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地球形成以来,已有46亿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 的时间 里,地球曾经历 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的 变化。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有文物可考、文 字可查,而地球本身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文物” 和“文字”来记载 它的历史,这就是留存在地壳 中的地层、古生物化石和各种各样的构造变动 遗迹。因此,根据地层、化石和构造变动遗 迹 ,应用辩证 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和方法进行研究,就可正确地恢复地壳的地质 发展历史。 一、地质年代 (一)古生物和化石 划分地质年代和恢复地史的工作,很重要的依据是化石。 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 迹。 但并不是所有古代生物都能保存成化石的,多数遗体被腐 烂、破碎或溶解掉,要保存为化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 (1) 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 木质纤维 等; (2) 生物死亡后要迅速被掩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 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成化石; (3) 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炭化作用,或与 CaCO3,SiO2等物质进行交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 石。 2、标准化石生存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地区广 、个体数目多的生物种类形成的化石,有重大意义 。如只生存在早古生代的三叶虫,奥陶、志留纪的 笔石等。 有些古生物由于在地质历史中生存时间很长,对 划分地层年代没有什么意义。 3、指相化石凡能指示古地理环境的化石,称 为指相化石。 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一定的环境,如陆地 或海洋,分别繁殖着不同的生物。故分折古生物化 石的结构和特征,可以推断它当时生活的古地理与 古气候环境。如珊瑚只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里, 在地层中发现珊瑚化石,就可说明此地区当时是个 温暖广阔的浅海。 (二)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 要恢复地史,首先要解决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有 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 1、绝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是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 量的测定,并据其蜕变规 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 龄。 例如铀铅法,就是利用238U不断蜕变为 206Pb(1g238U年可蜕变出7.410-9g206Pb),分析岩 石中含铀矿物的铀、铅比例。就可计算出此岩石 的绝对年龄。此外,还有铀钍法、钾氩法、铷锶 法、碳同位素等方法。 2、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就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 地质历 史的相对顺 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是: (1) 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 的岩层早生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 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 (2) 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 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 ,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 ,我们就可以 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而确 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 代意义最大) ,这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 比,当不同地 区的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化石时,不论其相距多远,都属于同一时代。如 莱氏三叶虫只出现在早寒武世,因此不论哪里,凡含莱氏三叶虫化石的 地层必属早寒武世。 (3) 地壳构造运动的分析:区域性的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 境、岩 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 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称加里东运动),形成加 里东褶皱带 ,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 (三)地质年代表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岩性特征,就可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建立一个地区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一个地层代 表着它形成时的相应地质年代。综合世界各地区域性的地层研 究和对比资料,现在已建立了一个国际通用的年代地层系统和 相应的地质年代表。 补表23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与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对比 现代的地质年代表不仅按时代的早晚顺序进行地质年代编年 ,而且加上世界各地不同时代岩层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数 据,其分年分阶段更为精确(表3.13)。 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 (一)生命起源与过程 1、生命起源的孕育条件 原始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是生命起源的孕育 条件。 原始的大气圈和水圈的主要成分为碳、氢、 氧、氮、硫等,并含其他多种化学元素,这 些化学元素正是细胞的主要组分,为地球上 生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当大气圈分解 出氢和游离氧,并形成臭氧层之后,就为生 命的出现形成了条件。 2、生命起源与演化过程 (1) 生命起源于无机界,其过程可概括为如下的简单模式:从无机物简单有机物(氨 基酸等碳氢化合物) 蛋白质、核酸等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最原始的生物。 (2) 无机物如何变成有机物? 据研究认为,在原始的大气圈和水圈中,碳、氢、氧、氮等元素在高温作用下 ,形成了碳氢化合物这些原始的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辐射,闪电、陨石冲击、 宇宙射线,以及来自地球内部的火山喷发、地下热流等能量作用下,与水气、氢 、二氧化碳、甲烷等化合形成了简单的有机物质氨基酸。当有机物质汇聚到原 始海洋中,经过长 期的积累与物理化学作用氨基酸与核苷酸分别合成了原始的 蛋白质与核酸分子。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当蛋白质和核酸等在 原始海洋中不断积累与浓缩、相互吸附,聚集成一种多分子体系,并形成了原始 界膜,成为与海水分离的独立体系,再经过不断的演化逐渐具备了新陈代谢和 繁殖特征时,就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在自然界,由无机物转化为原始的生命,是 一个长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原始生命出现后,又经过长 期的生物化学作用与复杂的演变,使其内部结构复 杂化,逐渐进化成具有细胞形态的生命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摄取无机物质作为 营养。之后,又逐渐演化为群体单细胞的原始生物,井具有运动、营养和生殖 功能。 到太古代晚期,在海洋里已出现了一些原始单细胞细菌和藻类生物。已知最古 老的化石发现于南非32亿亿年前的地层中,就是由这些原始菌藻类组成。 元古代开始,藻类植物大发展,海洋中开始出现最原始动物,地球上生物结束 了演化的萌芽状态(图图3.84) (二)生物的演化与发展历史 1、植物界的演化与发展 (1) 元古代藻类植物时代 元古代藻类空前繁盛,故被称为藻类植物时代。主要是低 等微体真核单细胞藻类,到了中、晚元古代大量出现了各 种藻类和叠层石。 叠层石是藻类、细菌和碳酸钙沉积的集合体。 (2) 古生代早古生代:海生藻类植物继续发 展时代;晚古 生代:孢子植物时代 早古生代,海生藻类植物在海洋中继续发 展。 晚古生代时,由于陆地扩展,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湿平原、 湖泊和洼地,且气候湿润,为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提供 了条件。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海生植物开始扩展上了陆地,当时是 一些以孢子繁殖的孢子植物,故晚古生代又称孢子植物时 代。开始是以半水半陆的茎叶不分的裸蕨为主(图3.85)。 石炭二叠纪时,植物进一步由水边向陆地 延伸,大量的袍子植物得以繁殖发展,如 鳞木、芦木(图图3.86)、封印木、大羽羊齿( 图图3.87)等都极为繁盛,并已发展成为高大 乔木和木本大树,形成万木参天、森林密 布的地理环境,故晚古生代的石炭、二叠 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 (3) 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 中生代时期,许多地方气候变干燥,喜湿润的孢子 植物由于不适应这种干燥、冷热多变的环境而逐渐 衰退,而更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以种子繁 殖,但种子裸露没有果实包裹,苏铁、银杏和松柏 类是其代表(图图3.88、图图3.89)。苏铁现仅 存铁树等 几种,银杏类只剩银杏属。 (4) 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新生代,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年青山地的形成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棵子植物已退居次要地位 ,代之而起的是被子植物大发展,故称被子植物 时代。被子植物种子为果实所包裹,其繁殖和生 长更能适应陆地上不同的气候和多变的地形。如 杨、柳、桦及各种果树等。此外,裸子植物的松 柏类依然繁茂,显花植物及草本植物也得到大发 展。 第四纪时,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已和现代非常相近 。 2、动物界的演化与发展 (1) 元古代晚期,从古老的原生生物中已发展出低等 的无脊椎动物。如海绵和腔肠动物,在震旦纪地层 中曾发现有海绵骨针。 (2) 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时代 早古生代时期,由于出现较稳定而广阔的陆棚浅海 ,海洋中有丰富的养料,故进入寒武纪以后,海生 无脊椎动物空前繁殖,且大多建立了坚硬的外壳, 因而保存下来了丰富的化石。在众多的无脊推动物 中,以三叶虫、腕足类、笔石、珊瑚、头足类最为 繁盛(图图3.90)。 三叶虫是栖息于浅海底的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小 节组成,可横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又可纵分 成中轴和左、右肋叶三部分,故得名。以寒武纪最 盛,到古生代末就基本灭绝。 腕足类是具有两瓣一大小硬壳的浅海底栖动物, 整个古生代都很繁盛。 笔石是已灭绝的小型群体海生浮游动物,外形像羽 毛笔而得名,只繁殖于奥陶纪和志留纪。 珊瑚是生活于温暖清澈浅海的腔肠动物,可分泌石 灰质形成各种形状的骨座,并常组成珊瑚礁。 还有头足类的直角石和珠角石,等等。 总之,早古生代的海洋,是各种无脊推动物生息和 竞逐的场所。 (3)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的兴起及其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动物界在晚古生代时期有两大飞跃的发展: 一是由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出现了原始鱼类; 另一就是动物由水中 陆上发展,即由鱼类 两栖类。 由于地球上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洋缩小,促进了动物界 的巨大变革: 1) 有些无脊椎动物由于本身机能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剧烈变 化,终于衰退和灭绝,如三叶虫、笔石及繁盛于石炭、二 叠纪的蜓类等。 2) 有些动物只在原来类型上发展,如腕足类、珊瑚等。 3) 而有些动物,则经过 复杂的演变,从无脊椎动物分化出来 脊椎动物,这就是始于志留纪末而盛于泥盆纪的鱼类( 图图3.91),故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 在演化过程中,有一种叫总鳍鱼的鱼,由 于具有坚硬的鳍,还有原始的鳃肺,遇到 干涸季节时 ,可在空气中呼吸,还可用鳍 勉强在陆地上移动,这样 逐渐使鳍 能 支撑身体在陆地上爬行的四肢,身体内部 构造也随之而变化,逐渐 两栖类,当 时的两栖类有较坚 固头板,称为坚头类 (图图3.92)。石炭、二叠纪时 ,地面上河 湖沼泽密布,气候湿润,植物茂盛,昆虫 繁多,因而两栖类得以空前繁盛,故石炭 、二叠纪又称两栖类时代。到晚古代生末 期,坚头类一支 原始的爬行类。 (4) 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时代 中生代动物界发展的标志,是爬行动物的高度繁盛,因此中生代又称爬 行动物时代。 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是恐龙。恐龙在中生代时极为昌盛,种类繁多,遍布 世界各地。它有许多种属: 雷龙龙头小体大(重达几十顿顿),长颈长尾(长可达30m),以植物为食; 霸王龙头大颈短,牙齿锋 利,能以后肢行走,凶悍残暴,以肉食为 生; 剑龙背具两列骨板如剑; 鸭嘴龙嘴如鸭子; 飞龙和冀手龙能在空中飞翔的; 鱼龙和蛇颈龙能在水中生活。 我国已发现 很丰富的恐龙化石: 云南T3地层中的“禄丰龙”; 四川J3地层中的马门溪龙(身长22m,高3.5m,重达30-40t); 山东K2地层中的鸭嘴龙; 西藏希夏邦马T地层中发现世界最大的鱼龙(图3.93),等等 恐龙虽称霸中生代,遍布于当时的陆、海、空领域,但 到了中生代末就灭绝了。对恐龙的灭绝,人们提出种种 假说: 1) 有的认为恐龙是变温(或称冷血)动物,不能控制身体的体 温,到中生代末,强烈的地壳运动造成地形、气候、植物 等条件的变化,影响了恐龙的生存而灭绝。 2) 有的认为与中生代末小行星或慧星撞击地球,造成地球 的大灾难而使恐龙灭绝 。 3) 还有认为来自宇宙射线的突然增加,地球磁场变化的影 响,等等。 4) 至今,对恐龙灭绝 原因还在探讨中。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和永恒的规律。动物 界演化的又一个决定性阶段是从变温(冷血)动 物演变为恒温(温血)动物,到中生代中、晚期 出现了鸟类和哺乳类。 现今在J3地层中找到了始祖鸟化石,这种鸟既 长着羽毛、足有四趾、姆趾与其他指对生的鸟 类特征,可嘴里又有牙齿、两翼有爪、还有一 条长尾巴的爬行类特征,这证明鸟类是由爬行 类一支演化而来的(图3.95)。 我国还找到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 ,如云南T3地层中发现 的卞氏兽,其牙齿已 分化,类似于哺乳类的牙齿。 中生代的无脊椎动物无论海生还是陆生的, 都十分繁盛:海生的以头足类菊石的大发展 为特征。菊石是一种扁平的盘状螺形体,壳 表面有纹线 称缝合线,至白垩纪末就灭绝 了 。淡水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类别 有双壳类、腹 足类、介形类和昆虫等。 (5) 新生代哺乳动物的时代 中生代空前繁盛的爬行动物,因不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剧烈变 化而衰亡,大部分绝灭,只有龟、鳄、蜥蜴、蛇等延续下来 ,代之而起的是哺乳动物的大发展。 哺乳动物有固定的体温,身体有隔热的毛皮和脂肪层, 有蒸发汗水的腺体,因而可使体温不随环境气候而变化,并 且逐渐由卵生发展至胎生,比其他生物具有更优越的进化条 件。 早第三纪始新世出现了最早的马(始祖马),渐新世出现了最 早的象(始祖象),晚第三纪时原始的猪、鹿、牛、羊、犬、 熊及猫科等哺乳动物均已出现。 至第四纪时,逐渐形成了现代哺乳动物群类(图图3.95)。新生 代的无脊推动物继续演化,门类众多,以有孔虫、珊瑚、昆 虫及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如牡蛎、蛤等)、腹足类(如蜗牛、螺 等)最 为蟹盛。 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生物演化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 事。人是从灵长类中的猿类进化而来的。渐新世时 出现了最早的猿类,广泛生活在欧亚和非洲大陆的 热带森林中,在发展中产生几个分支 其中有一支 高度发展的古猿,具有能在树上生活和地面生活的 双重适应性,后来由于气候变冷,森林减少,他们 被迫下地 逐渐适应了地面生活而演变成类人猿 至晚第三纪上新世时出现了最早的人类。人类的发 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1) 早期猿人(古猿)阶段(上新世-早更新世): 能用两足直立行走,本能地使用天然工具。化石代表 为非洲的南方古猿和我国的腊玛古猿。 2) 晚期猿人(猿人)阶段(中更新世): 四肢已接近人形状,能制造原始石器和骨器,开始用 火。化石代表有北京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及爪哇猿人 等(图图3.96)。 3) 早期智人(古人)阶段晚更新世: 能制造较精巧的石器、骨器,会用兽皮蔽体 ,脑量增大和脑结构较复杂。化石代表有广 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及欧洲的尼安德特人 等。 4)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晚更新世晚期): 能制造复杂的石器,已会用兽皮缝制衣服, 用骨、贝壳等造装饰品,开始熟食,脑量和 脑结构与现代人差不多。化石代表有北京周 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克鲁玛奴人等 。 新人进一步发展成现代真人类(全新世)。 三、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 1、前古生代 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 一段地质时 期,延续约 40亿亿年时间 ,大致可 以24亿年前为界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二个阶 段。 (1) 太古代时,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 ,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壳下 的高热物质经常向地表喷出和侵溢,因而火山 活动也极强烈。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只 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后经过多次的 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 稳定的陆块(称之为陆核),现今每个大陆都有 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陆核。 (2) 元古代时,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 得到加强。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 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 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 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以后又围绕 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代时,全球形成 了五个巨型的稳定古陆,即北半球的北美古陆、欧 洲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和南半球的冈瓦 纳联合古陆(包括现在的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 非洲、南美洲)。围绕这 些古陆周围为海槽活动带( 图图3.97)。 也有学者认为,前古生代时期地球上大陆曾经历过 多次的分合,至元古代未曾出现一个联合古陆(泛大 陆),到寒武纪以后才开始分裂成五块大陆。 2、早古生代 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距今约6亿年至4亿年,延 续约2亿年。 从早寒武世开始,世界各地开始了广泛的海侵,至奥陶纪时 海侵规模最大,全球除北半球的东欧地台及南半球的冈瓦纳 古陆外,其余地区几乎为海水淹没,形成了广阔浅海及碳酸 盐沉积。 奥陶纪以后,各地广泛发生海退,尤其至晚志留世末,由于 各板块之间的移动靠拢碰撞,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强烈的 构造运动(称加里东运动),使部分海槽挤压褶皱上升成山脉 ,如加里东海槽、蒙古海槽、我国的祁连海槽和华南海槽等 ,从而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由于西北欧和北美东北部加 里东褶皱带的形成,使北美古陆与欧洲古陆相连,导致了 古大西洋的关闭。 3、晚古生代 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距今约4亿年至2.5亿年,延续约 1.5亿年 。 进进入晚击击生代时,全球存在四个巨型稳定的古陆:欧美古陆、西伯利亚 古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 从泥盆纪晚期开始,这些古陆的内陆或边缘 ,又遭受不同程度的海侵, 形成一些陆表或陆缘 浅海。 晚古生代后期,全球范围发 生强烈的地壳运动(称海西运动),使海槽两侧 的大陆板块发 生对接碰撞,许多海槽先后关闭,阿帕拉契亚海槽、海西 海槽、中亚海槽、蒙古海槽等全部褶皱隆起形成褶皱带 ,导致欧美古陆 、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焊接一起,到石炭纪时,形成一个巨大的北方 古陆(又称劳亚古陆),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遥对应。由于这两大古陆西 部十分靠近并联结 一起,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联合古陆(泛大陆),从而 使全球陆地面积空前扩大(图图3.98)。 在石炭、二叠纪时期,北方大陆由于处在较低纬度,且海陆变 迁较频 繁 ,古陆上形成许多近海沼泽平原和内陆盆地,气候湿暖,林木茂盛,为 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很多地方都形成了重要煤田,是全球第一个 且最为重要的造煤时期。当北方大陆森林密布、沼泽丛 生时,南方的冈 瓦纳大陆却是冰雪晶莹,出现了地史上第二次大冰期石炭纪末至早二 叠世冰期。根据二叠纪时联 合古陆位置,这些冰盖中心是位于冈瓦纳古 陆的高纬度及南极田地区(现在为南美东南部、非洲南部、印度南部、澳 大利亚西部、南极洲)(图图3.98)。 4、中生代 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25亿亿年- 7000万年,延续约1.8亿亿年。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主 要有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和发生在侏 罗、白垩纪的太平洋运动(又称旧阿尔卑斯运动,我 国称燕山运动)。中生代地壳演化的总趋势是:联合 古陆的分裂解体,大西洋的形成和扩展,古地中海 收缩关闭,太平洋逐渐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的形 成。 晚古生代后期形成的联合古陆,经历了约1亿亿年时 间后,于2亿亿年前,即三叠纪末,开始发生分裂。 首先是北美与欧亚大陆分离,出现了原始的北大西 洋,南美与非洲分裂,形成原始的南大西洋;印度 和非洲漂离南极洲,形成了原始的印度洋(图3.99)。 到侏罗纪、白垩纪时,南北大西洋进一步扩展,印度漂离 非洲。澳大利亚漂离南极洲向东北方向移动。 故到白垩纪末期,冈瓦纳古陆已彻底解体成五大块(南美、 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图3.100)。 位于北方古陆和南方古陆之间的古地中海,由于印度和非 洲板块向北漂移而逐渐缩小。到白垩纪末,两板块北漂至 欧亚板块南部,并与欧亚板块发生挤压碰撞,致使该地区 的地层受挤压褶皱上升,形成阿尔卑斯、高加索及中亚等山 脉。大西洋的产生和不断扩展,使太平洋不断缩小。由于 太平洋板块与向西漂的美洲板块俯冲碰撞,使其接触地带带, 即环环太平洋东东岸海槽产产生强烈挤压挤压 上升,并有强烈的火山 活动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皱山脉,如内华达山脉、安第斯山脉 等。在太平洋西岸海槽,则则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而形成亚亚洲东东部的一系列断褶隆起带和断陷盆地,伴有大 规规模的岩浆浆侵入和喷发喷发 ,并形成了环环太平洋多金属成矿带矿带 。 中生代的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时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 ,为为成煤提供了物质质基础础,故T3-J是地史上又一次重要成煤 时期。 5、新生代 是地史最近阶段,从7000万年前至现代,包括 早第三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汽车租赁合同简易版范本
- 2025北京市农业机械配件买卖合同(BF)
- 诗经陈风课件
- 农民合作开展科技示范园项目协议
-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课件
- 诗经两首课件原创力文档
- 商业合作伙伴互惠战略合作协议
- 红楼梦宝黛课件
- 市场监管局特检科“一支部一特色”品牌创建工作总结
- 正版化软件培训课件
- 2025年三类人员安全员C证继续教育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95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工程管理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一年级开学第一课》课件
- 2025秋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一学期教学计划
- 会展推广的合同范本
- 武消院火灾调查B讲义01电气火灾调查
- 起搏器植入患者全程护理要点
- (2025年标准)会议代办协议书
- 工贸企业企业安全检查表
- 2025年理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理赔员·车险理赔)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