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苏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第六节 突破4类诗歌比较鉴赏题一轮复习题_第1页
2018江苏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第六节 突破4类诗歌比较鉴赏题一轮复习题_第2页
2018江苏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第六节 突破4类诗歌比较鉴赏题一轮复习题_第3页
2018江苏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第六节 突破4类诗歌比较鉴赏题一轮复习题_第4页
2018江苏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第六节 突破4类诗歌比较鉴赏题一轮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27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_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的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正是有对现实的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愤慨。3.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煞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 虚:废墟。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答:_解析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张说邺都引画线的两句诗的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的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的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的感慨。第二段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的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的。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 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简要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的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答:_答案相同点: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对光阴虚掷的感伤。不同点:萨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之感;而苏词抒发的是自己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冬夜饮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愈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注】 本诗写于842年,当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的“欢”,指代酒。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答:_答案杜诗中的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7.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望江南南唐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答案皇甫词中,“梦”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法消散的情感;李词中,“梦”中的故园的江水、乐声、飞絮、轻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之感。题组二综合练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水调歌头汪莘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深思而得之,诚有此理。嘉定元年中秋日,因赋水调,其夜无月。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琉璃。君看少年眸子,那比婴儿神彩,投老又堪悲。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为。约东坡,招太白,试寻思。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忆在无怀天上,仍向有虞宫殿,看月到陈隋。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注】 玉斧:指吴刚伐桂树用的斧头。无怀: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后文的“有虞”也同此意。(1)本词上片对月的描写和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对月的描写相比,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词句简要说明。(5分)答:_(2)有人说下片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该哲理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6分)答:_解析词上片一、二句,用“听说”表示对古人说法的认可,照应词的小序:古时候的月亮比如今皎洁。以此切入,引出作者对时光变化的感叹。三、四句,写当代人也认为明月皎洁。“君看”三句,用少年和婴儿眼睛神采的对比来比喻古时明月与现在明月的区别,虽然看似没有变化,但在皎洁方面已经无法相比。最后两句得出结论:明月不再盛,就是有吴刚的斧头又能如何呢?词的上片主要写时光的变化。下片,前三句,写作者邀请古人一起讨论月的变化问题。接下来两句写所讨论的问题。“忆”下三句,写由古到今对月亮的观察,指出月亮一直在变化的道理。最后两句,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月亮,这是没有任何变化的。答案(1)本词的上片写出了月亮的古今变化,古月皎洁胜今时,而张若虚笔下的月亮是“年年望相似”的。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包括月亮在内的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感慨。(2)作者突发奇想,认为月亮从远古一直到隋朝、唐代、宋代,一直处于变化中,但各人心中的那轮明月,即前人留下的精神信念和文化遗产会驻留在每个人的心间,永远不变。这“变”与“不变”暗示我们应以积极、豪迈的态度对待人生。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别严和之陆游其一器之魂逝已难招,尚有和之慰寂寥。今夜月明空叹息,想君孤棹泊溪桥。其二千里风烟行路难,旅舟应过子陵滩。人间富贵知何物。莫负君家旧钓竿。(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_(2)请分析“今夜月明空叹息,想君孤棹泊溪桥”两句的妙处。(6分)答:_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牵挂。其一是想象与友人分别之后自己孤独一人的情景,通过写自己因思念友人而难过伤心来说明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之情。其二中,从诗人对朋友的殷殷叮嘱,可看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先根据诗句对手法进行判断。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即可。“月明空叹息”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哀伤;“想君孤棹泊溪桥”,虚实相映,表现诗人和友人的孤独惆怅。答案(1)相同之处:两诗都表达了分别时的不舍与挂念。无论是对朋友分别后孤舟野泊的想象,还是前路艰难、行舟过处的推测,都流露出不舍与挂念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诉说了朋友对自己的重要性,让人体会到两人之间情谊的深厚;第二首则在殷殷叮嘱中,蕴含着对朋友的真诚关心,劝勉友人淡泊名利,不求富贵,享受闲适自在生活。(2)运用反衬手法。明月朗照,却无人共赏,只能独自空叹,以清丽之景将诗人的寂寞哀伤衬托出来。虚实结合。此处,我在月下空叹;彼处,你是孤舟野泊,虚实相映,将一双孤独人的惆怅忧伤表达得淋漓尽致。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1)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5分)答:_(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6分)答:_解析(1)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首联的关系。先分析颔联的具体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能够有果实成熟,这与北方是不相同的,这是围绕“殊风候”中的“寒迟”。下句,描写在正月的时候这里就有野花开放,这也与北方不相同,这是围绕上联中的“暖复催”展开的。由此可以看到,颔联的两句话紧紧围绕“殊风候”来写,分别写了“寒迟”和“暖复催”的具体表现。(2)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江从“南窜”“北流”分析表现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答案(1)颔联描写的山果、野花是对“寒迟”“暖复催”的具体化表述,颈联描写的积雨、昏雾、震雷是对“交趾殊风候”的具体描写,中间两联围绕“殊风候”表现交趾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注】 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凌波:水面之上。(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5分)答:_(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从:描写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构方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角度考虑,诗人说荷花“有意”“无情”,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一写早晨的荷花,一写傍晚的荷花,也兼用了对比,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笔下的荷花生动形象,韵味无穷。(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要联系周敦颐的爱莲说的相关内容,相同点都是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本诗中“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展现了荷花的高尚品格,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一致。不同点,还应该看到本诗的尾联“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是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爱莲说则没有这方面的情感的体现。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地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2)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 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洛中:古都洛阳。(1)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4分)答:_(2)请概括第二首诗中颔联的内容。(3分)答:_(3)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1)拟人。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2)写六朝衰败残破的景象。(3)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第二首诗答成“英雄虽去,豪华虽尽,而青山依似洛中,表达对金陵王气仍旧未终,繁华仍然可以相继的信念”亦可)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溪上遇雨二首(其二)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请赏析“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两句中“衔”“喷”两字的妙处。(3分)答:_(2)第二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联系全诗分析。(4分)答:_(3)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答:_答案(1)“衔”“喷”两字,写黑云挟带着猛雨,往前山喷洒,好像在撒泼、顽皮,用拟人的手法描写黑云的气势,形象生动,富有力度,充满猛烈的动感。(2)比喻,用“翻墨”比喻黑云的来势,用“跳珠”比喻雨点飞溅的情态,既形象逼真又有声有色;对比,“黑云”和“白雨”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动静结合,前三句写云、雨、风,突出其动态,第四句写水,突出其静态,抓住湖上自然景物的变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3)崔诗从“溪上”“前山”两处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对比;苏诗重点描写望湖楼外的景色在不同时间的变化。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注】,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 梗犹泛:“梗”指桃梗(桃木人,木偶),典出战国策,说桃木人随水而到处漂泊。诗人官职低微,且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到处漂泊的桃木人。(1)第一首诗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答:_(2)简析第二首诗的抒情思路。(3分)答:_(3)比较两首诗在抒情言志方面的不同。(4分)答:_答案(1)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食性(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栖高饮露、品性高洁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其声音的响度与力度。(2)首联闻蝉鸣而起兴,以蝉的“高难饱”“恨费声”写自己的困境与不得志;颔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