,明显给人一种与文学实践 脱节和隔膜的印象。这种情形与教授们的书斋生涯是分不 开的。 由于这类教本内容陈旧,显然不能满足文学发展的实际需 要。所以,具有新的内容形态的文学原理教本大量涌现。 以群的文学底基础知识 、田仲济的新型文艺教程 (重庆华中图书公司,1940 年) 、王秋萤的文学概论 (大连实业印书馆,1943 年) 、蔡仪著文学论初步 (香 港生活书店,1946 年) 、林焕平著文学论教程 (香港中 国文化事业公司,1948 年) 。这类文学原理教科书的写作者 都是具有丰富批评实践的理论家,且都是左翼或具有左翼 倾向的文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反映论的文艺观作为全书 的主导思想,是这些教材共同的特点。在“文学是社会生 活的反映”这一文学观念之下,反映文学创作基本规律的 概念、范畴如“现实主义” 、 “创作方法” 、 “文学典型” 、 “文学形象” 、 “文学的真实性” ,以及“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文学与科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区别”等问题,成为它们共 同的“母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成为当时学科建制内文学 观念的主流,与它对当时文学现象具有较强的阐释能力有 关,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科学性在文学理论领域内 的表现。 文学理论话语在学科建制之外的运作情况比较复杂。在民 间话语层次内,它有几种不同的情形。 首先,它表现为文学观念发展的渐近性,这种渐近发展的 过程呈现为一个清晰的时间链条。以群在刊发于 1938 年 5 月的关于抗战文艺活动一文中说, “文艺是宣传大众, 组织大众,教育大众的有力武器”12,显然,这时人们对 文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具论的层面上,视文学的功能为本 质,这与抗战伊始政治斗争的要求是相适应的。1939 年 8 月,黄绳的论文当前文艺运动的一个考察 ,对文艺的认 识就开始着眼于它的本质属性了。文章指出:“文艺绝对不 是超然的东西,它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受着社会的经济 基础和政治条件的制限或规定的”;该文还特别谈到了文艺 与政治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 “文艺又不仅仅被动地服从 于政治,它也主动地活泼地为着政治而斗争着。文艺运动 的向政治的实践,同时是向艺术的发展,也就同时是向政 治的更高的实践的发展” 。该文对文艺的发展特征及其在整 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的认识也比较深入:“我们不能把文艺 运动孤立起来,从整个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孤立起来,从 整个社会斗争孤立起来。文艺运动固然有它的内在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给予它以持续性和独自性;但它的这些特征,特 性,是在社会斗争中才能发现和发展”13。黄文对文艺的 认识不仅深入到了本质的层面,其论证也比较富于学理性, 这给人们进一步概括文学的本质提供了基础。在 1941 年 1 月艾青的创作与世界观文学的社会任务(一个讲演 的提纲) 一文中,就出现了“文学是社会生活之反映”这 一文学命题 14。1942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中指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社会“生活” “是一 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15。1943 年 6 月,蔡仪对艺术反映的本质进行了阐说,提 出“艺术是作者表现其意识对于自然、现实的摹写,或者 说自然,现实通过作者意识的反映,所以它是客观的同时 又是主观的。没有无主观性的艺术,也没有无客观性的艺 术”16。1944 年 4 月,大乃在艺术的认识问题中,也 表达了类似的认识:“艺术是反映现实的,所谓反映现实是 能动的,不是被动的。是对现实作一种认识。 ”171945 年 10 月,蔡仪在论艺术的本质中,对他此前的文艺观加 以进一步的概括,提出“艺术的本质” “就是艺术所反映的 现实的美,现实的典型。现实的美的根源,现实的典型性, 经艺术家的完全化,纯粹化,充实化,而创造成为艺术的 美”18。40 年代后期,人们对文学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基本 上已达成共识。黄药眠在 1948 年出版的论约瑟夫的外套 一书中提到, “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文艺是一种战斗的武 器,文艺是广泛的教育的工具” , “到了现在,这个理论已 经确定下来,而被大多数的文艺工作者所承认了”19。在 40 年代文学观念的演进过程中,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质和工 具特征构成了文学本质认识中的主要成分和内涵,解放后 的文学概论教材,在文学本质上强调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把文学的社会作用规定为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 基本上是 40 年代文学观念的延续,并非完全受苏联文学模 式的影响。40 年代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特征也自有其历史 渊源。大乃的艺术的认识问题一文中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