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1页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2页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3页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4页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陈世祥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又称颜面部,指上 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 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 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颜 面部分为上1/3、中1/3和下1/3三等分。 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 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1/3、面下1/3向面上1/3和 颅部拓宽和加深。 面部为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是外形美的重要 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在功能、形态及外观上均 具有重要意义。 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眦与鼻翼点的 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唇沟与颏区分 界,为口所在。 4、颏区: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 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面部分区 5、眶下区:上为眶下缘,内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 根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 6、颧区:上为颧弓上缘,下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 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 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上为颧弓及外耳道 下缘,前为咬肌前缘,后为胸锁乳 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面部分区 9、面侧深区: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为上颌骨的后 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该区 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10、额面区:上界为发际,下界为眶上缘,两侧为上颞线。 11、颞面区:后界为发际,下界为颧弓上缘,前上界为上颞 线。 面部表面标志 1、鼻根、鼻尖和鼻背:鼻上端与额部相连处称为鼻根;前 下端隆起处称鼻尖;鼻根与鼻尖之间称为鼻背。 2、鼻底和鼻孔:锥形外鼻之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 圆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 3、鼻小柱和鼻翼: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 孔外侧的隆起为鼻翼。 4、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 后瘢痕不明显。 5、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 ,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此沟常用以作为判断面 容恢复情况的指征。 面部表面标志 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合称。 7、鼻下点:鼻小柱与上唇连接点 8、口裂:上下唇之间的横行裂隙 9、口角:口裂两端,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 间,施行口角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10、唇红:上、下唇的游离缘,系皮肤与粘膜的移行区。 11、唇红缘:唇红与皮肤之交界处。 12、唇弓和人中点(人中切迹):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 称唇弓;唇弓在正中线微向前突,此处称为人中点(人中切迹 )。 面部表面标志 13、唇峰和唇珠:人中点两侧的唇弓最高点称为唇峰(唇弓峰 ),上唇正中唇红呈珠状向前下方突出名唇珠(上唇结节)。 14、人中:上唇皮肤表面正中,由鼻小柱向下至唇红缘的纵 行浅沟称之。 15、人中嵴:人中两侧各有一条与其并行的皮肤嵴,由鼻孔 底伸延至唇峰称之。 16、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形凹陷。 17、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 的标志。 面部表面标志 18、睑裂:上、下睑之间的裂隙,常作为面部垂直比例的标志 。正常睑裂的宽度:3.5cm、高度:1.01.2cm。 19、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为上、下睑在内侧和外侧的结 合处。 20、内眦和外眦:分别为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处所成的角 。内眦钝圆形,外眦锐角形,外眦较内眦约高34mm,为面部 垂直比例作垂线的标志。 面部表面标志 21、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突起,临床常在其前方, 颧弓根部之下,检查下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约 1cm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22、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体表投影:鼻尖至眼 外角连线的中点。 23、颏孔: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第一 、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上方,距 正中线约2-3cm 24、腮腺导管体表投影: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 中1/3段。 腮腺咬肌区 腮腺和咬肌及其表面的软组织 合称为腮腺咬肌区。 一、境界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 腹肌后腹的前缘; 上界:颧弓和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内侧界:咽旁间隙; 外侧:皮肤。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由浅入深依次为: 1、皮肤。 2、皮下组织 含颈阔肌上部,腮腺区:耳前淋巴结、耳 大神经;咬肌区:面神经部分分支及腮腺导管。 3、腮腺咬肌筋膜 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 浅、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腺体前缘筋膜复合 为一,形成咬肌筋膜,向前覆盖于咬肌表面直达该肌前缘。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腮腺鞘具有下列特点: 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 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 腺深叶经此裂隙与咽旁间隙、翼 颌间隙相通。所以腮腺的化脓性 炎症,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而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 旁脓肿; 腮腺鞘与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 ,将其分为若干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 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叶的脓腔,以使引流通畅;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腮腺鞘具有下列特点: 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 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耳道前下壁软 骨部的裂隙(Santorini fissure)中, 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 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 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故化 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 腮腺位于腮腺间隙内,略呈 楔形,底向外,尖朝内突向咽 旁间隙,分为上、外、前内及 后内四面。各面隔腮腺鞘与下 列结构相毗邻: 上面:形凹,邻外耳道及颞下颌关节后面; 外面:邻浅筋膜(含耳大神经、颈阔肌、腮腺浅淋巴结); 前内面:邻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部; 后内面:与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茎突诸肌及第 -对脑神经和颈内动、静脉相毗邻。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 临床常以面神经主干 和分支平面为界,将腮腺 分为浅深两叶,浅叶位于 面神主干和分支的浅面, 而深叶位于面神主干和分 支的深面。 腮腺切除保留面神经 手术时,通常按面神经主 干和分支平面,分离腮腺 浅深叶。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 腮腺导管由腮腺浅叶前缘发出颧 弓下约1.5cm处穿出腮腺鞘腮腺咬肌 筋膜浅面前行与颧弓平行,导管上方 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面 神经下颊支伴行,故腮腺导管常用来作 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标志。导管横 过咬肌外侧后在咬肌前缘,几乎以直角 转向内,绕过颊脂垫,穿入颊肌,约成 45角向前,在颊肌与颊粘膜之间走行 一段距离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 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 导管口处的粘膜隆起,称为腮腺乳头。开口部位是导管的最狭窄处, 导管穿过颊肌的部分也较狭窄,故易有结石潴留。腮腺乳头手术时可从 腮腺导管口注入1亚甲蓝溶液2ml,可使腮腺组织染成蓝色,以便腮腺 组织与面神经及其四周组织颜色相区别;亦可经腮腺导管口导入塑料管 ,以便寻找腮腺导管。 副腮腺:颧弓与腮腺管之间的形态大小不一的孤立小腺体,腺管汇 入腮腺导管。副腮腺的组织结构与腮腺一样,腮腺的病变也可累及副腮 腺,手术治疗腮腺肿瘤时,为防止术后复发,副腮腺也应一并切除。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和横行两组: 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 动脉; 横行组: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因上述解剖关系,腮腺炎症或肿瘤,除可使腮腺肿 大外,尚可压迫一些结构: 耳颞神经受压腮腺部位疼痛外,可放射至耳、 颞下颌关节及颞区等处; 面神经及其分支受压面肌瘫痪; 静脉受压面部水肿。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1)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 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2)腮腺浅叶前缘血管、神经的排列:从上导到下依次为: 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 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3)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 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腮腺深叶深面的神经血管 腮腺床:腮腺深叶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 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对脑神经)相毗邻。上述 结构称之。其中,茎突诸肌及颈内静脉紧邻腮腺深叶深面 ,更深层则为颈内动脉和- 对脑神经。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4、腮腺腮腺深叶深面的神经血管 “腮腺床”内各重要血管神经可以下列骨性标志进行辨别和寻找: 环椎横突约位于乳突尖端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 ; 颈内动、静脉和-对脑神经位于环椎横突的前方和茎突 的深面; 茎突将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和其深面的颈内动脉分开; -对脑神经在环椎横突前方开始分开:舌咽神经在下 颌角上方向前穿过颈内外动脉之间;舌下神经在下颌角下方,向 前越过颈内、外动脉的浅面,进入下颌下三角;迷走神经下行于 颈内动、静脉之间的后方;副神经多越过颈内静脉的浅面行向后 外下。 腮腺咬肌区 二、层次及内容 5、咬肌 咬肌后上部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前下部覆以咬肌筋膜, 该筋膜浅面自上而下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上颊支,腮腺 管,面神经下颊支和面神经下颌缘支横过。在咬肌深面与下 颌支之间有咬肌间隙 腮腺咬肌区 腮腺咬肌区中,腮腺浅面并无重要结构,重要的神 经、血管主要位于: 腮腺内; 从腮腺边缘呈辐射状露出; 腮腺深叶深面。 小结: 面部手术时,应避免在腮腺浅叶或颊部作垂直深切口, 以免伤及腮腺内或腮腺浅叶前缘走出的面神经分支或腮腺 导管,导致面瘫、腮腺体瘘或腮腺导管瘘。当腮腺肿瘤深 入到“腮腺床”附近并与之有粘连时,或颈淋巴组织整块切 除涉及“腮腺床”时,应特别谨慎,避免损伤“腮腺床”的重 要血管、神经。 面侧深区 面侧深区为面侧区的深部,位于咬肌及下颌支的深 面,上颌骨的后方。该区包括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 围。面侧深区与腮腺咬肌区前部之间以下颌支为分界。 一、境界: 前:上颌骨后面; 后:腮腺深叶; 内:翼外板; 外:下颌支。 面侧深区 二、层次及内容 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经位于下颌支、翼内外肌与翼外 板之间,并为蜂窝组织所包绕。血管、神经走向复杂, 层次排列不很明显,由浅深,分层: 1、翼丛:下颌支除去后,首先看到翼丛浅部,位 于颞肌与翼外肌及翼内、外肌之间,翼丛的形态视原始 静脉丛的退化情况而有所差异。 面侧深区 二、层次及内容 2、上颌动脉:伴随下方的上 颌静脉,贴邻下颌骨髁突颈部的深 面向前走行,越过翼外肌浅面(少 数在深面),经翼外肌两头间进翼 腭窝。分支: 脑膜中动脉棘孔颅腔硬脑膜; 下牙槽动脉下颌管下颌骨、下颌牙、牙槽突、牙周膜及牙龈; 上牙槽后动脉上颌骨牙槽孔、颊侧牙龈上颌磨牙、前磨牙、牙 槽骨、颊侧粘膜和牙龈、上颌窦; 眶下动脉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面部:颊前部、上 唇根部、唇侧牙龈、上颌前牙、牙周组织及上颌窦等; 腭降动脉翼腭管硬腭、软腭和腭扁桃体等; 蝶腭动脉蝶腭孔鼻腔鼻腔外侧壁、鼻窦及鼻中隔等。 面侧深区 二、层次及内容 2、上颌动脉: 面深淋巴结:位于上颌动脉周围。 上颌动脉有关的几个临床问题: 作颞颌关节成形术或髁突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髁 突颈部深面通行的上颌动脉; 下颌骨髁突颈部骨折时,可能伤及上颌动脉; 上颌骨切除时,可在翼外肌二头之间显露和结扎上 颌动脉,以代替结扎颈外动脉; 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时,距翼突上颌缝近(约5mm), 手术分离该缝时,勿伤及上颌动脉。 面侧深区 二、层次及内容 3、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与翼外肌 关系密切,下颌神经出卵圆孔 后即位于翼外肌深面,几乎立 即分支: 颞深前、后神经、咬肌神经翼外肌上缘穿出颞肌 、咬肌; 颊神经翼外肌两头之间穿出舌神经前方颊部皮肤 、粘膜及颊侧牙龈; 舌神经翼内肌表面下牙槽神经的前方和稍内侧,鼓 索在离卵圆孔附近进入舌神经口腔粘膜深面舌下腺、舌 侧牙龈及舌粘膜; 面侧深区 二、层次及内容 3、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下牙槽神经翼外肌下缘翼 颌间隙,后方有同名动脉和静脉伴行 翼内肌外侧面下颌孔下颌管 下颌牙齿、牙周膜、牙槽骨等; 下颌舌骨神经:下牙槽神经在进入下颌孔之前发出 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 耳颞神经向后翼外肌、髁突颈部的深面腮腺额 、顶皮肤; 下颌神经的深面有耳神经节,舌咽神经支配腮腺的副 交感纤维在耳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分布于 腮腺。 复习题 1、在面侧深区内,从翼外肌下缘穿出的神经是 A、咬肌神经 B、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 C、翼内肌神经 D、颊神经 E、耳颞神经 2、在面侧深区内,从翼外肌两头之间穿出的神经是 A、咬肌神经 B、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 C、翼内肌神经 D、颊神经 E、耳颞神经 1B 2D 复习题 3、在腮腺浅叶上缘穿出的血管神经中,最靠后的是 A、面神经颞支 B、面神经颧支 C、耳颞神经 D、颞浅动脉 E、颞浅静脉 4、在腮腺浅叶上缘穿出的血管神经中,最靠上的是 A、面横动脉 B、面神经颧支 C、面神经颊支 D、腮腺导管 E、面神经下颌缘支 3E 4A 复习题 5、下列从腮腺床中穿出神经中,不包括 A、舌咽神经 B、迷走神经 C、舌下神经 D、三叉神经 E、副神经 6、在腮腺浅叶上缘穿出的血管神经中,最靠上的是 A、面横动脉 B、面神经颧支 C、面神经颊支 D、腮腺导管 E、面神经下颌缘支 5D 6A 复习题 7、上颌结节阻滞麻醉时,操作不慎,引起血肿,是刺破了 A、上颌动脉 B、上颌静脉 C、翼静脉丛 D、上牙槽后动脉 E、上牙槽后静脉 8、下列哪个不属于腮腺内血管神经的纵形组 A、颞浅动静脉 B、耳颞神经 C、下颌后静脉 D、颈外动脉 E、面神经 7C 8E 口腔 口腔为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具 有重要的生理机能,它可以感受味觉 刺激,分泌唾液,对食物进行初步消 化并参与吞咽活动,还可以协助发音 以及辅助呼吸。 口腔 一、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口腔境界: 前:唇,经口裂通外界。 后:咽门(咽峡:由腭帆、腭 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与口咽部相续。 两侧:颊。 上、下:分别由腭和舌下区组成。 口腔 一、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口腔分部:当闭口时,由上 下牙列、牙龈及牙槽骨弓将 口腔分为两部。 口腔前庭:前外侧部 固有口腔:后内侧部 口腔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 牙列、牙龈及牙槽粘膜之间的 蹄铁形的潜在腔隙,在下颌姿 势位时,此腔隙经 间隙与固有 口腔广泛交通;而在牙尖交错 位时,口腔前庭主要在其后部 经翼下颌皱襞与最后磨牙远中 面之间的空隙与固有口腔相通 ,在牙关紧闭或颌间固定的患 者,可经此空隙输入流体营养 物质。 口腔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1、口腔前庭沟 又称唇颊龈沟,即口腔 前庭的上、下界。沟呈蹄 铁形,为唇、颊粘膜移行 于牙槽粘膜的转折沟。前 庭沟粘膜下组织松软,是 局麻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 口部位。 口腔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2、上、下唇系带 为口腔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粘膜小皱襞。上唇系带 一般较下唇系带明显。儿童的上唇系带较为宽大,随着年龄 增长,唇系带也应逐渐缩小,如持续存在,则上颌中切牙间 隙不能自行消失,影响上颌恒中切牙的排列,需手术治疗。 口腔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3、颊系带 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前磨牙区的扁 形粘膜皱襞,数目不定,一般上颊系带较明显。义齿 基托边缘应注意让开此系带。 口腔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4、腮腺乳头 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有一唾腺 乳头,腮腺导管开口于此。 口腔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5、磨牙后区 由磨牙后三角及磨牙后垫组成。 (1)磨牙后三角:下颌第三磨 牙后方,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 远中面的颈缘,尖朝后方。 (2)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 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下颌第三磨 牙冠周炎时,磨牙后垫常显红肿。 口腔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6、翼下颌皱襞 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 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 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 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及翼下颌间隙及咽旁间隙口内 切口的有关标志。 口腔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7、颊脂垫尖 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 后牙面间颊粘膜上有一三角 形隆起,称颊垫,其尖称颊垫 尖,向后邻近翼下颌皱襞前缘, 此尖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为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 志。颊垫深面为颊脂垫所衬托。 颊脂垫因系脂肪组织构成,因而颊垫尖的位置有时不 恒定,该尖可偏上或偏下,甚或远离翼下颌皱襞,此 时麻醉点应作相应调整。 口腔 三、唇 是上唇和下唇的总称,为口腔的前壁,其构造是以口 轮匝肌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内面衬以粘膜,含有丰富 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唇可协助咀嚼、吮吸和发音等活 动。在颌面的胚胎发生过程中,上唇是由两侧上颌隆突与 内侧鼻隆突逐渐愈合而形成,若上颌隆突与内侧鼻隆突未 能愈合则造成唇裂。 口腔 三、唇境界及表面标志 境界: 上界:鼻底 下界:颏唇沟 两侧:唇面沟 中部:口裂将唇分为上唇和下唇两部。口裂两 端为口角,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 牙之间。施行口角开大或缩小手术时,应注意 此关系。 口腔 三、唇境界及表面标志 表面标志(唇裂及外伤手术时的 重要标志) 唇红:上、下唇的游离缘系皮肤 与粘膜的移行区,唇红与皮肤交 界处名唇红缘。 唇弓: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称之,唇弓在正中线微向前突,此处称 人中点,又称人中切迹,两侧的唇弓最高点称为唇峰(唇弓峰),唇正中唇 红呈珠状地向前下方突出名唇珠(上唇结节)。 人中:上唇皮肤表面,正中有由鼻小柱向下至唇红缘 的纵行浅沟称之,人中的上、中1/3交点为人中穴, 抢救突然昏迷的患者时可在此穴位进行指压或针刺。 人中两侧各有一条与其并行的皮肤嵴,自鼻孔底伸延 至唇峰称为人中嵴。 口腔 三、唇层次 由外内分为五层 1、皮肤:较厚,与浅筋膜及表情肌 结合紧密,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是 疖、痈的好发部位。由于该处位于“危险三 角区”内,感染通过面前静脉、内毗静脉、 眼上静脉逆行扩散至颅内,可引起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 炎等,故疖、痈治疗时,严禁热敷、挤压。 2、浅筋膜:较疏松。炎症时常呈现明显水肿。 3、肌层:口轮匝肌。手术或外伤应将其对位缝合,以免 形成较宽的瘢痕或隐裂。 口腔 三、唇层次 4、粘膜下层:内含上、下唇动脉及 粘液腺。上、下唇动脉在平唇红缘处形 成冠状的动脉环,距粘膜近而隔皮肤较 远。唇部手术时,可用唇夹或拇、食二 指夹住口唇暂时止血,以利于操作。粘 膜下层内含有粘液腺,可发生粘液囊肿。 5、粘膜:为复层扁平上皮,无角化层。其上有粘 液腺开口,可排出粘液以润滑粘膜。唇红表层构造与 粘膜基本相同,只是结缔组织所成的固有层乳头高而 密,乳头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使唇红呈红色。当 血液缺氧时,唇红则呈绛紫色,临床上称之为紫绀。 口腔 三、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动脉:面动脉的分支上、下唇动脉。 静脉:回流至面静脉。 淋巴: 上唇、下唇外侧部的淋巴管下颌下淋巴结; 上唇淋巴管耳前淋巴结或颈深上淋巴结(有时); 下唇中部淋巴管颏下淋巴结; 下唇中线或近中线的淋巴管可相互交叉至对侧 的下颌下淋巴结; 下唇外1/3的淋巴管颏孔下颌骨,下唇癌 有可能扩散至下颌骨。 口腔 三、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上、下唇淋巴回流特点: 上唇淋巴引流较为广泛; 下唇中部的淋巴管可交叉至对侧。 神经: 感觉神经:上、下颌神经分支。 运动神经:面神经。 口腔 位于口腔两侧,构成口腔的侧壁,主要以颊肌为支架, 外面覆以皮肤、筋膜,内面衬以粘膜而成。 四、颊 境界 上界:颧骨下缘; 下界:下颌骨下缘; 前:唇面沟; 后:咬肌前缘。 口腔 四、颊-层次 外内分六层: 1、 皮肤:薄而柔软,富有韧性和弹性。含有丰富的皮脂腺 、汗腺及毛囊,是皮脂腺囊肿和疖痈的好发部位。 口腔 四、颊-层次 2、 皮下组织: 较面部其他部位 发达,在颊肌表面 和颊、咬二肌之间, 有一团菲薄筋膜包被的脂肪,称颊脂垫。 神经血管: 横行组:面神经颧支、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 下颊支和下颌缘支; 斜行组:面动脉及其后方伴行的面前 静脉。 颊及颌上淋巴结 口腔 四、颊-层次 3、 颊筋膜: 皮下组织深面,覆盖于颊肌表面,向后被覆于咽肌表 面者称咽筋膜。颊咽筋膜在上述二肌间增厚,形成翼下颌 韧带(颊咽肌缝),该韧带是翼内肌前缘的标志。 口腔 四、颊-层次 4、颊肌:起自翼下颌韧带及其上、下颌骨的毗邻部分,肌 纤维向前参入口轮匝肌中,该肌为腮腺导管所穿过。 5、粘膜下层:含有粘液腺,又称颊腺。 6、粘膜:有腮腺 导管口。 口腔 四、颊-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动脉:来自面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有众多的 吻合支。 静脉:回流至面静脉 淋巴:注入下颌下淋巴结 神经: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下颌神经支配感觉 运动:面神经 口腔 五、牙龈 覆盖于牙槽突边缘区及牙颈的口腔粘膜,内与腭或舌 下区、外与牙槽粘膜相连。 龈缘:牙龈的边缘,波浪状,其突入牙间部分称为龈乳头( 牙间乳头)。 牙龈无粘膜下层,固有膜直 接与骨膜相连,坚韧而不能移动 。牙龈手术时,应将粘骨膜作为 一层切开,自骨面将其完整剥离 。口腔内行浸润麻醉时,药物应 注入口腔前庭沟粘膜下层内,而 不应注入牙龈深部,以免引起疼 痛或牙龈撕裂。 口腔 六、腭 又名口盖,分隔口腔和鼻腔,参与 发音、言语及吞咽等活动。又分前2/3 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 口腔 六、腭-硬腭 1、表面解剖标志 穹隆状,由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 板构成支架,表面覆以粘膜。 (1)腭中缝:为硬腭中线上纵行的粘膜隆起。 (2)切牙乳头:又称腭乳头,为一粘膜隆起,位于腭中缝 前端,左右上颌中切牙间之腭侧,深面为切牙孔,鼻腭 神经、血管经此孔穿出,向两侧布于硬腭前1/3。切牙乳 头是鼻腭神经局部麻醉的表面标志,麻醉时,从切牙乳 头之侧缘刺入粘膜。 (3)腭皱襞:硬腭前部, 自腭中缝前部向两侧略 呈辐射状的软组织嵴, 形状不规则。 口腔 六、腭-硬腭 1、表面解剖标志 (4)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 上颌硬区:硬腭中央部分,粘膜薄 而缺乏弹性,称之。 上颌隆突:硬区前部有时可出现不 同程度的骨质隆起称之。 (5)腭大孔:硬腭后缘前方约0.5cm处, 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约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之外、中1/3处。 肉眼观察此处粘膜稍显凹陷,深面即腭大孔,腭前神经及腭 大血管经此孔向前布于硬腭后2/3。腭大孔麻醉的表面标志。 (6)翼钩:位于上颌第三磨牙后内侧约1-1.5cm处,触摸此处 有一骨质隆起即翼钩,与腭裂手术有关。 口腔 六、腭-硬腭 2、层次及结构特点: 上颌骨腭突+腭骨水平板构成 支架,表面覆以软组织,除腭中缝 无粘膜下层外,其余部分均覆以粘 膜及粘膜下层。具以下特点: 粘膜下层在硬腭前、后部各不相 同:前部少量脂肪,无腺体;后部 则有较多腭腺,故腭腺肿瘤多发生 在硬腭后部。 口腔 六、腭-硬腭 2、层次及结构特点: 硬腭骨膜与粘膜、粘膜下层的附 着比骨面更为紧密。手术时,常将 粘膜、粘膜下层及骨膜视为一整层 而称粘骨膜从骨面分离。 粘骨膜不易移动,耐受磨擦和压 力,两侧在近牙槽骨部分显著增厚 ,这是其中含有腭腺、神经和血管 之故。腭部浸润麻醉多在两侧近牙 槽骨的粘膜下注射;在作腭两侧松 弛切口时,亦应尽量靠近牙龈切开 ,以免损伤腭部的主要神经和血管 。 口腔 六、腭-软腭 软腭是一片能活动的软组织瓣,它以肌肉为支架,表 面覆以粘膜,厚约1cm,附着于硬腭后缘并向后延伸。 口腔 六、腭-软腭 1、表面解剖标志 腭凹:软腭前端中线两侧的粘膜,左右对称的凹陷。可作为总义齿基托 后缘的参考标志。 腭帆:软腭后部斜向后下的部分,称为腭帆,其后缘游离,中央有一下 垂的指状突起,称腭垂(悬雍垂)。 腭舌弓、腭咽弓:软腭后部向两侧形成前后两条弓形粘膜皱襞,前方者 向下移行于舌根,称舌腭弓(腭舌弓);后方者移行于咽侧壁,称咽腭 弓(腭咽弓)。 扁桃体窝:两弓之间的三角形凹陷为扁桃体窝,容纳腭扁桃体。 咽门(咽峡) :由软腭后缘包括腭垂、左右舌腭弓与舌根所围成的狭窄 区,称为咽峡(咽门),它是口腔与咽腔之间的通道。 口腔 六、腭-软腭 1、表面解剖标志 口腔 六、腭-软腭 2、层次及结构特点 粘膜:与硬腭粘膜相延续。 粘膜下层:含有较多的粘液腺 ,在腭垂、腭舌弓及腭咽弓处 特别疏松,炎症时易引起水肿 。 口腔 六、腭-软腭 2、层次及结构特点 腭腱膜及腭肌:腭腱膜位于软 腭前1/3,构成软腭的支架,向 前附于硬腭后缘,主要由腭帆 张肌的腱膜组成,其他腭肌也 附于其上。互相交织成肌板, 构成软腭的支架。腭腱膜近硬 腭部分较坚厚,向后则逐渐变 薄。软腭前部因有坚韧的腭腱 膜支持而接近水平,此部分活 动度很小。 口腔 六、腭-软腭 2、层次及结构特点 腭腱膜及腭肌:腭肌位于软腭 的后2/3,前续腱膜,肌肉细小 ,共五对: 腭帆张肌:紧张腭帆及开大咽鼓管; 腭帆提肌:软腭上提及咽侧壁向内侧运动,是参与腭咽 闭合的主要肌肉; 腭舌肌:下降腭帆,紧缩咽门; 腭咽肌:上提咽喉,向前牵引腭咽弓,使两侧腭咽弓接 近; 腭垂肌:上提腭垂。 口腔 六、腭-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动脉:上颌动脉的分支腭降动脉,软腭尚有咽升及 腭升动脉供应。 静脉:回流至翼丛。 淋巴:至颈深上淋巴结。 神经: 感觉:三叉神经上 颌支,软腭尚有舌 咽神经分布。 运动:副神经的延脑根经迷走神经咽支支 配,腭帆张肌由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的运 动纤维支配。 口腔 七、舌 为口腔内重要器官,位于口腔底部,以 横纹肌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而成。在言语 、咀嚼、吞咽、一般感觉和味觉以及建合的 动力平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舌是观察 全身某些疾病的重要窗口,舌分上、下两面 及二面间的肌层。 口腔 七、舌 1、上面:称舌背,分为前2/3与后1/3两部分。 “”界沟,盲孔:为胚胎甲状舌管咽端的遗迹。此管 未消失,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舌前2/3位于口腔内,称舌的口 部,即舌体,为活动较大的部分; 舌体前端为舌尖。 舌后1/3参与咽前壁的构成, 称舌的咽部,即舌根。 口腔 七、舌 1、上面: 舌背粘膜粗糙与舌肌紧密相连,舌前2/3遍布乳头,有四种: 丝状乳头:数目最多,但体积甚 小,呈白色圆锥状突起,遍布于 舌体各处其作用是增加舌与食物 之间的磨擦力,有利于搅拌食物 、粉碎食物及吞咽食物,同时对 舌具有保护作用。丝状乳头无味 蕾,故只能感受一般感觉刺激。 菌状乳头:较少,色红,分散于 丝状乳头之间而稍大,有味蕾, 司味觉。 口腔 七、舌 1、上面: 轮廓乳头:7-9个,体积最大,排 列于界沟前方,乳头周围有深沟 环绕,沟内有味蕾,司味觉。 叶状乳头:5-8条并列的皱襞,位 于舌侧缘后部,含味蕾,司味觉 。 舌后1/3粘膜无乳头,但有许多结节状淋巴组织,称舌 扁桃体。 口腔 七、舌 2、下面: 又称舌腹,粘膜薄而平滑,返折与舌下区 的粘膜相延续,并在中线形成舌系带。 舌系带过短或附着过前时,常造成吮吸、咀 嚼及言语障碍,需行手术治疗。舌系带活动 性大,作义齿时应注意此特点。 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粘膜皱襞名伞襞, 向前内方行向舌尖。左、右伞襞与舌腹中线 间的三角区内,有舌神经及舌深血管穿行, 它们距舌腹较近,而距舌背较远,其中舌深 静脉靠近伞襞,位置表浅,透过粘膜,清晰 可见。手术时,应注意辩认上述血管、神经 ,以免误伤。 口腔 七、舌 3、肌层: 为横纹肌,包括舌内肌和舌外肌。舌肌在借舌中隔分为 左右对称的两部分。舌中隔是一片不完整的纤维隔,位于舌 的正中矢状面。 口腔 七、舌 3、肌层: 舌内肌:起止均在舌内,舌上纵 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 肌纤维纵横交织,收缩时改变舌的 形态。 舌上下纵肌同时收缩-舌变短 舌上下纵肌同时收缩-舌变短 舌横肌收缩-舌体变窄加厚 舌垂直肌收缩-舌体增宽变薄 口腔 七、舌 3、肌层: 舌外肌:起自下颌骨、舌骨、茎 突及软腭而止于舌,分别称为颏 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腭 舌肌,收缩时依肌纤维方向变换 舌的位置。 两侧颏舌肌收缩,可牵拉舌 向前、向下,使舌尖伸出口腔; 舌骨舌肌收缩,将舌牵向后向下; 茎突舌肌收缩,将舌牵向后上方。 口腔 七、舌 3、肌层: 舌内、外肌协同收缩,使舌能进行复杂而又灵活的运 动。 在全身深度麻醉或昏迷时,舌肌松弛,因而舌向后坠 ,以至压迫会厌,阻塞喉部,造成窒息,因此,须将患者 下颌推向前方或将舌牵出口腔,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口腔 七、舌 4、血管、淋血管及神经: 动脉:来自舌动脉,舌后1/3有咽升动脉的分支。 静脉:舌动脉伴行静脉、舌下神经伴行静脉,二者向后均注 入舌静脉。 淋巴:极为丰富,主要起于粘膜下层及肌层内,全部淋巴管 最终汇入在二腹肌后腹与肩胛舌骨肌之间沿颈内静脉排列的 颈深上淋巴结,最上的淋巴结为颈二腹肌淋巴结,最下的淋 巴结为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有一些规律:愈近舌尖而起的 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愈低;愈近舌根部 而起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部位愈高。由于 舌的淋巴管极为丰富,引流广泛和血运充足,加之舌的运动 频繁,这些都是促使舌癌转移的因素。 口腔 七、舌 4、血管、淋血管及神经: 舌的淋巴管引流可分为四组 舌尖淋巴管:大部颏 下淋巴结,另一部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舌前2/3的边缘或外侧淋巴管:一部分下颌下淋巴结 ,另一部分淋巴管颈深上淋巴结(特别是颈总动脉分叉 处的淋巴结)。 舌中央淋巴管(舌中缝两旁的淋巴):颏舌肌之间下行 向左右汇入颈深上淋巴结(多注入颈二腹肌淋巴结及 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亦有穿过下颌舌骨肌下颌下淋 巴结。靠近正中面的淋巴管,部分交叉至对侧。 舌后1/3的淋巴管: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口腔 七、舌 4、血管、淋血管及神经: 舌下神经 迷走神经咽支腭舌肌。 神经 感觉 舌前2/3 一般感觉:舌神经(三叉神经下 颌神经分支) 味觉:鼓索(面神经的鼓索加入 舌神经中) 舌后1/3 一般感觉 味觉 舌咽神经支配(舌后1/3的中 部则由迷走神经支配) 舌后13的粘膜感觉较敏锐,在检查咽部 用压舌板时,应压于舌体部。 运动 口腔 七、舌下区 1、境界 位于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 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上,前及两侧 为下颌体的内侧面,后部止于舌根 。 由起自下颌骨颏棘的颏舌肌和 颏舌骨肌将其分为左、右二半,二 者前端在舌系带深面彼此相通。其 后端借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 的裂隙,连通下颌下间隙。 口腔 七、舌下区 2、表面解剖标志 舌下肉阜:舌向上方翘起时,舌系 带两侧的口底粘膜上各有一小突起 ,为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 同开口。 舌下襞:舌下肉阜两侧各有一条向 后外斜行的舌下襞,为舌下腺小管 的开口部位,也是下颌下腺管的表 面标志。 口腔 七、舌下区 3、内容及其排列 口底粘膜深面,从两侧向中线排 列有下列重要结构: (1)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深部:舌 下腺由蜂窝组织鞘包绕,腺前端与 对侧舌下腺相接,后端与下颌下腺 深部相邻,外侧为下颌骨的舌下腺 窝。舌下腺内侧面与颏舌肌之间有 下颌下腺导管、舌神经、舌下神经 及舌下动脉等。 口腔 七、舌下区 3、内容及其排列 (2)下颌下腺管及舌神经: 下颌下腺管位于舌下腺之内侧 ,由后向前,由深至浅,贯穿 舌下间隙,开口于舌下肉阜。 舌神经在舌骨舌肌前缘处 绕下颌下腺导管外下至其内侧 向舌侧行进。舌神经与下颌下 腺导管交叉的部位多位于下颌 第二磨牙舌侧的下方,也可变 动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 牙舌侧下方之间。 口腔 七、舌下区 3、内容及其排列 (3)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伴行静 脉:舌下神经越过舌骨舌肌浅面 ,发出分支布于舌外诸肌,至舌 骨舌肌前缘即深入舌内,布于舌 内诸肌。在舌下神经附近,有舌 下神经伴行静脉。由于舌下神经 位于舌下区的后下部,且表面有 一层筋膜覆盖,单纯摘除舌下腺 时,一般不会暴露舌下神经。 口腔 七、舌下区 3、内容及其排列 (4)舌下动脉:行于舌下腺与 颏舌肌、颏舌骨肌之间,分支 至舌下腺。该动脉前行于舌下 区前部粘膜下与对侧同名动脉 吻合,并发出分支至舌系带。 舌下腺摘除及舌系带手术时应 注意此动脉。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口腔颌面颈部蜂窝组织间隙系指位于筋膜间、筋 膜与肌肉间、肌肉与骨膜间,以及骨膜与骨膜之间的 潜在间隙。间隙中均为蜂窝组织充满,并有血管、神 经等穿行,有些间隙含唾液腺及淋巴结。蜂窝组织伴 随血管神经束,从一个间隙进入另一个间隙,使相邻 的间隙彼此通连。间隙感染时,可局限于一个筋膜间 隙,也可循上述途径或破坏邻近的组织或由近及远波 及一个或数个间隙,有时还可向下侵及纵隔,或进入 颅内。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一、眶下间隙 位置:眼眶前部的下方 境界: 上界:眶下缘; 下界:上颌骨牙槽突; 内界:鼻侧缘; 外界:颧大肌; 底:以尖牙窝为中心的上颌骨前壁; 浅面:表情肌覆盖。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一、眶下间隙 内容:蜂窝组织及出入眶下 孔的眶下神经、血管、眶下 淋巴结。 毗邻和通连:邻上颌前牙及 前磨牙、鼻侧部及上唇,这 些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可侵及 眶下间隙。眶下间隙向后通 颊间隙,并有面静脉及面动 脉经过,面静脉连于内眦静 脉经眼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炎症可循此蔓延。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二、颊间隙 位置:颊肌与咬肌之间, 略呈倒立锥形。 境界:前为咬肌前缘。 后界为下颌支前缘及 颞肌前缘。 内容:颊神经、颊动脉、面深静脉及脂肪组织。 通连:与翼颌间隙、咬肌间隙、眶下间隙、颞下间隙及 颞间隙等处的脂肪组织相连,成为感染相互扩散的途径 。颊间隙与磨牙邻近,磨牙根尖的炎症可侵入颊间隙。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三、咬肌间隙 位置: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毗邻:前邻磨牙后区,后为腮腺。间隙的感染多来自下颌第 三磨牙。 通连:与翼颌、颊、颞及颞下诸间隙相连通。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四、翼下颌间隙 位置: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额状切 面呈一底朝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境界: 前为颞肌及颊肌,借颊肌与口腔分界; 后为腮腺;上界为翼外肌下缘;下以翼内肌附丽于下 颌支处为界。 内容: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 静脉 通连:向上与颞下间隙、颞间隙通连; 向前通颊间隙,向下与舌下、下颌下间 隙相通;向后与咽旁间隙连通;向外通 咬肌间隙;还可经颅底血管神经通入颅内 。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五、颞下间隙 位置:翼颌间隙的上方,处 于颌面深部诸间隙的中央。 境界: 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 后界为腮腺深叶; 内界为蝶骨翼外板; 外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 上界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 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五、颞下间隙 内容: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上、下颌神经的分支。 通连:与颞间隙、翼颌间隙、颊间隙、翼腭间隙及咽旁间隙 相通,并借眶下裂与眶内、经卵圆孔和棘孔与颅腔、借翼丛 与海绵窦相通。因此颞下间隙的感染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 邻间隙感染同时存在。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六、颞间隙 位置:位于颞区,借颧弓 和颞下嵴的平面与颞下间 隙分界。 分部:颞间隙可分为二部: 1、颞浅间隙 位于颞深筋膜与颞肌之间。 2、颞深间隙 位于颞肌与颞窝之间。 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六、颞间隙 颞深筋膜致密; 颞肌坚厚; 颞窝骨质以颞鳞处最薄,其内、外骨板间之 板障很少。 特点: 由于上述的特点,颞部脓肿形成后,难以自行穿 破,脓液过久积存于颞鳞表面,压迫骨质,使其坏死 ,发生骨髓炎,感染由此可直接向颅内或通过邻近脑 膜的血管蔓延,导致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 通连:颞间隙与颊、咬肌、翼颌及颞下诸间隙相通。 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