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 ppt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 ppt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 ppt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 ppt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 体 解 剖 生 理 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人体的系统为对象,在了解结构的基础上, 掌握 功能。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历史 129-199年, 古罗马名医盖伦(C. Galen),由人体结构推断 功能 . 16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A. Vesalius),人体结构 (1543年). 1628年,英国名医William Harvey,著心血管运动论, 证明了血液不断地、均匀地流经身体各部分, 静脉从身体各部 分把血液不断地送回心脏. Harvey的贡献不仅是在前人工作的 基础上发现了血液循环, 更重要地是他通过研究血液循环,将 实验方法引入了生理学,使生理学成为实验科学的里程碑。 法国哲学家R. Decartes 提出反射的概念 . 意大利学者L. Galvani 1786年发现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把新 制备的蛙的神经肌肉标本连接起来,马上就会使肌肉抖动,提 出蛙体内存在神经电流。 1863年,谢切诺夫发表了脑反射的文章,认为脑活动的实质 是反射。Decartes 反射只适应于因果关系明显的活动。 巴浦洛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了条件反射. 1902年,Bernstein 提出生物电现象的膜学说。 1949年,Hodgkin与Huxley提出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1902年,Starling发现了分泌,创立了激素的概念,确定了 内分泌与体液调节。 2000年10月9日,三位神经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 瑞典哥德堡大学神经药理学家 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ion).证明黑质纹状体DA系统是锥体外系调节运动的 重要环路. 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分 子和细胞神经科学教授。在蛋白质磷酸化方面突破性发现阐明 DA等递质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 特别是影响蛋白质磷酸化的 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一步。 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 生物学家。 a. 建立学习记忆模型海兔,发现了习惯化、敏感化。 b. 短时程记忆和长时程记忆,短时程记忆的神经机制。 c. 突触可塑性。 中国科学家对生理学发展的贡献。 蔡翘. 在肝脏糖代谢、溶血、止血及军事医学研究;在间脑 与中脑之间,发现了以小细胞为主的神经核团,其功能超出视 觉系统蔡氏区 张锡钧. 30年代在英国伦敦皇家医学研究所Dale实验室用 蛙腹直肌测定Ach的生物学方法,成为该方面研究的经典技术. 证明加压素的释放是通过脑内有关通路及Ach介导实现的。 冯德培.在英国伦敦大学Hill实验室工作, 神经肌肉接头处 化学传递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神经-肌肉间的营养关系研究。 张香桐. 第一代从电生理角度探索脑的奥秘的世界科学家 之一. 通过对皮层神经元树突的研究,提出了树突在脑复杂的 整合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树突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首 次提出了大脑-丘脑之间的循环通路, 对脑电梭形波产生具有 关键作用; 针刺原理研究,提出中央中核-大脑皮层-束旁核- 中央外侧核的神经回路,对痛觉信号的传入起调节作用.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1. 细胞和分子水平: 研究细胞超微结构的功能,细胞物质分子的特殊 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从深层次研究生命活动规律, 探索器官生命活动的机制. 细胞生理学或普通生理学 2. 器官和系统水平: 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活动,对机体的作用和 受控因素。器官和系统生理学。 3. 整体水平: 研究完整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整人体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 的影响。整合生理学. 四)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主要来自医疗实践,现 代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尤其是人体生理学知识,主要 来自动物实验。 1. 急性实验分析法 1)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从活着或杀死的 动物体分离所要研究的组织或器官, 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它的生理功能 实验,观察它的活动。 -坐骨神经腓肠肌. 2)活体解剖实验法: 麻醉动物或破坏动物的 脑,脊髓,暴露要研究的器 官,记录,分析该器官的活动。 -心脏的活动. 2. 慢性实验综合法 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进行手术, 待其恢复 后,在接 近自然的条件下,对所手术的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观察。 唾液分泌的研究. 随着其他学科的渗透和技术的进步,本学科的实验手段 得到迅速的发展。微观方面,通过分子生物 学,生物化学 等,对细胞内大分子的作用有了深入 的了解。 宏观方面, 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对脑结构和功能的了解不断深入, 用遥控,遥测技术,记录特殊环境下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 二.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体内物质和能量不断更新以及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 能量交换的总过程。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能量释放 ,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二)兴奋性 兴奋性 (exitatability) :组织对刺激发生生物电反应或功 能反应的能力/特性. 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1. 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发生活动改变的环境变化。 刺激的种类:电的,机械的,化学的等. 刺激的参数:强度,时间,强度变化率. 2. 反应;机体在刺激的 作用下所发生的活动改变。 反应的结构是肌肉和神经,反应的类型两种:兴奋和 抑制。早期关于兴奋和抑制的定义,现代对兴奋和抑制 的定义。 兴奋 (exitation) :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或活 动增强的反应. 抑制(inhibition ) :活组织受刺激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 的反应或活动减弱的反应.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生物体生存的条件. 三)生殖 生物体繁殖出与自己相似的子代的活动。高等动物和人, 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生殖细胞,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形 成受精暖,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生物个体. 三.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于20世纪20年代 末提出稳态的概念.他认为,外界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体内部 产生扰乱,正常情况下这些扰乱保持在很狭窄的范围内 ,因为系统内的自动调整装置表现出作用,防止了大的 波动。稳态协调的生理反应很复杂,建议用Homeostasis 一词表示稳态。 1. 内环境:人和高等动物是由多细胞组成的生物体, 这些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上,将细胞直接 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 内环境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合适的理化条 件和营养物质,并接受细胞代谢的终产物。细胞代谢要求 内 环境理化因素相对恒定, 而细胞代谢又造成内环境理 化因素一定的波动. 正常机体,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恒定. 它是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3稳态的维持: 是机体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 通 过内脏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 系统的活动为内环境补充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产物,维 持内环境水,离子,温度的平衡。内脏系统的活动是在调 节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若内脏系统和调节系统活动发生 紊乱,稳态将难于维持。 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维持细胞、器官、 系统乃至整体 的正常功能 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 机体将发生疾病。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对组织器官活动进行调节。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适应 性反应。如进食时的唾液分泌,肢体受刺激后的回缩,看到 危险物后的逃离。 反射弧 :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装置,效应器是产生反射 效应的器官,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是传导神经信号的结构, 神经中枢是接受传入神经信号, 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并 发出神经信号的部分。神经信号在神经纤维上由动作电位 携带,在神经纤维末梢由神经递质携带。 分类: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调节特点:快速,精确,局限,短暂。 2. 体液调节: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 的运输,对靶器官活动进行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不少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 节,内分泌腺相当于传出神经一个延长部分,这种调节称 为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反应缓慢,广泛,持久。 3. 自身调节:器官,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对 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三)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 机体许多功能调节的过程与工程技术中的控 制过程有 许多共同的规律。因此,人们应用控制论的概念、原理和 方法来认识和分析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 从控制论的观点分析,控制系统可分为: 非自动控制 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 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控制部分,受控部分. 1. 非自动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 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单向性 指 令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见少. 2. 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 受控部分的活动可反过来影 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向性(分:正反馈、负反馈)指令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 正反馈 负反馈 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正常机体中有大量的负 反馈机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 正反馈不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 态。正反馈机制很少(排尿反射、分娩)。 3. 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 另一快捷通路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