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感觉,反射,定位 王晓宏 运动是指骨骼肌的活动,包括随意运动和不随意 运动。 随意运动指意识支配下的动作,而随意运动功能 的丧失称为瘫痪。 不随意运动是指意识清醒下出现的不能控制的骨 骼肌不正常运动,包括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 、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 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2)下运动神经元 (3)锥体外系统 (4)小脑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 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 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 ,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 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 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至支配脊髓前角的锥体束发生 病变所产生的瘫痪。 临床特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 病理发射,早期无肌肉萎缩。 定位诊断 根据上运动神经元病变部位 分为以下类型 1.皮质型 2.内囊型 3.脑干型 4.脊髓型 皮质型 局限性病变仅损伤其一部分,故多表现为一 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称单瘫。当病 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肢体相应部位出现局 限性抽搐(常为阵挛性),皮质病变多见 于肿瘤的压迫、皮层梗死、动静脉畸形等 。 内囊型 锥体束纤维在内囊部最为集中,此处病变易 使一侧锥体束全部受损而引起对侧比较完 全的偏瘫,即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肢体 瘫痪,常合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称为“三偏”征。 脑干型 一侧脑干病变既损害同侧该平面的脑神经运 动核,又可累及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 髓束及皮质延髓束,因此引起交叉性瘫痪 ,即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 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脑,桥脑及延 髓病变可以有不同的综合征。 中脑综合症 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 肢瘫。 Claude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 共济失调,震颤。 Benediki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 侧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脑桥综合症 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及面 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及 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 Foville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及面神经麻 痹,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及两眼向 病灶侧协同水平运动障碍。 延髓综合症 Dejerine综合征:病灶侧舌下神经 麻痹及对侧肢体瘫。 Jackson综合征:病灶侧舌下神经 ,副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瘫。 脊髓型 横贯性损害: 颈膨大水平以上(C1-C4):四肢上运动神经 元瘫 颈膨大水平(C5-T2):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胸髓: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腰膨大(L1-S2):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脊髓型 半横贯性损害即Brown-sequard综合征:病 变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及深感觉障碍, 对侧痛温觉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 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它接受锥体 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 冲动,是运动的最后共同通路。下运动 神经元将各方面来的冲动组合起来,经 前根、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 肌肉收缩。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周围性瘫痪或 弛缓性瘫痪。 特点是瘫痪分布以肌群为主;肌张力 降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病理 反射;肌萎缩明显。 定位诊断 1.脑神经核:所支配的脑神经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见前述脑干部。 2.脊髓前角细胞: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 布。急性起病者最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起病 者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病,且常有肌束性颤动或肌纤维 性颤动。 3.前根: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可伴有相应肌群肌 束颤动。如后根同时受损,常伴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 觉障碍。 4.神经丛:常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和感觉障碍 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定位诊断 5.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局限于该周围神经 支配区。多发性神经病变时出现四肢远端对称 性、弛缓性瘫痪和肌肉萎缩,并伴手套、袜子 形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 6.脊髓圆锥(骶3-5和尾节):不累及锥体束,无 下肢瘫痪,仅有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皮肤感觉缺 失,呈鞍状分布,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性 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7.马尾神经根:下肢周围性瘫痪,可为单侧或不 对称,有根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后期出现。 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比较 临床特点 痉挛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 瘫痪的分 布 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和 截瘫 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 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减低,呈弛缓性瘫痪 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消失。浅反射 消失 病理反射阳性阴性 肌萎缩无,可有轻度的废用性萎 缩 显著,且早期出现 皮肤营养 障碍 多数无障碍常有 肌束颤动无 可有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 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 神经电位 肌肉活检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肌萎 缩 失神经性改变 锥体外系 广义的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 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纹状体 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狭义的锥体外系 主要指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 ),红核,黑质及基底核,总称为基底 节。 锥体外系 主要功能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调节肌张力,维 持和调整身体姿势,掌管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 (如行路的双臂摆动、模仿、手势、面部表情 动作、某些防御性反应运动等)。只有在锥体 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当的肌张力 及协调的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意 运动。锥体系损害表现为痉挛性瘫痪,而锥体 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肌强直、运 动缓慢,而非真正的瘫痪。 n锥体外系统损伤后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 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苍白球、黑 质病变产生肌张力增高及运动减少,并 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如帕金森病;纹状体 即尾状核,壳核病变常出现运动增多和 肌张力减低症候群,如舞蹈症,手足徐 动症,扭转痉挛;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 偏侧投掷运动。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s):是指患者在意 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不能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 n1. 静止性震颤 (static tremor ): 是主动肌与拮抗肌 交替收缩引起的一 种节律性颤动 n2 舞蹈症(chorea ):是肢体及头面部 迅速、不规则、无节 律、粗大的不能随意 控制的动作 n3 手足徐动症( athetosis):指肢体 远端游走性的肌张力 增高/减低的动作 n4 偏身投掷(hemiballismus):为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不自 主运动、因肢体近端受累,其不自主运动更为强烈,而以粗大的 无规律跨越和投掷样运动为特点 n5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异常肌收缩引起的缓慢扭转样 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包括: 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是因身体某一部位主动肌和拮抗肌 同时收缩造成的姿势固定,以躯干和肢体近端扭曲为特点 痉挛性斜颈:颈部肌肉痉挛性收缩,使头部缓慢的不自主的弯 曲和扭转 n6 抽动秽语综合征:以多部位突发性快速无目的的重复性肌肉 抽动为特点,表现为挤眉弄眼,面肌抽动,撅嘴等,如累及发音 肌肉,抽动时会伴有不自主发音或伴有秽语 小脑系统 由中间的蚓部和两个半球组成。 蚓部-躯干 半球-肢体 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 动。 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 小脑 小脑的传入纤维 脊髓小脑束:来自关节,肌肉的本体觉 脊神经后根 脊髓后角底部,换神经元( 胸核,clarke柱),轴突分为脊髓小脑后束及脊髓小脑前束。(同侧关系) 前庭小脑束:前庭核细胞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同侧小脑的绒球小结叶和顶核。( 同侧关系) 橄榄小脑束:由对侧延髓下橄榄核细胞发出的纤维交叉后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达小 脑皮质。(对侧关系) 额叶桥脑小脑束:额中回前部 内囊前肢 大脑脚内侧 桥脑核(额叶桥脑束) 桥脑小脑束 桥脑基底部交叉到对侧 经小脑中脚达小脑皮质。(对侧关系 ) 颞枕桥脑小脑束:起自颞中回、颞下回后部,经内囊后肢后部至大脑脚外侧 桥脑 核 交叉至对侧 经小脑中脚到达小脑皮质。(对侧关系) 综上所述:小脑半球接受来自桥脑核和下橄榄核的纤维,小脑蚓部主要接受脊髓的纤 维。 小脑 小脑的传出纤维 齿状核红核脊髓束:起自齿状核 小脑上脚 中脑 交叉至对侧 终止于对侧红核 红核脊髓束发出 立即交叉至对侧 在 脑干和脊髓的侧索中下行至脊髓前角。(同侧关系) 齿状核红核丘脑束:起自齿状核,经小脑上脚 中脑 交叉至对 侧红核 丘脑 与大脑皮质(4,6区)及锥体外系联系。(对 侧关系) 小脑前庭束:小脑顶核 小脑下脚 延髓的前庭核 前庭脊髓束 脊髓前角细胞。借内侧纵束与眼球运动神经核发生联系。 顶核网状纤维:起自顶核,经小脑下脚达延髓的网状结构,形成网 状脊髓束至前角细胞。 小脑 n上脚(结合臂):主要为传出纤维,只有 脊髓小脑前束由此传入。 n中脚(脑桥臂):主要为传入纤维。 n下脚(蝇状体):主要为传入纤维,还 有至前庭和网状结构的传出纤维。 共济失调 n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 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 (cerebellar ataxia) n1 姿势和步态的改变 站立不稳, 步态蹒跚 两足远离叉开, 左右摇晃不定 (躯干性共济失调) 小脑上蚓部病变向前倾倒 下蚓部向后倾倒 小脑半球损害向患侧倾斜 n2 协调运动障碍 辩距不良(dysmetria) 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 小脑性共济失调 (cerebellar ataxia) n3 言语障碍 发音器官唇舌喉肌共济失调 说话缓慢, 含糊不清 声音断续顿挫爆发 吟诗样爆发性语言 n4 眼球运动障碍 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 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出现双眼来回摆动 小脑性共济失调 (cerebellar ataxia) 5 肌张力减低 见于急性小脑病变 腱反射呈钟摆样 前臂回弹现象 大脑性共济失调 n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之间 通过额桥束和颞枕桥束形成纤维联 系,当其损害时可引起大脑性共济 失调。通常不如小脑性共济失调症 状明显,较少伴发眼球震颤 n1额叶性共济失调:除失调外常伴有腱反射 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 n2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失调,闭眼时 症状明显,深感觉障碍多不重,或呈一过性; 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感觉性 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 n3. 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可表现一过性平衡 障碍 感觉性共济失调 n深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 及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表 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 落脚时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有 视觉辅助,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 症状加重。 前庭性共济失调 n前庭损害时因失去身体空间定向能力, 产生前庭性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 ,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行走时向患 侧偏。伴有明显的眩晕,恶心,呕吐及 眼球震颤。 感 觉 系 统 感觉分类 特殊感觉 视、听、嗅、味 浅感觉:痛、温、粗略触觉 一般感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 感觉传导通路 n痛温觉: 躯干四肢皮肤粘膜感受器经 周围神经脊神经节(级神 经元)同侧脊髓后角(级 神经元)白质前联合交叉至 对侧脊髓丘脑束丘脑腹后 外侧核(级神经元)经内 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感觉 中枢 感觉传导通路 n触觉(精细触觉): 皮肤感受器经周围神经 脊神经节(级神经元) 薄、楔束延髓薄束核 、楔束核( 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 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 核( 级神经元)经内 囊中央后回感觉中枢 感觉传导通路 n触觉(粗略触觉): 皮肤感受器经周围神经 脊神经节(级神经元 ) 同侧脊髓后角(级 神经元)大部分经白质 前联合交叉至对侧,小部 分在同侧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级神 经元)经内囊后肢中 央后回感觉中枢 感觉传导通路 n深感觉: 肌肉、肌腱、关节深感觉 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 神经节(级神经元) 薄、楔束延髓薄束核、 楔束核( 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内 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 ( 级神经元)经内囊 中央后回感觉中枢 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n脊髓丘脑束: 由外向内:下肢上肢 n薄、楔束 由外向内:上肢下肢 体表浅感觉的阶段性分布体表浅感觉的阶段性分布 T4乳头 T10 脐 T12-L1腹股沟 S3-5 肛周 节段性感觉支配 n皮节: 每个脊髓节段负 责一片皮肤的感觉支 配,称为皮节。每个 皮节由23个脊髓阶 段重叠支配。 周围性感觉支配 n神经根 n神经丛(颈丛、臂丛、 腰丛和骶丛) n周围神经 损害表现及定位 A. 感觉障碍的分类 n抑制性症状:感觉减退或缺失 1. 完全性感觉缺失: 2. 分离性感觉缺失: n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轻刺激产生强烈感觉 2. 感觉倒错:触觉感受为痛觉 损害表现及定位 3. 感觉异常:无刺激时而产生感觉 4. 感觉过度: 对外部刺激阈值增高且反应时间延 长-周围神经或丘脑病变 5. 疼痛: (1) 局部疼痛:部位局限 (2) 放射性痛:沿神经干 (3) 扩散性痛: (4) 牵涉性痛:内脏病变产生皮肤疼痛 (5) 灼样神经痛: 损害表现及定位 B. 感觉障碍的 定位 n感觉障碍临 床表现多样 n病变部位不 同临床表现 各异 后根型 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 后角型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连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定位 1. 末梢型 2. 周围神经型 3. 节段型 感觉障碍定位 4.1 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 q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 q 同侧深感觉丧失 q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图2-24) 4. 传导束型 4.2 脊髓横贯性损害 q 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障碍 q 截瘫或四肢瘫 q 尿便障碍 q 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 期 感觉障碍的定位 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伴其它结构损害症状&体征 e.g,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Wallenberg综合征) 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对侧 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 5. 交叉型 q脑桥中脑丘脑&内囊等 q大脑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 q局灶病变仅损及部分感觉 感觉障碍定位 6. 偏身型 7. 单肢型 小结 n单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单神经病 n末梢型:多神经病 n节段型:神经根、脊髓 n分离性:脊髓后角或前联合 n传导束型:脊髓 n交叉型:桥脑、延髓 n偏身型:中脑、丘脑、内囊 n单肢型:大脑皮层 反 射 n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神经活动,它是 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 概述 n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 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或 脑干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运动纤维 )效应器(肌肉,分泌腺等) 每个反射弧都有其固定的脊髓阶段及周围神经, 故临床上可通过反射的改变判定病变部位。 n反射的分类: A 生理反射 1. 深反射 2. 浅反射 B 病理反射 深 反 射 n是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 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应,亦称腱反射或肌 肉牵张反射,反射弧是由感觉神经元和 运动神经元直接组成的单突触反射弧。 n临床常用的有:肱二头肌腱反射(C5-6) 、肱三头肌腱反射(C6-7)、桡骨膜反射 (C5-8)、膝腱反射(L2-4)、跟腱反射(S1- 2) 深反射(deep reflex) 损伤表现及定位 n深反射减弱、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 中断。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n深反射增强:可出现阵挛、Hoffmann征 。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束受损(上 运动神经元受损)。 浅 反 射 n是刺激皮肤,黏膜及角膜引起的肌肉快 速收缩反应。反射弧比较复杂,除了脊 髓节段性的反射弧外,还有冲动到达大 脑皮质,然后随锥体束下降至脊髓前角 细。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 病变均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n临床常用的有:腹壁反射(T8-12)、提睾 反射(L1-2)、肛门反射(S4-5) 浅反射 n腹壁反射 n提睾反射 n跖反射 n肛门反射 n浅反射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 见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病 理 反 射 n是锥体束受累的确切指征,常与腱反射 亢进,浅反射消失同时存在。婴儿、昏迷 、深睡等情况下可为阳性 n临床最重要的为Babinski征 n其他的有Chaddock征、Oppenheim征、 Gondon征 例 题 n1.右上下肢锥体束征,左上下肢痛温觉 障碍,病变部位在哪? 解答 n1.痛温觉通路进入脊髓后立即交叉至对侧,从 脊髓至大脑无论什么水平的脊髓丘脑束的损害 均可出现对侧痛温觉障碍。但锥体束下降到延 髓后交叉到对侧,所以延髓以上部位的损害可 出现对侧肢体麻痹。脊髓水平的损害则出现同 侧肢体麻痹。因而延髓以上部位的病变出现的 运动麻痹和痛温觉障碍在同侧(病变对侧); 脊髓水平的损害,运动麻痹和痛温觉障碍不在 一侧。因本例出现上肢锥体束征,病变右中段 (第5颈髓)以上的颈髓侧所。 例题 n2.右上下肢锥体束征和痛温觉障碍,病 变部位在哪? 解答 n2.考虑为内囊处病变,原因是锥体束损害和痛温觉障 碍在同侧。因而病变部位在延髓以上。延髓以上两条 通路最近的部位,即内囊。可是因中脑以上全部感觉 纤维再次合在一起上行,所以内囊损害不只出现痛温 觉障碍。因而正解是如触觉,振动觉也出现障碍则病 变在内囊。如不出现障碍,病变部位在哪?可考虑在 桥脑和延髓部位,在同侧的桥脑和延髓部锥体束和脊 髓丘脑束相距较远,所以诊断时只好考虑两处病变。 可是脑干部两处病变神经症状也不应只有两个,一定 伴有颅神经麻痹或小脑失调等症状。 n3.右上下肢锥体束征,病变部位在哪? 解答 n3从大脑至中段颈髓(C5)间不论何处损害均可 出现锥体束损害所致的偏瘫,但在不伴有感觉 障碍的情况下,应考虑病变部位在锥体束和感 觉通路距离最远的部位。此两者在内囊和颈髓 处最接近,而在脑干或内囊与中央前回间的额 叶深部白质处距离最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海参海鲜采购合同
- 项目外委协议合同范本
- 农机赊销协议合同范本
- 2025租房居间合同
- 委托会务服务协议书
- 出版代理协议书
- 2025委托创作合同模板
- 快捷赎回协议书
- 2025年短视频带货版权授权合同协议
- 2025年有责任担保借款合同模板下载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实施计划
- JCT2460-2018 预制钢筋混凝土化粪池
- 蒋婷婷-《书包里的故事》
- 《针灸治疗》课件-第六节 剧痛证-泌尿系绞痛
- GB/T 3683-202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 保健食品广告审查表
-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
- 健身房会计账务处理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重点专科申报书内容
- 党建知识题库附答案
- 2023版浙江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医学卫生刊物名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