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共41张ppt)_第1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共41张ppt)_第2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共41张ppt)_第3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共41张ppt)_第4页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共41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包 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本文 所选的八则,都是先秦诸子关于道 德情操方面著名的论断,反映了先 秦诸子在义利、仁爱、诚信、意志 等方面的看法。 学习目标 1 熟练诵读课文。 2 积累文言语汇,并能将原文准 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 了解先秦诸子在义利、仁爱、 信诚、意志等方面的看法,激励自 己奋发向上。 找出文中易读错的生字并注音: 忿fn思难nn 不处ch也。 是人之所恶w也 恻c隐之心 羞恶w之心 士不可以不弘hng毅 先秦诸子中主要的及对后世 影响巨大的是哪四家? 各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他们的重要主张是什么? 儒家:孔子、孟子、 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孔子:姓孔,名 丘,字仲尼,春 秋后期鲁国人。 他的理论的核心 是 仁,而体 现仁的制度或行 为的准则是礼 。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 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 。他在40岁以前,主要活动是 教书。42岁那年,带著车子数 十乘、侍从弟子数百人游说齐 、魏等国。晚年回家著书立说 ,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 治思想的体现。孟子宣扬 仁 义提倡仁政,主张法 先王。他说:仁政必自经 界始,就是说实行仁政 首先要恢复周代奴隶社会的井 田制。他认为古代比当代好, 要人们遵先王之制,守先王 之法,行先王之道。孟子的 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 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 荀卿。著荀子一书, 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 政策,尤其赞扬秦国。他 对孟子等的陈旧学说有过 激烈的批判。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 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 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 老子,又名道德经, 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在老 子一书中,提出祸兮福所 倚,福兮祸所伏,柔弱胜 刚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是非常可贵的。由于老子站 在没落奴隶主的立场上,反对 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 ,主张无为而治,倡导 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这是一种反动的、倒退 的主张,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对 前途丧失信心的思想倾向。 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 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 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 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 贵,而民无终贱。他要求有一个社会 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 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提出兼爱的理论,使强 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 贱,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 。这种抹煞阶级界限的抽像的人类之爱 ,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幻想。代表墨 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 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墨子兼爱 、非攻、尚贤、尚同的 说学,虽然主流是进步的,反映新兴地 主阶级的政治要求,但存在软弱改良的 一面。如他把政治革新的希望寄托在 圣君身上;提出明鬼学说,相信 鬼神,鼓吹鬼神的作用,反映出他的思 想局限性。 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 见得思义。 脸色 做事 神情态度 灾难,危害 得到,这里指 可得的利益。 严肃认真敬业 气愤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 难nn ,见得思义。 品德高尚的人有九个方面的问题要经常思考 :观察事物要看明白,听别人谈话,要听清 楚,与别人相处,脸色要温和,神情态度要 恭敬, 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要认真敬业,有了疑 惑,要虚心向别人请教, 气愤时,要想到灾难和后果,见到可得 的利益,要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 第一则: 孔子关于全面提高道德修 养的论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凭借 ,依靠 道义,或合乎 道义的方法 居处,这 里指享有 摆脱 这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这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如果 不是凭道义得到富贵,品德高尚的人 是不会享有它的; 贫与贱,这是人们所憎恶的,但如果 不是凭道义得到富贵,品德高尚的人 不会享有它而摆脱贫贱。 二、三则: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第二则:求取富贵要凭借道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 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能够 同时占有 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加强判断语气,不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如果)这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那么) 就舍弃鱼,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道义,也是我想 要得到的, (如果)这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那么 )就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二、三则: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第三则: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同情处在困苦 、患难中的人 羞耻,厌恶 正确 是非:明 辨是非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同情苦难者的心思,人人都有;憎恶 邪恶事物的心思,人人都有; 恭敬待人的心思,人人都有;明辨 是非的心思,人人都有。 有同情苦难者的心思,就是“仁”;有 憎恶邪恶事物的心思,就是“义”;有 恭敬待人的心思,就是“礼”;有明辨 是非的心思,就是“智”。 第四则:阐述仁、义、礼、智的内涵 。(人的内心体现出的品德性善论。) 补充知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爱,有同情心 义正义,憎恶可耻行径和邪恶事物 礼恭敬,对他人的尊重 智能够明辨是非 信诚信 君子养心 莫 善于诚, 致诚则无它事矣, 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陶冶思 想性情 没有 什么 比更好 、更重要 唯:只要 。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守,恪守。行,奉行。 宾语前置:唯守仁,唯行义。 达到 君子养心 莫 善于诚, 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 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 养,没有什么比诚心诚意更重要 的了。 要达到诚心诚意,无须做别的事情 ,只要恪守仁爱,奉行道义,就可 以了。 五、六则:信(诚信) 第五则:恪守仁爱、奉行道义 就是诚。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 动词,取 得成果 第六则: 谈意志与才智,诚信与成功的关系 。 意志不坚强的人,不会充分发挥聪明 才智;说话不守信用的人,所做的事 情不会取得成功。 智能不会通达,即不 会充分发挥人的聪明 才智。达:通达。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志士 (心胸)宽广, (意志)坚毅 以,把。 为,作为。 宾语前置:以仁为己任 。 停止 道路 加强判断语 气,不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志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 (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要走 的路很遥远。 把实行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 很重大吗? 一直奉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才停止 ,不是很遥远吗? 第七则:谈士应具有 的思想品德。 (仁以为已任,死而后已 )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之,代词,代水。宾 语前置:莫能胜之 。 以1,因为。 以2,来,连词 。 易,代替。 之,代词,代 水。 比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第八则:论述以柔克刚的道理。 (以柔克刚、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具有无坚不摧 的力量 )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然而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 能够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 来代替它。 (1)则中的“九思”,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的 句子是( )、( );讲待 人接物的言行态度的有( )( ) ( )( );论述人的内在修养 的是 ( )( ) ( )。 2、八则中论述诚信的两则是? 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 任重而道远 4、老子关于“柔弱”的辩证分析的一则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 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第(5)则讲的是传统美德中的( ),第(6)则讲的是传统美德中的( )。 诚 信 内容 第一则:孔子关于全面提高道德修养的论断。 第二、三则: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第二则:求取富贵要凭借道义。 第三则: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 第四则:阐述仁、义、礼、智的内涵 。(人的内心体现出 的品德性善论。) 五、六则:信(诚信) 第五则:恪守仁爱、奉行道义就是诚。 第六则:谈意志与才智,诚信与成功的关系。 第七则:谈士应具有的思想品德。(仁以为已任,死而后已 ) 第八则:论述以柔克刚的道理。(以柔克刚、持之以恒的坚 强意志,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 诸子百家 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 物。 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 。 先 秦 诸 子 思 想 流 派 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丘(春秋后期鲁国人) 孟轲(战国时鲁国邹人) 荀况(战国后期赵国人) 论语孟 子荀子 提倡“仁”与“礼”,主张中庸;主张 行“仁政”,主张“性善”,提出民贵 君轻思想;认为人性“恶”,主张 以礼治为主,兼以法治 道家李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列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人 老子庄 子列子 顺应自然,反对人为 法家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韩非子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 势相结合的思想 墨家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是与儒家对立 的一学派 名家惠施无注重辩论,注意从共相的角度考 虑问题 阴阳 家 邹衍 (战国时 齐人) 邹子阴阳五行学说 纵横 家 苏秦 张仪 战国纵横家 书 从事政治外交,搞 联合或分裂。 农家许行(战国时楚 人) 无反对不劳而食,以 其独到思想见解和 实践活动,自成一 家。 杂家吕不韦(战国时 卫人) 吕氏春秋“采儒墨之善,撮名 法之要。”集合众说 ,兼收并蓄 兵家孙武(春秋后期 齐人) 孙膑 孙子孙 膑兵法 论语孟子中考出题点: 论语 1、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 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2、作品简介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首创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3、作品评价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 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孟子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主 要代表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 位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将 他们的学说统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