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新中学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广西大新中学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广西大新中学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广西大新中学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广西大新中学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 杜甫 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 工部等。河南巩县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 ,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 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 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诗风沉郁顿挫,他的 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 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 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 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 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 无家别和垂老别。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 州出峡,因兵乱漂泊荆湘一带。这 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 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时 年57岁,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 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仅二年时 间。 背 景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 及洞庭 景观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抒发忧 国之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首联对仗颇工。“昔闻”“今上”对应 ,看似平常,却有深意。当年也许国家 繁盛,诗人年轻,久闻洞庭大名,心向 往却未能一游,十分遗憾。而今,杜甫 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 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 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 上了楼。对比,只叙事,不抒情,隐含 着很深的感叹。 沉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颔联写登楼所见,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 分开吴楚两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飘浮 在湖水之中一般。十个字逼真地描画出洞庭 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形象。其中“ 坼”“浮”两字,极其精确。广袤数千里的 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湖,一下子断裂 为二,气势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 湖水上面,缓缓行进,景象壮丽! 课后二-1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 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 水之中一般。颔联lO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 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 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 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 。 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写景宽阔广大 ,五、六句自叙如此落寞、狭窄,似乎不 太相称。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 人们的飘零之感。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 ,于诗极阔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 意。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痛苦之上,而是马 上转到国事之念。 “戎马关山北” 胸襟广阔 ,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象,十分相称。 诗的结尾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 这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 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 ,而老病的自己,孤舟漂泊,不知何时才能回 去,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只有老泪纵 横了。 课后二-2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 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到尾联, 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 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 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 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 涕泗流”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 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 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 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 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 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 小 结 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 为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 然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 做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 ,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 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小 结 评论 前四句写景写得宽阔广大,五六句叙述身世, 写得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这样七八 句就很难安排。哪想到诗人忽然笔力一转,写出“ 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 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 ,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这样创造的天才, 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评论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 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 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 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 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 远的意境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 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 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 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渺远辽阔的景色, 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衬托,不正面写 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 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 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 佛是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 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 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 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 “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 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 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 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 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 志,溢于言表。 李白这首诗写于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 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 到眼前景色中去;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 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 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 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 的迷人境界。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 课后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 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 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 特,笔法洒脫,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课后二 05福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 诗。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 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 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 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 05福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 阳而作此诗。 (1)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 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 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词鉴赏练习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 2.从诗中 和 等句子 ,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2分) 诗圣 律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 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旅夜书怀 杜甫 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杜甫已53岁 ,本来他携家人在成都草室生活安定,但给他提 供帮助的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 依托,不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年事已高,再 加上身集重疫,杜甫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 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情。 背 景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写孤舟夜泊河岸的 图景 (“旅夜”之 景 ) 抒自伤飘泊之情 ( “旅夜”情怀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 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 孤独地停泊着。寓情于景,通过写 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 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 涌,大江东流。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 称道.第三句承接第一句,放眼岸上,只 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垂”字反衬 出原野广阔无边。第四句承接第二句, 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 涌”字烘托出大江激荡奔流的气势。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诗人巧用自然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来表 现夜色之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星星 低垂地面,才显出原野的广阔,而原野广阔 ,才能看到星星垂挂地面。大江奔流,月光 在江中才能翻动如涌,而月光在江中翻动如 涌,才让人感到江流的奔腾湍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景中寓情/乐景写哀情,以辽阔 的原野,奔流的大江,皎洁的月光, 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 凄苦的心境。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反问、反语,立意含蓄。诗人素有远大 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 ,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 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既老且病,但他的 休官由于被排挤。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 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 孤寂的根本原因。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就自己流离奔波的境遇设问:我这样四处飘泊 像个什么呢?然后即景自况以抒悲怀:就像一只茫 茫天地间飞来飞去、栖止无定的沙鸥一样。形象鲜 明地表现了诗人一生坎坷、飘泊无依、前途渺茫。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语极 沉痛,此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 无依的感伤. 小 结 这首诗主要采取了寓情于景、寓景于情的手 法。前四句写景时,诗人选取最宜于表达自 己所要抒发之情的景物来描写,景中含情。 后四句抒情时,又不是抽象地言情,而是创 造出“天地一沙鸥”这样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来 表达,情中有景。 小 结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 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 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 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人们常把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 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 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 行 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还有人将王 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拿来和他们两人比。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 奇伟,想象瑰丽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 、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 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 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一 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 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写出 活动的趋向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 奇伟,想象瑰丽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 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 ,境界高远。“入”字,力透纸背 ,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 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 勃朝气。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 奇伟,想象瑰丽 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 远景(荆门一带平静的江面上和 广阔平原的高空中的奇妙美景)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 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 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 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 市蜃楼般的奇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 奇伟,想象瑰丽 以水中月明如圆镜衬托江水的 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 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 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 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从对面写说故乡 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越发显出 自己思乡深情 .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融画法入诗 背景 ,雄浑壮阔 远景,山光水色,气韵生动。汉江滔 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 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 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 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 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 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 浓抹.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融画法入诗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 语,却入画三昧。”说得 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 ,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 白,疏可走马,画面疏密 相间,错综有致。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水墨山水: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 优美。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 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 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故意用种动与静的 错觉,进一步渲染磅礴水势。“浮”、“ 动”两个动词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 起来了。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 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 描绘之中,(直抒胸臆,留恋山水)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 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千 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 优孰劣来评判。 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 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 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 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 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 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 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 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 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 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 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 情画意,清新秀美,让人遐思不尽。与杜甫的沉郁 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他们各显其美。 阁 夜 杜甫 阁夜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今 重庆奉节)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 ,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 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 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 心情。 背 景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首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 ,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 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表达了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 慨。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 的寒冬夜晚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孤寂的心境蕴含其 中。表达了客居天涯的凄寒。(借景抒情 )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 晚停住了。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催”和“寒”二字既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光阴催 促着日升月落,而作者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 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 是时光流逝让人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对于贫病 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 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 晚停住了。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承 “寒宵”句,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气象雄浑。上句 写五更天快亮的时候,鼓角声分外响亮,诗人忧愁难眠 ,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 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 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 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写听觉 ,明写鼓角之声,暗写军营和战争。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 的星影摇曳不定。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下句写视觉,天上银河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 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 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 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 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 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 的星影摇曳不定。 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 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 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 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 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 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 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 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课后三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丰富的言外之意:以“五更鼓角”暗写战争, “鼓角 声悲壮”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 )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 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以“星河动摇” 暗写星空,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 :“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 ,对日;星播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 兵革。” )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 的星影摇曳不定。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 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杜甫客居的夔州 是民族杂居之地,渔夫樵子在深夜不只一处传来“ 夷歌”之声。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 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 一个具有地方性。这两种声音都使忧国忧民的伟大 诗人倍感悲伤。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 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 惜之情。 颔联和颈联情感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 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像诸葛亮、公孙述(用典) 这样的历史人物都同归于尽了。表达了对宇宙永恒 、人生无常的悲哀。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 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 ,根本算不了什么。看似自遣之词,表达了亲朋音 信断绝的孤独寂寥和无奈。(直抒胸臆 ) 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都终归黄土,我的这点寂 寥(指交游和亲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 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 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 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 小 结 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 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 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 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对宇宙永恒、人 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亲朋音信断绝 的孤独寂寥和无奈。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对国家 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