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04 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上)课件_第1页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04 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上)课件_第2页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04 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上)课件_第3页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04 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上)课件_第4页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04 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 到的成分。目前,标准化尿液显微镜检查法是尿液有形成分检 查的“金标准”。 尿液显微镜检查的适应证见表5-29-0。 一、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方法 (一)未离心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检测原理】 1. 混匀一滴尿法(直接涂片法) 2. 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定量检查法 【方法学评价】未离心未染色显微镜检查 法的方法学评价见表5-29。 【检测原理】 1. 标准化沉渣定量计数板法 FAST-READ10尿液标准 化沉渣定量计数板是由经过高温、高压处理,清晰度极高的 光学硬质塑料制成(图5-1)。 2. 离心尿液直接涂片法 【方法学评价】离心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的方法学评价 见表5-30。 图5-1 FAST- READ10尿液标 准化沉渣定量计 数板 【报告方式】 (1)定性或半定量法 细胞:最低最高个数/高倍视野(HP)或平 均值/HP。 管型:最低最高个数/低倍视野(LP)或平 均值/LP。 结晶、细菌、真菌、原虫、寄生虫虫卵:报告 方式见表5-31。 (2)定量计数板法:报告尿液中细 胞和管型数/l,尿液结晶、细菌、真菌、 寄生虫虫卵等以半定量的形式报告。 【参考区间】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 参考区间见表5-32。 (三)离心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检测原理】 1. 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 S-M染 液的主要染料有结晶紫和沙黄。由于尿沉渣中的各 类细胞、管型等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导致其对染 料的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程度不同,经染色后呈现 特定的颜色,且形态清晰、易于识别。 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对尿液有 形成分的染色结果判断见表5-33。 2Sternheimer(S)染色法 Sternheimer (S)染液的主要染料是阿利新蓝(alcian blue) 和派若宁(pyronin)。经染色后,细胞核及管型 基质可被阿利新蓝染成蓝色,胞质及核糖核酸( RNA)可被派洛宁染成红色,在红与蓝的明显反 差下,易于对比观察,细胞成分更清楚,特别是 病理成分更容易辨认。Sternheimer(S)染色法 对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结果判断见表5-34。 【方法学评价】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方 法以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 Sternheimer(S)染色法最常用。另外,还 有其他特殊染色方法,不同染色方法学评价 见表5-35。常用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方 法及评价见表5-36。 (四)1h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 【检测原理】在患者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准确 采集3h内的全部尿液。混匀尿液离心后,取混匀尿 沉渣充入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内。计数10个大方格的 细胞、计数20个大方格的管型,然后换算成1h尿液 中细胞和管型的数量。 【方法学评价】 1.本方法采集尿液时间短,不需限制饮食(但不 能大量饮水),标本中也不必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 影响小,适用于门诊及住院患者连续检查。 2.如有尿酸盐结晶析出,可将尿液标本置于37下 温育使结晶溶解。 3.有磷酸盐结晶析出时,可加1%的乙酸12滴, 调节尿液pH为5,使磷酸盐结晶消失。但加酸不能过 多,以免破坏红细胞及管型。 【参考区间】红细胞:男性3104/h, 女性4104/h。白细胞:男性7104/h,女 性14104/h。管型:3400个/h。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肾炎 等,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肾盂肾炎等。 (五)尿液颗粒计数参考方法 【检测原理】将新鲜尿液混匀后充入Fuchs-Rosenthal 血细胞计数板内(图5-2),然后用高倍镜(1040)计数 颗粒数量,大型颗粒如管型和鳞状上皮细胞等可在低倍镜 下观察并计数,以“个/l”形 式报告。为了提高检测的准 确性,推荐使用相差显微镜 和Sternheimer活体染色法。 图5-2 Fuchs-Rosenthal血细胞计数板 【方法学评价】该方法是自动化尿液颗粒计 数的参考方法,采用不离心的新鲜尿液。 为了达到颗粒计数的统计学精度,管型和鳞 状上皮细胞至少计数50个,白细胞、红细胞至少计 数200个,以验证自动化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并提 供仪器校准靶值,可用于评价尿液颗粒分析的自动 化仪器。 二、尿液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 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形,淡黄 色,直径约78m。尿液红细胞形态变化受 渗透压、pH及在体外放置的时间等因素的影 响(表5-37-1)。 尿液异常形态红细胞见表5-37。 新鲜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对于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 小球源性血尿有重要价值。检查时不仅要注意红细胞数量, 还必须注意其形态的改变。如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 镜下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1.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 性血尿,大部分红细胞(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 红细胞。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 常,呈双凹圆盘形,细胞膜完 整(图5-3)。偶见影形红细 胞或棘形红细胞,但异常形态 种类不超过2种。 图5-3 均一性血尿红细胞(未染色) 2.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 性血尿(图5-4),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尿液中畸形红细胞 (70%)的类型在2种以上。表现为红细胞大小改变、形态 异常和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红细胞体积可相差 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 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 锯齿形红细胞、影形红细胞 、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 细胞等,其血红蛋白含量不 一。 图5-4 非均一性血尿红细胞(未染色 ) 引起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的因素有:肾小球 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段肾 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 物(如脂肪酸、溶血磷脂酰胆碱、胆酸等)对红细 胞的作用。 3. 混合性血尿 尿液中出现均一性和非均一性 两种红细胞时称为混合性血尿,依据某类红细胞超 过50%,又可分为均一性和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型 血尿。 【参考区间】 尿液细胞检查的参考区间见表5-32 。 【临床意义】 1不同类型血尿的临床意义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以红细胞增 多为主,而尿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均一性红细胞血的原因与评价见表5-38- 1。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常伴有尿蛋白增多 和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见 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红斑狼 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3)混合性血尿:提示出血可能不是起源于一 个部位,有肾小球性,也可伴有非肾小球性。引起 混合性血尿的疾病不多,IgA肾病居首位。 2血尿来源鉴别 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液中红细 胞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血尿的来源(表5-38)。 (二)白细胞 健康成人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尿液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m,较 红细胞大,不染色时细胞 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 晰可见,无明显退变,常 分散存在,外形完整(图 5-5)。 图5-5 尿液中白细胞(未染色) 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 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 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脓细胞与白 细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两者常相伴增多,而其数量 多少更为重要。尿液白细胞大于5个/HP,称镜下脓尿 。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 称为肉眼脓尿。 在不同的渗透压和pH条件下,白细胞的形态可 发生改变(表5-38-0)。 【参考区间】尿液细胞检查的参考区间见表5-32 。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大量增多 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也可见 于肾肿瘤。“闪光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中性粒细 胞增多也见于尿液被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分泌物污染。 2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及抗癌药物等。尿液中淋 巴细胞增多,还可见于病毒感染。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 胞也可减少或消失。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间质性肾炎、变态反应性泌 尿系统炎症。 (三)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一般为圆形 或椭圆形,边缘不整;胞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 致,稍偏位;胞质丰富,胞质中吞噬的物体很多(图 5-6,图5-7)。有时胞质还可见空泡及伸出阿米巴样 伪足,新鲜尿液中还可见到伪足的活动。 图5-6 尿液中巨噬细胞(未染色)图5-7 尿液中巨噬细胞(Sternheimer染色) 【参考区间】无吞噬细胞。 【临床意义】尿液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 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且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液吞 噬细胞数量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四)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其形态与白 细胞相似,但较中性粒细胞大1.5倍,一般不超过 15m,有1个较大的圆形细胞核,核膜厚,胞质中有 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颗粒分布不规则, 多少不定,有时较多,甚至 看不清细胞核。肾小管上皮 细胞在尿液中易变形,故又 称多边细胞(图5-8)或小圆 上皮细胞。图5-8 肾小管上皮细胞(未染色) 2移行上皮细胞 (1)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 上皮细胞,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 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 ,胞核较小,常居中。器官 收缩时,则胞体较小,约为 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 (图5-9)。健康人尿液中偶 见,膀胱炎时可大量成片脱 落。 图5-9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2)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 形、纺锤形或带尾形,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图5-10),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因 多来自肾盂,故又称为肾盂上皮细胞。有时亦可来 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颈 部有炎症时可成片出现 尾形上皮细胞。 图5-10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3)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 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小圆上皮细胞。但两者有 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胞核较 小。肾小管上皮细胞体积较小,而胞核较大。 3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外口 和阴道的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为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 胞,扁平似鱼鳞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 曲,胞核很小,呈圆 形或卵圆形,有时可 有2个以上小核,完 全角化者核更小,甚 至不见(图5-11), 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图5-11 鳞状上皮细胞(未染色) 【参考区间】无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偶见。鳞 状上皮细胞:男性偶见/HP,女性05个/HP。 【临床意义】 1肾小管上皮细胞 尿液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肾 小管病变。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急性坏死性病变。肾移植术 后大约1周,尿液内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 至恢复正常。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液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 上皮细胞,并可见上皮细胞管型。 (1)脂肪颗粒细胞:慢性肾炎、肾梗死时,肾小管上皮细 胞可发生脂肪变性,胞质内有较多的脂肪颗粒,称脂肪颗粒细 胞。 (2)含铁血黄素颗粒:含铁血黄素颗粒是一 种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含铁质的棕色色素。 血管内溶血产生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由肾脏排出 ,产生血红蛋白尿,其中一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 胞重吸收并降解,生成含铁血黄素颗粒,普鲁士 蓝反应染色为蓝色颗粒(即Rouse试验阳性)。 含铁血黄素颗粒(图5-12)若超过肾小管上皮细 胞转运能力,在上皮细胞内沉积,细胞脱落随尿排出 ,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