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青少年学生品行障碍课件_第1页
精品青少年学生品行障碍课件_第2页
精品青少年学生品行障碍课件_第3页
精品青少年学生品行障碍课件_第4页
精品青少年学生品行障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学生品行障碍 识别、诊断和治疗 个案研究儿童品行障碍 患儿陈某,男性,13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因说谎、逃学一年有余,加重3个月, 常夜不归宿而住院治疗。患儿自幼好动,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时好时坏。父望子成龙 ,“棍棒”教育;母爱子心切,常帮孩子蒙骗父亲过关。小学期间“棍棒”教育尚有效,“ 严管”之下考入某区重点中学。升入中学后,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下降。怕挨打,患 儿开始用说谎蒙骗父亲,以逃学来躲避老师。常背书包游荡,有时在电子游戏厅消磨 时光。 半年前,开始与坏孩子为伍,偷母亲的钱,抢小同学的东西。曾跑到原小学,往 老师茶杯中放粉笔灰。在校园中将干枝点燃,然后大喊救火。乘老师跑出去救火之机 ,翻老师的衣服偷钱。事发后怕上学爱老师盘问和学校处分,怕回家受父亲责罚,漫 步街头,来到了火车站,跑到姥姥家“避难”。自此,每当受父母处罚或不能满足其愿 望时,则到火车站混入列车到处游玩,夜不归宿。每次都以撒谎、编故事获得生活必 需品,在城市游逛时,则夜宿过街地道或车站。父母打骂或学校处分均无济于事。经 心理医生检查,诊断为品行障碍。 (资料来源:翁永振. 精神障碍典型病例分析. 2003)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简称CD)这种诊断分类是针 对那些在各方面都持续表现出以攻击,破坏、欺骗和严重违纪 为特征的问题行为模式的儿童而做出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2000)。 品行障碍在青少年中的终身发病率为9.5%(男性为12%, 女性为7%,Nock et al., 2006)。 美国,品行障碍症状是儿童和青少年中精神科转介的主要 问题。有人推测,在所有被转介到精神科的儿童中,有30% - 50%的人涉及品行障碍问题。 一、为什么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了解品行障碍? (一)明显的学校适应问题 品行障碍与那些影响学业成就的行为彼此关联。由于学习 能力和社交技能的缺乏与同辈人际关系差和学业成就低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所以,患品行障碍的儿童在班级环境里会表现出 较差的适应能力。 (二)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 对品行障碍儿童来说,早期的识别和干预对预后情况有着 很大的影响,辨认出品行障碍的早期征兆,并确认导致它的危 险因素是预防品行障碍的重要步骤。 (三)品行障碍一般在学龄时期被识别 品行障碍发生的平均年龄是11.6岁(Nock et al., 2006),因 而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应该具备相关知识, 并能够识别相应症状和提供支持性服务。 (四)品行障碍往往与其他儿童期间题同时出现 品行障碍行为在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其他破坏性 障碍的儿童身上也经常出现,在有双相障碍的儿童的身上也同 样如此。 (五)在学校工作的专业人员有日常的机会来为学生提供支持 由于大多数品行障碍儿童都会去上学,这样就有机会为这 些儿童提供支持性服务来帮助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六)教育和学习对将来的成助至关重要 低学业成就、逃学以及辍学率均会影响到儿童对教学活动 的参与性。对于品行障碍儿童来说,促进和保持他们对于教学 过程的参与,能帮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他们的将 来大有益处。另外,成功的教育对儿童后面的适应性和良好的 心理状态也有促进作用。 (七)有效的干预能抵消长期的社会成本 在美国,每个未被治愈的品行障碍儿童终其一生需要花费 的长期经济成本超过一百万美元。而实施有效干预来帮助和促 进品行障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良好的适应性,对他们的一生 都有重要影响。 二、品行障碍的定义 根据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ic and Statistic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四版修订版(DSM-TR)中 的定义: 在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TR)中 品行障碍是三种破坏性行为障碍之一,另外两种分别是对立违 抗性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参见图1 。 品行障碍指儿童、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攻击 行为及对抗性行为,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长期 严重的妨碍日常家庭或学校生活,如反复出现盗窃、伤人、械 斗、性攻击、毁坏公物等不良甚至是犯罪行为。 破坏性行为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 图1 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三种诊断类别 DSM-TR还对品行障碍“儿童型”,和“青春期起病型” 作了区分: 前者是指10岁之前有至少一项品行障碍的行为特征,而后 者是指10岁以前没有表现出任何品行障碍的特征。 在DSM-TR中有一个与品行障碍相关但又不太好理解 的外显障碍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 对立违抗性行为障碍以持续地、一贯地对包括父母、老师 或其他成人在内的权威形象表现出藐视、不服从以及敌意的行 为模式为特征。 典型的问题行为包括持续地打架或争吵行为、容易生气或 被惹恼、故意惹恼别人、对别人有恶意或者仇恨报复心理。 二、品行障碍的特征 (一)行为特征 图2 因谋杀,强奸,抢劫,严重伤害,盗窃 汽车等犯罪行为而遭警方逮捕的比率。 引自Disorders of Childhood. 2000 持续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 为,而且同时损害到他人的权 益。患儿在行为上表现出反社 会行为症候群,如打架、破坏 、违抗、欺凌、偷窃、撒谎、 离家出走等; 患有终生型品行障碍的儿童,在20多岁或年 纪更大时,会有持续地违法问题。 寻求刺激,崇尚暴力,既产 生冲动性行为; 社交关系差、行为孤立; 学业失败,没有学习兴趣; 滥用药物,活动过度。 (二)心理特征 认知扭曲,常自圆其说,将反社会行为合理化; 感情淡漠,对他人的痛苦没有感受,更缺乏内疚感、羞耻感 、懊悔感和恐惧感; 对惩罚的焦虑较低(不怕受惩罚); 不考虑自己行为的道德后果、也不接受他人的帮助; 过分注重和追求即时的满足于刺激。 三、品行障碍的病因学 品行障碍的病因 社会心理 神经 生物学 品行障碍 图3 神经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都与品行障碍有 关 品行障碍的风险因素包 括神经生物学、行为、认知 及社会文化等因素。 品行障碍受到多重因素 的影响,对于终生持久型的 品行障碍儿童而言,可能包 括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持续不断地 以复杂的方式交互影响,见 图3。 (一)生物学因素 虽然遗传可能在品行障碍中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它对品行 障碍的影响结果很复杂,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往往不一致。 双生子的研究证据指出,攻击行为(例如虐待动物、打架 、破坏财物)很明显具有遗传性,其他攻击性行为(例如,偷 窃、离家出走、逃学旷课)则并非如此。其他研究证据暗示, 反社会和攻击行为问题的发生时间与遗传相关。 1. 遗传 2. 生物化学特性 3. 神经损伤 Caspi等人(2002)进行了一项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以预测成年期 的反社会行为。研究检测了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这个于X染色体并 释放一种单胺氧化酶酵素的基因,可以促进许多神经传导物质的代谢,包括多 巴胺、血清素和皮质肾上腺素。这个基因的活性因人而异,有些人的单胺氧化 酶A活性高,而另一些人则较低。一个采用来新西兰达尼丁约1,000名儿童的大 规模取样(采用Moffitt所描述的终生持久型和青春期限定型的品行障碍样本) 。研究人员测量了单胺氧化酶A的活性,以推测孩子误诊的程度。儿童被误诊 并不足以预测后来是否发展为品行障碍,而低单胺氧化酶A活性也一样。相反 ,那些被误诊且具备了低单胺氧化酶A活性的儿童,比具有高单胺氧化酶A活性 的儿童、或没有被误诊但有低单胺氧化酶A活性的儿童,更有可能发展成品行 障碍。因此,环境和基因同样重要。 相关链接:关于品行障碍的生物学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心理因素 品行障碍的儿童似乎缺乏这种道德意识,对他们做出的错 事缺乏悔恨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Ryall,1974) 。 研究发现,儿童可以通过观看父母的攻击行为习得攻击性 。事实上,受到父母虐待的儿童长大后更有可能具有攻击性( Coie Kessler Byv)rBx=u(q%mZjVfSbO8K4H0D.Aw+s*p!lYhUeQaN6J3G:Cyv)rBx=t(q$mZiVfRbO8K4H0D.zw-s*o!lXhUeQaN6J3F:Czv-s*o!lXhUdQaM6J2F:Bzv-sBzv-rByv)rBx=t(q$mZiVfSbO8K4H0D.zw-s*o!lYhUeQaN6J3F:Czw-s*o!lXhUdQaM6J2F:Czv-sBzv-rByv)rBx=t(q%mZjVfSbO8K4H0D.zw-s*p!lYhUeQaN6J3F:Cyv)rBx=t(q$mZiVfRbO7K4H0D.zw-s*o!lXhUdQaN6J3F:Czv- sByv-rBx=u(q%mZjVfSbO8K4H0D.Aw+s*p!lYhUeQaN6J3G:Cyv)rBx=t(q$mZiVfRbO8K4H0D.zw-s*o!lXhUeQaN6J3F:Czv- s*o!lXhUdQaM6J2F:Bzv-sBzv-rByv)rBx=t(q$mZjVfSbO8K4H0D.zw-s*o!lYhUeQaN6J3F:Czv-sBzv- rByv)rBx=t(q%mZjVfSbO8K4H0D.zw+s*p!lYhUeQaN6J3F:Cyv)rBx=t(q$mZiVfRbO7K4H0D.zw-s*o!lXhUdQaN6J3F:Czv-sAx+t(p$mZiVfRbO7K4G0Dzv-s*o!lXhUdQaM6J2F:Bzv- sByv-rByv)rBx=t(q$mZiVfSbO8K4H0D.zw-s*o!lYhUeQaN6J3F:Czw-s*o!lXhUdQaM6J2F:Czv- sBzv-rBzv-rBzv-rByv)rBx=t(q$mZjVfSbO8K4H0D.zw-s*p!lYhUeQaN6J3F:Czv-sBzv-rByv)rBx=u(q%mZjVfSbO8KCzv- rByv)rBx=u(q%mZjVfSbO8K4H0D.Aw+s*p!lYhUeQaN6J3G:Cyv)rBx=t(q$m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